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迎新系列(二):年青人不要把长本事的精力用在走捷径上

青法平台 青苗法鸣 2020-10-01

编者按:从2018年6月的高考开始,青苗就做好为2018级萌新们服务的准备。从高考祝愿到志愿填报,再到近期的迎新系列,我们无时无刻不践行着“一切为了青年学人”的宗旨。为了更好地帮助2018级新生适应大学生活,探索专业学习,我们特地建立了两个迎新群,欢迎各位新同学加入。青苗迎新群与各院系官方学生会和年级迎新群具有不重叠但功能互补的作用,能够在立足本校的基础上与全国各地各高校的同学取得联系交流,共同进步!也欢迎各位老朋友向身边的学弟学妹们推荐

如果人数已满,无法入群,请手动添加文末公共微信二维码,让小编拉你入群 (ง •_•)ง

本文作者简介:   徐梦堃、蒋浩天,青苗法鸣编辑部编辑。

青人可以没有财富,没有才华,没有颜值,也可以有许许多多这个年纪该有的稚嫩和不足。但年青人最少不了的两样东西,便是宽阔的格局和长本事的精力。由于各种资源的匮乏,伴随着成长需求对资源的驾驭能力提升,我们渴望获得。面对强大的社会差距,我们渴望以更快的速度获得。那么怎么样才能以“更快”的速度“成功”呢?

 

年青人的学习能力无疑是很强的,除了新鲜事物,高新科技是我们适应适用的强项,很多年纪大的“成功人士”的圆滑、世故和手段也是被我们看在眼里,学在心里,用在实处。职场之术,晋升之道,大家都能会心一笑,谙熟于心。很多人从进入大学开始就为自己设计出了这样一条路:通过结交关系而能够最大程度地获得帮助,实现自己的快速成长。所以,我们要做一些事,给一些人看,进入一些圈子,认识一些人,求助一些资源,奉献一些东西,获得一些好感,结成一些团体,得到一些保障,追寻一些途径。看似完美的路径设计,当然既不是运气,也不是好命,而是切切实实的“精力”怼上去的结果。

 

但是,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一碗水肯定端不平,必须厚此薄彼。公众号前段时间发过一篇文章《致毕业季的我们:当不可避免地陷入油腻和圆滑时》,也就是说,多数人终究会学会“大人般的生活”。所以,过早地进入下一个年龄阶段和社会层次的心理和行为会带来早衰的结果。

 

一旦“完美路径”中的某个节点出现问题,我们一直以来追求的成长就会停滞。同龄人在青年时期将精力用在提升内涵方面,在积累工作经验之后,适当学会“为人处世”,这样一种双向结合,才能加速成长。而当一个社会越来越重视竞争和创新之时,能力与手段这种双向结合,往往以前者为更重要的基础。

 

所以,根据前人的例子,我们会发现,已有的人生有很多次弯道超越。这种超越也不是命运的安排或者随意的运气,而是能力提升到一定阶段,辅之其他因素的结果。

 

说的再直白一点,在相应的阶段提升自己相应的能力是最有效率的方式。当你把本应该用在长本事的精力用在走捷径上,那么,当你失去捷径时,再想长本事就是一件基本不可能的事情了!所以说,真正聪明而又格局远大的人,不会贪恋一时的得到,懊恼一时的落后。有些人看似精明,实际上没有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甚至是贱卖了自己的青春。中年以后,每每想起这些,无不懊悔至极。


其实,以上是今天这篇推文的前言,似乎有点长。今天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是两篇演讲稿,分别是徐梦堃和蒋浩天于2015年9月和2016年9月在母校开学季“新老生交流会”上的发言,采用时有删减。时至今日,小编仍觉得这两篇演讲的内容没有过时,两位的踏实和经验心得无不反映了今天这篇推文的主题“年青人应该把青春的精力用在什么地方”。


徐梦堃:用心生活,快乐学习——致2015级新生的一封信


一、大学读什么?

