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 | 电影画面情绪表达二十六式【4】——镜头情绪
新片场学院
专业的影视教学平台
前3部分干货内容回顾:
四、镜头情绪
12.第几人称视角
镜头可用第一人称、第三人称或介于两者之间的视角来叙事,哪一种最适合表现当前情节?
镜头使用什么视角,貌似无声无息、不易察觉,但对观众的影响直接有效。
第一人称叙事,主观视角,以角色的主观视点模拟人看,给观众很强的代入感,就像自己在经历角色面对的情形,对人的心理冲击最大。
其特点是“看”的角色一般不入画、像人看事物一样呈现他“看到的”内容、常用明显摇晃的画面、声音也是人耳能听到的实际声音(有声、无声、耳鸣等)。
比如《拯救大兵瑞恩》奥马哈海滩登陆战,让很多人津津乐道,非常真实!那是老人回忆开始的第一场戏,送兵船未靠岸就遭岸上机枪封杀扫射,接着爆炸,战士们跳船入水,在水下很多人被在水中穿梭的子弹打死,镜头画面反复在水下和水上沉浮,声音也很逼真,潜到水下耳朵除了水声听不到其他,但一浮上水面就听到战场的嘈杂,这些镜头带给观众巨大震撼。
第三人称视角,客观镜头,让观众静静局外旁观,特点是任何角色都可以入画、拥有较大距离感的景别、声音上可灵活使用人声、环境声、音乐、音效。
而实际上使用最多的是介于以上两者之间的视角,作用也介于两者之间,让观众既在一旁观看(却不似第三人称那样冷静),又有一定程度的参与感(但不像第一人称那样强的冲击刺激),使用方式非常灵活。
第一人称视角,会受到“所知”的局限,只能展现“我”知道的内容;第三人称视角,则没有这个限制。上帝视角的影片,可在各种人称间切换,全知全能。
13.画幅比例
横版、竖版、正方、圆形?具体用哪种长宽比?只用一种还是多种组合?
横版横长的优势,因人的双眼看世界的视野也是横版,这种画幅在使用上最自然,适用于各种表现,特别擅长表现空间的开阔舒畅和人数众多的大场面;
常见的横版有4:3、16:9、2.35:1,越横长,越利于表现横向的大开合。
竖版两边窄的特点,尤擅聚焦个人情绪、表现紧张对峙气氛。
正方、圆形,因不常见,偶然用会有新意。
这几种画幅也可组合起来用,别有趣味,但过渡要巧妙、自然,不能突兀。
《碟中谍6》中透过玻璃圆窗拍摄飞机内景,再逐渐推进到舱内恢复矩形横版,而事实上,从后续的反面镜头可见,相应位置本无圆窗,这个镜头应是透过辅助道具拍出的圆形,给人错觉为窗洞:
14.主体在什么位置?静态、动态、移动?
每个镜头画面以主体为中心构图,其他陪衬。主体置于画面最显见位置,光照最多,对焦最清晰,陪体通过朝向、动作、表情、语言等与主体产生联结、围绕着主体,这样观众的视线焦点自然也会落于主体。
主体并不总是主角,而是每一个镜头中,最想让观众关注的对象,所以在前后镜头中,主体的具体对象随时在变。例如一组二人对话镜头中,可以拍成谁讲话镜头给谁,反复在二人间切换镜头,这里讲话者不论是不是主角,轮到拍他,他就是画面的主体;而有时为了特别强调某一倾听者的反应,也会在对方讲话时拍这位倾听者,而正在讲话的那人用一个过肩镜头加人声来表现,这样倾听者就是画面主体。
移动:主体从哪里到哪里?用什么速度、节奏?
不移动:主体在哪个位置?
移动、不移动,主体都又有静态、动态两种情形。
主体在画面中的位置移动有三类做法:仅主体自身移动、仅摄像机动、这两者同时动。摄像机动,除了移动外,还有极其丰富、有趣的形式,后续22中详解。
15.画面前后分几层?怎么用好透视?
