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职场小白走好关键起步的十点秘籍

青法平台 青苗法鸣 2020-12-09

作者按:随着毕业季的到来,又有一批朋友即将步入职场。从象牙塔走入社会,难免经历转型的“阵痛”。作为过来人,我总结了一些职场感悟,想和各位职场新人共勉。本文的一些内容也许你曾经听过,但它们较为完整地构成了职场“小白”走好第一步的关键。借青苗法鸣这个平台推送出来,希望对大家有用。

本文作者:徐梦堃


珍爱生命,远离拖延


对职场小白而言,一切意味着从零开始学起。因此,在能力上,大多数老板会有一个“宽恕期”,比如三个月熟悉工作,九个月独立完成工作任务,两年以后可以独当一面等。但“拖延”的工作态度则会被大多数老板列在“枪毙名单”的第一条。


拖延分两种情况,主观拖延和客观拖延。主观拖延指的是你本能够在规定时间内按照质量要求完成工作,却因为前期时间安排不恰当,导致不能按时按质完成所有工作。做工作不是从小到大的写作业,写论文,这不是一个人的战斗,在现代高精度社会分工背景下,任何一项工作成果的出台都凝聚着一个团队,甚至几批人的努力,不要认为你的工作任务不着急,不重要,因此就可以往后拖,过高地估计自己在deadline面前的主观能动性,最后延误了整个团队的工期,这是任何一个team leader都不能容忍的。因此,请养成“今日事,今日毕,手边事,顺手毕”的好习惯。


客观拖延指的是你被安排的任务量及质量要求,无法在规定期限内完成。实际上,这种情况是比较少见的。多数脑子清醒的老板对于手下每一个人的工作能力是充分了解的,对于职场小白,往往还会在正常时间范围内给予少量宽限。因此,自认为全身心投入工作,但最终还是无法完成的你,要考虑:是否没有利用好给你配备的资源、工具和帮手,是否错误理解了任务目的和目标,是否主观上存在想做的超出预期“秀一把”结果耽误了正常工期。所以,即使你主观上没有拖延倾向,但客观上仍然是你的问题,有沟通的问题,更有工作心态的问题,这些在后面会提到。


还有一种情况,本质上是主观拖延,可经常有人为之辩解。即某项工作正常情况下1天内即可完成,领导给了你3天时间,因此你选择将其放在最后1天完成,但是最后1天又连续来了一些特别紧急的工作,因此耽误了本项工作的完成。工作内容没有绝对的稳定预期,对于应当预料而未预料的工作安排没有纳入自己的时间规划,这不仅是过失问题,可以说是间接故意了。你可以抱怨为什么“晴空万里突然暴风雨”,但是这种情形将无数次再现。因此,杜绝该情形的唯一办法就是,远离拖延,即刻工作,尽快让本职工作流转到下一环节。



从聚焦过程到关注结果,少说“我已经很努力了”


“天才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我想,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学生大都是听着这句话读完中小学的。我们一直在课堂教育中普及“努力是第一要务”这种概念,聪明的孩子要努力,不聪明的孩子更要加倍努力。然而,在现实生活中,1%的灵感很多时候要远胜于99%的汗水。当然,本文无意就此展开论证,但想说的是,我们经常被“虚假努力”所迷惑,很多时候为了迷惑身边人,迷惑的时间久了,自己也被麻醉了。


起早贪黑,赶去图书馆自习室,每天安排得满满当当,没有休过一个完整的周末,没有放松过一个假期,屁股生疮,腹部囤肥。如此病态的努力,还不能证明我的优秀吗?也行我们需要的就是身边人和自己内心这样一句劝阻:你已经尽力了,别太自责。当这句话反复出现时,绝大多数人就会实现“自我救赎”。


相比于时间堆砌,效率更为重要。六点钟赶到图书馆,是不是先趴在桌子上补个回笼觉;晚上十点钟才回宿舍,是不是中间有一个半小时在走廊里煲电话粥?长期以往的教育理念和自身实践,总是让学生时代的我们自我告诫“一定要努力”,言外之意就是“只要我努力了,就无愧于天地了”。即使排除虚假努力的那一部分,认可你真的在努力,但是等到工作中,boss并不看重你有多努力,而是你的工作能够解决这一问题,取得效益。


