查看原文
其他

跨界太极学术 | 董小英:建筑叙事(九)

董小英 跨界经纬 2021-12-03


建筑叙事


屋脊。中国的屋脊上有怪兽做装饰,这种怪兽叫“吻兽”。

 

“吻兽”是中国古建筑装饰的一大特点:“正脊两端的龙头形吻兽,通常称为鸱吻①,又称螭,一种凶猛的形似猫头鹰的鸟;螭,古代传说中的龙生九子之一。垂脊上的吻兽名称较多,除叫垂脊吻外,还有屋脊走兽、跑兽等诸多称谓。垂脊吻最前面的一个叫‘骑凤仙人’,也叫‘仙人骑鸡’,后面跟着10只走兽,依次为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suānní亦有‘麒麟’之说)、猰貐yàyú、獬豸xièzhì、斗牛、行什。


“离作为龙只子之一,喜欢在险要处东张西望,常以吞火为乐,一旦打雷起火,即可喷水灭火;龙,区兴隆、尊贵之意;凤,比喻有圣德之人;狮子,代表勇猛、威严;天马,有奔跑如飞的寓意;海马,吉祥的化身;狻猊,象征镇灾降恶;猰貐,是海中异兽,传说是灭火防灾的神;獬豸,外形似龙,尾部似狮却生独角,它能辨曲直,是勇猛、公正的象征。斗牛,传说中的一种龙,外形似牛,是除祸灭灾的吉祥镇物。行什,是个猴子形的走兽。”


“吻兽的排列有着严格的数量规定和色别限制。作为封建帝王日常问朝理政的重要场所,北京故宫太和殿至高无上的皇权地位在整座建筑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在大殿的每条垂脊上,各施垂兽1只,8条脊就有8只。在垂兽前面是1行跑兽,最前面的领队是一个骑凤仙人,然后依次排列着10只跑兽。8条垂脊就有80只。而其他建筑物最多只能安放9只。这样,排在最末的行什,就成了太和殿专有的吻兽。”②


龙的么子是螭吻:又名鸱尾,鱼形的龙。相传是大约在南北朝时,由印度‘摩竭鱼’随佛教传入的。它是佛经中,雨神座下之物,能够灭火。故此,螭吻由此变化出来,所以它多安在屋脊两头,作消灾灭火的功效。


图3-太和殿上的檐兽、庙宇上的吻兽、檐兽


陈望衡先生在谈“建筑与神祗”的时候,论述得非常好:

 

“世界上各民族都有自己的神灵崇拜,这种神灵崇拜有些发展为宗教,有些则发展成为一种民俗。神灵崇拜也有许多种形态,大量的是自然神灵崇拜包括动物崇拜植物崇拜,也有社会神灵崇拜。


动物崇拜中,既有现实的动物崇拜,也有想象的动物崇拜。于是,每个民族都创造出自己的神灵体系,这些神灵都图之于形,艺术化了。其中最为重要的,供奉在专门的殿堂内,而其余则描画或雕塑在建筑、器具的部件上。从巫术的意义上理解,通过图形的再现,意味着此种神灵现实地与人在精神上相沟通,它的具体功能,或为驱邪,或为赐福。它当然是美的,但这种美之中有一种特别的庄严、神秘,故而让人在悦耳悦目中产生敬畏感。”③


这可以解释,建筑上的图案、绘画、雕塑、一些装饰,如瓦当上会有蝙蝠的图案等,其内涵是什么。


建筑部件讨论告一段落。欧式屋顶的特点,我们到“建筑外形表达的观念”一节再讨论。把上述家居部件组合起来,就是一个完整的建筑。一个家就是一个整体。


室内房间功能布局、外形设计、生活需要、理念指导性参与,造成风格不同。“粉墙黛瓦是江南水乡文化的象征;吊脚楼、高翘飞起的檐角是湘西文化的标志;马头墙是徽派建筑的特色;四合院是京派的代表;陕西的窑洞,福建的土楼……”④ 河南的天井窑院,俗称地坑院。顾名思义就是在地上挖个大坑,形成天井,然后在坑的四壁上挖出洞穴作为住宅。⑤


图3-河南三门峡的天井窑院


这种住宅冬暖夏凉,是老百姓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特别是干旱少雨的情况和土质状况创造出来的一种具有地方特色的居住形式,早在四千多年以前就已经存在了。河南三门峡境内保存的较好,至今仍有100多个地下村落、近万座天井院,依然保持着“进村不见房,闻声不见人”的奇妙地下村庄景象,其中较早的院子有200多年的历史。    有的窑里还挖有小拐窑,用于储藏柴草、蔬菜等杂物,以增加使用面积。窑里多用土坯垒成火炕,供人休息。


