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台湾 | 在台湾,做生活的实习生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南纬1度的肯山兰 Author Lisa
李赛
李赛来自北京启行青年发展基金会,两岸青年协作者互派实习计划2018年成员,2018年冬季在台湾宜兰俩佰甲实习。
本文编自李赛的实习报告《在台湾,做生活的实习生》,全文4000字,读完约需8分钟。
他说,我们都是生命的旅人,领略各种可能的风景,最终找到那个为自己而来的人生。
你是否有过端起盛满故事的醇香,却踟蹰要让哪款精酿先问候味蕾?
你是否有过情感从胸口溢出的汹涌,却担心会被岸边的细沙抚平?
你是否有过思念如伴耳不息的音符,却只能将双眸倒映在回忆的波光里?
现在的我,就带着这样的故事、情感和思念,写下我与宜兰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云朵乘着清冽的西北风,降落我于这片被雨水眷顾的土地。上世我一定择兰而居,不然何以此生与“兰”数次重逢?
它曾化作赤道上的肯山兰,在人类的发源地让理想破壳而出;它也曾变做云贵高原的火焰兰,在山与山的相遇处留下阳光,它更是一路结识的金兰之友,用真心调制的香气让小径芳香四溢……
这次,它成为太平洋上深情望向龟山岛的兰阳平原,雨水在稻田的怀抱里入眠,我躺在人情的摇椅中微醺。
命里有兰,更为宜,是为宜兰。
宜兰社区大学举办作品展览,学员李老师为游客李小姐赠墨
第一次和这个名字打招呼,是在花园中看流星的金钗之年,四叶草其中一片就长在宜兰。酸酸软软的鼻音落在了“兰”上,让这个地方在我心中有了重量。
真正感受她的重量则是在倒数30天就要吻别2018年的时候。我将而立之年最后一个月交与她,像小孩子期待母亲手中变出的新衣一样,等她在我生命的布帛上绣出纹样。
不过,宜兰用了近四百年备好的肉羹,我在一个月的时间里来不及细火慢炖,所以只能大火快炒,将睡意滤干、将自我蒸发,也将生锈的心锁扔进太平洋,让门永远敞开。
听,脚步声来了。
两个路口间他总要把机车调到60km/h以上,这样才不会被第二个路口的红灯拦下。如果哪天多出了几分钟的等待,他定用“可恶”二字和时间抗议。然而当上百只蚂蚁攻占他书桌上的甜渍,他却吹着请它们慢慢离开。
佛教是他的精神信仰,奶茶是他的世俗依靠,种田是他做学问的态度,而那句“你不要动,我来”则是他对我这个室友最周到的照顾。
宇宙无敌好室友的大号奶茶杯,出门忘带钥匙他也绝不会忘记奶茶杯。在台湾自备杯子会减两元哦
升职加薪不曾是他的基因,写代码扛锄头只为与自然过生活。猫咪亲吻他的手背,因那皮肤上沾有阳光雨露后的泥土芬芳。
他将菜园唤作“草草了事”,我小心翼翼走在其间,用双脚踏问杂草下寄托的希望,听到一个科技与自然共伴的心愿。
我两次和他吃饭他都不洗手,现在我明白是谁天天给他洗手了
兰阳女中的老师把讲台让与我当坐骑,带着学生们手温的一张张卡片是盔甲上一层层的鳞片,保守我得以穿越回黑白年代,送别那时的自己。
师者的良苦用心从课堂蔓延到餐桌,绵绵的奶油吮吸野菇的潮湿,酒酿穿过每一颗米粒,不炫耀姿色,留下千丝情谊,弯弯曲曲绕上心头。
在山海相依的粉鸟林前,我们伫立不语,听碎石弹奏海浪,发出生命汇聚的鼓点。
留下了自己的人生经验,带走了44个手写的祝福
拉开雨帘,她长裙及踝向我走来。眼前的渔港、渔市、渔村,与执笔走天涯的过往错落交叠,编织出属于她的人生之网。
我们都是都市长大的小孩,同被人类学滋养,皆选择以笔为伴,把心放在世界边缘。
她顺着海鯖洄游的路线,时而潜入海底、时而跃出水面,溅起的浪花中是否也藏着我归家的地图?