这样一种转化,让无数象牙塔里的精英在走向职场过程中摔了跟头,频频跳槽抱怨老板没有容人之量、不近人情、处于更年期综合征困扰时期。实际上,教育是公共产品,而工作是市场经济,二者有着本质不同的生存规则,合规地创造效益是每一个公司存在的基础,而不是让你作为员工进行“过程展示”,想明白这个问题,你就能更多地理解那些尖酸刻薄的老板们了。


明确认识“人过一百,形形色色”


家庭不是社会,学校可以说是单一型社会。久溺于这两种环境的职场小白可能很难接受,怎么还有这样的人,怎么还能这么做。自己所谓的“三观被刷新,底线被突破”。


工作单位就是社会窗口,一个是内部同事,一个是通过这一平台接触的外部合作伙伴、客户及竞争对手。首先,要认识到“一样的稻米绝对能吃出百样的人”,这是再正常不过的现象了,无需大惊小怪,手足无措,觉得“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完全没有必要,自信来自于已知,恐惧来自于未知,看清他们就能实现成就自己的第一步。其次,不要尝试改变他人,“生成的相,酵成的酱”都不是一天做到的,因此你需要做到的是改变你自己:如果你觉得这些人水平太低,那么你需要提升自己,进入更高的工作层次,接触更优秀的人;如果你觉得与这些人性格不合,那么你需要反思自我,找到症结,自我气质是否吻合这个行业和单位;如果你觉得这些人千奇百怪,不是“好坏”所能判断,那么恭喜你,进入了一个“练功房”,那么你在和三教九流的合作交流中会从一个“纯情少年”变得“五毒俱全”,所谓的圆滑和世故本身不是贬义词,只有不分场合地圆滑和世故才是贬义的。


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不仅在电视剧里,更多地来自于现实生活。现实会练就三种人:一是入淤泥而不染,永远“格格不入”,虽然保持“自我”,但最终也就剩下“自我”;二是出淤泥还染,像前文所说不分时间场合地玩弄心计、彰显世故,最终就剩下“油腻”和自我满意的“业绩”;三是出世入世,恰如其时,明白无淤泥焉有荷花,要把一头扎进淤泥之中,把污浊化作接地气的力量,但是又要在很多时候保持纯真,这当然是最高的境界。

 

及时沟通是最有效的工作方式


内向指的是不说一句多余的话,该说的、重要的不说,绝对不是内向,而是愚蠢。作为职场小白,一开始不会承担多么复杂重大的工作,而是从简单程序环节入手,锻炼你的工作思维和考察你的工作态度。


● 一是准确理解任务的要求。新手工作很多时候被安排在办公室接电话、传文件、写会议纪要,这就是提升对任务理解准确度的机会。只要用心,工作没有“打杂”这一说法。一句话,可以理解为好几种意思,一个意思可能包含好几种情形,如何准确地理解工作内容和要求,靠的就是聆听、记录和沟通,不懂的一定要沟通,否则辛辛苦苦做出来,会被嗤之以鼻,这种委屈很多时候都是自找的。当然,沟通不是十分钟往领导办公室跑一趟,想到哪里问哪里,而是要准确考虑清楚,列出问题清单,就需要领导确认的问题进行提问。


● 二是多沟通工作进度,让负责人做到心中有数。即使没有让你汇报工作情况,也应该在一些关键节点主动汇报工作进度,确保全局性的安排得以提前做好。比如给你安排一项工作,明确最后成果,要求15天完成,那么每隔3到5天的定期沟通,可以便于你倒排工期,确保不会因为某一个环节用时过长,导致无法完成工作。


● 三是转出去的工作要及时说明。自己部分已经完成,工作已转入下一环节,或者因为其他变动,导致本项工作执行者发生变化,你都要在合适时机及时向有关人士(包括但不限于领导、合作同事)报告或者通知。这么做既可以及时厘清工作责任,防止避免误会;还可以便于其他同事迅速找到责任人沟通协调。

 

