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劳东燕:不当招人烦的女导师

青苗法鸣 2020-10-01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劳燕东飞 Author 奕澜

Thursday,January  17,2019

本文转自“劳燕东飞”公众号





编者按:劳东燕老师是小编一直以来最崇敬的学者之一,不仅因为她治学严谨,学术成果在同龄人中出类拔萃,更在于她混合着大气、细腻、责任感的独特文笔(不论是学术论文还是随笔均是如此)。今年年初,劳东燕老师开通了个人微信公众号“劳燕东飞”,目前推文虽不多,但几乎篇篇精品。为使更多青年朋友阅读到劳老师充满深度的文字,青苗特征得老师授权,转载她对导师如何处理与研究生关系的一些思考,在此也欢迎感兴趣的读者朋友关注“劳燕东飞”公号。


作者简介    

              ——劳东燕

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刑法学、刑事政策学。2017年4月入选教育部2016年度“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



我个人的职业经历比较简单。大学毕业之后,进入上海检察系统工作两年,之后辞职考研,硕博连读五年,拿到博士学位后来清华任职至今。在此期间,上司与导师都是男性,没有以下属或是学生的身份,与女上司或女导师打交道的具体经历。我个人在职业生涯中所接触的担任领导或导师的女性,我对她们的印象都相当之好。

 

不过,我确实经常听到对女上司或是女导师的各式吐槽,吐槽的人中既有我的同学,也有已经毕业的学生。女上司与女导师给不少人的印象,就是难相处,招人烦,不好侍候。可以说,简直类似于职场女魔头,以致无论男性女性,大多数人都觉得男上司或男导师更好,而不愿意在女上司或女导师手下工作或学习。

 

女上司与女导师的遭人诟病之处,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情绪化,容易歇斯底里、乱发脾气;

二是喜欢背后说人闲话,甚至暗箭伤人;

三是为人尖酸,说话刻薄;

四是过于争强好胜,咄咄逼人;

五是经常把个人生活带到工作中来;

六是偏爱长得帅的异性,对同性则比较苛刻;

七是在上司与下属面前往往是两幅面孔,等等。


认真想来,招人烦的女上司与女导师,除了性格强势,似乎都是控制欲与攻击感极强的人。控制欲与攻击感极强的人,其实无论男女,都不招人待见。只是或许女性大多比较感性,不懂得适当掩饰自己的控制欲与攻击感,故而在女上司与女导师身上,往往体现得更为明显。

 

女上司与女导师之所以表现出强烈的控制欲与攻击感,应该是与以往的职业经历有关。能够担任上司或导师的女性,经常都有过一段艰苦卓绝的奋斗经历。在男权社会中摸爬滚打好多年,好不容易获得一定的地位,自然想着要享受地位带给自己的荣耀与利益,同时严防死守,随时防着别人威胁到自己的地位。

 

不可否认,为什么会形成具有强烈控制欲与攻击感的人格,原因颇为复杂。其中,逆境或者所处的环境,可能是重要的因素之一。一般说来,经历逆境的人,心态上容易失去平和,甚至有些扭曲,敏感、自卑与自大往往交杂在一起。这也是为什么“凤凰男”成为负面的标签,会被污名化的原因之一。

 

从心理学上来看,无论男女,控制欲与攻击感强的人,恰恰根源于内心缺乏安全感。正是由于内心不够强大,缺乏足够的安全感,才会表现出攻击性的倾向,并时常想着要掌控他人,通过掌控他人,来消除自身对外部世界的无力感与软弱感。

 

黑暗的环境会将绝大多数的人打垮。即便没有被打垮而有幸取得个人的成功,心理上也往往留有自身无法克服的阴影。大多数人的内心都没有那么强大。久处黑暗之中,或是遭遇重大的刺激,比如战争或受犯罪侵害的经历,都可能给亲历者造成长久的心理创伤与阴影。选择或被选择而处于什么样的环境,对于自身人格的发展,具有特别大的影响。始终处于污浊环境中的人,想要出污泥而不染,想来极为艰难,而更可能被黑暗所吞噬。

 

相反,在顺境或较好的环境中成长的人,更容易心理平和,也更可能怀有感恩之心,善意地对待他人。总是接受阳光普照的人,其内心的黑暗与阴影,必然也少得多。所谓赠人玫瑰,手有余香,顺境中长大的人,应该会有更大的概率,从受赠玫瑰者变成赠人玫瑰者。

 

