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太极学术 | 李婉薇:情怀里的"有声" 记忆,读菲尔《古楼河上的星光——拿督许廷炎回忆录》
李婉薇:情怀里的"有声" 记忆,读菲尔《古楼河上的星光——拿督许廷炎回忆录》,印尼《好报》,2019年3月10日
● 情怀里的"有声" 记忆 ●
读菲尔《古楼河上的星光——拿督许廷炎回忆录》
○
李婉薇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
本书作者菲尔
菲尔,原名陈焕仪,马来西亚大学法学学士,南京大学文学硕士,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在读,现为执业律师。菲尔出生于一个具有浓厚艺术氛围的家庭,其父小黑为马来西亚著名作家和校长,其母朵拉为马来西亚知名作家、画家,因此菲尔自幼深受古典艺术文化的熏陶与浸染,身为律师的她同时擅长写作与绘画。
|马来西亚槟城州拿督许廷炎 |
《古楼河上的星光——拿督许廷炎回忆录》是马来西亚华文作家菲尔于2015年出版的文学传记。本书记录了马来西亚槟城州拿督许廷炎的家族史以及创业史。许拿督年幼丧母,家境赤贫,由父亲及兄姐抚养成人。早年间,他在商界中摸爬滚打,带领企业几度转型。
在商业上收获成功后,他心怀感恩,积极投身于当地的华文教育以及公益事业,逐渐成为当地的华人领袖。
| 拿督许廷炎的家乡——瓜拉古楼(Kuala Kurau) |
与一般传记不同的是,菲尔的《古楼河上的星光——拿督许廷炎回忆录》,给人以柔和、纯净、灵动的感觉,行文间蕴含着一种"天然感"。这种"天然感" 来源于菲尔朴实的文风,她并没有刻意地渲染许先生人生中的励志色彩和教育意义,而是细心捕捉许先生真情流露的瞬间,有意却不矫饰地表现出氤氲在许先生生命里的家国情怀。这种家国情怀厚植于许先生的心中,成为生存之外的执着与坚守,成为一种生命自觉。
为了凸显这种情怀,菲尔以极具"现场感" 的文字,向读者"直播" 许先生七十年的旧日记忆,让读者倾听许先生的赤子之声,在细微之处迸发温情与感动。作为故事的转述者,菲尔如同充当了电台主播的角色,向听众娓娓述说着拿督许廷炎的人生。
| 左起:马来西亚华人著名作家朵拉、拿督杨才成、马来西亚中华大会堂(华总)总会长丹斯里方天兴、马来西亚商界闻人丹斯里方木山、拿督许廷炎、本书作者菲尔,摄于2015年。 |
在她的笔下,文字被刻录成一段段"音频"。原本无声的阅读被转化成了有声的倾诉,让人能够"看到声音,听到文字" 。她细致地记录了人物记忆中的声音,引歌入文,营造真实的音效氛围,使人物在言语间伴随着怀旧的"背景音乐" 。
为了实现人物的饱满度,她还巧用人物的个性化语言,向读者呈现拿督特有的"口音" ,并且通过采集各方人物的内心声音,带给读者一种立体环绕的互动式听觉体验,使文字形式的回忆录变成一种"有声" 记忆。
一、插曲:记忆里的故土情怀
拿督许廷炎祖籍广东普宁,从属潮州文化圈,因此他的家庭从父辈开始就深受潮州文化的影响。在家人潜移默化的滋养下,许先生自幼深受中华传统文化氛围的熏陶,深谙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涵。其中,潮州音乐是他难以割舍的情怀。
"印象中,爸爸喜欢潮州音乐,他会拉二胡、吹笛子" ,父亲对潮州音乐的钟爱,对许先生影响颇深,他至今仍对当中的某些剧目和歌词记忆深刻。
| 潮剧《吕蒙正》|
