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拥抱彼此的不出众,父母与孩子的共同必修课 | iWanna请家长

iWanna心理服务 iWanna海外心理 2021-09-05

拥抱彼此的不出众

父母与孩子的共同必修课


我们因平凡的父母

而难以不凡?

你可能也不止一次从朋友口中听到:“如果我的父母像他的父母那样成功又明智,我会比今天做得更好。”萌生这样的想法时,你或许有那么一点难以察觉的愧疚,但对父母“不争气”的恨铁不成钢总会占上风:为什么他们不能接受更前卫先进的思想?为什么他们要做出错误的理财决定?为什么他们不愿意充电学习,而要把时间花在广场舞或QQ麻将上?

 

虽然很少公开讨论,但我们或许得承认这一点:不少留学生都会悄悄将自己的父母与别人的相比较,正如父母们在谈论孩子时暗地里较劲。尤其在平均家庭背景都不错的小圈子里, 这种较劲几乎无处不在。在留学成为中产与工薪家庭共享的教育投资的今天,过着貌似相同生活的留学生们可能拥有截然不同的原生家庭背景,而对父母成就有意无意的表露和比较,其结果不免使一些孩子感到烦恼。 

“以前觉得爸妈属于成功人士的,我爸一直是我的榜样。但认识了现在的朋友,才发现我们家在那种小城市的成就真的不算什么,爸妈其实就是普通人,我也不是自己以为的‘中产小资’。怎么说,挺幻灭的吧。不知道是不是每个人长大都要经历这种幻灭?也不光是因为父母没自己感觉的那么了不起,就是觉得我可能受限于家庭,永远也走不到自己的朋友那么远了。”


——D小姐,就读于美国东部某常春藤大学

如此,对一些暂时脱离了保守原生家庭环境的留学生来说,“别人的父母”和“邻居家的孩子”一样,成了自我定位时的苦涩标尺;在浸淫西风、崇尚自由主义的他们眼中,父母的中国式平凡几乎是一道难以避开的伤口,它像一口不时被敲响的钟,将他们从摆脱家庭文化桎梏的良好感觉中惊醒。


当接受传统定义中的精英教育也已不能保证阶级的向上流动,对自身发展前景的不确定和对投入落空的恐惧,容易令人将对自己的负面评价转移到自身之外的次级单位——家庭。事实存在的差异为这种恐惧找到了出口,而一生平平无奇的父母看上去似乎也该为未来难以逾越的“阶级鸿沟”负责。


但是,在将险途归咎于父母的平凡之前,我们是不是该自问,自己真的是被负重拖累的千里马,因此才遇不到伯乐吗?

我们做不到

父母想象中的不平凡

事实上,与此同时也有留学生为父母的过高期望而困扰:

 “在我妈眼里,我应该是个非常聪明的小孩,读书的时候,她总是把我的不灵光归结于‘还没掌握方法’,告诉我总有一天会开窍。但二十几年过去,我逐渐意识到这一天永远不会来,我做不到最好,是因为我根本没有那样的能力。我竭尽全力也只能做到“不差”。


“在来美国读硕士之前,她就要求我读博士留校,但两年硕士生涯让我意识到自己根本不适合学术。她对我放弃申博的决定非常失望,但直到最后一刻都还在说‘读着读着可能就开窍了’……不知道该怎么说服她,她始终不愿意接受我是真的不行。”


——W女士,就读于美国西岸某知名公立大学

来到海外求学,脱离父母的“鼓励式教育”后,不少孩子才逐渐从与同龄人的比较中意识到自己并不像父母以为的那样聪慧过人,这种落差令他们一时感到无比迷茫。


并非只有无比厉害、一切顺遂的父母不能接受孩子的不出众,在年少时经历了挫败、未能圆梦的父母也同样需要孩子的不凡来证明自己并非泛泛之辈。未实现的期待容易让父母产生补偿心理,他们不希望孩子重蹈覆辙,重复自己的痛苦或错误,故而时常过分介入子女的生活。然而,当他们将自己理想未尽的焦虑投射到孩子身上时,也容易将对自己的失望和挑剔叠加上去,对孩子平凡的低容忍度,恰好是对无法接受自我投射的反映


父母往往不愿将自己的孩子与“平凡”相联系,然而,对孩子过分殷切的期待会给孩子营造出一个假象,使他们难以认识自己,容易眼高手低,难以坦然接受失败或自我定位与现实间的巨大差异,最终变成揠苗助长的故事,不同的是,苗终于有一天要意识到自己并没有那么高,根系不稳是很容易枯萎的。


接受不出众

正确自我认知的第一步

对留学生来说,很多时候并非无法接受父母的平凡,而是无法接受父母不同于自己想象中的那样“不凡”,意识到父母只是普通人,不啻于偶像的倒塌,更别提其连带着自我重新定位。而对于父母来说,在已形成体系化子女攀比的环境中,要坦然说出“我孩子没什么了不起”,可能真的也不是那么容易。


不过说到底,我们当中大多数都是橄榄的中间部分,我们和身边的人没什么不同,而我们的父母/子女也是如此。不愿接受自己和父母/子女的本来面貌,对外界评论的过度敏感和对赞扬的渴求,大抵源于对自己的苛待,对于父母或子女不平凡的期待,某种程度上也是为了证明自己的不平凡。

 

拥抱我们的平凡,是通向正确自我认知的第一步。接受平凡,事实上是接受父母和子女共同存在的局限,当我们认识到平凡并不是一种“错误”,才能学着用真正的自己寻找生活。

如果你也有过相似的经历,欢迎戳戳最下方的二维码,和iWanna谈一谈你与父母或者您和孩子关心的问题及分歧,在我们的探讨中,相信你会发现更多处理问题的好方法。


作者|Froggy

编辑|Froggy

图片来自网络,文章版权属于iWanna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谢谢


推荐阅读


点击下列标题,阅读更多iWanna心理干货

iWanna全面解析12问

用app打开你的心理世界

这篇生死攸关的文章,你应该知道。

不要强迫我喝茶—论啪啪啪关系中的Consent Issue

如何用心理咨询“技术”提高聊天质量

iWanna海外心理咨询师养成记

从拒信到录取的二十天逆袭

“在外想家,回家吵架”:为什么父母总要控制我的生活


扫一扫,预约iWanna朋辈心理咨询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