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歧视VS微冒犯,不是故意的冒犯就可以忽略无视吗? | iWanna看留学

虞欣然 何佼屹 iWanna海外心理 2021-09-05


关于留学生或华人群体面临的微冒犯背后的逻辑/原因分析及应对方式的说明




2017年末时,伊利诺伊大学香槟(UIUC)的校园内发生了歧视中国人事件。


事情是这样的:SuburbanExpress是一家当地的shuttle bus服务,往返于香槟校园和芝加哥机场之间。在他们的宣传单中明确指出“你(美国本地学生乘客)会和你相似的乘客共乘巴士,你在我们的巴士上不会感觉到是在中国”。而随后,在他们所谓的道歉信(Apology)中,高调的回应(挑衅)他们的宣传内容是“基于事实”,更是表达了对UIUC大量收入中国学生的不满,并声称“无论如何,他们不打算得罪半个地球”。



这个事情在当地引起了很大的风波,中国留学生们为了维护自己的权益,也采取了各种措施,找学校投诉,找相关部门投诉,给州议员打电话投诉等。学校也发表了支持中国留学生的声明并表示会密切关注此事。

 

也有专业的法律人士指出,这件事从法律角度,SuburbanExpress是没有任何破绽的。但是我们在言语之中,无论怎么样都是看到了SuburbanExpress对中国留学生的差异对待的(discrimination)



1.

>>>

微冒犯(microaggression)

<<<


在详细认识微冒犯前,我想先给你看一组数据:

 

UIUC种族微冒犯研究小组曾在2011-2012年间做了一组调查,参与调查的留学生中,有39%的留学生曾因为自己的肤色遭遇过微冒犯。51%的人在班上经历过刻板印象(stereotyping)的对待。27%的留学生认为他们在学习中的贡献被最小化并因为他们说话的方式感到低人一等。25%的留学生认为因为他们的肤色,在班上并不被认真对待。有8%的留学生表示他们因为在学校经历的种族微冒犯想要离开学校。


明尼苏达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目前仍有很多人面临不同层面的微冒犯。




心理学家Derald Wing Sue将微冒犯(microaggression)定义为“短暂的日常交流中传递出的因对方属于某个人群而诋毁对方的信息”。微冒犯主要是无意的,但也有可能是有意的。Sue和她的同事 (2007)根据形式和内容将微冒犯分为三类:

 

微攻击(microassaults):包括种族、性别、年龄、语言、名字,最严重的也就是种族歧视,直接针对攻击对象的种族背景进行伤害,而微攻击主要是为了达到伤害对方的目的产生的行为或身体接触。

 

一个18岁的中国女生讲述了她遭遇微攻击的故事。“当我第一次到美国的时候,我去了一个公立学校。坐在我旁边的是个白人。那时候因为不知道怎么与别人沟通,我很害怕也很害羞。我旁边那个白人总是把垃圾放到我的课桌抽屉里并且嘲笑我。我什么都不能做,也不知道该怎么做,所以我对这个事情只能保持沉默。”

 

微侮辱(microinsults):也就是直接侮辱人格,或有粗俗不堪的话语,包括语言的、非语言的或视觉上的,而微侮辱是为了达到贬损对方人格、破坏对方名誉的语言。“我用中文给我妈妈打电话时,我听到有人从我身边走过去并且嘲笑着说‘Mandarin speakers fuck around(周围全是说普通话的)’”,这就是发生在一个20岁的中国男孩身上的微侮辱。

 

微排挤(microinvalidations),也主要表现在言语上对攻击对象的思想、感情或实际经验进行否定或使其变得没有价值。比如:你在团队中被忽视,对团队的贡献不被认可;你被排除在小组项目之外等等都属于微排挤。


图片来自于 Racial Microaggressions Project

http://nortonism.tumblr.com/post/68947750755/here-are-the-rest-of-the-photos-from-my


在学校,还有许多诸如此类的微冒犯:被问到 :

“Where are you from?”,

“Where were you born?