在主体、陪体的前后,配上前景、背景,增加画面纵深层次;
主体和陪体本身又可分层,如果陪体数量多,也应适当分层;
过肩镜头也是前景的一种,对画面遮蔽占比有讲究,遮得越多,压迫感越强,镜头情绪越压抑。
人和物在画面中的运动,可打破、调换原来的层次。
画面分层,常常与透视并用。把握好空间透视关系,是凸显画面立体感的好方法;透视是人眼的一种视错觉,当画面线条感特别强时,人的大脑最易做出这种反应,因此,电影画面就得有目的地突出这些线条,可以用排列整齐的人、灯、墙、路、扶手等任何元素来组成;这线条可以是直线,也可以是曲线。
《无双》中的正面透视镜头,配合对称构图,聚焦视线:
再看看《西虹市首富》中钱堆的斜侧面透视图,喜欢哪个?
透视的基本规则是近大远小、近实远虚,“横线”和“竖线”有各自的相交规律和作用:
水平透视——正面视图中,眼睛水平线以上的各“横线”,向下延伸相交,眼睛水平线以下的各“横线”,向上延伸相交,即上下的“横线”都向眼睛水平线方向靠拢;斜侧面视图中,因面对镜头的有两个面,这两个面的“横线”,会分别在眼睛水平线的左右两边各自相交;水平透视常用于突出纵深感、辽阔感;
垂直透视——眼睛水平线以上的各“竖线”,向上延伸相交,眼睛水平线以下的各“竖线”,向下延伸相交;垂直透视配合仰拍显高大、霸气等,配合俯拍显弱小、无奈等。
16.经典构图法
电影镜头是一连串活动画面的组合,在重视“单镜头画面构图”的同时,也不可忽略“多镜头画面之间的构图关系”,应多变而和谐。活动画面构图要同时兼顾空间位置和时间顺序,同时注意不同时空的构图节奏。合适的构图,不但增加美感,且能放大画面情绪。
综合考虑以上13、14、15的问题,是画面构图的基础。以主体为中心构图,但主体不一定总在画幅的中央。根据需要自己创新,也可活学活用以下久经考验的经典构图法:
对称构图:天生有强大视觉冲击力,常常与“透视”配合,强强联手,存在梯形、V形、左右、对角线等多种对称。例如一人或相对的两人作为主体在中间,多个陪体围绕主体左右对称横向或纵向排列,以强调透视关系,这种构图常用于营造刺激、紧张、庄严等气氛。
九宫格构图:经典的平均构图法,可对画面中的各种杂乱元素进行巧妙整理,达到元素多而不乱。九宫格中四条线的交汇点是人眼最敏感的位置,一般主体置于其中之一,其他陪衬元素的处理比较灵活,可以放到与之相对的斜对角交汇点,也可以归置到外围各格。
黄金三分构图、黄金螺旋构图、黄金和谐三角构图:基于黄金分割比例的几种构图方法,主体位于横向竖向的黄金分割点(0.618)交点位置为最佳,或用接近这个比值的2:3、3:5、5:8等比例切割画面,安排画面元素占比,平衡内容比重,显得灵活而美观。
基于运动方向的构图:直线构图、水平构图、斜线构图。直线构图擅长表现垂直方向的运动态势,比如从高处下落的瀑布、高抛的网球;水平构图擅长表现左右方向的运动态势,例如短跑比赛、横向水流;斜线构图,打破人眼的视觉习惯,使现实中的垂直、水平在构图中发生偏斜,擅长表现慌乱、迷醉、心理失衡。
基于线条有序排列的构图:S形构图、X形构图、十字构图、三角构图、向心构图、放射构图。画面中的线条组合依次显示为S形、X形、十字形、三角形、围绕中心的圆形、由一中心向外扩散的放射形状。线条的有序排列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让人印象深刻,但刻意为之的痕迹也较明显,因而要想办法让其显得尽可能自然。
17.景别
指画面涵盖范围的大小,同时让人感受到被摄体的距离远近。
从心理学上看,1米是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安全距离,人与人若凑近到小于1米,就会自然产生警觉。这种心理同样适用于景别:景别越小,表示距离越近,对观众内心冲击越大。试想一下,身旁1米以内站个人,我们的视野范围内,一般会出现以下哪些景别?