   

1.不要忘记学生身份,做好本业,不要让逃课成为一种习惯。我以前就给2013级的师弟师妹们写过一篇文章《当逃课成为一种习惯》,而今天我再一次告诫大家这一点。不要相信一些在大学里面流传已久的害人名言“没有逃过课的大学是不完整的大学”、“不挂科也是不完整的”。你有本事就去挂科,挂了科还不去补考,你看看你能不能毕业?一旦逃课成为一种习惯,天气的阴晴、早餐的咸淡都足以成为你逃课的理由,这是一件多么可怕又可笑的事情。

   

2.平衡好学业和工作、社会实践的关系。大学是接触社会、了解社会的桥头堡,因此除了读书学习之外,还要增强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工作组织能力等。而我们很多同学都是从参加学校内部的学生组织或者社团组织开始。我认为只要把事情当做事情来做,自然有很多收获,但是也要注意二者之间的平衡。刚进入大学,有些同学十分新奇,什么组织都想参加,一下子选了五六个组织,我认为这是不明智的做法。因为每个学生组织每学期都有一段时间非常繁忙,你能够从容应付这么多组织的工作吗?加入了就要认真做,不要拖别人的后腿,任何组织都有它自己的规则纪律,不是由你的任性。否则最后的结果是你东奔西跑,疲累不堪,反而在各个组织中留下的都是埋怨,这又何苦呢?所以我建议最多参加不超过两个组织,要学会取舍。

 

3.做学生干部要以德服人,真诚待人。如果你进入大学还想继续为同学们服务,可以去竞选学生干部,这也是一个可以锻炼的平台。但是我今天给大家的忠告就是:做学生干部一定要明白一点,你的立足点是什么?是同学,是服务好组织好同学,增强班级团结和凝聚力,这是你的首要目的。大家要纠正一个观点,做学生干部不是要讨好辅导员老师,虽然我知道有很多学生干部都是这样,以至于师兄师姐们一进大学就告诉你,要和辅导员老师搞好关系。你作为一个学生干部,做好本职工作加以创新,不就自然可以得到辅导员老师的欣赏嘛?你的基础在于同学,如果你一味讨好辅导员老师,在工作中欺上瞒下,把亲近辅导员的机会作为打击报复同学,徇私舞弊的武器,那么你将来的工作将很难开展。你的学生工作生涯是失败的,等毕业之后,你蓦然回首,大家都对你没有好感。所以,做一个学生干部要平等、亲切、务实地对待同学们,而不是玩虚的空的。

  

4.你可以成绩不好,但你不能不读书,读书使人明智,这一点不用多说。特别提醒法学专业同学一点,以前有许多新生问我,大一该读什么书?我就回答:大一该读通识类的书,而且是广泛涉猎各种学科,比如有厚重历史感的小说、历史、哲学,经济学、社会学方面的书籍等等。个人认为,要想学好法学必须对社会生活有充分地认知与思考,而其他学科的涉猎正好可以弥补当代大学生社会阅历不足的短板。张国林书记喝了汪小康师兄做的咖啡,都说:“读书人煮的咖啡就是不一样。”

 

5.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大学有了更多的自主时间,因此可以培养自己以前没有时间去养成的兴趣爱好,既能增加自己的才干,更能陶冶自己的性情,还能够缓解某些时候焦躁不安的情绪。

   

6.锤炼自己的品格:独立、坚持、责任感、诚实。刚才说了,无论大学之后你是否继续深造,你终将走进社会,走进竞争激烈的社会。大学只是学科专业的入门而已,要想在技术上达到一定的水平,对于绝大多数同学而言是不可能的,因此在大学里必须养成良好的品格,这才是一生的财富。独立生活,坚持目标,培养责任感是一个人成熟的重要标志,诚实信用是生活之法则,后面我还要专门说说这个诚实信用。

 

7.不汲汲于功利,放松身心。有些同学很“上进”,一进大学就给自己立下军令状:要专业课平均分多少、拿多少次奖学金、得到多少次荣誉、辅修第二专业第二外语、还要竞选学生会主席。在大家看来,这是一种完美的、人生赢家式的人物,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变成那样。但是我在这里泼一点冷水:诸位要量力而行。如此功利化的目标,最终会使得你身心疲劳。要是能在兴趣、能力、时间这三者之间平衡选择,做能充实自己的事情,你还怕拿不到奖学金、拿不到奖项吗?记住我的一句话,只要你足够优秀,这些到时候自然水到渠成。就怕你是“孙猴子参加蟠桃会,什么都想吃,最后什么都只吃了一口。”

 

