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跨界经纬学术 | 朵拉:遇见鼎公

朵拉 跨界经纬 2022-12-18

*部分素材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与我们及时联系!

我们一定妥善处理!


遇见鼎公

[马来西亚]  朵拉


朵拉:遇见鼎公,世界华文文学论坛,

2012(01):33-35.






作者:朵拉,马来西亚华文作家摘要:本文讲述王鼎钧作品对作者走上文学道路的影响。文中的“我”并未见过“鼎公”,却早早地从作品中“遇见”了他,受教于他。王鼎钧的作品文字简洁,内容扎实。这种写作风格,深深地影响了作者,形成作者后来的创作方向。这正是文学的伟大之处,不必见面,但却常见。关键词:王鼎钧作品;人生哲理;灵性之灯中图分类号:I 106*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0163(2012)1-0033-03DOI编码:10.3969/j.issn.1008-0163.2012.01.009



被台湾文学界誉为文坛三大男高音的是86岁的王鼎钧、83岁的余光中和75岁的白先勇。2011年荣获台北第19届国际书展大奖的是其中一位男高音——王鼎钧老师的《关山夺路》,此书在501本报名参加的书单中脱颖而出。这本书前后写了14年,是120则小品的组合,每一则小品,代表一盏灵性之灯。120盏灯聚在一起读,闪出来的灵光,更像是一部长篇小说,内容之丰富令人赞叹。


1988年我开始向台湾投稿,在这之前的一年,我有机缘阅读王鼎钧老师的第一本书,书名是《人生试金石》(手上拥有的版本是1978年9月20日第15版。初版于1975年12月25日)。这本书没有出版公司,出版者和著作者是同一个人,就是王鼎钧老师自己。1978年的书,我却是1987年才于槟城一间印度人经营的旧书摊找到,当时在众多漫画书里边淘金似地翻找,书价不过是马币1元。


花很少的钱,得很大的收获。当年的一元钱,不够买一碗面,不够搭一程的士,完全不足够任何一种最基本的衣、食、住和行的开销,但却足以让我增加很大一笔的精神财富。


这是一本谈人生哲理的书,其一个系列原有三本,叫“人生三书”:《开放的人生》、《人生试金石》、《我们现代人》。系列三书的推荐语写着:“向下扎根请读《开放的人生》——是初中高中学生必读;向上结果,请读《人生试金石》——为职业学校学生、社会就业青年必读;日新又新,请读《我们现代人》——这是学识阅历丰富,事业已有成就必读之书。三书在手,一生无忧。”可惜我只有一本,也只读过这其中一本。在当时,买书纯靠运气,没法选择自己喜欢的书,以书局的选择为依归,因而四处寻觅“人生系列”的另外二书,亦无法寻得,深以为憾。虽然我没有机会再阅读王老师的其他著作,然而,单只这一本,对我影响也很大。重复地阅读,激励我向上向善。处世待人的态度,也因此出现很大的改变。年轻时以为“酷”才让人印象深刻,时常扮冷面孔,但是在王老师的文章里看到一句“人是唯一会笑的动物”,从此就变成一个让人感觉温暖和亲切的“人”。


这本书里有许多名家的推荐文章,其中小说家钟虹先生说:“王鼎钧先生对人生理解的透澈,思考的周详,实在使我佩服到五体投地。一般来说,对人生太过了解的人,都容易形成道家的消极遁世思想,但鼎钧兄的思想却是儒家的——积极。而且他把这种积极的进取的思想,配合他丰富的人生经验和周详的观察力,藉文字传播给别人,使别人在布满障碍的人生旅途上,找到一条光明的道路。”



也许是没有波折的生活,到年纪很大的30几岁,我的思想尚单纯幼稚。这本书对我充满震撼,深具鼓励。130篇文章全是寥寥数语,却是作者深刻的观察和体会的结晶。王鼎钧老师的文字简洁,内容扎实。这种写作风格,同样深深地影响了我,形成我后来的创作方向。80年代开始投人励志小品文和微型小说的创作,那是因为从王鼎钧老师的小文章,发现写文章不必拖长,不要啰嗦,只要把话说完,意思表达到了,就可以划上句点。


1991年6月我在台湾出版第一本小品文集《贝壳里有海浪的声音》,接下去的(极短篇)微型小说《桃花》、《野花草坪》,还有《亮了一双眼》、《快乐的生活方式》、《把快乐留在自己》(1998年4月出版)等励志小品文,都是因为“遇见王鼎钧”。


住在中文之外的国土,买中文书的难处实在很难说明。《开放的人生》放在床头,成为我每天晚上翻阅的床头书。有一回在一小镇图书馆发现王老师的一本书《作文七巧》,惊为天人!不理会什么版权法令,跟图书馆借出来,找到一间复印店,请老板把整本书翻印下来。今天已经没有这回事了,来到电脑时代,要打印哪一篇,哪一本,都不是问题。当时我复印好,装订为一本书,当成至宝。后来因生活不停地搬家,大概有8次吧,从北部到中部,又从中部回到北部,至今这本复印书,仍带在身边。从来没有受过任何写作训练的我,2008年10月和北京何镇邦老师在莆田学院同台演讲,何老师听过我的演讲后,把我称为“原生态作家",也就是“自学作家"吧。幸好,有一本《作文七巧》。




