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境中不忘善良,卑微时仍有同情
谨以此文献给曾经经历或正在经受一切苦难的人。
在这样一个包装盛行的时代,我们的衣食住行,言行举止都需要包装,因此,很多时候,我们所看到的世界被一层华丽的包装纸所覆盖,里面看不清,更看不透。脏兮兮的包装里面可能是纯洁美丽,艳丽包装之后可能是破败的灵魂无处安放。
这是一个贫富差距日渐扩大的年代,还是一个被媒体进一步放大社会阶层差距的时空环境。年轻人的焦虑来自于30岁之前不能过上相对滋润的生活,中年人的焦虑来自于还是未能干出一番大事业,而老年人的焦虑则是如何为缓解子辈与孙辈们的焦虑贡献力量!
当我们在吐槽命运不公,怨恨社会不治的时候,戾气和怨念会逐渐埋没我们的内心。我们的思维会被带有怨恨的心灵所主导,更会为其所束缚。当然并不是说,面对外在遭遇,我们就应当束手无策,甘心沦落,刻意忍受。
我们在面对遭遇,奋起生活时,我们需要不忘善良,对境遇更惨的人和事怀有同情,对任何一种坚强的生命样态保持敬畏。善良不仅仅是一种品质,更是一种能力,一种爱惜自己,爱怜他人的能力。
如果说善良是一种能力,那么同情可能是传递善良的接力棒和指明灯。因为同情,我们会善待他人的同时善待自己,在吐槽周遭的同时不忘自我激励,在惨淡的生活境遇中用同情将爱意串联,将社会当中的苦难群体所生活的封闭或半封闭领地连成一片温暖、宽阔、开放的陆地。
人生的境遇本来就是起伏跌宕的,或春风得意马蹄疾,或虎落平阳被犬欺。在不同的境遇里保持相同的心态,实属不易。心态的起伏是人之常情,言语的嬉笑和愤怒更是司空见惯,但是善良和同情这样两组语词,应该是在不同阶段、不同境遇的人生里都需要保有的财富。
因此“逆境中不忘善良,卑微时仍有同情”,我与诸君共勉。其实,这句话本不是我的原创,是我用心灵去阅读和感悟何苦导演所拍摄的纪录片《最后的棒棒》的产物。
CHONGQING
对于这部纪录片,无需过多介绍,我相信很多人都听过、看过或者在阅读文章之后都会试着去看看。当导演作为故事主人公群体的一分子出现在他们的生活当中,我们会看到一个真实、辛酸但又包含些许温暖的社会。
这群主人公(棒棒们)身上有着常人看来各式各样的缺点:好吃懒做,烂赌成性,不思进取,因循守旧,头脑不活,斤斤计较。甚至在剧中展示了他们很多违法的行为“私贴小广告、乱扔建筑垃圾、将真假人民币调虎离山”。
尽管如此,这样一群社会最底层的劳动者仍然值得我们尊敬,因为每个人的人生都有着一定的前提,或许来到这世上的第一刻就有着不同的待遇。贫穷的家境决定了他们在教育和智识上的上限,而几代贫困与同处于社会底层的亲友圈却无法决定他们生活遭遇的下限,因为一不留神或者被命运稍许捉弄,他们便会沦入万劫不复的人间惨境。
除了起点本身的差距,人生中很多境遇都会改变我们的奋斗轨迹和追求心性。他们或因为父母早逝,妻离子散,钱财被盗,子辈艰难而不得不向生活,向命运妥协。此外,长期经历重体力劳动的身体和有限的信息获取渠道以及残酷的资本积累规律让他们不得不弯腰低头。67岁的棒棒老杭也不是没有过脱离最底层社会的希望与努力,而是十几年前所积累的一万元经营资本和五年前积累的五万元经营资本,都在即将派上用场时被盗,两次相同境遇下“血汗钱”的丢失让他心力交瘁。
65岁的棒棒老黄在经手几次搬家业务之后,也逐渐意识到承包与转包之间利润差价远比下苦力搬运要来得便宜的多,但是他悟出了一个道理“懂事懂得太晚了”,等到他悟出道理时,身体却已经罹患高血压而无法负荷自己想法的实施了。
为什么有人懂事懂得早?商机发现的早?这与天赋有着极大的关系,我们不能要求每一个人都有着敏锐的观察力、洞察力和较强的综合能力,也许能力上的不足也构成了每个人命运中应有的结构和功能。外加上,生活境遇的不同,生活环境的差异,城乡二元的分裂,他们确实在社会没有逼迫之前就已经很弱了,似乎这怪不得别人,那究竟应该怪谁呢?
棒棒们虽然身处底层,经历生活苦难,但他们的举手投足之间却有着因为善良所流露的人性闪光。他们锱铢必较每一分通过汗水所换得的人民币,但他们面对过多的施舍仍然是拒绝的。面对仅有的几次“违法”行为,劳累、紧张和内疚将长期伴随着他们,这已然是一种惩罚。我不习惯用权利-义务这样一套理性模式来分析我们的生活,更何况是正在经受苦难人们的生活,因为如果处境相易,也许我可能都会去杀人,放火,无恶不作。因为,我们从来不知道别人经历了什么!