8.有自己的圈子:良师益友加社会。大家打开手机,看看现在的朋友圈和QQ好友圈里有哪些好友,毕业时再打开看看这四年积累了多少新朋友。我们需要有一个自己的圈子,这个圈子将是我们学习进步、工作顺利、事业成功的良好平台,我们需要利用自己掌握的人脉关系去提升自己。一提到人脉关系,同学们不要想的就是拉关系、走后门、跟队伍、占山头。随着社会发展、体系健全,这些“旁门左道”将越来越没有用武之地。我说的人脉圈是可以给你提供信息、提供技术支持,为你认识更多有用的人提供一个平台,这才是它至关重要的作用。古语有云:“一个好汉三个帮,一个篱笆三个桩。”

 

9.不要为了不纯粹的目的去恋爱。适当时可以收获爱情,但不能攀比恋爱。“寝室三个都脱单了,难道我还要过这个双十一-吗?”“师兄师姐告诉我,没有恋爱的大学生活不是完整的。”“老师说恋爱是一种能力,我必须学会。”前面这几句话都有一定的道理,大学恋爱不再是禁区,但是我想提醒大家的是:恋爱不止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责任,希望大家不要为了不纯粹的目的去恋爱,过早地陷入感情的伤悲之中。恋爱之前想想自己有没有承受失恋的压力。

 

10.学会不断学习的能力,而不在于追求高成绩。这是大学最重要的目标。未来社会的学习将是终身的,在大学能学习的更多是一种学习能力,我认为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阅读能力、信息概括能力、表达能力与数据搜集能力等。所以,成绩好的并不代表会学习,因为目前大学成绩的判断方式与高中差别不大。而收获能力才是最重要的,这才能让我们大学生不至于一毕业就失业。


二、大学要实现什么?

 

说完十点小建议,接下来我谈谈对师弟师妹们大学生活中应该收获的两个期盼。

 

(一)第一个期盼:用心生活

 

首先是感恩之心:一要感恩父母,常回家看看。古语有云:父母在,不远游。今天我们远涉千里来到巴渝之地,但是我们的父母却远在故乡,日日思念我们。特别是计划生育产物之下独生子女一代,我们在父母心中的地位无法替代。所以听师兄一句话,有时间多回家看看,多陪陪父母,当然还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其他亲人,不要让孝顺成为一种等待。如果你们今天能听进去这一点,那么我今天到这来就功德无量了。

 

二要感恩身边,放下手机,多与身边人交流。前段时间看到报道“北大新生军训惊现低头族”,我觉得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悲哀,大家乐意和不认识的陌生人交流,也不愿和身边的人沟通。去年十一月,费孝通先生的关门弟子,人民大学人类学教授赵旭东老师就在这里做了一场讲座,他把中国社会目前的现状比喻为枝杈社会,就提到了手机互联网在逐渐改变中国社会的人际沟通格局。尤其是谈到我们这一代人,也就是所谓的低头族,吃饭的时候大家不说话,一个个拿着手机在和天南地北的人开心地聊着;传统的中国交际场合就是在酒桌上,但现在已然失去了作用。如何消减互联网时代对人际沟通障碍产生的影响?我校朱林芳博士提出了一个解决路径:回家,我们抱团取暖。所以这又回到了我刚才说的那个问题:常回家看看。

 

三要感恩时代,时刻传递正能量。我知道肯定有同学反驳我,这个时代有这样那样的不好,有这般那般的不公。但是你可以纵横比比,全面认识当前国家与社会发展的走向,你就会知道生在这样的时代,我们没有理由不感恩不努力。同时大家都明白,当前有许多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但一天到晚怨天尤人是没有用的。扪心自问,我们可曾为国家社会的进步作出些许努力?所以希望大家从今天从现在开始,多多传递正能量。

 

其次是善恶之心:坚持原则,坚持自我,不随波逐流;明辨是非,分清好坏;有武器,还要有一颗善良的心指引武器的使用。曾经有位老师非常自信地说:我们学法学的虽然不能制造原子弹,但是我们能指挥原子弹往何处打。这句话充分说明以法学为代表的社会科学在国家社会生活中的巨大作用。但如果我们法学生心术不正、善恶不分,那么比其他专业的人可能更可怕,因为我们掌握着社会规则运行的法门。所以各位师弟师妹们,追求功名利禄是为了生活,但绝不能违反原则违反良心。大学四年要树立自己完整的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否则终有一天,你将被写在历史的耻辱册上。

 