景别一般分以下八类(从近至远排列):
大特写——聚焦放大脸上五官的任意部分
(特别强调某一细节、表情,超近距离感,对观众有超强震撼,要用得少而精)
特写——头至脖颈、其他被摄对象局部
(能细微表现人物面部表情,重在展示内心活动;其他对象的局部特写,有特别的强调、提示作用,表示不一般;这种景别,有生活中不常见的近距离感,对观众产生强烈冲击,不要滥用,用得越少,每次使用的冲击力越大)
近景——头至胸或头至肩、物体较大局部(主要表现人物面部表情,重在进行情感交流,有接近感,使用率高)
中近景——头至腰(介于近景和中景之间,比较灵活)
中景/中全景——头至膝盖、场景局部(重点表现人物上身动作,叙事性景别,使用率高)
全景——全身头至脚、场景全貌(常用来表现人物全身动作,也可用来交代人与环境或人与人之间关系)
中远景——小范围地理位置或小群体(常用来交代人与环境、人与人之间关系)
远景——大范围地理全貌(让人呼吸畅透、心旷神怡,常用来展示时间、规模、意境,或是人物情绪的延伸)
以上为景别分类,并非拍摄范围的卡位,比如近景,从头至胸范围内,不是指取景正好卡到胸,拍摄取景忌讳边缘正好卡到关节,包括脖颈、腰部、髋关节、膝盖、脚踝、手肘、手腕,否则看起来有切断感,不舒服。
不同景别的有序连用,可在很大程度上增强画面主体情绪。比如使用越来越小的景别,来凸显越来越紧迫的氛围、越来越激动的人物情绪。
但是,大特写至中景这些小景别的连续使用也要注意时长,小景别虽然有接近感、冲击大,但若长时间处于这些小景别,观众容易因内心过于压抑而产生厌烦,所以适时出现的全景至远景的大景别,就有开阔视野的作用,让人身心舒畅。因此,影片在整体上应注意大小景别的交替节奏。
《阿拉伯的劳伦斯》中的大沙漠远景,让人瞬间舒畅开怀:
景别不等于景深,但与景深密切相关。在一些小景别的镜头中,采用较浅的景深将背景虚化,可使观众注意力落在清晰的画面主体上;在一些大景别的镜头中,表现开阔场面,画面的清晰度范围越大越好,景深要深。
影响景深四要素:光圈、镜头焦距、拍摄距离、感光元件。光圈越大、镜头焦距越长、拍摄距离越短,景深越浅,感光元件面积越大,模糊效果越明显;反之,景深越深,越不明显。
18.焦距
指从镜头的透镜中心到感光元件(CCD、CMOS)之间的距离。
按能不能变焦分:定焦镜头、变焦镜头。
定焦镜头的焦距固定不变。因定焦镜头内镜片组比变焦镜头少,所以体积更小、重量更轻,而且因此减少了光的损失和折射,所以无论哪种焦距的定焦镜头,都比变焦镜头成像更细腻、更清晰,给人的观感更真实。
变焦镜头可在允许的焦段内自由变焦,获得不同的景深和景别,在使用上比定焦镜头方便。有些效果是定焦镜头达不到的,比如,特写拍摄与摄影机前后距离不同的二人对话,先是A说话A清晰,B倾听B模糊,之后在同一镜头中转换为B说话B清晰,A倾听A模糊,这样就在一个镜头中同时交代了关系,又交替展现了对话双方说话时的心理和表情、倾听时的反应,这是变焦镜头才有的技能。
按焦距范围分:鱼眼、超广角、广角、标准、中焦、长焦、望远。这个排列顺序同时符合焦距从短到长,画面视角从广到窄,景深从大到小,背景清晰度从高到低。
短焦显疏阔、快速、扭曲。广角镜头拍摄,使背景看起来比实际范围更大,画面中的物体显得离摄影机更远,物与物之间显得更疏离;从远至近运动的物体,速度变得比实际更快;非常靠近摄影机的物体会明显扭曲夸大,例如用广角镜头俯拍运动员投篮,头和肩明显变大,腿脚明显变小。焦距越短,效果越明显。这种镜头常用来在退无可退之处拍大景别的镜头。