面对人生的惨景,身体的病痛,他们会因为一餐的温饱而满足,因为一次超乎想象但实际微不足道的收入而欣喜,会因为相聚和逆境中的扶持而温暖,会因为向更加不幸的人施以援手而震撼我们的内心。这就好比是一个乞丐向另一个乞丐施舍,我们无法想象乞丐之间微小的人生差距在他们看来,已经是人生的幸运,因为自己还没有沦落到更惨的地步。
而我们面对乞讨时还在纠结,为什么他们不劳而获我们还要去施舍,我的这五块钱会不会滋长他贪婪懒惰的品性?其实我们真的想多了,因为我们丝毫没有体会到施舍者与被施舍者尊严的差距和人性的尊重。当然,并不是要求大家都去做慈善家,逢讨必给,这样的道德绑架也不是本文的初衷,而想说的是,面对我们质疑的“乞讨行为”或者是其他相类似的行为,我们可以选择离开,远比指责和谩骂要更加善良。我相信“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我也认同苦难群体中不少骗子,但是万一我们的指责是错误的或者引发了连环效应,罪孽将是深重的,也许这意味着尊严和物质的双重失去。苦难的人真的费不着因为点滴的施舍而承担如此巨大的压力,他受不起,你更给不起。
自尊的同时给予他人尊严。老黄告诉何苦导演,棒棒应该扛在肩上,而不是拿在手里,因为这根竹棒对于他们而言,是下力吃饭的工具而不是向他人要求免费午餐的装饰。即使自己的职业在社会大众的认识中是多么的卑贱,但是尊重自己是赢得尊严的前提。
何苦导演在剧中的一句旁白,这样说道:“这些天以来,我才真正明白血汗钱的意思。”劳动吃饭本身是一件光荣的事情,但是资本永远是这个社会所追求的重要资源,逐渐,劳动就成为了最劣势的积累财富工具。劳动比不上技术,技术比不过管理,而管理终究臣服于资本。当劳动尤其是纯体力劳动成为一个社会最低贱的职业工具时,整个社会将不再善良,我们身上的戾气、怨念会变得比以往任何一个时期都要重,因为我们在不断摆脱成为体力劳动者阶层的过程中会不断被烙上体力劳动者的烙印,因为,社会阶层的正态分布永远不可能是富人数量超过穷人,而在这样一个跨越无法实现的时候,我们会被甩入最底层,作为这个社会金字塔最底层的形式存在。
本文绝不是一碗所谓的鸡汤,而是内心与社会现实深刻共鸣的声音。
逆境中不忘善良除了劝慰逆境中的人们之外,更多的是告诫顺境中的人们更应当坚守善良,向苦难的深处提供举手之劳的善良,也许就像一个微笑那般简单。内心的善良可以抚平境遇的伤痛,更为奋起生活提供精神的动力,否则我们再也经受不住下一次的悲惨遭遇。
卑微时仍有同情除了想真实地传递善意之外,更多的想撇弃无谓的比较,背着别人的目标去生活,即便按图索骥地去奋斗,终究很难快乐生活。卑微时向更加困难的人表示同情与帮助,是自我社会价值的宣示,更是整个社会从上到下,逐级拉手良性循环的映照。
从高高的金字塔顶端到黑暗的十八层地狱,如果注定每一层都必须要有一些人存在才是社会的话,我希望每一层的人都是手拉手的,也许最下面的人够不着最顶端阶层人的手,但是每个人都依赖于自己的上一层,而上一层向上的拉力则来自于更上的一层。而不是,每个人都依赖于自己的下一层,我们希望手拉手,而不是肩踩肩。
有些人的苦难并不是独属于他的个人,而是在为整个社会分担苦难。因此,我们也需要缓解他的苦难,因为风险社会、差异性先天条件所造成的共同苦孽原不该让一部分群体独立承担。而且,从功利主义的角度来说,一旦,他们被苦难所击垮,多米诺骨牌绝对会推倒他们的上一层。
从今天起,我决定,在分享快乐的同时学会分担苦难,分担那原本就应该属于我的苦难!
最后,还是以纪录片《最后的棒棒》的片尾曲《棒棒》结束本文。
一根短木棒,风雨扛肩上。
带着全家的希望,吆喝回声满城荡。
腰身像弯弓,脚板像踏浪。
汗水雨水一起淌,黝黑臂膀溜溜光。
棒棒不是木头人,劳动一曲山歌唱。
挑遍了大街,背走了小巷,搬走了码头,装满了库房。
棒棒不是木头人,城头乡头两头望。
累活又重活,脏活又苦活。
不管是什么活,天天活得有人样。
棒棒!
作者简介:
流苏,行走于城乡之间,徘徊于传统和现代的边缘。
本文责编:徐梦堃
本期编辑:B e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