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法律评论》第10卷第2辑出版
您的招募需求,我来扩散
(发布信息,请点这里)
卷首语
《慎子》云:“法者,非从天下,非从地出,发乎人间,合乎人心而已。”无论是法律发展还是法学研究,都需要不断适应社会的变化,理论联系实际,以回应和解决现实问题。2020年5月22日,第十三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作为新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民法典》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民事立法的集大成者,被誉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市场经济的基本法”。《民法典》通过后,针对法典的理解和适用,亟需学界从教义学视角进行系统的研究和阐释。此外,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实际的社会生产和生活组织交往方式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这些都为法律发展和法学研究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为此,《清华法律评论》第10卷第2辑特设“民法典专题”栏目,并结合备受学界关注的其他重大理论问题,共精心甄选了13篇佳作刊发,以期对中国法学繁荣发展有所助益。
“《民法典》规则理解与适用”专题栏目共刊发论文3篇。崔建远教授的《如何理解和把握民法典确立的添附规则》从解释论的角度,通过借鉴德国、台湾地区的相关规则和学说,对《民法典》第322条新规定的添附规则进行了深入阐释,并对附合、混合、加工等添附类型进行了具体分析。龙俊副教授的《动产抵押领域正常经营活动中的买受人制度研究》,聚焦于《民法典》第404条“正常经营买受人”规则这一新增制度,深入分析了这一制度的继受渊源美国《统一商法典》§9-320条在美国司法实践中的应用,并对我国《民法典》第404条的适用范围、构成要件、与登记对抗规则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探讨。席志国教授的《未成年人致人损害监督义务人责任基础研究——兼评〈民法典〉第1188条与第1189条》细致梳理了我国法上关于未成年人致人损害监督义务人责任的相关规则和德国、意大利、荷兰等比较法上的经验,提出《民法典》第1188条第所规定的未成人监护人责任应当系自己责任而非替代责任,同时建议将第1188条第2款之规定解释为衡平责任。
“评论”栏目共有7篇论文。张小宁副教授的《无价值论之争的意义辨析》聚焦刑法理论的经典问题——“行为无价值论与结果无价值论之争”,提出无价值论之争在立法论方面的意义是将仅违反规范但未侵害法益的行为排除在犯罪之外,从而阻却刑法的泛道德化倾向,以及限缩犯罪的成立范围;解释论方面的意义则主要体现在违法性论、未遂论以及共犯论三个领域之中。范围教授的《失业保险金替代经济补偿金建议的商榷》认为以失业保险金替代经济补偿金之建议的目的、理论依据和具体路径都值得商榷,应通过在优化劳动关系稳定性的基础上,适度增加用工灵活性的做法,对我国经济补偿制度进行完善,而不是用失业保险金替代经济补偿金。沈伟教授的《新冠疫情背景下的国际投资协定例外条款及其适用》认为以新冠疫情为契机,东道国应该完善双边投资协定或者自由贸易协定中的例外条款,降低未来类似COVID-19大流行情境下保护社会公共利益和采取规制措施的涉诉风险。李游博士的《投资连结保险的监管路径及其审思》分析了原保监会投资连结保险的监管路径存在的问题,主张投连险的监管应以功能监管、行为监管理念为导向,实现强化投保人等作为金融消费者倾斜保护和金融风险防范的目标。王丽惠博士的《从社会整合到法律调整:山区农村家庭的失序与应对——以云贵地区为对象》认为市场经济通过让农民“走出归属”“走出连带”“走出公共合作”分别瓦解了家庭整合、家族整合和村寨整合三个差序化社会整合机制而肢解了家庭秩序的根基,其主张在社会整合衰微之时,家事法律应跟进对家庭秩序的调整和维护功能。