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政那些年,我遇见过的授业恩师
西政那些年,我遇见过的授业恩师
编者按
都说学校是个大怪兽,吞噬了一届又一届学生的青春,殊不知于青春之外,老师付出的更是一生。毕业对于学生而言意味着结束,对于老师来说则又是一个轮回的开始。仿若残酷的诅咒,一届一个轮回,相同的是台下那群单纯、青涩的新面孔,不同的是台上那人鬓上又多了几缕白发。本文写于2016年毕业季,作者回忆往昔恩师,涕零如雨,今日教师节旧文重发,缅怀恩情。
流苏
曾经的西南学子
永远的西政人
群山巍巍,
江水环涛,
先生恩情,
山高水长。
很多人都问过我这样一个问题,是如何选择西政,选择法学专业的?我只能坦白告诉他们,我是稀里糊涂来到这学法学的,还记得高考时我的第一志愿是四川大学哲学系,然未能录取,因缘际会,来到山城,在西政坚守四载岁月。其实来到大学,我才发现原来是“上错花轿嫁对郎”,我对法学的兴趣要浓于哲学。和大家一样,毫无半点专业基础的我为何能在短时间内在专业学习上探索适合自己的道路,广阔自己的视野呢?还记得有很多同学、后进都曾跟我抱怨,为何大学之中难遇“对口味”的老师?而我则不同,我自认为也确实是这样,我遇到了一群善良的引路人,是他们对我整个大学生活起到了重要的启蒙作用,除了知识上、工作上,还有便是对人与事的看法,对社会与人生的态度。
01
初入校园,第一课便是“大名鼎鼎”的莫江平老师的宪法课,莫老师的名气不在于其学术、职务、实务经验,而在于其在学生中的人气之高。莫老师是西政82级学生,毕业后便留校任教,今年恰逢他执教三十周年,学生惟有“清汤寡水”拙文短句向先生致敬。他诙谐幽默的风格背后不是段子手逞口舌之快而是对问题的独到理解,既不让我们枯燥,又不至于像听天天故事汇那般一笑而过。而且莫老师为人低调谦虚,很多时候因为工作缘故,就在学生食堂买份三五块钱的大众餐坐在不显眼的位置吃完。由于学历(本科)等原因,他执教多年才评上副教授。在当下注重科研产量不看教学成果的畸形考评机制下,莫老师没有为评职称去混学历、发文章,而是在清苦的教学岗位上一如既往地坚守三十年。但他很乐观,丝毫没有抱怨,他曾经这样自嘲:少壮入川,老大不还。而立未立,不惑且惑。阅古今文章,授中外宪法。著作教材三五种,长文短章数十篇(以为精品者不过十之一二)。数皱纹,忝列副教授,扪良心,实为老讲师!曾试身他业,然未解好为人师之患,复又专注三尺讲台传道授业解惑,似未误人子弟。
02
大学的第二课是赵树坤老师的法理课。初见赵老师,一副素颜打扮,未有半分稀奇,观其相貌,恐其授课亦乏味无聊。但她一开口,我就将其定位为大学老师中第一位女神。她那富有磁性的普通话、缜密的逻辑思维、淡淡的微笑和恰当的案例让我感觉上她的课犹如躺在棉花园里听轻音乐,毫不夸张地说一句,此曲只应天上有。可能由于她是北方人的缘故,她清雅但不细翠的嗓子里流出的标准普通话,对每一个听众而言,绝对是一种享受。也是因为她,我渐渐地开始自主地学习法学,尤其是法学基础理论。到了第二学期的时候,赵老师还开设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这门课,但由于选课人数太多,我无缘选上,但这并未消磨我听课的兴趣,于是我在她的课堂上蹭了一学期的课程。赵老师以自由、开放的精神引领大学课堂,她曾经说:“我上课其他班的同学可以进来,你们也可以去换听其他老师的课,期末考试的时候告诉我一声,我帮你打上成绩就行了。”赵老师那一年的法理学课程上,她总共播放了两部教学片:《被告山杠爷》和《芙蓉镇》,可以说初看这两部影片,对我的内心造成了很大的冲击,这也是我后来为什么对法社会学产生浓厚兴趣的重要原因。