标准镜头,按照人眼自然视觉角度设计,拍出的画面最接近人眼透视关系,不会觉得画面扭曲变形。
长焦显密窄、聚焦。由于长焦镜头可以缩短纵深方向上物体与拍摄机器之间的距离,因而可使纵深多层物体之前的距离变近;长焦镜头与短焦镜头相比,景深更小,不但能使主体占据画面较大位置,还能在保证主体清晰的前提下,模糊背景,不让杂乱的背景分散观众对主体的注意力。焦距越长,效果越明显。
要获取17中所列较小景别的方法有:缩短拍摄机器与被摄体之间的实际距离、拍摄机器改变焦距但机器所在位置不变、两者兼用。区别如下:
采用第一种拍法的好处是可以捕捉到尽可能清晰的画面,因为拍摄同时会将被摄体与拍摄机之间空气中的水蒸气、灰尘等拍进去,影响画面清晰度,所以距离越近越清晰;方便控制画面不变形,使拍摄所得与实际眼看感受相同。
第二种拍法有其特殊优势,若有计划地使用特定焦距镜头,可以给画面带来一定的变形效果,进而影响观众感受。
例如,《看不见的剪辑》一书中引用《十二怒汉》(1957版)的导演德尼·吕美特先生,为给观众制造幽闭恐惧症的心理感受,如此巧用各种焦距镜头:“我想要让房间看起来越来越小。这意味着我要随着情节的发展缓慢地转换使用更长焦距的镜头。我们从正常范围(28毫米至40毫米),慢慢进阶到50毫米、75毫米和100毫米焦距镜头……让墙壁看起来离演员更近……最后一个镜头是陪审员们离开法庭的外景画面,这个部分我用了广角镜头,这个镜头的视点比全片中任何一个镜头都要宽广。”
由此可见,除非有计划地应用特定焦距镜头带来的特殊效果,一般拍摄靠得越近越清晰、真实。
此外,《十二怒汉》(1957版)导演,除了利用长焦画面窄密的特性,制造幽闭恐惧症的心理感受外,还同时利用了拍摄角度从高到低的变化,带来越来越重的压迫感:从一开始的机位高于人眼水平线的俯拍,逐渐过渡到与水平线平行拍摄,再渐变到低于水平线的视角仰拍,直至临近结尾露出天花板,使天花板看起来迫近许多。
不难明白,长焦镜头拍摄压缩的是左右、纵深上的距离,而俯仰角度拍摄压缩的是上下垂直距离。
19.角度
拍摄角度由水平方向各角度和垂直方向各角度同时组合而成。
水平方向角度:正面、背面、左右正侧面、左右前侧和后侧45度或更小角度。
垂直方向角度:平视、顶拍、前后各种俯拍和仰拍角度。
用不同角度拍摄人物,能赋予画面不同的观感,与影片的特定人物形象和情绪表现相结合,能放大画面情绪。
比如,采用角度为“左前侧45度仰拍”超级英雄,体现人物形象的高大、立体。
角度与观感的一般对应关系如下,可作参考,但也要根据具体情境灵活变通;注意编排节奏,各角度可混搭、穿插,忌机械性重复:
正面
1)可完整展现人物表情;
2)可用于表现端庄、沉稳、肃穆;
3)主观镜头常用角度,模拟人眼看到内容,易产生代入感;
4)对称构图常用正面或背面角度拍摄;
5)在横版画幅中,方便展示横向线条的延展;
6)这个角度拍摄的人物形象易显平面,应注意打光上怎么让人物立体起来。
正侧面
1)突出表现侧面轮廓;
2)在横版画幅中,方便表现横向运动的速度、动感。
前侧45度
1)同时展示两个面,空间透视明显,容易获得比较立体的人物形象;
2)实际横向和垂直的线条,在画面中变斜,显得活泼、有动感;
3)因人物的正面、侧面都得到展示,人物形象上比较明朗;
4)在人物对话中常用这角度,可同时展现对话内容、表情和人物间的空间关系;
