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首个《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规范》来了(连载三)
四川省卫健委于近期发布了关于印发《四川省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规范(第一版)》的通知。规范包括17项内容,分别是基本概念、签约服务主体与对象、签约服务团队组建、团队人员职责分工、团队工作制度、签约原则、签约方式、履约服务、签约服务流程、签约服务文书、签约服务收费、签约服务管理、签约服务风险防范。据了解,这是首个由省出台的家庭医生签约规范。
09
签约服务流程
(一)家庭医生签约政策宣讲。
1.集中宣讲。
家庭医生团队应结合当地卫生服务水平及辖区居民主要健康问题,因地制宜地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政策宣讲工作。充分利用各种信息传播媒介,提高居民知晓率和利用率,准确把握宣传口径,让居民理解现阶段签约服务的内涵与标准,合理引导居民预期,有序组织居民参加签约服务。
宣讲的地点可以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或社区中人流集中的公共场所(社区活动中心、购物中心/超市、广场、小区、大型企事业单位等)。
宣讲的内容应包括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目的、服务内容、签约流程、居民的权利和义务、服务费用等。
宣讲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采取宣讲会、视频、宣传册页、小品短剧等。宣讲后设置答疑和咨询环节,或公布团队咨询联系方式。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为家庭医生团队开展签约宣讲服务提供相应的物料、协助联系场地,协调街道办事处、派出所、小区物管等相关部门。
2.个体化宣讲。
在日常工作中,应尽量抓住基本医疗、预防接种、妇幼保健、健康体检、健康教育等机会,结合居民个体健康需求向居民宣讲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动员居民签约,并提供相关咨询和答疑。
宣讲内容同上。
(二)初次签约。
家庭医生团队应由团队医生负责居民初次签约的受理和执行,居民表达签约意向后可根据个人意愿选择签约家庭医生团队,预约该团队医生的门诊时间,由团队医生依据纸质协议,向居民详细介绍签约服务的具体内容,并本着双方自愿的原则签署家庭医生协议。签约过程中所有环节注意细节,如居民身份识别、签约后建档流程等。
具体流程:
1.签约协议介绍:由家庭医生团队成员持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协议向居民详细解释其中条目。主要针对服务内容、服务目标、费用、双方责任和义务等内容做出说明,解答居民的疑问,确保双方对各条款达到共识。
2.身份验证:签约前应核实签约居民的身份。
签约居民本人系“非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0~16岁儿童及青少年、老年痴呆患者、重度精神病患者等),需由其监护人提出签约申请,核对监护人身份证件。疾病患者还需提供病情证明。
签约居民因行动不便等原因委托他人代为签署协议的,需核对被委托人身份证件,必要时需面访。
3.缴费:签约居民应根据协议规定的数额足额缴纳签约服务费,家庭医生团队要出具相应发票(合法收据)。
4.签约:在双方自愿、公平、诚信的原则下签署服务协议书,家庭医生团队向服务对象发放联系卡或手册,方便居民联系家庭医生,并作为后续服务的身份凭证。
5.完善档案:应在签约后 15日内,为服务对象建立或完善纸质或电子健康档案,根据服务对象的具体情况梳理问题列表、制定健康管理计划。
6.归档:将协议(保存联)、身份证明、病情证明、电子文件等相关资料归入相应服务对象的健康档案保存。
(三)续签。
原则上每次签订协议期限为1年。期满后居民可自主选择与原家庭医生团队续签协议或重新选择另外的家庭医生团队签订次年协议。
(四)协议的终止。
1.协议期内因服务对象搬迁、死亡等情况导致家庭医生团队无法正常提供服务的,协议自行终止;
2.协议期内家庭医生团队停业或家庭医生调离的,签约服务机构应主动告知服务对象,征得其同意后由其他家庭医生团队提供履约服务,如果居民自动放弃,协议自行终止;
3.协议期内,协议签订双方协商终止协议的,协议终止。
10
签约服务内容
家庭医生团队在医疗机构执业登记和工作职责范围内应当根据签约居民的健康需求,依法依约为其提供基础性和个性化签约服务。基础性签约服务包括基本医疗服务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个性化签约服务是在基础性签约服务的内容之外,根据居民差异化的健康需求制定针对性的服务内容。
家庭医生团队应当结合自身服务能力及医疗卫生资源配置情况,为签约居民提供以下服务:
(一)基本医疗服务。提供常见病和多发病的中西医诊治、合理用药、就医指导等。
(二)公共卫生服务。涵盖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规定的其他公共卫生服务。
(三)健康管理服务。对签约居民开展健康状况评估,评估内容包括健康危险因素评估、疾病诊断性评估等,并基于评估结果制定合理的健康管理计划,包括健康管理目标、服务内容、服务周期等,并在管理周期内依照计划主动开展健康指导服务及服务效果跟踪。