她居住的南方澳像极了挪威的卑尔根,相似的灵魂总会相遇
十年,车轮在蜿蜒的山路上练就了柔韧腰身。曾经她批改过作业的学生现在成为了她的同事,在这所面朝独立山的原住民学校里继续讲述烧垦编织的山林智慧。
太阳终于拨开山雾挤了进来,与她毛衣上那抹鲜绿一见倾心,祖灵眨了眨眼睛,默许了这段良缘。倘若多年后在彩虹桥上相遇,我们也会认得彼此的菱形信物。
她因为长得高高大大从小被叫做“熊”。那就再让我好好看看你的熊样儿~
挥一挥仙女棒,她从番割田旁采撷灵感,用音乐粉刷阿嬷八十年的老厝,用琴弦拨动家乡的故事,喃喃台语,摇曳游子心中的乡愁。
她还把我写给姥姥的悄悄话放进五线谱,将儿时的面片揉成缠绵的音符,一曲《我想姥姥》胜过蒸腾的礁溪温泉,驱走冬日的清寒。
她说,一首歌换一副画,赖皮是小狗。我想,狗年都要走了,想做赖皮狗也没机会了。谁知一画就画了一本故事书,这是后话了
烧掉规划之书,撕下谈兵之纸,人生下半场起跑之际,他挥锄翻土,将自我打碎重组;播散秧苗,新生活从土地中长出来。他用兰阳溪淘洗博士、教授、处长这些头衔,只带走农夫的新身份。
穿上下田鞋,我七点钟就去他的田里报道,狐尾藻和福寿螺都等不及戏弄我这个新手。我告诫自己不要对那粉绿的水草吝惜双手,转身它就露出成簇的狐狸尾巴给我好看,也不要对那呆呆的粉色螺卵产生怜悯之情,下一秒它就会扼住秧苗的喉咙让农人累弯腰。谁料充分的心理建设却被烂软的泥巴锁住,还好有映着晴空的田水接住我的摇头苦笑。
在自然的不稳中掌握平衡,给人生一次换血的新生,我知道自己还在路上,更觉他跑在前面的勇气!
他开出曳引机让我威风凛凛拍个照!农忙时可就没这个待遇了,因为农人会排队等这机器出动的时间,从日出等到日落等到午夜都有可能呢!
身未到宜兰时,我就在他每每附在邮件落款的文字里读到深沟的四季:从绵绵雨后稻叶款款满目青青水田的微凉春日,到蝉鸣唧唧声中籼稻三成出穗的闷热夏日,再到气温回暖田水映空大选后的深秋时分……
终于,在大雪前第五日,我来到了深沟,明白了那些如诗的文字与扎实的生活实则一体两面,没有自然的富丽丰腴就没有生活的无限可能,没有二十年前的做自己,就没有二十年后的迎世界。
二十年前,他弃城归农,像金刚石一样,把自己夯实在土地上。弯腰插秧,卸下人生的焦虑不安,刈草捡螺,拾起自己的真心本性。稻谷饱满的穗代替昔日锋利的芒,狂奔的心休憩在了桑葚枝头,绿水田畔也住下了远大的抱负。
二十年间,像清泉注入湖泊,河川汇入大海,各路青年纷纷寻梦而来,只因那无色的金刚石,愿意让五颜六色各显本色。曾经抗议环境公害,如今角力惯行农业,曾经高喊游行口号,如今深耕友善农田,曾经环保流氓,如今志愿农夫。他说,我们都是生命的旅人,领略各种可能的风景,最终找到那个为自己而来的人生。
台湾同事在脸书上看到我和他的合影以为自己眼花了,对我说,这可是可望不可及的名人啊!幸好我此前一无所知,要不然我得从实习生变狗仔了
每一个另起一行都是一段人生,每一个分号也是一场美好相遇。
欧洲留学的海归离开让人变笨的台北,回到家乡让鸡先过、鸟先飞,活出了自己的生活步调,也让大众看到了农村的远见;在大陆长大的台商之子,亲历了利益竞争和人性善变后,选择用土地疗愈,以耕作修行;热衷收藏的科技精英转当“粮”心大厨,将一粒米72变,透过友善耕作探索共好世代。
大厨向我传授了什么私房菜谱?
电子专业的退伍兵,笔锄交叠,演绎童话世界,以最快的速度过上了最慢的生活;用镜头保留文化价值的影像工作者,希望用自己的人生带给周围生命自我肯定的力量;因饿童问题关注乡村的实验教育老师,带小学生在烹饪的乐趣里学习食农知识,认识在地文化。
猜我说了什么把孩子们都忽悠到了讲台上
离开冲绳早餐店的日本旅人,在料理中温热人情,在味噌中发酵人生;村民口中“那个家里有个窑的经常办聚会的酿酒的”公益人,不让渡食物主权,也不交出自由的宝贵;在泰缅边境做志工多年的前辈,耕耘一方安身之土,比起期待作物成熟,更关注土壤肥沃,比起解决问题,更在意问题意识;与小鸟一起种田的生态先锋,借助应援团聚集支农力量,透过小旅行分享土地脉动,自己也在新手妈妈的身份里学习取舍的智慧……
见到了真正的“熊孩子”
冬天为阖,本是在数九寒天里收起能量,生活的岔路却让我在休耕的稻田里看到了生机一片。
为什么我会在此遇到他们?