今天我出版的书已经有39种,现在藉这个机会,向鼎公说谢谢。


中国开放以后,中文书人口比较多,但是,1984年元月15日第15版(初版1978年3月10日)的《碎琉璃》,我竟然在1991年以后才买到。书中介绍的《灵感》一书,原是在1977年8月作者自印发行,到87年(10年)一共印了18版,但我买到的版本是1989年4月20日由尔雅出版社出版,定价台币90元,是在1994年才买到。这样看起来,我读王老师的书,似乎全是旧书,然而,好书不论新旧,一如“黑猫白猫,会捉老鼠的都是好猫”。有些书,永远不过时,永远不会变旧,是永恒的新书。


在《碎琉璃》的首篇文章《瞳孔里的古城》中,鼎公是这样开头的:“我并没有失去我的故乡。当年我离家时,我把那块根生土长的地方藏在瞳孔里,走到天涯,带到天涯。只要一寸土,只要找到一寸干净土,我就可以把故乡摆在上面,看每一道褶皱,每一个孔窍,看上面的锈痕和光泽。”阅读时只觉文字优美,余韵嫋嫋,竟没有感觉到鼎公的悲伤和无奈。我们在海外的第三代华侨,所谓的家仇国恨,仅好似发生在武侠小说里曲折离奇的精彩故事。今天回头阅读,才明白鼎公在写什么,就像《灵感》第49则《临沂街的故事》。那个时候完全不知道临沂在哪儿?去年到武汉参加第16届世界华文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认识来自苍山的作家,方才恍然大悟鼎公为什么有这一条临沂街的故事。原来这篇小说是鼎公对故乡的深情怀念。故乡并没有失去,就像我的复印翻版书一样,文章里的临沂人,在台湾东部翻版了一条临沂街。如今已然明白,那是鼎公移情于文学作品,文章抒发的是对怀乡的自己的一份安慰。



2006年1月出版的《葡萄熟了》,我在书展的时候看到,如获至宝。书里附录李宜涯女士的访问,文章提到鼎公曾说过:“时代用挤牙膏的方法把我挤出来,从此无家,有走不完的路。”14岁就被迫离乡背井,连出生年月日也不知道,“说是1925年4月4日,也是当年在台湾填报户口时随便说的”。14岁的离乡少年对故乡有着难以言喻的深情。鼎公在自印出版的每一本书后,皆盖上一个他引以为荣的印章“兰陵王鼎钧印”。山东省临沂的兰陵镇是他的老家。作为流亡学生,他从无忧的童年走向无依的少年,扩大了他的关怀层面,他以写作来纾解那令他精神郁结的家国情怀。他曾经当过中学老师,写广播剧,报纸副刊主编,撰写专栏多年。1978年他答应美国西东大学的邀请,担任编写华文教材的工作,从此移居美国纽约。在工作之外从没放弃文学创作,1988年出版的《左心房漩涡》获得台湾行政院新闻优良图书著作的金奖,以及中国时报文学奖的散文推荐奖。



借李宜涯的访问文字:“在文学创作的路上,他无怨无悔的踽踽独行。他将写作视为终身的职志。他虽然常慨叹:‘现今年轻的读者都不太爱看文学方面的书了!’他仍然仿佛家四弘誓愿作铭,自勉与勉天下同文,铭说:‘文心无语誓愿通,文路无尽誓愿行,文境无上誓愿登,文运无常誓愿兴。’在这四句铭文中,我们得见一位纯粹文人的风骨,专业作家的精神,文学的神圣与传承,只有在这样的人的坚持下,才能成就。多希望今后的文坛,有更多的‘王鼎钧’。”


从《葡萄熟了》才知道,王鼎钧的外号是鼎公,而且是在非常年轻的30岁,就让同事送的一个绰号。这让我想起自己天真幼稚的30岁,两个时代的30岁人,因为生活环境,相差得太远了。我更加庆幸和鼎公的相遇。鼎公说那是因为他表情呆板,说话没什么趣味。当然这是鼎公自谦。从鼎公的许多文章,可以看见他的幽默,这本书里的一个笑话,令我印象非常深刻:


在戏院里,不精彩的戏,好在快演完了。舞台上,罗蜜欧在茱丽叶的客厅里,罗蜜欧热情,茱丽叶害羞,罗蜜欧说:“茱丽叶,给我一个吻,我要回家了。”茱丽叶说:“不!”罗蜜欧又说:“茱丽叶,吻我吧,我要回家了!”茱丽叶还是说:“不!”罗蜜欧不放弃,他第三次要求:“我要回家了,茱丽叶,给我一个吻吧!”这时候,有一个观众站起来大声喊叫:“快点吻他,我们都要回家了!”


文章不必长,只要好。鼎公告诉我,用他的文章告诉我。这就是文学的伟大之处,不必见面,但却常见,不是相见,而是我见他。



今天来到苍山,为的也是见鼎公。虽未能真正会面,但却算是见到了。以阅读文学作品为每天的功课的我,在生命中认识他们,他们不认识我的作家很多,但我却希望鼎公的认识。



图片来源于网络

总编:凌逾

责编:侯静雯



往期精彩

跨界经纬原名跨界太极

跨界经纬学术 | 凌逾:和合美学朵拉韵

跨界太极专辑 | 听香相遇朵拉情——朵拉、凌逾访谈录

跨界太极学术 | 肖小娟:画是手中诗,诗是心中月——评朵拉《浅深聚散且听香》

跨界太极学术 | 李婉薇:情怀里的"有声" 记忆,读菲尔《古楼河上的星光——拿督许廷炎回忆录》



关于投稿:投稿邮箱kuajietaiji@163.com。

要求:提供作者个人简介100字左右,照片1-2张。

关于赞赏:三分之一作者稿酬、三分之一编辑酬劳、三分之一公众号运营。


【跨界经纬】  1731


关注跨媒介  跨学科  跨艺术

跨地域  跨文化理论及创意作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