“When I look at you, I don’t see color”;

•被嘲笑口音、发音和语言水平;

•被忽视国际价值和需求,白人同学对文化不敏感;

•个人特质被归因到种族或文化定型中;

•在课上或课下听到老师的不恰当评论;

•在课堂讨论中接收到对你的敌意;

•在实验室中经历种族笑话和戏弄;

•在教室听到种族歧视的对话;

……



2.

>>>产生原因<<<


要探讨微冒犯的根源还得从社会文化上讲,美国社会长期以来都尊崇白人至上,这种种族主义已经在大多数白人心中根深蒂固。

 

如今,大部分美国人并不会对外歧视。因为美国社会从法制上讲已经不允许对外歧视,或者说至少是不鼓励歧视的。这也是“微”冒犯产生的重要原因,不敢或不能明目张胆的歧视,于是就采取比较细小的行为、语言或忽视、排斥等看起来无关痛痒的冒犯举措,去彰显内在根深蒂固的“白人至上”的思想。

 

受害者本身无法杜绝微冒犯的产生。华人或留学生本身由于文化、传统等的不同以及语言的障碍,无法真正融入美国白人的主流社会,也自然无法为自己争取正当合法的权益。

 

事实上在美国,这些微冒犯在留学生或有色学生中几乎每天都在经历着。



3.

>>>危害<<<


要探讨微冒犯的根源还得从社会文化上讲,美国社会长期以来都尊崇白人至上,这种种族主义已经在大多数白人心中根深蒂固。

 

如今,大部分美国人并不会对外歧视。因为美国社会从法制上讲已经不允许对外歧视,或者说至少是不鼓励歧视的。这也是“微”冒犯产生的重要原因,不敢或不能明目张胆的歧视,于是就采取比较细小的行为、语言或忽视、排斥等看起来无关痛痒的冒犯举措,去彰显内在根深蒂固的“白人至上”的思想。

 

受害者本身无法杜绝微冒犯的产生。华人或留学生本身由于文化、传统等的不同以及语言的障碍,无法真正融入美国白人的主流社会,也自然无法为自己争取正当合法的权益。

 

事实上在美国,这些微冒犯在留学生或有色学生中几乎每天都在经历着。




4.

>>>如何面对<<<


目前大部分人应对微冒犯的方式主要有三种(Sara Houshmand and Lisa B. Spanierman,2014):

·加入与自己同种族或同文化的群体;

·逃避或排斥当前以主流文化和族群为主的环境;

·在周围环境或多文化环境中寻找安慰。

 

UIUC种族微冒犯研究小组调查到也有如下的应对方式:

·假设别人是无知的;

·驳回或忽略事件;

·口头回应为自己争取权益;

·试图消除种族成见;

·指责媒体;

·建立支持系统;

·依靠信念或宗教信仰;

·参与学校活动;

·在学生组织中担当领导角色;

·利用文化中心或学校资源;

·想要离开学校;

·哭泣;

·身体上反击。


事实上,这些应对方式由于语言或文化等障碍,我们都不能很好的保护自己的权益。而微冒犯带给留学生或华人群体的伤害不止于身体伤害,甚至会影响到他们的整个生命。

 

目前来看,青少年时期出国的学生占比最大,而青少年本就是跨文化适应的高危险阶段,也是个体处于社会化的关键期。这个时候,青少年来到一个与原有文化完全不同的国家,必将面临更大的文化冲突和挑战。因此,跨文化的心理适应性的能力就变得极为重要。笔者在这里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 遇到微冒犯时不要急于做出反应。你可能会很生气,但是,最好的方式就是不搭理他们或者不马上回应,进行理性的周旋或直接报警,等事情过去之后再找朋友吐槽。


  • 出国前熟悉东道国文化,培养文化辨别力。家长不能让我们的孩子盲目出国,青年本身也需要做足东道国的文化、法律、医疗的功课,了解东道国的相关体制,避免因为不了解出现的心理落差,以及心理适应困难等情况。同时,青少年需要培养自己的文化辨识能力,避免被新文化中的信息迷惑或诱导。


  • 关注心理健康,增强社会适应力。青少年是个体身心发展的剧变时期,生理发育迅速而心理发展相对缓慢,且具有自我同一性与角色混乱的危机,更容易出现心理健康问题,从而影响社会适应性。因此,出国留学的青少年要重视独立健康人格的培养,特别是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包括自我认知、独立生活、学习能力、应对压力的能力等的自我培养。