在对儿时的回忆中,许先生提到了跟随父亲去听潮剧的经历。潮剧团里锣鼓喧天的声响,让他第一次深切地体会到了潮剧"绕梁三日" 的魅力。此外,在《我的兄弟姐妹》里,许先生讲述了大姐出嫁时家里人借来唱机,在娶亲现场播放潮州歌曲《吕蒙正》来助兴的情景。这些关于潮州音乐的片段,流露着许先生心中难以言说的情怀。这种情怀里饱含着他对父亲的思念与追忆,还有一种作为岭南人本能的、刻在骨子里的民族情怀。
因此,这种有着鲜明潮州特色和浓郁生活气息的故乡音乐浸染着许先生的灵魂,深深地植根于他的记忆里,尽管时隔多年,依然余音绕梁。
一般的传记可能不会对这些音乐多着笔墨,但是菲尔却详细地记录下了这些潮剧的歌词:《胡维乾》中"为父报仇是孝子,恶人不除,陷害生灵……" 、《双玉鱼》中"将人比鸟鸟比人,离父母惨难当。先人自有二十四孝,二十四孝人传扬" 等。
这些歌词本身承载着浓郁的孝文化,饱含中华孝韵,它的完整呈现为许先生的故事增添了一份孝礼相传的古典意蕴。潮州音乐是许先生骨子里所认同的故土上的声音,这些声音让他的思想里延续着民族的"情" 与"韵" ,为他浸染上浓郁的"中国风" 。而这种"中国风" 的传承与延续正是人物的亮点所在,也是菲尔所希望凸现的。因此,她引歌入文,向读者呈现"有声" 的情怀。对这些歌词的记录,其实是现场音的收集与再现。
这些岭南之音在书中适时出现,恰似电台节目在录制中播放渲染气氛的插曲,一字一句如大珠小珠落玉盘般,尽显潮剧韵律之美。菲尔作为叙述者,在言说故事的过程中"播放" 与当下心境相契合的音乐,扑面而来的声音扣人心弦,让读者延伸思绪。待"现场音" 逐渐淡出后,再由菲尔的"画外音" 适时地插入,以便营造出一种诗意的音响氛围,让读者沉浸于怀旧的情怀中,品味许先生难以言喻的故土情愫。
| 潮剧剧本和歌册 |
在谈话中,许先生每每提及潮剧,都会向菲尔讲述其背后的故事。《胡维乾》《双玉鱼》《吕蒙正》这些音乐背后的典故,原本无需详细地写进书中,但是菲尔将这些故事一一记录与呈现。这看似拖沓琐碎的叙述,实则是在还原人物自我表达的原始风格一一毫无保留地记录人物当下的一言一语,这样能够再现长者向晚辈推心置腹的情景,营造"没有彩排" 的真实感和沉浸感,增强"现场录制" 的效果。
更重要的是,于许先生而言,这些潮剧的典故早已不仅仅是一个往日的故事、旧时的记忆,而是民族的"根" 与"魂" 。故事当中的精神文化内涵作为一种民族情怀栖居于他的思想和语言里,成为他生命中的每一丝气息。
二、专辑:"许式" 口音的风情
在"播报方式" 上,菲尔摆脱了一板一眼、字正腔圆的腔调,保留了俏皮、口语化的语言风格,努力还原许先生的个性化"口音" 。在语言上,她将许先生的喜哀以一种随性的语言面貌呈现出来,巧妙地运用人物个性化的语言来增加故事的可听性。她的描述简单朴实,既没有冗杂的长句,也没有华丽的"高级词" ,只有真情流露的、充满口语化的短语和短句。这种口语化的语言略显随性,却也无伤大雅,而且增加了作品的可读性。
为了真实还原许先生特有的许式"口音" ,菲尔保留了许老在谈话时的原汁原味的话语风格。受岭南文化与马来文化的影响,许老有着独特的"口音" 。受马来文化的影响,许先生与其他善于多语跨界的槟城人一样,他的语言里时常会夹带英语和英译词。菲尔有意地保留了许先生这种说话风格,因此读者常常能够看到类似"我踏bicycle" "我要去踢football" "用罗里(lorry)载回古楼" 的话语。
除了中英文词汇的混用,"许式" 口音里的主要构成部分是潮州话和粤方言的词汇和短语。在菲尔的叙述语言中,能够经常看到方言的出现,如潮州话"土鬼" "没人没脸" "台" 以及粤语词汇"咩" "鸡同鸭讲" "冲凉" "挥春" "难挨" 等等。英语、潮州话以及粤语方言的交汇碰撞,共同构成了许式"口音" ——潮州腔中带着粤语味,偶尔也夹杂英语单词。菲尔没有将这些方言和英文词汇"播报" 为标准的华语,而是尽可能地贴近人物本身的言语方式。在故乡文化与异国文化的碰撞中,许先生浓浓的乡音仍然占据主导地位,足以证明故土文化对许先生的渗透。
