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胃病的治疗,贵在一个“和”字

中医养生就关注→ 医养百家谈 2023-03-08


写在前面:微信版本又更新,看着自己付出非常多辛苦的劳动成果被淹没在杂乱的消息列表中,小编们表示好心碎。在这里真诚的邀请各位加上星标或置顶,具体操作很简单,只要三步:①点击本文左上角“医养百家谈”——②右上角“. . .”——③选择置顶(安卓)或星标(苹果)。谢谢大家一直以来的信任和支持。

只要你在文章底部留言

邀请朋友给留言点赞

只要您有9个

即可获得奖品

注意是给您的留言点赞

不是给文章点赞哦!

送完即止


I导读:慢性胃炎,有虚实寒热及气血之辨。但在临床中常呈现出相兼证候。因此,在治疗时不可偏执一法,以冀在和法中达到阴阳平衡、病去正复之效。


辨治胃炎,以和为贵

作者/毛德西


慢性胃炎,属中医“胃脘痛”、“痞满”范畴。其病有虚实寒热及气血之辨。但在临床中常呈现出相兼证候,如寒热错杂、虚实俱现、升降失序、气滞血瘀等。故其治疗,不可偏执一法,而应寒热平调、补消兼施、升降有序、气血并举等。以冀在和法中达到阴阳平衡、病去正复之效。1.寒热平调
慢性胃炎,每见寒热错杂证候,如既有喜热恶寒之饮食习性,每食生冷之物即胃脘痞满;又有口苦口干苔黄而腻之热象,时或出现口腔溃疡,对此笔者常选《伤寒论》半夏泻心汤,随证增减,获效颇多。
方中半夏、干姜辛温散寒,黄连、黄芩苦寒清热。前人称其具“辛开苦降”之功。辛开者,夏、姜之辛热以开之;苦降者,连、芩之苦寒以降之。乃取“阴阳两解,不攻痞而痞自散,所以寒热互用”。(《医方集解》)他如左金丸(《丹溪心法》),取黄连与吴茱萸,一寒一热,寒者正治,热者从治,故能相济而立功。为主治肝火胃寒吞酸嘈杂之良剂。
2.补消兼施
在慢性胃炎证候中,虚实俱现者亦不少。如夙有中气虚馁,少气乏力之脾胃气虚证;又有胃脘痞塞,食后隐痛之气滞证。单纯补虚则不利于消胀止痛,而一味行滞则有悖于中气恢复。笔者喜用《伤寒论》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治之。

方中既有厚朴、生姜、半夏散邪以除滞气,又有人参、甘草补中以复中气。是治疗中虚气滞痞满的代表方剂。他如六君子汤、香砂六君子汤等,均为寓消于补的方剂。只是在应用时,要视虚实之多寡,或补消参半,或三补七消,做到补而不滞,消而无耗。这方面的经验,名医施今墨先生的健脾和胃“药对”,可资参考。


3.升降有序
在慢性胃炎中,清气不升、浊气不降的清浊混淆现象亦较常见,如清气下陷而见泄泻,浊气不降而见呕恶、胀满。正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䐜胀。”但此证与脾阳不振有密切关系。欲升清则有碍于降浊,欲降浊则有碍于升清。张仲景将升清与降浊熔于一炉,创四逆散方。
方中柴胡疏肝升清,透达阳气;枳实降浊导滞,行气散结;佐以芍药、甘草酸甘解痉,为治疗因肝郁而致脾胃不和之良方。或用于脘腹痛,或用于泄泻后重,或用于阳郁之厥等。元代李东垣创升阳益胃汤,方中既有升清之参、术、芪、柴,又有降浊之半、连、芩、泽等,是治疗脾胃虚弱、清阳不升、浊阴不降的著名方剂。他如柴胡疏肝散、逍遥散等,均含有升清降浊之意。
4.气血并举
上腹部痞满与疼痛是慢性胃炎常见病状。其疼痛主要原因是气滞血瘀,古人云:“气滞则胀,血瘀则痛。”但也不尽然,气滞亦可生痛,血瘀亦可增胀。只是气滞多兼肝郁,与胁肋不舒共见,还会出现噫气,噎膈等。对于血瘀证,不管是否有刺痛,凡舌质紫暗,亦多考虑为血瘀。凡气滞血瘀之痛,余常取丹参饮(陈修园《时方歌括》)治之。
方取丹参活血祛瘀,佐以檀香、砂仁行气止痛,气行血活,胃气得安,何痛之有!他如金代刘河间的金铃子散,方取金铃子疏肝行气,延胡索活血祛瘀,为理气活血止痛之方。凡胃脘痛有定处,伴见舌质紫暗者,是为首选方药。
清代周学海在《读医随笔》中谈到和法时云:“寒热并用,燥湿并用,升降敛散并用,非杂乱而无法也,正法之至妙也。”将两种不同气味、不同趋向、不同作用的药物拟为一方,这是中药相反相成配伍的惯例。它是根据病证矛盾的复杂性而拟定的。在应用时要注意四个问题:

一是必须在明确证候性质前提下应用此法;

二是取效关键在于药量,药量多少取决于证候虚实、寒热、升降之孰重孰轻;

三是慢性胃炎发作多与季节变化有关,因此,要依据六气变化而加减,如春季多风可加柴胡、防风,夏季多火可加黄连、栀子,长夏多湿可加藿香、佩兰,秋季多燥可加沙参、麦冬,冬季多寒可加干姜、附子等。

四是慢性胃炎与饮食不节有关,故可随证加入焦三仙、槟榔、鸡内金、莱菔子、大黄等以助消化。



本文摘自《毛德西临证经验集粹》,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出版。主编/毛德西,作者/毛德西。转载请注明出处。



推荐阅读:


END


注:文中所涉及到各类药方、验方等仅供参考学习,不能作为处方,请勿盲目试用,本平台不承担由此产生的任何责任!


| 版 | 权 | 声 | 明 | 


转载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文章内容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未经核实,仅供读者参考。

依据《互联网著作权行政保护办法》第12条,《信息网络传播权力保护条例》第14条/23条,即“避风港原则”,本文中部分图片及文字信息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行为请及时联系客服删除,本公众号不对内容传播行为承担行政法律责任。不承担与著作权或相关权有关的信息审查义务。


公众号合作,交流,咨询

请联系以下电话微信同号

 18016247306

加不进的朋友可以加群主个人微信:

lushiyl(陆医生)

记得复制暗号:

药膳养生调理群
我们欢迎您和您的小伙伴的加入


更多陆氏药膳古方

敬请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