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力:为什么学术期刊普遍不耐读?
我们只要把自己手头的工作当成一个事业,追求卓越,那么,我们就不仅是在塑造自己,也是在塑造这个学术制度 ~
苏力: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北京大学法学院天元讲席教授,长江学者。少年从军,再当工人;1978年恢复高考后,复员军人进了北大法学院,获学士学位;1985年读研期间,赴美留学,先后获硕士、博士学位。1992年期起任教北大法学院至今。
✲ 本文原载于「南京大学法律评论」1998年秋季号,收录于「批评与自恋:读书与写作·增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5月版。原标题为「喜欢什么期刊?能有什么期刊?」,略有删减
01.
什么是好读的期刊?
“南京大学法律评论”出版了10期,编辑部来函要我写一点“希望”或“祝贺”的话。
我没有当回事。
因为,我历来将这看成是老先生或领导们的事;而且,我也确实不会写这种没有应景之作,我没有做过法学编辑,不知其中甘苦,说话难免不得其要。
但是中秋君又打来电话,一定要求写点什么,比方说,喜欢读什么样的期刊,等等。
这个问题其实很简单,当然,喜欢读好的期刊。
但,什么是好的期刊?
其实,除了其他的外在因素外,最主要的不过是期刊里面有好文章,给人启发,令人激动。
所谓启发,在我看来,就是触动了读者人生的经验,能就一些习以为常乃至于不以为然的法律现象或法律问题谈出一番道理,这些道理也许乍看起来违背常理,但细细想来却合乎情理,因此读者对法律问题的理解扩展了,思想深化了。
因此,好文章并不只是告诉你一些你先前不知道的事情 因此,仅仅了解某个外国的法律做法或某个具体的法律规定,在我看来不是好文章 ,而必须是在了解事情的过程中思想获得了一种训练,因此对以后的法律思考甚至社会思考是有所裨益,有所警醒。
所谓令人激动,一方面固然是文章中作者提出的问题是与人生因而也与社会有关,分析很严密、细致、周全,步步深入,使人感到逻辑的力量、思想的力量,但又不强加于人,很有节制。
另一方面,令人激动也必须有文采,但是这个文采在法学论文中很大程度上是与逻辑的严密、行文的平易相联系的,是情理交融的阐述,而不是一味的宣传、坚持。
一本期刊,其中只要有一两篇这样的文章,无论是学术论文,还是短论,或者是书评,这本期刊,对于我,就算是一本好期刊了。
一种学术期刊,如果能每期保持如此,那就是一种好期刊了。
坦白地说,能达到这种水平的学术期刊并不多,而且,这种状况也不仅仅限于法学领域。
02.
学术期刊为什么不耐读?
学术期刊不耐读的问题可能是两方面的:
一方面是作者的问题。
作者写论文是否真正感到其写作的问题是个“问题”,值得一写,值得情感和理智的投入?
或者仅仅是为了完成一篇论文,使自己的论文清单上又多了一列?
这就是为什么我前面两次提到“人生”的原因。
我还是比较传统的,认为文章是学人的“安身立命”的处所,因此相信,只有与学人的人生相联系,才可能成为好文章。
当然,这里的人生并不一定就是“家事、国事、天下事”,也并非“风花雪月” 这也许是部分古代学人的人生 。
对于现代学人来说,由于社会分工,其人生在很大程度上是在一个学术实践的传统中形成和发展的,在这个学术传统中面对周遭的生活提出对自己因此也可能是对这个学科有意义的真问题,并以自己的观察思考和学识来回答,因此推进了这一脉络。
近百年来,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学术传统的根本转换,使得我们往往处于错位、断裂的地方,因此,我们的笔下往往“找不到感觉”。
另一方面的问题,可能在期刊。
这里的“期刊”应当理解为复数,因此,一种期刊实际上只是一个学术制度的标识之一。
办期刊是否真正被当做一个事业,而不是一块本单位的自留地或者是私人非学术网络的基地?
是否有真正的学术的竞争,因此有淘汰,因此其学术影响力不是由于其所处的地理位置 例如,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当然其位置也与权力位置有关 或权力位置 例如,法学所或法学会 ,而是由于其学术累积构建起来的学术位置?
当然,这也就需要一大批真正献身于研究问题把学术作为安身立命之地的学人,他们可以是读者、可以是作者,也可以是编者。
于是,我的问题又转回到了前一个问题上来了。
如果从单线的因果关系上看,这似乎是无解的。
但是,如果从结构上看,这也就是解。
我们每个学人,无论是作为读者、作者还是编者,实际就是这个学术网络或结构中的一个联结点。
我们个人能做的事是有限的,因为是在这个网络和结构中;但也恰恰因此,也就是无限的。
我们只要把自己手头的工作当成一个事业,追求卓越,那么,我们就不仅是在塑造自己,也是在塑造这个学术制度。
而这个学术制度作为整个社会的一部分,也在影响着社会,影响着我们的学术环境和生活环境。
在这个环境中,我们会有更多更好的法学论文,我们也会有更多更好的法学期刊。
会有的。
推荐阅读
什么是法学阅读的意义
民法学习中的方法论问题
如何训练法学生的文献综述能力
葛云松:普遍失败的法学教育及成因
投稿邮箱:qmfmbjb@sina.com
主题;篇幅;体例
青苗学人交流群
长按扫描二维码添加青苗微信号,加入青苗学人交流群,一同交流、分享!
本文责编 ✎ 流苏
本期编辑 ✎ 云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