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之治》第八讲 | 王虎峰: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指导健康中国建设
如何有效地将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是当前理论界和实务界关注的焦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开启“中国之治”新境界的钥匙。
◆ 如何认识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刚性、制度韧性与制度包容性的有机统一?
◆ 如何将党和政府组织及市场组织、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有机地整合起来,形成一核多元、协商共治的治理格局?
◆ 如何将中国国家治理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的高效能?
◆ 如何在国家治理各领域和各层面的工作中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
《中国之治: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十五讲》
杨开峰 等 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20年9月
围绕上述问题,我院15位学者在《中国之治: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十五讲》一书中给出了他们的思考和回答。今日分享王虎峰教授所著第八讲: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指导健康中国建设。
《中国之治》第八讲
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指导健康中国
建设
王虎峰 |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本章目录
一、中国特色民生体系及健康中国建设战略的重要地位
二、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中关于健康中国的最新精神
三、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指导健康治理
精彩书摘
中国特色民生体系及健康中国建设战略的
重要地位
(一)中国特色民生体系的形成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基础,而民生问题是人民的根本利益问题。解决好民生问题,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伟大目标的重要基础和条件。民生思想既是串联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一条重要线索,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1。
近100年来,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开拓创新,创造了一系列关于民生的新思想、新办法和新路径,形成中国特色民生体系。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每一个重要历史阶段,老一辈革命家在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和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领导下,开拓性地解决党和国家面临的重大民生问题,推动社会不断进步和完善,中国特色民生实践和民生理论不断丰富完善。进入21世纪以来,民生事业快速发展,党的民生政策体系愈加完善。从党的十六大第一次将“民生”这个词写入报告,再到党的十七大、十八大逐步构建了以教育、就业与再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和医疗为主要构成的民生体系,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此进行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完善,形成了教育、就业和收入、社会保障、脱贫、健康中国建设这样一个内涵更加丰富的民生体系,进而使得民生工程内容也更加丰富。包括医改在内的健康中国建设已经成为我国重要民生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健康中国建设战略的重要地位
党的十八大以来,逐步提出了健康中国建设的战略目标,把健康中国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把健康置于优先发展的位置。2016年8月,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在北京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快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党的十九大报告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的论断,提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要完善国民健康政策,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这是一个重大的标志,意味着健康中国建设战略是国之大计,各行各业、社会各界,都应将健康融入所有具体实践当中,将健康同各领域、各方面的工作相结合。健康中国建设战略具有更加深刻的内涵和更加重要的战略地位。早在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成立之初确定的《世界保健大宪章》中就给予健康明确的定义,即“健康不仅是没有病和不虚弱,而且是身体、心理、社会功能三方面的完满状态”。半个多世纪以来,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健康”的定义不断拓展:1978年,《阿拉木图宣言》提出了“健康社区”;20世纪80年代,世界卫生组织倡导“健康城市项目”;2000年,又提出“健康国家建设”,这些不仅适应了人们对健康的需求,更反映了健康治理适应全球治理变革的趋势2。
……
1李楠,周建华.90年来中国共产党解决民生问题的基本经验.学术论坛, 2011, 34(5):1-5.
2王虎峰.健康国家建设:源流、本质及治理.医学与哲学,2017,38(3).
未来一段时间,我院微信公众号将陆续推出《中国之治: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十五讲》的每一讲内容,敬请期待!同时欢迎读者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更多最新研究。
相关推荐:
新书推荐 | 《中国之治: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十五讲》
《中国之治》第一讲 | 杨开峰:把制度建设放在国家治理更突出位置
《中国之治》第二讲 | 刘鹏:“一体四化”的中国特色行政体制建设
《中国之治》第三讲 | 李文钊:职责明确、依法行政和人民满意的政府治理体系
《中国之治》第四讲 | 许光建:国家经济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问题
《中国之治》第五讲 | 孙玉栋:中国之治背景下的财政体制改革
编辑:何春昊、刘华曦
人 大 公 管
中国公共管理教育与研究引领者
欢迎关注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公众号
http://spap.ruc.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