5)与不同软硬度照明配合,用亮面与暗面的反差,来刻画人物形象、表现个性和心理。
后侧45度
1)同样具备“前侧45度”的前两个优势;
2)这个角度展示的是后背和部分侧面,可隐藏部分人物动作和表情,有一定神秘感。
背面
1)不展示人物正面表情,只可从背面看到部分动作,给观众很大神秘感,可用于制造悬念;
2)对称构图的常用角度之一;
3)包含人物背面的大景别镜头,可获得震撼效果;
4)人物视线方向与观众相同,可通过人物移动来引导观众视线。
平拍
1)与人眼水平线相同的画面角度,与人眼看事物的习惯性角度相同,易忽略镜头的存在;
2)给人感觉平等、亲近。
顶拍
1)是俯拍的一种,指正上方垂直拍摄,因机器高度有比较自由的向上延伸空间,又分高空远距顶拍和低空近距顶拍,两种观感存在差异;
2)高空远距顶拍,视野开阔,可交代大范围的位置关系,同时有“上帝视角”之感,看一组顶拍镜头连播,好似看芸芸众生,看世间变换,看浮生若梦,让人跳脱其间、特别冷静地俯视;
3)低空近距顶拍,可让人物看起来低矮、弱势,放大无助、可怜之感;
俯拍
1)非顶拍的各种角度俯拍,也能产生一定的让主体显弱势的效果;
2)俯拍若拉开距离拍摄,视野广,也可作为关系镜头;
3)俯拍的远景镜头,可强化人物的微小、孤独;
4)俯视给观众的心理感觉比较轻松,没有仰视的压迫感;
5)可同时使特别靠近摄像镜头的物体,发生畸变,这种畸变可用于特定情绪的夸张表现,比如喜剧片或惊悚片中用到故意夸大人物表情、头发等。
仰拍
1)越接近垂直角度,产生的空间透视感越强,可突出前景人物、净化背景(以天空为背景)
2)使人仰视画面中人物,对于观众而言,有压迫感;
3)使画面中人物形象显得高大、伟岸、强势,这是英雄、伟人的通用角度;
4)可显腿长,使人物身形比例变好;
5)可用于模糊人物间的身高差:二人以上同时入画,仰拍,并让个矮的主角离镜头最近,或拉开人与人之间的走位距离。
《碟中谍6》中正是用了这些方法,来规避阿汤哥身高比男配身高矮的问题:
20.速率
拍摄时应根据视频最终播放形式——最终播放速度、在什么平台播放——确定拍摄速率。
计划最终用做慢镜头的画面,在拍摄时就得升格,电影播放速率是每秒24帧,拍摄就得采用明显高于24帧的每秒120帧、240帧或更高,后期才能通过调整播放帧数至每秒24帧来得到不卡顿的慢镜头画面;而计划的快放镜头,一般在拍摄时可降格,也可不降,毕竟后期抽帧也较方便。
哪些镜头适合用作慢镜头?慢镜头的好处是通过放大动作或表情的细节来放大情绪,因此重要人物的一些重场戏中,可合理采用这种放大,包括重要人物出场、某些重要的心理转变等,都是不错的选择。发哥在《赌神》系列影片中的隆重出场就使用了让人印象深刻的慢镜头,以至于后来星爷在自己的影片中也故意模仿、致敬。
而快放镜头,快速的节奏一般会让观众有冷静旁观之感,适用于一些意在让观众从电影中某些深重情绪中释放出来的镜头,以便进入下一段镜头的其他情绪;另外,延时摄影是一种比较极致的快放镜头,把季节变换、日出日落、鲜花盛开等实际时长很长的内容,浓缩进一个几秒钟的镜头,这需要提前特别规划、筹备,摄制要求也较高。
在我国,电影播放的帧速率普遍为每秒24帧;电视在大部分地区使用PAL制式,播放速率每秒25帧,少部分是NTSC制式,每秒30帧,后者在美日使用较多,包括美国、日本、加拿大、墨西哥等,而前者除了中国大陆外,还有香港、新加坡、澳大利亚、新西兰、西德、英国及其他西欧国家在使用;网络在线视频的帧速率一般都限制在最高每秒30帧。