(四)健康教育与咨询服务。根据签约居民的健康需求、季节特点、疾病流行情况等,通过门诊服务、出诊服务、网络互动平台等途径,采取面对面、互联网信息平台、社交软件、电话等方式提供个性化健康教育和健康咨询等。
(五)优先预约服务。通过互联网信息平台预约、现场预约、电话预约等方式提供门诊预约服务,家庭医生团队优先为签约居民提供本机构家庭医生门诊、专科门诊及其他预约服务。
(六)优先转诊服务。家庭医生团队为签约居民开通绿色转诊通道,优先为签约居民提供转诊服务。
(七)出诊服务。在有条件的地区,针对行动不便、符合条件且有需求的签约居民,家庭医生团队根据机构情况可选择在服务对象居住场所按规范提供可及的治疗、康复、护理、安宁疗护、健康指导、家庭病床等服务。
(八)药品配送与用药指导服务。有条件的地区,可为有实际需求的签约居民配送医嘱内药品,并给予用药指导服务。
(九)长期处方服务。家庭医生在保证用药安全的前提下,可为病情稳定、依从性较好的签约慢性病患者酌情增加单次配药量,延长配药周期,可提供不超过2个月用药量的长处方服务,但应当注明理由,并告知患者关于药品储存、用药指导、病情监测、不适随诊等用药安全信息。
(十)中医药“治未病”服务。根据签约居民的健康需求,在中医医师的指导下,提供中医健康教育、健康评估、健康干预等服务。
(十一)因地制宜开展其他服务
注:非所有服务均需开展,可根据医疗机构服务能力及居民需求选择服务项目进行签约,分别提供基础性和个性化签约服务。基础性签约服务应包括基本医疗服务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个性化签约服务是在基础性签约服务的内容之外,根据居民差异化需求制定针对性的服务内容。
11
签约服务包
签约服务包根据服务内容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种。
(一)基础服务包:以基本公共卫生个体服务为主要内容,有条件的地区可将重大公共卫生服务纳入服务内容。
(二)初级服务包:针对服务对象身体状况、需求及享受的医疗保险类型的不同,选择针对性强、群众认可度高、实施效果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能承担的中、西医基本医疗项目和基层适宜技术纳入签约服务内容,组合成种类合理、适合不同人群、不同病种的初级服务包。
(三)中级、高级服务包:充分考虑群众健康管理服务需求和承担能力,进一步制定层次分明、特色突出的差异化、菜单式的中级、高级服务包群。
(四)个性化服务包:依据有关规定并保障医疗安全的前提下,家庭医生团队在工作时间和能力范围内可提供的家庭病床、上门服务;根据居民个体差异化需求,提供个性化医疗服务。以下列举几种常需的个性化服务包。
1.家庭病床服务包:对适宜在家庭或社区养老机构中进行连续治疗、又需依靠医护人员上门服务的患者,如脑卒中后遗症患者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可为其建床,由团队定期提供上门查床、治疗、用药、护理、定期巡诊等服务,并记录诊疗过程,双方签字确认。
2.特需上门服务包:对于居民提出诉求,经家庭医生服务团队评估后适宜上门服务的,如空巢老人、残疾人等,在签订临时协议后,可提供治疗、用药及康复指导、护理服务,同时做好记录,双方签字确认。
3.康复服务包:对疾病恢复期的居民或残疾人,定期进行身体评估,制定个性化康复指导方案,为居民及家属提供针对性的康复治疗、康复训练指导及心理支持。有条件的机构可携带康复器械为居民提供上门康复训练。
4.口腔保健服务包:对重点人群尤其是老年人、孕产妇、儿童等每半年进行一次口腔检查,提供口腔保健指导,教授口腔卫生保健知识和技能;开展窝沟封闭,每年两次局部涂氟。
5.中医药服务包:为签约居民开展体质辨识,提供中医药养生保健知识和指导,根据居民的不同需求可制定多个中医药特色服务包,提供相应的中医适宜技术。
(五)地方特色服务包:各地出台的签约服务相关的医保、药物、医疗、信息化等便民、惠民的引导性政策,也可以纳入签约服务包,丰富签约服务包内容。
各地可结合本地实际对服务包内容进行扩展或借鉴其他省区签约服务包制定本地服务包。本着居民自愿选择的原则,选择一个或多个服务包进行服务。
12
签约服务需求
(一)以片区或网格为单位,采取入户、电话或集中调查等形式,结合本地实际,对居民的健康需求、偏好、期望值、承受能力进行调查。
(二)汇总调查结果,分析本辖区居民的需求和签约意愿,有重点地推进签约服务。
1.有签约意愿、比较认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主动告知签约服务政策,与其本人及家属进行签约和服务。
2.有签约意愿但需求层次较高、较个性化的,可以签约中、高级服务包,由二、三级服务团队进行签约和服务。
3.有医疗需求或者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重点人群,但对签约呈观望状态的,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重点人群管理+签约服务宣传为主,发放家庭医生联系卡,以便意愿转变时,随时联系家庭医生签约。
4.医疗需求比较低、签约意愿不明显的普通居民,按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普通人群管理,每年电话随访一次,更新健康档案,通过短信和微信定期发送健康知识,及时告知签约服务政策和基层服务能力提升情况,引导基层就诊和签约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