最后,我们要有敬畏之心:第一不要轻视自然,和自然相比我们实在太渺小,要敬畏大自然的生命,不要违反自然规律,保护环境和动植物,养成绿色生活习惯。第二不要蔑视传统,那是我们的根源。传统文化中有很多我们不了解但是有用的东西,不是什么你不懂的东西都可以用迷信来解释,不是什么你自以为是的东西都叫做科学。我们已经在西方语境下生活了若千年,希望我们这一代能够找回自我,找回传统,实现中国人灵魂与肉体的统一。第三不要歧视他人,每个人都有你不及的一面。有句俗话说得好:“满桶水不晃,半桶水晃个不停。”什么意思呢?就是指真正厉害的人总是那么谦虚低调,反过来一知半解的人喜欢吹嘘自己,低估别人。

 

所以师弟师妹们,不论以前你在家是王子还是公主,今天来到学校以后,请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无论是食堂里的大叔,还是楼道里的清洁工阿姨,亦或是修剪园林的工人,你都应该从内心平等地对有他们,不要只嫌弃他们衣着破烂、言语晦涩、文化不高。没有他们,哪有你的一日三餐,哪有你的清洁舒适,赏心悦目?所以不要以有文化有才能自居,看不起别人。我说一句到底的话,那些人的年纪和你们的父母一般大, 这是需要得到你们尊重的最简单的一个理由。

 

(二)第二个期盼:快乐学习。

 

我把学习放在后面是想告诉大家,不会生活的人最多成为学习的机器,这才是不完整的人生。所以先用心生活,然后才能快乐学习。要想做到这一点,我认为:首先,你可以不聪明,但是你需要努力,你的自信来源于此。你现在所有的物质条件是父母给予的,你有什么理由坐吃山空而不努力奋斗呢?

 

其次要学会思考,懂得思辩。做一个有思想的人是大学培养学生的目标。有思考就有总结,有总结就有进步,如果一天到晚稀里糊涂,那是最糟糕的。别人去自习你也去,别人去参加社团你也去,别人翘课去做兼职打工赚钱你也去。那你永远活在别人的影响下,没有思考过我是谁、我该千些什么。

 

第三,学习追随兴趣,而不是热门。来到大学很多同学总是怀抱着各种雄心壮志:我要辅修经济学,我还要学德语、法语和西班牙语,我还要学会能歌善舞,我还要做n件事,基本上大家都是这么想的。但是到了大学之后,这其中很有可能就分成了两批人:一批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天天“奋斗”,就是为了技多不压身,有两三个学位证书、七八个技术证书,还有多少个艺术证明。另一批很文艺,他们把当初的梦想永远藏在了心里,每天与世无争,连寝室门都不愿出去,整日打游戏、看电视剧。这又回到了我一开始说的十点建议:要培养自己的兴趣。但是有很多同学意志很坚强,他们一定要追随热门,为了毕业三年之内赚到100万,有车有房赢娶白富美走上人生巅峰。我就想问一句:你不累嘛?如此奋斗如此急功近利,我看最后往往事与愿违。只要你有学好专业,有不断学习的能力,有健全的人格,你还怕没有工作,学无所用?另外一批放弃学业的同学,你们已经触犯法律,触犯了民法的诚实信用原则。因为你们一直在欺骗自己的父母,打电话都说“在忙呢”,你在忙什么呢?忙着挂机喷队友,还是越塔送人头,还是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你想想我们的父母就那么傻,社会上的骗子都骗不了他们,为什么唯独你们能欺骗得了?那是因为你利用他们对你的那一份信任,那一份谁也替代不了的信任去欺骗他们,你们安心嘛? 

 

第四,要培养综合能力,站起来会说,坐下来会写,出门会沟通。这是法学专业必须的三个能力,所以要把学习的目标定位在这里。

 

最后表达我对大家的祝福,希望大家四年之后,都能成为一个健康、智慧、有用的人。

 

徐梦堃

2015年9月


蒋浩天:在2016级新老生交流会上的发言


首先我想和大家聊一聊大学里的学习生活。从收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起,师弟师妹们便是西政人了,未来的四年里,你们会在这里经历许多人生中的“第一次”,留下难忘的回忆,而这一切不能不说是命运的安排、上天的缘分。试想如果各位多考几分、少考几分或是换个专业,那么你可能就会在另一个城市听着交流会,身边的人也会换成另一批;二十年后回头看,也许你们的人生都会是另一种模样。所以不管之前如何,是遗憾还是欣喜,今天大家来到西政,你们的人生从此就翻开了新的一页,四年后各位会成为什么样,取决于你这四年的经历和收获。我明白你们中的一些人已经暗暗定下了大学的志向,比如说我要当学霸、要考研、要出国等等。但我不得不在这里给各位泼一盆冷水,对大部分人来说,不到半年时间,大一的豪情壮志大多只会剩下不到一半,到我这时候可能只剩十之一二。我十分敬佩那些从一而终的人,但不能从一而终也未必是一件坏事。大学是不仅是一个学习知识的过程,也是一个认识自己的过程,随着经历的增多、想法改变是很正常的事情,关键是你能否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