就我自己而言,过往的经历还比较顺利,没有真正经历过黑暗的时刻。这一路走来,无论是职业的发展还是个人的生活,都受惠于诸多师长、朋友与同仁的提携、支持与帮助。端赖于他们的呵护,我至今没有觉得学术圈有多复杂。我想,以单纯之心处之,复杂的人际关系也会变得简单吧。

 

当然,自己在职称评定上也经历过一些波折,但所幸心态上并未受到不良的影响。说从未感受过压力,肯定也所言非实。不过,我的确没有为职称的事严重焦虑或失眠过。一直相信,职称只是学术努力的附随品,不应当成为学者孜孜以求的目标。对我来说,获得自己内心的认可,始终要比获得外部的评价更为重要。

 

在高校任职,估计这辈子我都当不上女上司,而只可能成为女导师。我学生时代的一位好友,当年对她的女导师的吐槽,一直让我记忆深刻。为此,我经常警醒自己,切勿成为招人烦的女导师。

 

那么,如何避免成为招人烦的女导师呢?从2009年成为硕士生导师,2016年成为博士生导师起,这是我时常思考的问题。

 

我不觉得自己当导师有多成功,也谈不上是特别受欢迎的老师。尤其是,由于当博导的时间尚短,我对如何带好博士生还完全无感,基本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状态。导师的这份职业有些尴尬,因为最终成功与否,主要不取决于自己的努力。出色的学生是撞运气得来的,不是培养出来的。

 

不过,我确实一直在努力,试着当一名合格的研究生导师。在与学生的交往中,我总结了六个准则,这些都是我认为作为女性导师应该努力去做,但自己未必已经全然做到的要求。

 


第一,不要随意越界。


在不同性质的事务之间划定清晰的界线,不要随意越界,这一点对女导师特别重要。

 

首先,一定要区分工作与私务。不让或尽量少让学生介入自己的私人事务。不要让学生帮忙接孩子或处理其他的私事,更不宜让学生卷入到个人的家庭生活之中。

 

其次,不管在私下还是公开的场合,尽量不要在学生面前议论别的老师,尤其是指名道姓地进行批评或指责。当然,学术观点可以进行评论或批评。

 

再次,不要跨越男女界线。在男学生面前,自己的身份是导师。所以,不要随意让男学生评价自己的衣着、打扮、外形与个人喜好等问题。此类问题适合交流的对象是闺蜜或是蓝颜知己。

 

最后,不要混淆导师与妈妈的角色。导师可以适当地关心学生的个人生活,但不应卷入太深,不要像妈妈一样包揽一切;学生的学业与研究进展,才是应该关注的重心。

 

第二,不剥削学生的智力成果。

 

让研究生承担一些助教或助研的基础性工作,并不打紧。但如果相关的研究成果,是学生独立思考与写作而完成,切勿挂上导师的名字,更不要将之作为自己独立署名的作品。

 

即便在过程中给予学生相应的指导与建议,或者提出修改意见,就当自己是幕后英雄,最好也不要合署发表。作为导师,贡献一些想法与思路,本也应当。

 

若是可能,尽量避免与学生合作撰写论文。在我当学生的时候,我的导师曾说过,与学生合作写论文,就像用上拐杖一样,一旦用习惯就再也离不开。对此,我一直谨记在心。学会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与论证学术观点,本就属于学者应当具备的能力。

 

第三,一视同仁地对待学生。


作为老师,总是本能地喜欢学业好的学生,这一点难以完全避免。不过,在课堂内外,还是应该有意识地提醒自己,对待所教或所带的学生,无论男女,无论学业如何,都尽量一视同仁,不因偏私而厚此薄彼。

 

不要因为是女导师,就对男学生表现得更为亲近,也不要因研究能力的不同而对学生亲疏有别。对于学生在研究上的表现,以善意鼓励为主,不要轻易批评学生。即便批评,也宜就事论事,切勿随便发表侮辱性或显得刻薄的言语。

 

也不要有明显的门户之见。自己带的学生,因接触更多一些,不可避免会觉得更为亲近。但是,在知识的传授上,在传道解惑方面,对其他老师带的学生也应当一视同仁。同时,在可能的情况下,如果其他学生有需要,也尽己所能地帮上一把。在这方面,我的导师对我的影响很大。

 

第四,保持学术宽容。

 

在人文社科领域,有不同的观点很正常。要积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提出创新的观点与思路,鼓励学生持不同的学术立场,包括质疑自己的看法与观点。

 

导师的最大成功,便是培养比自己更为出色的学生。若是不允许学生突破自己的研究框架,不允许学生自由地发挥想象力,学生便永远无法超越老师。

 