张哲博士的《经验者与一般民众的评价差异——看日本“裁判员制度”的实施经验及教训》,分析了日本裁判员制度实施中产生的问题及其成因,并对我国与“裁判员制度”相似的人民陪审员制度的改革提出了具体建议。张建博士的《仲裁文件有效送达的司法审查标准探析》认为,人民法院在对仲裁机构送达是否合法有效进行司法审查时,应主要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当事人选择的仲裁规则以及我国仲裁法相关司法解释中有关送达的规定作为判定依据。李芊同学的《个人信息保护中同意机制的功能重构——从合意保护到信义保护》提出,个人信息保护中传统的同意机制仅承担合意功能,不能完全满足实践的需要,以信义原则作为补充的同意机制为个人信息主体与控制者之间建立一种长久的信赖,缓解双方的矛盾,更加有利于促进信息产业与个人信息保护的良性发展。
“实务研讨”栏目有2篇论文。邓毅丞副教授的《权利行使的出罪功能——以财产犯罪的认定为中心》聚焦民刑交叉领域的重大问题,深入探讨了民事权利行使与刑事犯罪出罪的关系。该文认为,权利行使中的财产损失判断应从个别财产犯罪和整体财产犯罪的区分着手。对于个别财产犯罪,只要索债行为取得财产,就会造成财产损失,而对于整体财产犯罪,必须考虑取得的财产与免除的债务之间的抵消关系。陈少青博士的《以想象竞合为视角论“偷换二维码”案件的犯罪认定》,聚焦理论和实务界都存在较大争议的“二维码”案件,认为在“二维码案”中,行为人的偷换行为与作为第三人的顾客可能存在双重属性,第三人既是遭受欺骗处分价款的主体,亦是为行为人所利用而致商家财产性利益无法实现的“工具”,“偷换二维码”的行为应成立盗窃罪与诈骗罪的想象竞合。
《清华法律评论》秉承“新百年、新清华、新法学”的理念,以清华法学的学术思想、学术风气和学术情怀为引领,不断努力与奋进,已经成为具有鲜明特色的学术刊物。在《清华法律评论》的发展中,虽有办刊的不易,但我们也在对困难的克服中收获了更多的感动。感谢清华大学法学院各位领导、老师的大力支持,正是有你们这样的坚强后盾,我们才能无所畏惧、勇往直前;感谢我们的各位作者,正是你们的厚学深见才提升了我们刊物的整体水平,你们是繁荣社会主义法学的真正力量;感谢一直以来关心与陪伴我们的众多读者朋友,你们的支持与厚爱尽管让我们诚惶诚恐,但也更加坚定了我们要将刊物办好的决心;感谢在本辑的审稿、校对工作中倾注了诸多心血与付出的编委会同仁,也感谢法律出版社高山老师、曲杰老师的有益建议和辛勤编辑。没有你们,就没有《清华法律评论》。在此,谨向诸位表示衷心的感谢,也期盼诸君能够继续关照成长中的《清华法律评论》!
编者 谨识
2020年12月31日
目录
1.卷首语
【专题】 《民法典》规则理解与适用
2.崔建远:如何理解和把握民法典确立的添附规则?
3.龙俊、高曼琳:动产抵押领域正常经营活动中的买受人制度研究
4.席志国:未成年人致人损害监督义务人责任基础研究——兼评《民法典》第1188条与第1189条
【评论】
5.张小宁:无价值论之争的意义辨析
6.范围:失业保险金替代经济补偿金建议的商榷
7.沈伟、屠安楠:新冠疫情背景下的国际投资协定例外条款及其适用
8.李游:投资连结保险的监管路径及其审思
9.张哲:经验者与一般民众的评价差异——看日本“裁判员制度”的实施经验及教训
10.王蓓蓓、张建:仲裁文件有效送达的司法审查标准探析
11.李芊:个人信息保护中同意机制的功能重构——从合意保护到信义保护
【实务研讨】
12.邓毅丞:权利行使的出罪功能——以财产犯罪的认定为中心
13.陈少青、杨轩宇:以想象竞合为视角论“偷换二维码”案件的犯罪认定
顾问委员会、编委会成员
来源:清华法律评论
信息编辑 ✎帝企鹅
技术编辑 ✎ 金钟罩
推荐阅读
张明楷教授当选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另有17位法学家曾获此荣誉!
联系我们
长期收稿邮箱:qmfmbjb@163.com
社群交流请添加公共微信:
公共微信1:qmfmggwx
公共微信2:qmfmggwx2
付费咨询与讲座请添加小助手微信:qfxzsggwx
商务合作请添加微信:Fuermod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