 

就我个人来说,我大一刚入学的时候立志做一个学霸,就是分数很高各种奖学金拿到手软最后顺利保研的那种。于是我大一的时候特别注重绩点,去参加了许多活动,最后顺利拿下了年级前三。但后来我发现我读了许多专业书籍下了很多功夫,虽然能够取得一个不错的分数,但和一些平时逃课考试前拼命背半个月书的人并没有多少区别,那时候我对分数的意义产生了怀疑,渐渐的对绩点也不敏感了。于是我辞了班委,为的是少一些事情,从而能专心读书。大二的时候,随着读了更多的书,我对法学研究产生了兴趣,觉得把兴趣当做未来的事业是一件很美好的事情,于是就找到了几位老师,跟着他们做了一些研究工作,拿了一些奖。但后来我又觉得自己在学问面前太过渺小,本科阶段甚至硕士的科研,充其量是一种“训练”而非“创新”,如果能做到“不出错”就已经是万幸了,与其满足于制造学术垃圾,不如努力充实自己。于是最终我选择了把时间花在书本上,在图书馆度过了我的大三。

 

如今我为了能让学习继续下去,正在备战司法考试和考研。我大学里的成就,也就是一开始主持人介绍的那些,大部分都是大一大二时候完成的,虽然一直以来被大家叫做学霸,但其实我的绩点并不高,我只是单纯喜欢自己的专业,并且愿意为了学好它主动地去做一些不出于功利的努力。今天的我实际上并没有成为大一刚来时想成为的自己,但我并不后悔,因为我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并且正在朝着自己的目标努力。在座的其他师兄师姐,以及西政很多优秀的师兄师姐们可能不会选择和我一样的道路,更不会赞同我的一些价值观(当然对于批评我也尊重和接受),但他们一定也有属于自己的心路程,一定也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路,并在自己的路上做出了成绩。对于这些选择,也许会有世俗的评价,但我觉得彼此间并无高下之分,每个人不一定要当学霸,当学霸也不意味着你相对其他人有某些优越感。当然,虽然大学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但大学里最重要的还是学习,尽管事业上或者说学业上的成功不能够代表一个人整体的一个能力,但专业知识才是各位毕业后安身立命的本钱。那么二者如何平衡呢?我觉得大一大二的时候各位不妨保持一个开放的心态,多参加各项活动,思考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从而在能力的培养和专业学习间做出一定侧重。大三大四的时候则要把更多精力放在学习上。争取高分通过司考和考研。这是我想讲的第一个问题。

 

接下来我们来谈谈大学学什么。我们是政法大学,在座的各位大多是来自法学专业的。古罗马法学家乌尔比安说,法律是“关于神事和人事的知识,关于正义和非正义的学问”。这个说法比较玄乎,理解也很多,我在这里说说我的看法,仅供参考,不一定对。一个社会是由人组成的,有人的地方就会有交流,有交流就会有争端,要解决争端就要分是非,要理解是非首先要有尺度,尺度当然就是正义;而探求正义,终究要回归于宗教和道德。

 

所以,法学是一门穿梭于天国与人世,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学问。当然这是18世纪以前的观点,现代法学对法律与法学有着更加科学的解释。关于现代法学教育的目标,台湾的大法官、著名法学家王泽鉴先生曾说,一个合格的法律人需要具备三种能力,一是法律知识能力,二是法律思维能力,三是争议解决能力。法律知识能力很好理解,我们需要明白我们国家的法律规定了那些内容,为什么要这么规定,背后有哪些理论基础。法律思维能力要抽象一些,大部分学者认为,学习过法律的人,他们观察世界、思考问题的方式是和没有学习过法律的人不一样的;也有学者,比如北大的朱苏力教授,他就认为根本不存在什么法律人思维。当然我认为或多或少还是存在一些。比如说下面这两张图,正常人看到的是蓝天白云绿草野兔,法律人看到的则是一堆法律概念。再比如最近很火的宋先生和马小姐的爱情故事,法律人不会过多关注宋先生和马小姐在一个个无人的夜晚做了什么事,而是关心王先生的离婚请求能否得到支持、能否主张精神损害赔偿这些技术性的问题。当然法律人也是人,八卦之心人皆有之,我个人就对网上流传的捉奸视频一打开就成了葫芦娃比较好奇和抗议。

