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攀登者》国际版预告曝光,这一次能让全世界“看到”吗?

今日,《攀登者》曝光国际版预告,电影9月30日将在中、美、英同步上映!“登上去,让全世界看到中国人”听到这句话真的很让人感动,然而感动之余,又不禁想到《哪吒》北美300万票房的前车之鉴,这一次,《攀登者》全球同步上映,能让全世界都“看到”吗?



电影《攀登者》由徐克、曾佩珊监制,李仁港编剧/导演,阿来编剧,吴京、章子怡、张译、井柏然、胡歌等领衔主演,成龙友情出演。讲述的是,建国初期,登山队攀登珠穆朗玛峰的故事。


1960年中国人登上珠穆朗玛峰,却由于没有直接的影像资料其他国家不承认,于是中国在1975年再次登上珠峰,向全世界证明,中国人有实力能上珠穆朗玛峰。从1960到1975,中国攀登者们遭遇了15年的质疑和屈辱。第一代攀登者的遗愿如犹在耳,第二代攀登者们再次出发,等待他们的将会是什么?这部电影就讲的是这个时期的故事。



如何看待“主旋律”电影


恰逢建国70周年,几部前期卖相不错、备受期待的国产片已经摩拳擦掌:由川航真实事件改编的《中国机长》,七位大导联手、众星云集的《我和我的祖国》,讲述中国登山队征服珠穆朗玛峰北坡的《攀登者》,目前全部定档9月30日。


《攀登者》是一部典型的主旋律“献礼片”,但最近几年的中国电影,已经不断在探索一个问题:观众究竟需要和爱看什么样的主旋律电影?一步一个脚印的探索以及票房与口碑的回馈已经展示了这个答案。


总票房46亿的《流浪地球》填补了国产科幻片的空白,煽情的部分和民族情绪的表达虽有争议,但也从未盖过影片科幻主线的惊艳。



如网友所说,“主旋律电影”,或者说有“表达主旋律诉求”的电影,逐渐找到了一条吸引观众的正道:先做到故事好看、作品完整、尊重观众,朴素的爱国情绪自会在观众被打动的心中油然而生。


而关于“攀登者”的故事,即便撇除主旋律,从历史的角度来说,也是一个值得敬畏的题材。


近年来,不断有人登顶珠峰成功的消息似乎麻木了一部分人的感觉,似乎只要有钱,就有专人带你去珠穆朗玛之巅俯瞰大地。其实不然,即便是在科技物资十分发达完备的今天,登顶珠峰依旧是一件拿命在搏的事情。


登顶珠峰的道路,最大风力可达每小时189千米,相当于在飓风中行走。气温可达零下73摄氏度,氧气含量也仅有海平面的三分之二,危险性远超想象。


资料中的“攀登者”


电影里讲述攀登高峰的故事,电影外的拍摄亦是主创团队“攀登高峰”的过程。一方面为了赶拍摄进度,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呈现出真实的拍摄效果,《攀登者》整个团队台前幕后500多人每天都在最冷的状态下拍摄。


极端的拍摄环境也提出了更高的拍摄要求,李仁港表示,剧组各个工种工作人员的专业化程度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但登山本来就危险重重,即便做足了充分准备,剧组受伤的人员还是非常多。


每个演员进组之前都受过了专业训练,如怎样登山,怎样用冰镐、安全绳、安全扣等工具。李仁港介绍,仅仅登山服装、装备便非常重,演员如果没有经过训练,“穿上衣服都演不了戏”。



拍摄前吴京抵达岗什卡雪峰,进行了半个月的极寒训练。中间一度腿疾复发,长时间地站立都变得困难,吴京只好戴上夹板,拄着拐杖接着拍。


在最寒冷的环境拍摄、演员实地体验生活——所有的付出都是为了呈现一个真实的登山故事。


“《攀登者》整个故事是讲登山行动,我认为最好的拍摄方式便是纪录片式的呈现。”李仁港介绍,整部电影几乎四分之三的内容都是关于雪山。道具置景方面,主创团队搜集了很多资料馆、登山博物馆中的资料,尽量按照史实还原。