21.固定镜头
固定镜头指画面取景范围和焦点完全不变,被摄对象则可静、可动。要得到固定镜头,摄影机在拍摄过程中不作任何变动,包括机位、焦距、对焦点都保持不变。
这种镜头的好处是让观众忽略镜头的存在,把注意力完全集中于画面内容。镜头只要有运动,越剧烈,越明显,对摄影机的存在提示越明显,但运动镜头有运动镜头的好处,活化画面,有动感,有节奏,所以兼具两种镜头优点的运镜方式——缓慢、平稳的镜头运动——广受好评。
但这种运镜方式,要得到实时清晰画面,对拍摄机器的实时自动对焦、记录能力要求很高。一般的高清摄像机的跟拍能力要比高清单反高,录制的时长也更长,但是画质接近电视画面,而高清单反获得的画质就比高清摄像机要高,细节层次更丰富,景深浅,更有美感,更接近电影画面。
因此,若是拍电视、纪录片,一般的高清摄像机就能胜任;拍电影质感的短片,可用高清单反,拍静物用固定镜头,拍运动物体要特别注意实时对焦的清晰,可采用与被摄物一起移动、调大光圈、用高速快门、自动连续对焦等对策,弥补不足;若是拍电影长片,画面质感要求高,就得用电影级的高清摄像机。
22.运动镜头的三维变通
镜头运动存在三个维度:
1)体现“纵深变化”——摄像机推拉、变焦
观感为“内容远近及拍摄范围变化”,通过推拉摄像机来改变机位进行拍摄,或者调整焦距来实现,记录景别大小的转换过程;推进摄像机、焦距调长,可使景别变小,反之,景别变大;
景别变化速度越快,镜头情绪越激烈,且对观众的敲黑板强调作用也越明显,特别快的推进甚至能产生惊悚感;而缓慢的推进和拉远,让观众不易察觉,还能活化画面,显得镜头流畅,有舒适感。
2)体现“上下变化”——摄像机升降、上下摇、上下甩
机位升降的观感为“拍到的画面范围上升、下降”,上下摇摄像机(机位不变)的观感为“在俯视、平视、仰视间转变”,这两者也可结合使用;上下甩的观感为“看不清甩的过程,只看到甩后画面”;
这种上下变化的使用,主要是用于交代大场景内的高低位置关系,或模拟某些主观镜头,比如发现了一个意料之外的情境(角色边看边发生微妙的心理变化)、审视眼前人物打扮(角色边看边思考、评价)等,目的是让观众看清楚,所以速度一般不能快;特殊情况下,为了表现角色注意到某事物的突然性,这个某事物还在不同的高度,可用快速上下甩,甩的过程画面模糊,甩后像角色一样看到一个清楚的画面。
《碟中谍6》阿汤哥展现惊人一跳“高跳低开”前,从机舱内走出去观察天气,随着他逐渐走近出口边沿,摄影机位逐渐上升,镜头逐渐下摇,出现了让我们俯视天空闪电的震撼画面:
3)体现“左右变化”——摄像机左右方向的甩、摇、移、跟、转
摇,指机位不变、左右摇摄像机;
甩,指左右摇的速度快到看不清过程画面;
移,指摄像机的运动轨迹与被摄体的运动轨迹不一样,除了路径不同,方向也可不同;
跟,指摄像机与被摄体保持同样的轨迹、方向进行同步运动;
转,指摄像机围绕被摄体进行弧形轨迹的运动,最大的弧形是360度圆转;
以上1)、2)、3)做法,可借助轨道、滑轮、云台、升降杆等辅助工具来实现,也可在人力所及的范围内靠人肩抗、手提来做到,配合使用各种手持稳定工具,也可完全不用,有些低成本影片甚至用到自行车等生活用具,比如《橘色》,所以,关键是让镜头动起来,用什么辅助工具,可灵活变通。