 

好了回到正题,如果我们非要给法律思维下一个定义的话,我觉得中国政法大学郑永流教授的定义就很好,他把法律思维概括为十大要义:合法性优于合道德性;普遍性优于特殊性;复杂优于简约;形式优于实质;程序优于实体;严谨胜于标新;谨慎超于标新;论证优于结论;逻辑优于修辞;推理优于描述。部分名词也许你们现在弄不清是什么意思,没关系,等到你们学完所有法学课程,再回来对照一下,看看是不是建立了法律人思维。

 

接下来说争议解决能力,法学是实践之学,法律知识和法律思维最终都是为解决争议服务的。在大学四年的学习里,你们会接触许多稀奇古怪的案例。比如说小明寂寞难耐就想去强奸,在月黑风高之夜摸进女生宿舍,看到床上躺着人就扑了上去,无视对方反抗扒了衣服才发现躺在床上的是个男的,这时候该定小明强奸罪吗?你们凭着自己的正义感,大部分时候也能得出这些问题的答案,但在法律人的世界里,要以合乎法律的方式将自己的结论证成。这是很考验功力的。争议解决能力更多是在工作后,在司法实践中不断锻炼。

 

在法学院里大家会经常分析案例,但这些案例一般的事实是给定的,大部分情况下也不需要考虑程序问题,只需要把重心摆在法律适用上,但司法实践中程序、事实和法律适用都要考虑。当然西政也给同学们提供了一些培养争议解决能力的平台,比如模拟法庭大赛、案例分析大赛、法律诊所等,各位可以在大学多多关注。优秀的争议解决能力,会让你初入职场时获得一定优势。

 

在这三项能力里,我认为最关键的是法律思维能力。19世纪德国有位检察官叫基尔希曼,他有一句名言说“立法者修改三个字,所有法学文献便成了废纸”。这样的说法在今天看来可能有些偏激,但在当时是引起了轩然大波。我们在大学学习的知识,大部分基于我们现行的法律,但法律不是一成不变的。这意味着,我们走向工作岗位时运用的法律,可能并不是我们在法学院学习的法律。从这个角度讲,法学是一门需要终生学习的专业。但法律思维是受用一生的财富,如果说法律知识是世界的话,那么法律思维就是世界观,观了世界才会有世界观,但更多时候人是在世界观的指引下去观世界。当然,法律思维能力的养成是一个终身的过程,一个人的法律思维如何,不仅要看他的法学专业知识,也会看他的实践经验,甚至会看个人性格,一般来说,理性的人比感性的人更适合学法律,或者说法学学习对培养人的理性有很大帮助。这是我想说的第二个问题。

 

听了这么多抽象的内容,估计有些头晕了吧,接下来我想聊聊大学里一些具体的学习问题,这些问题很可能是接下来你们会遇到或是感兴趣的。

 

先说说外语学习问题,我觉得外语学习再怎么强调都不为过。这也是我自己大学最大的遗憾,考完四六级后,我对英语渐渐放松了下来,如今复习考研,英语就有些吃力。抛开考试这个最现实的因素,有人会觉得,我学的是中国的法律,为何要学外语?但其实这个观点是有问题的。首先,我国今天的法律是从西方移植过来的,而且是间接移植。有句话叫日本抄德国,台湾抄日本,大陆抄台湾,还抄不利索。取法乎上,良好的外语会给法学学习打开一扇新的大门。

 

其次,良好的外语水平是高端法律业务的门槛,北上广深的一流律所在招人时对外语能力极其看重,如果你比较优秀,西政的本科文凭已经足够让你进入这些律所的面试环节,外语才是你在一众名校毕业生中脱颖而出的“杀手锏”。最后,在全球化的今天,我国的涉外法律事业却处在尴尬的境地。据统计,我国64%的涉外案件因为涉外法律人才匮乏而无人问津,海外仲裁案件更是9成以上败诉。司法机关在处理涉外案件时,甚至有时候不得不邀请外语专业的人来协助,涉外法律业务主要需要国际法知识,而学习国际法,又是以外语能力为基础的。对于外语学习,网上的方法很多,这里就不多介绍了。我觉得最重要的是持之以恒,每天花一点时间在外语上,久而久之,便能出成绩。