| 拿督许廷炎与前任潮州会馆主席丹斯里方木山在韩江家庙“廷苑”。摄于2005年|
三、合辑:"众声" 里的情怀
菲尔打破了"一人独白,我说你听" 的模式,请来了"嘉宾" 进行互动与交流,以"博采众声" 的方式塑造丰满的人物形象。这种互动与交流主要体现在第五章,也就是拿督回忆录的后面,菲尔附上了许先生亲友对许先生的评价。
这种访谈形式与电台直播间里的嘉宾互动形式如出一辙。谈话间,受访人絮絮而谈,六哥许廷德、丹斯里方木山、黄喜光、林良发、拿督杨才成、陈冰心校长以及陈炳成先生都以各自的视角和口吻一一道出自己对许先生的印象,"你一言我一语" 式的多元评价形成了声音合辑,让许先生的形象更加自然。在这种"你一言我一语" 的述说中,许先生的家庭情怀和感恩情怀跃然纸上。
"虽然两人有误会,廷炎还是坚持要跟哥哥和好。我觉得他很有心去协助兄弟。" 谈及许先生与其七哥的关系,丹斯里方木山颇有感触:"毕竟再利的刀,割水也割不断" 。在他眼中,许先生是一位有情有义的人。其实,在前文菲尔的叙述中,读者不难发现,许先生重家庭、重亲情,家庭情怀早已融入他的血脉中。许先生出生于一个和谐的家庭,浓厚的家庭氛围滋养着他,因此他深谙"父慈子孝、兄友弟恭" 的中华精神内涵,传统家庭的美德在他的身上得以传承。
"我们真的很感谢拿督许廷炎,他无私地帮忙,也不求任何回报" ,谈及许先生在华文教育中所做的努力,陈冰心校长直言,许先生是她的恩人,足见许先生对当地华文教育贡献之大。除了推广华文教育,许先生还致力于潮州会馆/韩江家庙的修复。
| 许廷炎摄于普宁许氏大宗祠 |
在潮籍人士心中,家庙是连接母土的精神纽带。与他们一样,潮州文化也是许先生生命中难释的情怀。这份情怀是他生存之外的执着与信仰,因此感恩祖先、感恩家乡的精神文化品格深深地刻印在他的灵魂里。菲尔结合多元的叙述,将众人的声音汇聚成一部声音合辑,更加印证了氤氲在许先生言语中所体现的家国情怀。
这部声音合辑自然也包括菲尔的声音。除了呈现台前来自众人的声音,菲尔也向听众发出了幕后的声音:"他是一个儒商,态度温文尔雅"。
在回忆录的最后,菲尔特意设置了花絮,将自己与许先生交流时的感触徐徐道来。
她的语言延续了前文的俏皮风格,字里行间透着一本正经过后的"不正经"。
"有时候我们讨论一些‘风花雪月’" "最后,跟大家分享几句‘廷炎金句’" "花絮看多也会腻" ……这些来自幕后的俏皮话,让人不禁想象菲尔话音刚落便忍不住窃笑的模样。
| 槟州华人大会堂|
透过花絮,菲尔还向读者透露了许先生对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执念:"他看很多书,尤其是跟中国历史,中国大陆、香港、台湾矛盾,革命以及经济有关的作品" ,"取之社会,用之社会是最好的回馈方式,所以他喜欢做社团活动" 。可见,许先生的这份赤子情怀,已经成为渗入生命里的一种使命。
许先生骨子里的情怀,是对家庭、故土以及国家精神文化的信仰与执着,它不会随着岁月的变迁而褪色,反而会伴随时间的沉淀而变得愈加醇厚。他心中的这份执着在菲尔不渲染虚构、不拔高溢美的述说里,成为了一种记忆的回音,纯粹而醉人。
图片来源于本书及网络
总编:凌逾
责编:李婉薇
往期精彩:
跨界太极学术 | 凌逾:港跃岛洋、古今的镜头感——从最新小说自选集综览陶然四十年创作
跨界太极学术 | Cross-media retrieval by intra-media and inter-media
【跨界太极】 第1055期
关注跨媒介 跨学科 跨艺术
跨地域 跨文化理论及创意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