图3- 四合院、永定土楼


家居建筑的外形,半坡时期就有圆形和方形两种,那么到民居,到比较现代的民居也有四合院与碉楼两种典型的类型,但是,这两种类型已经分别属于不同的地区了。


或许是因为方形在一个城市规划中是比较合理的,圆形的碉楼则在广阔的农村地方是比较合理的,因为碉楼的作用是碉堡的作用,是为了防患于土匪的。


图3- 卍字楼、田字楼


圆明园中有欧式风格及独特造型的中式建筑,后者的理念为先的建筑原则更突出,如“卍”字殿(万方安和)、“田”字房(淡泊宁静)都是用字或符号形状建筑的。“澹泊宁静,俗称田字房,又名淡泊清净。此景雍正5年(1727年)已建成。这座宫殿的外型是一个汉字的形状:‘田’。‘田’的意为耕地,农业是封建帝国的命脉,皇帝每年都要在这儿举行犁田仪式。”⑥


“田”字的建筑是全封闭的四合院,“卍”字则是把四合院开了口子。这两种外形设计确实绝无仅有,外国人不会用中文字做房型设计,老百姓则不敢坏了规矩,只有皇家园林才有创新的权利。


中式的房子虽然种类繁多,但生活理念基本相同,我们以四合院为例,与西式的楼房做比较,分析两种不同文化的居住理念。


欧式的房子,实用是第一性的。西方人以生活为目的,生活需要什么就建造什么样的房间,卧室、客厅、厨房、卫生间与书房都在一个屋檐下,进了门就不用到户外,房间集中,保暖比较容易,生活起居也方便,一家人可以足不出户生活在一起。


图3- 欧式的院子是广场、凡尔赛宫的花园


欧洲城里也有院子,与其说是院子,不如说是广场,但是房子仍是封闭的,院子被楼房圈在其中,是四四方方的,是广场性的,可以在院子里开party,还有喷泉。


图3-日式的院子


但是中国人建房遵循传统理念,甚至高过了人的生活需要,生活目的:应该是实用是第一性的,美则是装饰,是第二性的,但中式建筑则叙事是第一性的,实用都是第二性的了。


四合院作为北京民居的典型建筑风格,明清两代的皇宫——故宫是最大的四合院。让很多人感到骄傲,是作为文化遗产需要保护的。有人赞扬四合院:

 

“为什么中外都把合院作为住宅的主要形式呢?侯幼彬先生曾经做过一个细致的分析,认为合院住宅中的庭院四周闭合而露天,可以营造出内部良好的小气候,减少不良外在气候的影响。一方面在夏天可以有效地遮光、纳凉,冬天又可以很好地采光、保暖、抵御风沙。露天通透的庭院既是入风口,也是出风口,通过自然的风压得到流畅的通风,保证健康清新的空气质量。此外,庭院还有利于排水和收集雨水,更可以引入各种植物,形成湿润而充满绿意的小环境,最适合人类居住生活。”⑦“在四合院中,旧时的北京人过得的确是一种‘诗意的(地)栖居’生活,也让今天生活在‘钢筋水泥森林’中的现代人羡慕不已。”⑧


头一句话就不准确,国外只有城堡是以围墙作为院墙的,一般的民居是没有院子的,在郊区平地建筑的宫殿,也没有院子,院子是开放性的,如丘吉尔庄园。


贾珺写的《北京四合院》从建筑学的角度来分析四合院,他只讲这种建筑物的布局,甚至后面讲风水,例举了一些典型四合院,但是他没有讲四合院建筑上的缺陷,甚至可以说是弊病,而且这些弊病都是理念造成的。如果认识不到这些弊病,而只是一味地赞扬的话,只会给决策者造成误导,使这些弊病延续下去。


1)四合院,“院”是个主词,是用四面的房子围起来的院子,方方正正的,中间的最主要的,最大的空场竟然是院子。也就是说,如果西式建筑与四合院总面积相等的话,住房:正房,东西厢房,只在四周,中间是院子,实际居住面积有限。


中国是个农业国,因此它的房屋样式是在农村形成的。这种建筑风格首先是在农村形成的,是一个农家院。中间的院子用来打场、洗衣服、晾衣服、劈柴等等,做农活。是农家院儿,所以牲口与人是分开住的,有牛棚、猪圈,羊圈、鸡舍等等,所以人跟人相处时不住在一起的,到了城里没有牲畜了,这种风格已经形成了,东厢房、西厢房等等。


图3-东汉画像砖中合院、敦煌壁画中唐代合院、五代合院住宅⑨


农民的四合院的院子还有打场的功用。到了城里,除了极有钱的人家,有花园,一般院子有的就是阳光,空气,连树都没有。人的居住竟然是围着院子或空场而住的!这一是为了防盗,二是为了防抢,土匪,三是为了接雨水,肥水不流外人田。一般院子里有水缸,放水或攒雨水防火。如果院中雨水多了要放出去,地漏的口也是“钱眼儿”的形状。这是建筑形态本身的叙事。是由概念或理念本身造成的,不是先考虑人怎样才舒服,是根据理念来要求人,相信符合理念才会升官发财,之后,人才能为所欲为。