原则上,应当尊重学生的学术旨趣,帮助学生找到适合其自身的研究方向。激发学生的学术钻研兴趣很重要,可以引导但不要强迫。文科学生的成长,大体上都是放养与熏陶出来的。所以,要营造一种自由与宽松的学术环境。

 

法律是在社会之中运行,终极目标在于使良善有序的社会成为可能。有鉴于此,应当鼓励学生尽量地开拓视野,除本专业知识之外,设法了解与掌握一些政治哲学、社会理论、经济学、历史学等基础学科的前沿知识。

 

第五,愿意为学生付出时间。

 

可以试着举办定期的读书会,这样能与所带的研究生有经常性的交流。从担任硕士生导师起,我便试着定期与研究生举行读书会。读书会是开放的,并不限于我自己所带的学生。老实说,开始几年没什么头绪,断断续续地举行,效果也不好。这几年才慢慢琢磨出一些门道,真正体会到教学相长的乐趣。

 

任何时候,只有学生有约见的要求,不管是否是自己所带的学生,不管涉及学业或是个人生活,都一定抽出时间与学生面谈。

 

与学生进行学术交流时,宜合盘托出自己的想法,不藏私。将一些自己觉得很妙的观点与思路交由学生来写,以后提及相应的观点就得标明引用,当然不免失落;但也正因为交托给学生,相关想法得以避免胎死腹中的命运,这样一想,便会释然不少。

 

对于有志于学术的学生,在论文的写作与发表等环节,在合乎相关要求的情况下,尽量提供一些必要的帮助。现在学术起步阶段太过艰难,没有来自老师的支持,很难闯出一条路来。

 

第六,自己积极进取。

 

作为导师,激励学生投身学业的最好方式,是自己积极进取,不断探索新的知识领域,不断尝试开拓新的研究主题。

 

人到中年之后,会本能地趋于保守,习惯待在舒适区。所以,需要有意识地让自己的心灵保持开放,对新的知识保持适度的敏感。在汲取各类新知识的同时,还应当注意对既有的知识结构与思维方式,不断地做反思性的调整。

 

另外,导师自己最好不要太过频繁地出入各类学术秀场,乃至流连忘返。若是导师自己沉不下心,在相应的研究领域继续迈进,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学术能力;上行下效之下,学生多半也难以忍受寂寞,对学术下真正的功夫,从而也无法在自己的研究领域有所突破。

 

总地说来,女导师与学生的相处之道,说简单也简单。以诚待人,学会换位思考,谨记己所不欲望勿施于人,不滥用支配关系,愿意为学生付出时间,便能与学生保持良性的关系。老实说,我倒一直不觉得,作为女导师,性别会成为与学生交往中的障碍因素。

 

这些年,接受学生约请而见面谈话,为学生写英文推荐信,还有阅看外校学生或是年轻学者发过来让我提意见的论文等,花去我不少的时间与精力。

 

讲真,有时也会觉得有些不堪重负,但通常情况下,我都会尽量答应,认真地给予回复。因为会我想起自己当学生的时候,还有工作后在学术的起步阶段,也曾非常渴望前辈学者的指点与帮助。

 

我愿意在学生身上花时间,觉得把学生培养好比自己的科研有成就更有意义。因为老师的影响,只有通过学生才能得以体现。作为导师,我当然期待学生以后能够成名,至于自己能不能因学生而成名,倒是没那么重要。这不是说,我境界高,甘愿当幕后英雄。无论如何,作为学者的我,自会努力去争取属于自己的光环。

 

2019年1月12日

于清华园

 

 


后记:

文章写完后,有些犹豫要不要发公众号。在如何当好导师的问题上,自己并无多少发言权,这样的指手划脚,或许比较讨人嫌。后来一想,就当是交流指导研究生的心得与教训。在这个问题上,平时的确也没有机会与其他同行交流自己的想法。我姑妄言之,作为读者的您,姑妄听之就好。




推荐阅读

清华大学法学院2016年毕业典礼教师代表劳东燕的致辞——“学一点防身的本领,努力做一个不受人惑的人”

劳东燕|人到中年,庆幸自己没有变成当初厌恶的样子

写给人到中年的自己

我和我的导师张明楷教授

辅导员,我叫你一声大学老师,你敢答应吗?


投稿邮箱:qmfmbjb@sina.com

主题篇幅体例

青苗学人交流群

长按扫描二维码添加青苗微信号,加入青苗学人交流群,一同交流、分享!


本文责编 ✎蒋浩天

本期编辑 ✎田   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