尊重既定的工作流程,让合作成为预期


无论既定的工作流程是否存在问题,但是你作为一个职场小白,正如前文所说,你都无法改变他人,更何况改变一个大公司的流程安排。改变不是不可能,但却不是当下。对于领导者来说,团队成员首先要有执行力,才需要有思辨力,如果安排工作总是被下属质疑,那么结果可想而知。


有人会认为,这样的想法只会培养“工作奴”,只会唯唯诺诺,实际上并非如此。首先,执行前可以适时沟通,但一定要以大家确定下来的规则执行,如果每个人都善变规则,那么合作没有预期,且不说你自以为是的改变是否对的。也许你的改变对你这部分而言,是最高效的,但是负责人需要考虑的是整体,他需要依赖的是团队,要实现团队的帕累托最优,他需要考虑的东西更多。其次,改变既定工作流程是需要整个团队为之承担成本的,也许你的“善举”正在拯救所有人,但因为事前成本的叠加,导致很多人并不买账,这可能就是传说中的“好心办坏事”吧。如果按照本文第二点结果分析来看,那就不要关注“好心”,重点要认识你办了“坏事”。

 

相比于出彩,不出错更为重要


刚参加工作,我们大家都想积极表现,以便快速地脱颖而出。这种积极的心态与作为是非常好的,但需要说明两点:


● 第一,不要画蛇添足、弄巧成拙,对于你的上司而言,你就是一个小透明,你的那些小心思小伎俩,在他们眼里根本不值一提。绝不是夸张,他们可以根据你今天进入办公室迈得是哪一条腿而判断你接下来要说的三句话。所以在他们面前,尽可能地真诚而不虚伪地表现,否则有可能得不偿失。


● 第二,精益求精的前提是已经有了“精”,万丈高楼不能建立在水面上。所以,很多时候,我们的工作需要包装,需要宣传,需要设计,但不能哗众取宠,过分追求表现力,否则一旦基础性的东西出了问题,你所有努力的出彩部分将随之灰飞烟灭,因此,很多时候,请先做到不出错。

 

抓住每一次应当表现的机会


与前文不同,出彩是自己的主观追求,而这里说的表现机会,是客观摆在你面前的,那么你需要做的是两点:


● 第一,先判断这是不是一个应当表现的机会,机会有很多,每一次也都可以表现,关键是每一次是否都适合表现?你要判断在这次机会中你究竟是主角还是配角,抢主角的戏份可不是职场生存之道,最多算破釜沉舟之法;你要明白机会设计者的核心目的是什么,是不是为你搭台唱戏,工作中很多时候“不要拿自己不当外人”,而是要学会置身事外;你要看清楚这是否就是一个惯常的固定动作,本身意义不大,因此你是否需要耗费100%努力去取得10%的效果,承担90%演砸的风险。


● 第二,明确判断这是一次应当表现的机会,那么如何抓住?核心在于扬长避短,充分准备。明确告知需要你发言的,你居然不准备,或者是随意准备;明确需要你候补救场的,你居然不重视,自认为到不了你这;暗示鼓励你展示自己时,无论最终机会是否成形,都要积极准备。准备是最好的抓住,他可以弥补你在应变能力、表达能力等多方面的不足。当然,还应该确保你的准备就是别人的需求,虽然工作不像说相声,但一言一语之间皆是捧逗,你的包袱能不能让别人接住,你需要好好考虑。


表现不是让你当领导,更不是让你耍威风,任何时候表现自己都会让其他人产生不满,这是客观规律,太阳大了总会晒到离得近的,所以怎么把这种不利影响降到最低?以合适自己现有身份的妥帖方式展现自己,又成就别人,降低他人的反感才是根本之道。学习时,我们会考虑单科成绩,工作中一定要学会算总账,尽量避免加一分减一分的无用功。

 

避免成为“八卦”中心和枢纽


任何一个公司,都有“内部舆论集散地”。很多职场小白刚刚进入单位,就特别迫切地想打听消息,以便实现“信息对称”,少踩地雷。但亘古不变的是,公司舆论的焦点就是在领导层,因此没有领导喜欢每天被各种暗自议论,不仅耽误工作,更会以讹传讹,因此,靠近“舆论集散地”就会远离你的上司;再者说,想通过这种方式获取信息是根本不可取的,每一个人告诉你的信息都是他想告诉你的,而不是你想听的,因此客观实现信息对称的方法就是多观察,而不是凑上去打听。