二年级下学期的《法理学进阶》课程由另一位青年教师讲授,由于我实在不能适应他的思维逻辑和跟上他的知识体系,因此渐渐地对法理学的兴趣下降了不少。换言之,如果一直是赵老师给我讲课,说不定我在研究生阶段真的会将理论法学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目前,赵老师是西南法理学的巾帼代表,还记得我刚入学之时,赵老师是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近期喜闻刚逾不惑之年的她荣膺教授、博导之衔,学生实在是欣喜之极,先生获此荣誉确乃实至名归,而非沽名钓誉之徒。
03
法律人的基础在于逻辑,西政是全国为数不多地把法律逻辑单列为法学二级学科的学校。大学第三课就是由张静老师所授的法律逻辑学。张老师同前文提及的莫江平老师同为82级同学,她的普通话不是很好,经常夹杂着一些川渝口音,但是张老师很干练,条理很清晰,我觉得这是一个逻辑学老师必备的素质。而且她不是纯粹讲授逻辑推理技巧,否则这就变成了逻辑游戏,她会结合法律规定、基本法理深入浅出地运用逻辑来简单高效判断一些问题,在复杂的案件中迅速找到拿捏点,从而可以很快下手。前不久,路过三教,碰巧预见张老师给大一新生上课,我这个老生也坐到最后一排旁听了一堂课。正如那首老歌所言“时光一逝永不回,往事只能回味。”
04
转眼间进入第二学期,相较于第一学期的陌生而言,第二学期是成长为一个“老油条”的开始。第二学期的课程比较少,主要是民法学、法制史和刑法学。这学期又遇到了大学时期对我影响至深的两位老师,一位是胡仁智老师,一位是蔡英老师。胡老师是法制史方向的教授、博士生导师,我们的结交缘于一次课堂上的提问,当时老师在做《习惯法文化在我国乡村治理中的意义作用研究》这一课题,所以她在课堂上就“请教”我们各地的一些民俗习惯,我“不幸”被点中回答问题,当时比较紧张,但是老师似乎对我的回答比较满意,让我回去整理一份书面材料交给她。后来胡老师主动要教我做课题训练,当我的指导老师,说实话,对一个大一新生而言,这一切是陌生而又新奇的,现在回想满是感动。正是这个机会,让我得以和胡老师有更深的交流,长达近两年的时间里,因为课题一直与胡老师保持联系。胡老师除了大力指导我做课题之外,其本身的人格魅力更加值得我尊敬。她是西政81级学生,在那个百废待兴的年代,能考上西政的学子本来就屈指可数,而女性更是凤毛麟角。来自彩云之南一个干部家庭,她深受传统知识分子家庭的文化熏陶,儒雅、大方、心胸开阔并恪守内心的那份宁静,同时她兼具新时代女性的那种拼搏、独立的气质,她从不提及除教师之外的另一些身份,因为她认为教书育人才是可以使内心得以安宁的本业,此外无需炫耀。我非常感谢胡老师的倾囊相授,而且言传身教,这种为人的态度让我这种渴望成功、渴望成名、渴望赚大钱的初出茅庐的年青人着实反思了不少。
05
蔡英老师是大学期间给我授课时间最长的老师,没有之一。她给我上过刑法学(总论)、经济刑法和刑事疑难案例分析三门课程。其实一个老师能不能吸引我,主要看课堂教学,而我并非追求插科打诨之辈,细致严谨的讲解才是我的最爱。蔡老师说话音调起伏明显,上课节奏感比较强,而且非常热心,我还记得大一下学期每节刑法课下课都要和老师就课上一些问题进行探讨,老师每次都留下耐心解答我的问题。其实相比其他老师而言,蔡老师给我学业上的帮助倒是其次,最重要的是她由始至终对我的支持与信赖,这无疑有利于增强我的信心。在大三上学期参评感动校园人物时,她主动帮我在低年级学生群当中拉票,在微信朋友圈发现我心情沮丧时主动约请我吃饭,在案例分析课堂上任命我做负责人,安排模拟辩论等等。萍水相逢能带来这种发自内心的支持与鼓励,我还有什么理由不去努力?