 

关于逃课问题。各位在部门面试的时候一定也有被问到如果部门活动和上课冲突,是否愿意逃课。有的人把是否逃课当做学习态度问题,也有的人把逃课当作习以为常。实话说,大学三年我也逃了一些课,原因一是有时候老师讲课比较无聊,或者是比较爱吹牛,与其听老师乱扯,不如我自己看书;二是自己想去旁听自己喜欢但没选上的老师的课程,通过偶尔的逃课,我基本把西政最好的那些老师的课程听了个遍。当然也有因为逃课,被老师点到名而被扣分的情况,但相较于我获得的知识,我觉得这些牺牲是可以接受的。所以我不反对逃课,重点在于逃课去干什么,以及是否愿意承担逃课的代价。

 

事实上,在大学我们的选择面比高中宽许多,我们可以自由选择老师、教材以及学习方式。如果你学习能力比较强的话,专业知识的学习完全可以通过自己阅读课本来完成,用心去读一本好的教材,有时候我觉得是比天天按时去上课更有意义的事。当然我不是鼓励大家逃课,去年这时候我师兄在这里演讲时说,不要把逃课当做一种习惯;今天你觉得舒服,等到挂科的时候你就哭了。我觉得师兄说得非常好,如果你的自制力和自学能力比较差,我还是建议你按时去上课,坏习惯一旦养成,想改就很难了。当然也有同学会问,逃课是否是对老师的一种不尊重?我觉得一定程度上是,有时候按时去上课,然后在课堂上干一些自己认为有意义的事情比如看看书,也许是一个折中的办法,当然,不要影响他人。

 

接下来说说专业阅读的问题。我的观点是“兴趣第一,取法乎上,循序渐进,不求甚解”。我解释一下,对大部分人来说,读书是兴趣,如果没有做研究的欲望,我觉得是否读书、读什么书,纯粹是个人的自由。读书说白了是一场邂逅,你喜欢某一本书,是因为它有吸引你的地方,你读某本书到一半发现读不下去,也只是因为你和它无缘,抛下不读也没有什么值得自责的地方。当然我还是希望各位能去读一些著名学者的作品,一方面是国内粗制滥造的学术著作太多,著名学者治学比较严谨,读起来收获会更多(我个人觉得清华大学法学院老师写的教材质量都比较好);另一方面,表达是一种艺术,用心之作往往更能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共鸣。至于循序渐进和不求甚解呢,经常有师弟师妹跟我抱怨专业书籍看不懂,我说这是很正常的现象,因为你的知识体系还没有完全形成。其实就跟拼拼图一样,一本书就是一块拼图,单独一块拼图是看不出啥的,拼多了图画才会出来,当然东拼一块西拼一块也不行,所以读书的方法和次序也很重要。读书时遇到不懂的问题,我觉得可以先跳过去,或者先标出来,等到上了更多课、读了更多的书再回头来看,也许你就能有新的发现。这种把问题渐渐弄懂的过程,何尝不是一种“看得见的成长”,更何况经典原本就是常读常新的。

 

再就是考试问题。之前有说,我努力读了一个学期的书,虽然可以考出一个相对不错的成绩,但和一些拼命背一个月书的人其实差别并不大,这和我们学校考试的风格有关,偏重基础知识、偏重记忆而非理解。当然这未必是坏事,西政学生向来以基础扎实闻名法学界,这是很难得的。当然这也表明,日常学习和应付考试,完全可以分开来,我觉得我们学校的教材并不好,除课堂使用和考前背诵之外,可以完全不看它,而是去弄一些名家的教材读;考前一个月进入复习模式,把之前读的书抛下,专心按照西政教材、图书馆卖的讲义和历年习题复习。也就是说,平时学习侧重知识的获得,复习考试侧重效率。当然有人说那我平时不学习考前突击怎么样,我觉得虽然这种方法不会让你挂科,甚至能让你的考试成绩看上去不错,但终究不是长远之计。面试的时候不管你成绩多好,几个问题就能让你现原形,花多少时间学习是个人自由,但是否去学习,更多是态度问题。

 

