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刮痧越疼越黑越无效!这.......

中医养生就关注→ 医养百家谈 2023-03-08


写在前面:微信版本又更新,看着自己付出非常多辛苦的劳动成果被淹没在杂乱的消息列表中,小编们表示好心碎。在这里真诚的邀请各位加上星标或置顶,具体操作很简单,只要三步:①点击本文左上角“医养百家谈”——②右上角“. . .”——③选择置顶(安卓)或星标(苹果)。谢谢大家一直以来的信任和支持。


现有社区医疗门诊项目

寻找合作伙伴

请联系:18016247306

电话微信微信同号

刮痧古称砭法,是中医治疗六大技法之一。因其具有调气行血、活血化瘀、舒筋通络、驱邪排毒等功效,已广泛应用于内、外、妇、儿科的多种病症及美容、保健领域。


  值得注意的就是,很多人以为刮痧一定是感觉到疼痛难忍、刮得“惨不忍睹”才是最高境界。其实这是错误观点,刮痧并非愈痛愈有效,也不是刮得又黑又紫才好。其实,刮拭部位出痧后呈现微红色或紫红色就可以停止。刮痧部位、力道等若掌握不当,片面追求出痧的颜色,不仅无效,还可以造成皮肉损伤。

  刮痧虽然手法简单,但医理复杂,对于经络走向、脏腑虚实不熟悉的人,很难正确的把握和使用。如果认为这种疗法有益无损则更是贻害不浅。需要注意的是,刮痧是否出痧,不在于刮的力度是否大,而是在于患者的气血是否够足。痧不是医者刮出来的,而是患者的气血所到之处而推出来的。

正确的刮痧是无痛的,就像抓痒一样,感觉很舒服,出痧也很顺畅,若患者感觉刮痧的地方很痛,心里烦躁抵触,刮痧的地方肯定不对,白白地耗费气血,而且出痧也不多。

  刮痧最适合皮肤、肌肉和关节的疾病,如颈椎病、肩周炎等,疗效立竿见影,远胜于药物和针灸疗法。而对于脏腑病使用刮痧就有些力不从心了。刮痧不能天天做,至少要等痧全部褪去后才行。对穴位精准度要求不高,可用于居家保健。

    目前,很多人以为刮痧一定是感觉到疼痛难忍,刮得“惨不忍睹”才是最高境界。其实这是错误观点,刮痧并非愈痛愈有效,也不是刮得又黑又紫才好。

其实,刮拭部位出痧后呈现微红色或紫红色就可以停止。刮痧部位、力道等若掌握不当,片面追求出痧的颜色,不仅无效,还可以造成皮肉损伤。有些病人刮不出痧,除了方法错误外,也可能是最近常刮或者病得太严重身体太虚弱而不易刮出痧等原因造成,切忌用力过猛造成伤害。

刮痧是从推拿、针灸、拔罐、放血等疗法变化而来,与这些疗法一样要遵循施术的四个原则


一是明确诊断

二是辨证施治

三是因人因病因时因地制宜

四是补虚泄实


例如感冒,吃药再配合刮痧疗法,效果十分明显。主要在天柱骨、双侧风池穴、肩井穴、风门穴、双侧肩甲骨内侧缘、印堂穴、胸前风府穴刮拭,刮完后再喝一杯热凉茶,出一身汗,确实整个人会感觉整个身心舒畅。



如果感冒是以发热为主,则不宜单一进行刮痧,要配合药物治疗。中医认为,尤其不能“头痛刮头,脚痛刮脚”。因为头痛刮痧必须排除头部有无器质性疾病,所以一定要到医院诊断清楚。


另外,夏天炎热难免发生中暑,俗称“发痧”,有轻症和重症两种,轻症刮痧疗效较好,但要把病人立即移到通风阴凉处,解开衣扣,还要采取降温措施等。重症特别是危重症,要根据病情施以救治,这时不宜刮痧。年老体弱的老人,年幼体虚的小儿刮痧要慎重。


在刮痧过程中可能和针灸一样,有可能像晕针一样出现“晕刮”。“晕刮”出现的症状为头晕,面色苍白、心慌、出冷汗、四肢发冷,恶心欲吐或头晕等。所以病人在刮痧过程中出现不适症状时,应迅速停止刮痧,让患者平卧,并喝点温开水或温糖水,休息片刻,很快会好转,若不奏效,可迅速用刮痧板刮拭患者百会穴、人中穴、内关穴、足三里穴、涌泉穴急救。


为预防刮痧出现意外,要特别注意掌握好刺激度,即病人所能够承受的强度和力度。


另外,以下人群忌刮:空腹、过度疲劳患者;身体瘦弱、皮肤失去弹力者;局部痈肿、疮疡、溃烂或肿瘤患者;患有心脏病,水肿的病人;血友病、出血性、出血性紫癜和其他出血疾患者。


低血压、低血糖、过度虚弱和神经紧张特别怕痛的患者需要轻刮。由于刮痧多少对皮肤存在一定的损伤,所以一次刮完后要等过一段时间,一般为五至七天左右,再进行第二次刮痧。


刮痧须知:


1.任何病症先刮大椎,再刮其余不适的部位。

2.尽量避风,防止空调、电风扇、对流风吹刮痧部位。

3.头部、面部不必抹油,保健刮可穿着衣服刮拭,治病出痧,必须使用专用的刮痧油。

4.怕疼的人可先泡热水澡或热敷再刮痧,以减少疼痛。

5.刮痧后,会使汗孔扩张,半小时内不要冲澡。

6.刮痧后喝一杯温开水,以补充体内消耗的津液,促进新陈代谢,加速代谢产物的排出。

7.刮痧不必强出痧

8.端午前,立秋后不做除衣的保健刮,谨防风邪湿寒入体


推荐阅读



| 版 | 权 | 声 | 明 | 

转载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文章内容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未经核实,仅供读者参考。



公众号合作,交流,咨询

请联系以下电话微信同号

 18016247306

加不进的朋友可以加群主个人微信:

lushiyl(陆医生)

记得复制暗号:

药膳养生调理群
我们欢迎您和您的小伙伴的加入




更多陆氏药膳古方

敬请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