  • 出现危机及时救助专业心理咨询,建立社会支持系统。微冒犯一旦发生并且对生理和心理造成伤害,在自己周围的支持系统中无法得到支持时,务必要求助专业的心理咨询或救助中心,使用专业的心理治疗如系统脱敏疗法(Systematic Desensitization Therapy)、叙事疗法(narrative therapy)等。


  • 动用警察或法律,寻找法律或政策支持。美国是一个法制相对比较健全的国家,留学生或华人团体需要善用美国法律,用正当法规维护自己权益,或寻求中国海外青少年权益与保护协会的支持。


  • 积极关注中美外交发展,宣扬中国文化。留学生或华人团体要发扬自己的优良传统,提升在美的社会地位。有机会可以积极参政议政,表达华人的声音。

 

再回过头来看SuburbanExpress事件,你会发现,群体的力量的确是强大的,我们除了忽视这些问题对自己的伤害,我们还可以寻求大众、学校和政府的帮助,引起大众的关注,这样才能避免更多的留学生遭遇这种歧视和伤害。

 

希望我们的同胞都能远离微冒犯。

 

iWanna外海心理团队的主要成员来自宾夕法尼亚大学心理咨询专业,我们作为留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留学生活中的不易;而作为心理咨询专业的学生,我们也一直密切关注留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iWanna希望通过问卷普查的方式,画出留学生的心理状况“群体像”,客观地告诉你,哪些情绪是普遍的,正常的,哪些心理状况是需要关注的。


在普查结束后,iWanna会进行数据整理、分析,随后推出留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报告,并提供相关建议。你的参与对于理解留学生心理健康的状况非常重要。

本次普查面向所有海外在读的中国留学生。问卷主要由心理健康、人格特质、文化适应、身份认同等部分组成,旨在多方面地了解留学生的心理状态,及影响因素。

在所有参与者中,我们会随机抽取35人,每人可获得80元人民币的报酬。并随机抽取15人,每人可获得iWanna独家的个人心理健康状况报告。

点击左下角的原文链接read more👇,即可打开留学生的自画像




References:

Canada. Cultural Diversity and Ethnic Minority Psychology, 20(3), 377-388.

Jongyeon Ee. (2013). “He’s an idiot!” Experiences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 the United State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3(1), 72-75.

Karla Wang, Lauren L. Mitchell & Moin Syed. Racial microaggression towards international students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depression.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Sara Houshmand and Lisa B. Spanierman, Romin W. Tafarodi. (2014). Excluded and Avoided: Racial Microaggressions Targeting Asian International Students

Stacy Anne Harwood , Shinwoo Choi, Moises Orozco, Margaret Browne Huntt, Ruby Mendenhall. Voices of students of color in the classroom, racial microaggressions at University of Illinois, Urbana-Champaign. 

Sue, D. W., Capodilupo, C. M., Torino, G. C., Bucceri, J. M., Holder, A. M. B., Nadal, K. L., & Esquilin, M. (2007). Racial microaggressions in everyday life: Implications for clinical practice. American Psychologist, 62, 271–286.

徐肇俊. 美国校园微冒犯现象:内涵、根源及启示[J].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 43(6): 712-717.

刘艳红. (2010). 美国社会对华人的种族歧视原因及对策探析. 怀化学院学报, 29(1), 37-39.


编辑|Aerial's Tail

图片来自网络,文章版权属于作者

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 


推荐阅读


点击下列标题,阅读更多iWanna心理干货

用app打开你的心理世界

让薛之谦流泪心理圈气炸的刷屏名词“沙盘”究竟是什么

不要强迫我喝茶—论啪啪啪关系中的Consent Issue

iWanna海外心理咨询师养成记

“在外想家,回家吵架”:为什么父母总要控制我的生活

从拒信到录取的二十天逆袭

LGBT编年百科:你真的知道吗?| iWanna说心理

留学圈里的高敏感人群 | iWanna看留学

毕业之后,怎么在美国留下来?| iWanna看留学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