除了关系户,多数职场小白像一张白纸一样进入单位,如果比较优秀,往往成为“各方势力”拉拢的对象,这个时候如果轻易“站队”,则非常不利。且不说你并不知道“哪片云彩有雨”,再者说,你的“选择”永远会得罪“未选择群体”,而对于被你选择的一方来说,你的价值并没有多高;最后,一动不如一静,做好自己最为重要,就算要选择,也得真正看清楚再说。

 

不要寄所有希望于某一位“boss”


成就是靠自己拼搏的,不等不靠是王道。我们看了太多的“贵人”故事,羡慕多少次“平步青云”。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个道理古人想的非常明白!如果一味地去拉关系、抱大腿、进圈子,一是不知道“哪片云彩有雨”,二是耽误了自己长本事的时间精力,因为你一旦选择依靠,那么就得“荣辱与共,生死相随”,你必须付出工作之外的时间和精力去维系这种关系黏度,这就是对价。


所以,诚如青苗法鸣去年暑假推送过的一篇文章说的那样《年青人不要把长本事的精力用在走捷径上》,唯有这样才会活得舒心和安心。因为一旦选择,就意味着承担,你所有的价值判断都是有红线的,哪里是你这个圈子的利益,何处是你这个圈子的要害,你要清清楚楚,否则你就是叛徒。我们不排除说很多人搞圈子最后搞得比较“好”,但是社会规则的透明化趋势、市场竞争的公开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如果不分时和势,照样按图索骥,照方抓药,很容易走到一条不归路,尤其对于进入体制内工作的朋友而言,更是如此。

 

要明白工作付出与收获是对等而不是平等关系


只有孩子才说好坏,成年人只讲利益。下一句应该是:只有学生才要求平等,职场需要的则是对等。这世上本就没有什么原始的公平和平等,精子和卵子的结合完全是运气。缺什么就争取什么,听上去好像有道理,但是反映到职场当中,并不合适。


职场中有关系户,他们可以轻而易举的在升职加薪上超过你;职场上有“对眼户”,非关系户进入,可能有一小部分因为种种原因被领导看上,从此驶入事业的快车道;在职场上,还有一些“表现户”,习惯把你的工作业绩框到他那去;还有一些“甩锅户”,或明或暗地用各种方法推卸责任。这都是职场不平等不公平现象,由此使你遭受不平等不公正待遇。那么如何让平凡的你所做的工作有所回馈?


● 一是摆正心态,消极怠工、自怨自艾更会坐实别人甩给你的锅;


● 二是尽快提升自己,做到很难替代,并值得信赖;


● 三是做好沟通,避免误解,及时明确责任范围,不要抱着本不属于自己的“定时炸弹”徘徊,坐等接锅;


● 四是适度通过第三方评价来证明和宣传自己,如果自己的工作业绩很难为上司所见,那么及时反馈客户尤其是大客户甚至是竞争对手的评价意见,则更能受到管理层重视。

 

实际上,完成任务本身不难,绝大多数工作比学校的硕博论文要简单。职场艰辛之处,在于时时刻刻同不同的人打交道,处理不同的事情,面对不同的情形。以上十点,就是我想与大家共勉的内容,职场就是一生的课程,不同的人最后修的学位不同,学科也不同。有人取得了专科学历,有人取得了本科学位,还有少数人能获得职场博士学位。有人把它读成了经济学、有人读成了法学、当然还有人读成了社会学、动力工程学、化学、传播学、医学,也不乏一些人把它当作哲学。


总而言之,我们都是正在职场大学中学习人生百态的学生。

 

 

推荐阅读

考公务员,一条很多人都会尝试的路

英国律师打怪升级之路

毕业生找工作前要明白四件事

法律人的生活方式:阅读、实践、思考、写作 ——读《经验与心得——法学论文指导与写作》有感


投稿邮箱:qmfmbjb@sina.com

主题篇幅体例

青苗学人交流群

长按扫描二维码添加青苗微信号,加入青苗学人交流群,一同交流、分享!


本文责编 ✎蒋浩天

本期编辑 ✎田   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