各方向的镜头运动,都会因运动速度差异,体现出镜头情绪强弱差异:镜头运动速度越快,情绪越强烈,各种快速运动能加强狂喜、紧张、惊险等较刺激情绪的表现;而运动速度越慢,镜头情绪就越缓和、舒展,可赋予画面呼吸感、潇洒感,比如一些俯视类的、缓慢移动的远景镜头,给观众纵览全局的清新透亮感;慢慢推近的特写,就像让观众慢慢走近角色一样拉近距离,更易感染情绪,产生代入感,当然,慢速运动同样也能表现心情的沉重。镜头的运动速度应与人物各种心理情绪的自然节奏相吻合。
镜头运动在拍摄上一镜头时,也要为下一镜头做好铺垫,比如配合人物在运动方向上、表情上、动作上提前做出提示,这有利于镜头间衔接的顺畅、自然。
以上三个维度可灵活结合,三维空间角度也可灵活多变,通过混搭或并联,高效、巧妙地在一个镜头中展现多个场景中的多人关系,比如,先拍A先生进入屋子,然后模拟A的主观镜头,看了看屋内的B女孩,又环视屋内情况,包括二楼,二楼的吊灯引起了他的注意,镜头模拟人仰视,镜头摇过头又摇回去,然后推近停留半秒,表示A看了吊灯片刻,之后他又收回视线,去找B在哪,镜头被拉回,摇镜头半圈环视屋内,他注意到B走出屋子,镜头模拟他继续通过窗户观察屋外的B在干什么,之后镜头又摇回来拍A脸上的表情。这种拍法属于一镜到底,越长的一镜到底,对镜头调度的要求越高。
通过各种镜头调度,可巧妙地将关系镜头、叙事镜头、反应镜头、插入镜头、对比镜头、室内室外镜头等有机结合到一个运动镜头内,提高影片时间的使用效率,增加内涵密度,而且对观众有提示镜头存在的明显作用,因而自然进入旁观模式,比如让观众看到一个众生百相,或让观众感受时间的流逝,或交代角色做的一连串动作、经过的一连串场景等。这需要设置合理的走位和动线,并进行多次彩排。
固定镜头、运动镜头中,画面主体可动、可静:固定镜头中为避免呆板,多数情况下画面主体是动态的,特殊情况也会两者都静止;而运动镜头中,主体不动镜头动、主体动镜头也动的情况都较常见,而主体运动又分多种方向,因此与镜头的运动方向一组合,又多出许多花样来,这都可以视需要灵活安排。
多景别、多角度、多机位的组合拍摄,可方便后期灵活剪出快节奏片段。
23.手持摄影的“晃动”与借助稳定工具拍摄的“平滑”
手持摄影指不借助任何稳定工具(三脚架、升降架、摇臂、滑轨、手持稳定器等)进行的纯人工肩扛手提的拍摄,这与借助稳定工具拍摄的区别在于:
手持摄影晃动明显,可突出镜头感,放大画面中紧张、刺激、活跃等不稳定的主观情绪和环境氛围;
而借助稳定工具拍摄的优势则是,画面平稳,可使观众忽略摄影机的存在,而更聚焦于画面内容本身,且对表现安静、平和、雅致、肃穆等冷静的画面,效果特别好。
两种方式各有优劣,以哪一种更易使观众进入所讲故事为标准,择优而用。
一般,大开合的远景画面,要给观众传递的是开阔、舒展的心理感受,氛围无论热烈、平静,都不宜采用强烈晃动的镜头。
注意,剧烈的镜头晃动时间不能太长,否则观众易产生眩晕、呕吐的生理反应。
放大不稳定情绪的方式多种多样,不要仅局限于手持摄影的晃动拍法。用平稳的镜头,通过同时并用多种动感手法,也可以很好表现气氛火热、疯狂的场面,避免观众眩晕。
例如《碟中谍6》中,男主从人气沸腾的舞池穿过这一段,镜头本身稳定,但用多人动作快速变化、身前-身后-身侧多角度跟拍、高频率光影变幻、背景快速变化、快节奏交叉剪辑等手法多管齐下,使观众目不暇接,再配合嘈杂的人声、音效,出来的情绪感染效果相当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