06
转眼间进入大二,这时的学习任务是最重的。洪海林老师是物权法学课程的老师,短短24个学时,却让我产生了深刻的印象。他总是能一本正经地开玩笑,这种调节课堂气氛的手段值得其他老师学习。洪老师在房地产实务方面颇有心得,因此讲起物权法也非常得心应手,尤其是在建筑物区分所有权部分,洪老师讲的非常仔细,关于动产与不动产之间的添附,现在记得还非常清楚。还记得有一次下课拦住了洪老师与他探讨问题,走出教学楼发现外面下着小雨,我便给老师撑伞送他到车旁,转身要走,他问我:“你去哪上课?我送你。”于是成就了我第一次在校园内做轿车的经历。
07
此外,在这个学期我还遇到了其他三位令我印象深刻的老师,商法学的李燕老师、婚姻法的张华贵老师和经济法(上)的曹泮天老师。李燕老师在我们看来是一位典型的成功女性,在行政工作方面她是校研究生部主任,法律硕士学院院长;在学术造诣上,她30出头就评上了教授、博导;在实务方面,她是重庆知名律所合伙人。李老师总给人一种高冷的感觉,似乎要拒人于千里之外。但是她的课堂总是充实而生动的,她用一节课时间以拍卖三封信件的形式向我们传递了什么是证券欺诈中的虚假陈述,这场别开生面的“拍卖”恰好由我主持,我想这应该是我大学里印象最深的一堂课了。张华贵老师人很热情,凡学生有任何需要帮助的地方找到她,她都不会拒绝,至少也可以在怎么解决问题方面提供一些建议。因此,张老师是很多同学科研课题、项目的指导老师,她总是不厌其烦地为你讲解,而且不摆架子,亲切感马上就上升了。曹泮天老师长得很帅气,年过30的他还像个小鲜肉,他那迷人的微笑总是要引得女生们的集体关注。曹老师的课堂免不了各种搞笑的段子,这些段子配上他迷人的微笑毫无违和感。
08
二年级下学期必修课最多。这学期中和蔼的杨惠老师、一丝不苟的范雪飞老师和儒雅帅气的周江老师进入我的视线。杨惠老师是经济法(下)的课程老师,杨老师注重课堂交流和对知识点的细致剖析,喜爱启发式和引导式的教学模式,所以在她的课堂上,被点到回答问题也是常事。对经济法比较感兴趣的我比较喜欢回答杨老师提的问题,这么一来二去,我和杨老师便熟悉起来。当时,杨老师正中标了一个国务院部委的软科学项目,很幸运,她找到我,问我是否有时间参与这个课题的研究。我当时不是很忙,而且对土地法方面比较感兴趣,于是,我就加入了课题组,我主要负责我一直非常感兴趣的主体制度部分。搜集资料、开会总结、实地调查、文章撰写、参加会议、经费报销,2014年5月至年底,我们围绕课题做了大量工作,次年,我们的课题按期结项并获得了相关部门的表彰。这大半年以来,我感觉和杨老师一起工作非常开心,而且学到了不少东西,使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又有了一点成长。后来我在推免北大时,也得亏杨老师不辞辛劳为我写推荐信。恩师提携,恩情常铭,点点滴滴,光阴如斯。
09
范雪飞老师教授我合同法。范老师是留德学者,德国人的严谨、不苟言笑在他身上体现的一览无余。很多人不喜欢范老师的课,因为觉得他上课语调平淡,中间没有任何间隔,全部在讲课,没有任何插科打诨调节气氛的内容。而我觉得每个老师风格各异,不能要求所有的老师都适应我们,我们应当主动发现老师身上的闪光点。范老师思维很清晰,可能是受了德国法学教育的缘故,他比较喜欢用案例教学,而且教义学的色彩比较浓厚。如果你能静下心来听他上课,会感觉一个个知识点一气呵成地串联起来,非常符合强迫症者的思维习惯,可以堪称完美。周江老师是学校国际法学的80后青年才俊,在给我们上完课之后不久就荣升教授、博导。因为教授国际公法的缘故,周老师的知识非常广博,古今中外,政治历史各方面都有所涉猎。其实我和周老师相逢在大一的一个选修课,那时他主讲《外交商务与礼仪》,平时他一般也是西装革履,非常注意自己的形象,所以讲起礼仪来,非常得心应手。与学校很多思想“被西化”较为明显的青年老师相比,周老师应该算得上又红又专,当然这与他本身的家庭环境也是密不可分的。周老师的主要学术志趣在于海洋法,对于中国南海问题有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他能够客观理性地看待社会问题,保持党员形象,是非常值得欣赏的。
10
进入三年级之后,课程就少了很多。三年级的第一课便是张耕老师的知识产权法,张耕老师以前是学院的教学副院长,素有“不老男神”的外号。当听说张老师已经年过半百,我和我的小伙伴们都惊呆了,根本看不出岁月在张老师身上留下的痕迹。张老师的课程有以下特点:一、通俗易懂,他会非常清晰地讲解每一个知识点;二、案例教学很多,缘于他多年以来积累的实务经验;三、说话非常严谨,没有一句废话。虽然我深感自己的知识产权法课程学得太差,但这丝毫不能阻挡我对张老师的崇拜。熊晖老师是我社会法的老师,他也是前文提到的杨惠老师的丈夫。所以在上课之前,我早已认识了熊老师,以前的接触都是缘于参加杨老师的课题,那时我感觉熊老师好像是一个不苟言笑的人。但事实上我错了,熊老师是一个非常逗的老师,他经常在课堂上讲各种冷笑话,关键他自己还不笑,而且他的面部表情和手上动作特别多,如果完整拍下来,可以做成一个萌萌的表情包。本院赵万一院长给我上过一门选修课,破产法。赵院长是西南民商法学科的带头人,在学界享有很高的声誉。但是说实话,本科生没有一定的理论功底听赵老师的课还是有点困难,因为他的视角很宏观,不拘泥于具体的法律规定,而总是能够从民商法的基本价值维度出发探讨具体规定。也正是在他的启发之下,我的学年论文是继承法的题目,但是我借鉴了破产法的规定,同时在相对宏观的角度思考这个问题,我觉得也算得上一点创新。