难道握在手里的浅细命线,在慢慢爬过三十个春秋后,遇到了造物主系在另一头的命中注定?还是以深沟为圆心,辐射兰阳平原、慢岛内外的生命光谱,召唤着我这个追光者,趋向光源?亦或是对内不弃的探问,对外放手的实践让我们活出了相似的血缘,盼来了亲人间的团聚?
他们的人生,我未曾亲身经历,却在陌生的故事里读到相似的情节,四目相视一笑,彼此都懂那是多少个辗转反侧后的笃定前行。
他们的人生,我有幸参与些许,短暂的友情客串提升了我的技艺,也成为了人生舞台上新的经验。
以前,我觉得是人把土踩下去,现在我觉得是土把人托起来。一包包稻米叠高了生活的自信,托起了一个个亲自活着的灵魂。既然是站在土地的肩膀上,就更要好好关心这个“巨人”。
以前,我视食物为肚子的装束,现在,我视食物为心灵的衣裳。那里面缝进了感恩土地馈赠的诚心,追求共好生活的善心,以及诚实面对自己的赤心。衣不蔽体会冷,穿上它,籍以为心灵保温。
以前,我在书本里知道台湾被称为“宝岛”,现在,我在生活的相遇中明白了“宝”的含义。
窗外,初雪姗姗来迟,对岸,春耕热闹苏醒。看你们种下台中籼10、台南11、高雄145,我也撒下与你们相遇的一粒粒种子;当你们碾出白米、糙米、胚芽米,我也提醒自己要为习以为常的生活脱壳;待你们寄出大米、香米、紫糯米,我也会煮一碗米糠茶,送上来自舌尖的想念。
在宜兰,我习惯这样介绍自己:来自北京的实习生,在这里学习友善耕作和社区发展。回北京,别人问起我在台湾做了什么,我总爱这样回答:和当地人学习如何生活。
在台湾,我做了一回生活的实习生。
如果你喜欢作者的文字,欢迎点击阅读她的另一篇文字:《亲自活着》,以及她制作的视频:《面对大哉问,40位台湾朋友这样回答》。
作者 | 李赛,在37层办公室里俯瞰过莱茵河,在非洲贫民窟见识过会飞的厕所,在老北京胡同里为平凡人写口述史,也在彩云之南尽力拉平人生的起跑线。好奇心是螺旋桨,机舱里装满关于人的故事。始发地北京,目的地未知。我坐在驾驶室里满怀期待。
“实习台湾”系列文章
策划 | 吴伟明 编辑 | 霍伟亚
两岸青年协作者互派实习计划
社区伙伴(PCD)与台湾高雄市旗美社区大学于2011年联合启动。
2018年,北京沃启公益基金会与社区伙伴、高雄市旗美社区大学开始合作,以台湾和大陆的接待机构作为实习平台,支持台湾伙伴来到大陆,大陆伙伴去到台湾,进行为期2个月的短期实习,增强青年协作者的社会视野和内心动力。
该计划不仅为两岸公益青年提供认识彼此工作方法差异的机会,同时帮助双方更深入认识彼此工作方法与其社会环境的关联,搭建两岸青年协作者深化学习、相互借鉴的平台。
截至目前,两岸参与实习计划的青年协作者共55位,参与派出及接待实习生的机构有50余家。
主办机构介绍
沃启基金会致力于通过知识生产、研究、咨询和传播,协同和支持社会组织提升专业化水平,推动有效公益,助益社会生态的包容多元和可持续发展。
沃启基金会目前有以下三个业务方向:公益知识积累、梳理和传播;公益导航研究和生态圈建设;公益人才赋能与发展。
社区伙伴是一家在中国内地工作的社区发展机构,2001年5月在香港由嘉道理基金会创办及资助(经由麦哥利夫人所管辖的基金部分)。嘉道理基金会成立于1970年,创办人贺理士・嘉道理爵士一直秉持“助人自助”的信念。2017年8月,社区伙伴以环境保护部(现生态环境部)为业务主管单位,在北京市公安局登记,成立北京代表处。
社区伙伴没有任何宗教或政治背景,致力与社区一起探求人与人、人与大自然的和谐共存之道,学习和实践有尊严并可持续的生活。在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农耕、自然教育、环境保护与污染防治等领域,社区伙伴通过文化反思、培育社区协作者、搭建网络与平台等工作手法,激发社区内在动力,促进人和社区对可持续生活的理解,践行可持续生活。
台湾高雄市旗美社区大学(以下简称“旗美社大”)于2001年3月成立,由财团法人钟理和文教基金会承办,以“农村是一所学校”做为愿景,于高雄市旗美农村社区广设教室,广开课程,以培力与陪伴方式,推动农村居民与社区的成长与进步,是台湾第一所“农村型社区大学”。
在课程之外,也扮演农村NPO角色,关注农村问题,推动农村发展,以“学习、组织和结晶”三个层次的目标,发展出独有的办学方式与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