2)正宗与采光。中国发明了指南针,因此它的房子可以变成完全的正南正北的正房和四合院。可是对于室内“采光”来讲,偏东南或偏西南的房子接收阳光的时间最长,即使北面屋子的窗户也可以见到西面的阳光,就避免了正南正北的房子的弊病——北面的屋子永远见不到阳光。可是中国这种“正南正北”的建筑思想,产生于一种信仰,对“正宗”的追求:“坐北朝南”是被供奉的神仙或祖宗,皇上必须坐北朝南,所以盖房子维护信仰也是第一位的,而不是从人的舒适程度、采光的最佳位置来寻找房子的最佳位置。显然,意识形态高于生活,指导生活,要改变体制,也先要改变思维方式,改变观念。


3)分家与共同生存。中国的庭院则为分家做准备的。一家一个庭院,分家以后各自住在自己的庭院中,经济独立,还可以相互来往,仍属于一个家族,一个大宅门。可是房间的朝向决定了房间的等级,坐北朝南是最好的,西厢房次之,“老北京也有句谚语说:‘有钱不住东南房,冬不暖来夏不凉’”,“东厢房留给保姆、奶妈带着小孩住。”【10】 这叫伦理秩序?实际上,大户人家有这么多的院落是因为有三房四妾需要安置,一房姨太太一个院,这才是四合院丑陋的根本,人在这种“伦理秩序”中勾心斗角,矛盾重重。我们在《四世同堂》、《大宅门》、《大红灯笼高高挂》中都可以看到中国传统的居住方式。房子的用途与建筑的理念也表达得十分清楚。


4)因为没有避雷针设施,为防天火,必须采取措施。四合院一般只有一层,即平房,顶多有二层,说是“中国风水中最注重‘藏风聚气’,这个‘气’的含义很玄奥,有许多种解释。通常宅门偏于一侧,门对照壁,便可以防止‘气’随便泄走。另外北京人也重视‘接地气’,就是认为人不能离开大地,一定要住在离地面直接气息相通的平房中,所以即使设有楼阁,也主要用于观景和储藏东西,并不住人。”【11】 其实用吻兽装饰屋脊和“接地气”的说法都是为了避免遭雷击而做的巫术性叙事,或叫修辞,纯属自我安慰。


5)中式建筑的房梁的卯榫结构需要很多木头,加之是平房,每一栋房子都要有房顶,木材需求量大。如果是楼房,楼层高,节省的房顶就多,而且,房顶可以用水泥,并打防水层,既不漏水,有节省木材和铺瓦片,省事。


6)因缺少上下水,没有厕所,没有浴室,各室独立等等,居住不便。每天上公厕,公厕不是抽水马桶,是干坑,又脏又臭,蚊蝇乱飞。大冬天或下大雨,也要穿戴整齐,去公厕排队。即使私家四合院,厕所也在外面。不想去公厕,就要窝吃窝拉,倒马桶,涮马桶,也不是一件轻松和惬意的事。用水不方便,洗漱不方便,何谈“诗意地栖居”?和珅、皇上一切可以由人伺候,老百姓哪儿成啊!


上下水是整个城市的公共设施问题,所以,对于四合院对城市建设的影响,等我们分析了公共设施以后,再讨论。


注释:

①鸱吻:鸱,古书上指鹞鹰。中式房屋屋脊两端的陶制装饰物,最初的形状略像鸱的尾巴,后来演变为向上张口的样子,所以叫鸱吻。

 ②周东升:《孔庙上的吻兽:细微处的尊孔之道》,《齐鲁晚报》,2011年5月3日。转引自《文摘报》2011年5月14日。

 ③陈望衡:《中国古典美学史》,中卷,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433页。

 ④杨赛、刘维维:《中国传统建筑:现代社会中的古典意蕴》,《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03月16日。

 ⑤《河南峡县地坑院天井窑》pps.,Keith Yu供图,glm制作。www.52e-mail.com。

 ⑥《再现圆明园》,pps.网上下载。

 ⑦侯幼彬:《中国建筑美学》,第78页,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年,转引自:曹珺:《北京四合院》,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11页。

 ⑧曹珺:《北京四合院》,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239页。

⑨ 曹珺:《北京四合院》,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5、6页。

 【10】曹珺:《北京四合院》,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231页。

 【11】曹珺:《北京四合院》,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229页。


图片来源于网络

总编:凌逾

责编:何春桃


往期精彩:

跨界太极学术 | 董小英:建筑叙事(八)

跨界太极学术 | 董小英:建筑叙事(七)

跨界太极 | 不远万里,探寻白求恩 —“非虚构写作:国际友人与20世纪中国经验”系列沙龙之《白求恩资料研究对今天的意义》在京举行



关于投稿:投稿邮箱kuajietaiji@163.com。

要求:提供作者个人简介100字左右,照片1-2张。

关于赞赏:三分之一作者稿酬、三分之一编辑酬劳、三分之一公众号运营。


【跨界太极】  1248


关注跨媒介  跨学科  跨艺术

跨地域  跨文化理论及创意作品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