11
这学期还有一位老师与我结缘,她便是法学院的周萍老师。周老师和文章一开始提到的莫江平老师、张静老师都是82级的同学,也算是一位“老”教师。周老师虽然是一位教授法学课程的老师,但她更喜爱文学,她读诗歌、散文,她栽花种菜,她感叹时光,感恩生活,这些点滴都可以看出来她是一个自由洒脱的性情中人。周老师上课比较严肃,而且她是女老师当中口才比较好的,一些法律事实经过她的口中阐述出来就变得更加鲜活了,能把一个案件说得像评书一样,我觉得这是她的功力所在。她是大学里唯一一名主动邀请我去她家玩的老师,她家里最多的就是书、花和菜,没有过多的客套,没有丰盛的午餐,就是一点家常小菜,一杯清茶,几盘水果,在一个炎热的下午聊了很多关于学习、工作规划的事情,受益匪浅。从教30年,因一直不想为写论文、发论文而伤神,所以常年担任全国法律文书研究会常务理事,学校教研室主任的她一直是一个讲师职称。能够做自己喜欢做的事而不汲汲于功利,是人生的一大幸福。大学最后一门课是国际经济法学,这门课的授课老师是杨旭。杨老师为人和蔼,非常乐意和同学交流,因此我们班当中很多同学她都叫得上名字。杨老师除了讲课很仔细之外人也非常好,她私下多次帮助我,还总是告诉我如果有困难可以去找她,这种“陌生人”之间的格外关照会让一个人非常感动,也许这是她作为一个老师经常对外传递的正能量,但是对于她帮助过的每一个学生而言,是人生很大的财富,因为也许就是老师一个小小的善举会让他摒弃心中很多戾气,让他更能接受这个社会的现实。
12
前面或长或短地回忆了授课老师中令我印象深刻的,大学之中还有两位老师虽未授课,但对我整个大学而言亦是影响至深,她们就是两位辅导员老师。党红老师半路接手我们年级,虽然只做了我们2年半的辅导员,但是可以说每一个同学对她都印象深刻。由于我是总班干部,平时和党老师接触较多,总体感觉她是一个认真、负责、公平、公正的老师。我在办公室帮忙工作时,总感觉她很忙,一句话总要分成两次来说,因为中间不断有各种电话打进来。她总是在不断处理一些分内分外的工作,因此她的工作量就很大。为了专业实习、为了考研录取率,我觉得她做的很多事都不属于一个辅导员的职责范围之内,但是她要去联系领导、联系老师,有时候还要冒着被领导批评的风险来为同学们服务。因为她本身比较瘦弱,加上很多时候加班不能按时吃饭,所以罹患胃疾还比较严重。她从不会让同学们义务为年级干一些分外之事,多少都会发一些饮料、吃的来慰问大家。一位博士师兄曾问我辅导员是谁?我说是党红,他说党红是他见过的最认真负责的辅导员。而且党老师从来不是单纯地管理我们,而是希望平等地和我们成为好朋友,所以从另一面来看她也是一个比较感性的人,既会对同学们的不理解而沮丧,也会因为同学们送的小礼物而感动。程老师是我们的另一位辅导员老师,我们是她的“开门弟子”,因为她2012年硕士毕业后就来我们年级做辅导员。程老师性格温柔,非常年轻,可能还是处在一个学生状态,所以沟通起来可能也还比较有共同语言。而且程老师生性比较善良,待人谦厚。虽然她作为一个新老师,经验方面相对缺乏,但是在担任团委书记期间,精心办了不少活动,给学院争得了不少荣誉,对我们团干部也有很多关照。
毕业在即,回忆历历。大学里遇到的老师当然不止于上述,但是有过深入交流或给我以深刻印象的大致以上述为限。老师是影响一个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因素,我非常幸运遇到了这些优秀、善良的老师能够提携我、关心我。四载岁月,一世恩缘,暂别山城,去往朔方。青灯良愿,遥祝西南,母校荣光,师长安康!
声明
本文对有关老师的描述大多基于本人的主观认识、感觉或者阅读相关材料得悉,若与事实不符,纯属主观判断有误,学生无心冒犯。其他观文者亦不应借本文所了解的信息在外大肆吹谈,恐伤及师者生活之安宁,而背离本文之初衷。多谢!
推荐阅读
毕业行:西政记
西政韶光:四年大学,一生邂逅
感悟西政,我的法律与自由天堂
震惊:一个生日,惊动了100万人
投稿邮箱:qmfmbjb@sina.com
主题;篇幅;体例
青苗学人交流群
长按扫描二维码添加青苗微信号,加入青苗学人交流群,一同交流、分享!
本文责编 ✎王佳伟
本期编辑 ✎刘国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