此外,该片的特效量也十分庞大。大风大雪以及很多山脉、山峰的镜头都需借助电脑特效,而特效也都是“往实了做”。李仁港希望,《攀登者》能带给观众真实感。



《攀登者》监制徐克在今年上海国际电影节分享心得时,说到这部电影实属国产商业类型片的一次新尝试。与他并肩作战的导演李仁港,也说“这是中国电影第一次拍摄这样的题材,也是我和徐克一直想要去实现的。”


徐克说他希望有更多年轻导演能通过自己的镜头,使被遗忘在书堆里的人事物不再蒙尘,让他们成为大众文化的一部分,被一代代观众牢记。



《攀登者》能让全世界“看到”吗


对于为何要拍摄这样一部电影,担任监制的徐克在关机仪式上的一番讲话已经说得很明白:


1960年的时候,世界上第一批人类(从北坡)攀上世界最高的高峰,是我们的祖国,我们中国的攀登者。他们也向世界说明一件事情,珠穆朗玛峰是我们土地的高峰,既然是我们的山,我们自己就要亲自攀上去,我们的脚要踏在山顶上来告诉世界,它的高度,在最高顶点看出去告诉世界,我们的视野是多么辽阔,多么壮观的远景,这是攀登者的精神。


对国人而言,这个题材的尝试是一个值得骄傲的事情,全球同步上映也显示出制作方的“野心”,但是这样的野心真的能够实现吗?


《哪吒》在北美遇冷给我们一个强力的打击,不过这种打击也很有限。毕竟《哪吒》在北美连一个像样的发行方都没有,并且北美上映本就是临时起意。


很多国内大卖国外遇冷的影片都是如此,立项之初就没有想过要输出海外,缺乏系统的推广计划和营销团队,只不过是后来在国内卖的比较好的,然后再去海外博一博的姿态。


而《攀登者》在这方面显然有着完全不同的底气,想必已经联系了成熟的推广计划和营销团队。



之前在美国最成功的华语电影是《卧虎藏龙》与《英雄》,《卧虎藏龙》是李安精心打造的中西拼盘,他能成功是来自多元身份与扎实的西方戏剧功底,《英雄》更多的是视觉猎奇,美国观众或许能理解里面的“天下”概念,但也可以看个热闹。


并且当初更加开创性的发行渠道也给这两部电影的推广提供了更多便利。


需要说明的是,北美的市场看起来很大,但对于外语片而言其实不然。美国的电影市场97%都是美国的国产片,留给外国片的空间只有3%,这个3%里有3/4是其他英语国家的电影。并且有网友表示,美国人看电影的习惯是看不了字幕,所以特别不喜欢看外语片。


因此在国内卖的比较好的电影,在北美普遍票房不佳,《金陵十三钗》31万,《泰囧》5.7万,《 致青春》1.1万,《西游降魔篇》1.8万。



事实上,如果我们确实想要做文化输出的电影的话,影片之中本身就要带有很多真正的东方文化才行。


外国人把中国文化古文化当作神秘文化来看待,既然是神秘文化,就就具备猎奇这一巨大卖点,想要把猎奇做到极致,就应该深入中国古文化中寻找突破口。


外国人真正想看的东西是类似《卧虎藏龙》、《英雄》这种深入中国文化骨髓的片子。因为这种片子他们没有,也做不出来,具备唯一性,在票房上也就无对手,自然更可能取得票房佳绩。



从这个角度来看,《哪吒》仅仅是一部好看的商业片而已,披了一层中国外衣,但故事内核在外国人看来还是一个超级英雄拯救世界的故事,这种故事即不新也不奇,好莱坞已经生产得足够多,说不上文化输出。


《攀登者》的情况也是与之类似,这是一部作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的献礼巨制,是为了彰显祖国的强大与攀登者精神,本就是面对国内的受众,而非“文化输出”。



但是,对于那些不是“以全球范围拿奖”为目标的电影,本不必以“文化输出”为原则去拍电影。


因此,《攀登者》即便是全球同步上映,主要目标是依然还是先服务好本土观众为重,票房高高的,人民满意、产业良性运转,然后势必会引发更多的优秀作品的出现。当我们的作品足够优秀,自然会有更多人主动来看,只是时间问题而已。



《杀人回忆》中,奉俊昊如何聚焦残酷的暗黑美学?

干货丨让你的画面电影感飙升,这2点很重要

干货 | 克里斯托弗·诺兰导演风格解析

这个9月,新片场会员正式上线啦!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