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李可:谈“痰、饮、水、湿”

中医养生就关注→ 医养百家谈 2023-03-08


写在前面:微信版本又更新,看着自己付出非常多辛苦的劳动成果被淹没在杂乱的消息列表中,小编们表示好心碎。在这里真诚的邀请各位加上星标或置顶,具体操作很简单,只要三步:①点击本文左上角“医养百家谈”——②右上角“. . .”——③选择置顶(安卓)或星标(苹果)。谢谢大家一直以来的信任和支持。


现有社区医疗门诊项目

寻找合作伙伴

请联系: 18016247306

电话微信微信同号

导读


李可(山西著名老中医),广西中医学院经典中医临床研究所首席顾问。临难习医,具救苦心。天资敏慧,得医之本源。致力于中医临床与研究46年,崇尚仲景学说。擅长融寒温于一炉,以重剂救治重危急症。五十年来,活人甚众。李老的学术思想值得我们学习和研究。下面是李老治疗痰饮病的思路。




1痰饮概念


汉代张仲景在《金匮》中创立“痰饮”之名。分为痰饮、悬饮、溢饮、支饮4类。痰饮一词,狭义的讲是指四饮中的一饮,即饮聚肠胃的一种病证;广义的讲就是包括四种饮病的总称。


在隋唐以前,痰与饮无明显的区别。直至宋代杨仁斋《直指方》乃将痰与饮分而为二。从此以后,一般专家多宗其说,认为痰多浓浊,饮则清稀。一为火燥,一为寒湿。


清代《医学传心录》中,归纳了宋元明清关于痰的病因,明确提出“痰有十因”:或因风。或因寒、或因热、或因湿、或因暑、或因燥、或因酒积、或因食积、或因脾虚、或因肾虚。


后世医家重痰轻饮理论已偏离了医圣的初衷,而走向岐路了。为此,李可揭示了痰饮之现代概念,即痰饮是整体失调导致之局部病理渗出物、赘生物。



2痰饮水湿,同源异流


1痰与饮


汉代之“痰”与“饮”是不分的,而后世是重痰轻饮的。于是有人会问:仲景是否提及过浓痰?仲景在《金匮》中多次提到“浊唾”:


①肺痿:其人咳,口中反有浊唾、涎沫;


②肺痈:时出浊唾腫臭,久久吐脓水如米粥者,桔梗汤主之;


③肺胀:咳逆上气,时时吐浊,但坐不眠,皂荚丸主之。


其中“浊唾”与“涎沫”,即后世之“浊唾”与“稀饮”。据李可考证,伤寒之麻杏石甘汤剂量:麻黄4两(60g),杏仁50个(20g),生石膏半斤(125g),炙甘草2两(30g)。治小儿急性肺炎,只需半剂药,即可热退喘定痰清。


既然急性肺炎都有这神奇的效果,那你说医圣什么样的浓痰没治过?古中医认为,痰与饮是浑然一体的,没有绝对的浊唾与涎沫,正盛则邪从热化为浊唾,正虚则邪从寒化为涎沫。仅此而已,不必在浓痰、稀饮上钻牛角。


2痰饮与水气


仲景在《金匮》中把水气病分为风水、皮水、正水、石水。风水者,防已黄芪汤、越婢汤主之;皮水者,防已茯苓汤、越婢加术汤、甘草麻黄汤主之;正水与石水没给出方药。


而痰饮篇分为痰饮、悬饮、溢饮、支饮4类,出示了18方。为什么水气病仅出5方?痰饮是水停留局部,水气则是水泛全身。二者在本质上同为水之为患,其方剂可以通用,如痰饮病之五苓散、泽泻汤,后世常用治水气病。


由于痰饮篇在此书之前,水气病在其后,故略而不提。更有趣味的是,中医称美尼尔氏眩晕是“痰”冲于上,而西医之病理为内耳积“水”,即中医之“痰”就是西医之“水”。鹤膝风亦然。

3痰饮与湿浊


中医湿分外湿、内湿。外湿包括潮气和雾露之气。内湿指人体内环境潮湿,多与脾胃有关,如轻者胸闷、呕恶、苔腻,重则腹胀、泄泻、水肿。这些内湿与狭义的痰饮(指饮聚肠胃)无异。


痰饮是水停肠胃、胁下、四肢、胸膈,湿浊则是水停肠胃、四肢,它们可以并提、互用,如李可常用清化湿热之四妙散治痰证之鹤膝风、急性风湿热关节痛,便是明证。


总之,痰、饮、水、湿是一体的,其方可以互用、通用。


本文转载自“华夏中医论坛”,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阅读:


公众号合作,交流,咨询

请联系以下电话微信同号

 18016247306

加不进的朋友可以加群主个人微信:

lushiyl(陆医生)

记得复制暗号:

药膳养生调理群
我们欢迎您和您的小伙伴的加入




更多陆氏药膳古方

敬请关注




       

       


如果觉得好看

请点这里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