最后说说你们大一上学期主要接触的两门课,法理学和宪法学。这两门课是法学的基础课程,法理学是一个大箩筐,一切和作为整体的法律——而不是具体的法律比如民法刑法这些——有关的问题,比如法律的概念啊、法治啊、法律与道德啊,都可以往里面装。法理分两次学,大一上和大三下,大一上的法理更多是法学导论的性质,侧重于讨论一些法学的基本问题;大三下的法理学有更多哲学的色彩。宪法学则分为宪法总论、基本权利、国家机构和宪法实施四个部分。总体来说这两门课比较抽象和思辨,一些比较喜欢实践的同学可能会对这两门课不太感兴趣。我想说的是对于法律实务来说法理和宪法的作用并不大。台湾民法典第一条说“法律有规定者依法律,无规定者依习惯,无习惯者依法理”,说白了就是如果不能在部门法内部解决的问题,才可能上升到法理学高度,而实务中大部分是常规案件。

 

宪法就更不用说了。关于宪法有个段子,西北政法大学图书馆门口以前有个雕塑,一部宪法上面托着一个地球仪,有人一看就说这雕塑就表明了宪法在我们国家的地位啊,“宪法顶个球”嘛。后来西北政法觉得影响不好,就把雕塑拆了,人们又说:“这下宪法连球都不顶了”。虽然有调侃的意味在,但这也体现了宪法在我们国家的尴尬地位。这其实是很悲哀的事情,因为宪法的基本精神是限制国家权力、保障公民权利,当然我们国家的情况也在慢慢改变。对于各位来说,赖以就业的法律是大一下学期开始学习的民法刑法这些,它们的学习方式和学科内容和法理宪法差别很大,所以就算不喜欢法理宪法,也不要失去对法学专业的兴趣和信心。当然,我只是说法理和宪法在实务中用处不大,并不是说这两门课不重要,事实上这两门课解决的是一些根本性的问题;只是平时我们要杀的大部分是鸡,自然难以用到这两把“屠龙刀”。我觉得学好法理和宪法,对于培育法学思维和法律人气质十分重要,如果各位跳出课堂,多读一些相关的书,其实你们会发现法理和宪法是非常有趣的学科。

 

最后再扯几句吧,算是对各位的祝愿,我自己也与各位共勉。记得三年前我刚来西政的那天,在奔向未来那里,一位大二的师姐送我到寝室,我说师姐西政真大啊;师姐说只要你待久了,西政其实很小。这句话不知怎么的这些年我一直记得,慢慢的你们也会有类似的感慨,似乎就这么大,从南园到学林街,也就十多分钟的距离,晚上跑步四十分钟就能绕学校一圈。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西政似乎又很大,从之前我推荐的文章里也能看出一二,一所小学校能让那么多人魂牵梦绕,必然是有其过人之处的。

 

各位都知道西政出了很多高官和学者,但这些年我读了一些校史后我反而觉得西政出浪子怪才。今天的西政是一所有两面性的学校。从外表看她行政化重,学术话语渐弱,学生懒散,充斥着功利心和浮躁气,早已不复当年之勇。但来西政三年,总感觉西政精神不在庙堂而在江湖,不在荣誉而在风骨,更不在干部评优,学分绩点,出国保研。西政精神貌似不见,其实一直在讲座中,图书馆中,课堂中,辩论场中法庭中默默传承,而西政精神在,西政就不会亡。十年前我们的师兄师姐说要“为西政之崛起而上自习。”我觉得今天的我们要做的,是抛开眼前那个浮躁的西政,去做一些超乎功利的事,交一些真正有趣的人,去感受学校的历史,感受这所学校的精神,然后让她融入你的灵魂中,努力用自己的方式去践行她。如今我就要毕业了,不管怎么说,你们的大学四年才要开始,你们有一天也会成为师兄师姐,也会有机会告诉你们的师弟师妹一些你自己的想法,希望到时候你们能把你们自己的故事,你们的光荣与汗水,骄傲与遗憾向你们的师弟师妹娓娓道来,更希望那时候的你们能够自豪地说出,对于今天我并没有遗憾。


蒋浩天

2016年9月


迎新系列(一):大学快乐

致毕业季的我们:当不可避免地陷入油腻和圆滑时

2017,知名法学院校CLSCI论文大盘点

2018QS世界大学法学学科排名榜

逆境中不忘善良,卑微时仍有同情

不要义愤填膺却无能为力,你应该义无反顾且至死不渝



本文责编:钱玥

本期编辑:陆明

点一下文末广告,给小编加一个鸡腿~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