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习与思考(11)|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内涵及时代价值

编者按:2019 年5 月19 日,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与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司、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在京联合举办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讨会。与会专家、代表重点围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理论阐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贡献突破”“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政策实践”三个主题进行了观点阐释和实践经验分享。

为进一步促进形成学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浓厚氛围,进一步推动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近日,我们将陆续转发系列学习文章,欢迎品读。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正式确立一年来,全国上下大批理论工作者都进行了反复学习、研讨和探索。关于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体系和内涵,本文有以下三方面的认识和理解。

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内涵


1、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形成的内在逻辑


从问题的角度来看,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有历史的必然性。全球生态环境亮起红灯,我们的耕地严重退化、江河水流量减少且污染严重、野生动植物濒临灭绝,以及严重沙漠化、人类疾病等问题日益严重。


在巴黎召开的生物多样性会议报告题目——“大自然正濒临死亡”警示到今天的发展正面临一系列的问题。报告显示,在人类活动严重影响下,目前有75%的陆地、40%的海洋及50%的河流出现集体退化。更严重的是,在未来二三十年内,全球近800万种动植物中将有100万种面临灭绝。这样的发展格局和现状给世界敲响了警钟。发展方式不转变,人类的未来没有希望。


基于这样的时代背景,我们认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内在逻辑,可以归结为四个方面。


一是顺应人类历史演进发展的方向。工业社会发展到今天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但遗留的问题也是积重难返,传统工业化引发生态危机、社会危机和人的危机,这是我们认识人类发展史一个重要的维度。为什么我们今天要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就在于我们当前遇到的问题,包括中国当下发展面临的问题,以及中国由大国走向强国,都需要新的发展理论引领。可持续发展引领了世界未来发展的方向,人与自然和谐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础。因此历史地看,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要求。生态文明的提出顺应历史发展趋势,关乎人民主体地位的体现、共产党执政基础的巩固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


二是立足中国发展问题的解决。中国发展面临严峻的资源环境问题,既有资源压力、环境代价等客观存在的挑战;又有主观认识的不足,发展与保护对立的传统意识根深蒂固;同时还有制度体系的欠缺,突出表现为体系不健全,执行不到位。中国自然环境面临的问题极其严峻,矿产资源、水资源等枯竭速度超出我们的感觉和想象,大气、水、土壤等环境恶化的程度和规模已让老百姓难以承受。2018年生态环境部相关黑臭水体数据显示,我们现在一线的大城市,以及很多沿海城市黑臭水体问题非常严峻。整体来看,我国现在面临着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正处在污染事故多发期和矛盾凸显期,它们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因素,迫切需要生态文明理论从顶层设计上指导解决环境的持续恶化。建设美丽中国,生态环境保护任重而道远。


三是从大国走向强国的必然选择。历史上两大强国,18世纪崛起的英国和20世纪崛起的美国都走过这么一条路。西方国家进行了半个多世纪的探索,从寂静的春天,从1972年瑞典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一直到环保NGO、世界和平组织及可持续发展理念正式形成,包括应对气候变化的《京都议定书》《巴黎协定》,及西方探索提出并确立的、今天仍有着很深启迪作用的“三大新经济体”——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这都是西方探索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从大国走向强国的必然选择。中国富强也只能走绿色崛起之路,发展绿色制造、绿色技术。因此,中国的崛起是绿色崛起,绿色发展作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部分,将引领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变革,将指出我国当今科技和产业变革方向,将带来我国产业的绿色转型,让中国实现绿色崛起。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彰显了国家从大国走向强国的本色。


四是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几代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也进行了一系列探索,从环境保护作为基本国策,到《环境保护法》实施,到《中国21世纪议程》,到“生产发展 生活富裕 生态良好”一起提出,再到生态文明建设首次写入党的十七大报告,直至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列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其中一位,中国也进入了生态文明建设深入探索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治国理政高度,对生态文明进行全面、系统的阐述,深入进行实践,系统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2、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主要内容


从习近平总书记的论述中,可以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概括为八个方面。2018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召开,又进一步明确了八方面阐述、五大体系建设和六大原则。


八方面阐述,其一为执政规律。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中,把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党的执政规律的高度来认识。他指出: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深入、生态文明建设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使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更加明确,生态文明建设是新时代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实践和认识的深化。


其二为党的宗旨。把建设生态文明与党的宗旨紧密联系起来,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一贯倡导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宗旨。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


其三为两山理论,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总书记的两山论则赋予了“两座山”更为深刻的实践内涵,将人类社会发展置于与自然环境和谐的发展视角中,实现文明的可持续发展。“两山论”作为当代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指导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绿色崛起的重要思想理论法宝。


其四是美丽中国,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


其五是绿色发展,指出绿色发展是发展观的一场深刻革命。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决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


其六是制度建设,即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为生态文明建设保驾护航。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制,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保障。”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体系进行了明确部署。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完善健全环境治理体系。党的十九大提出了要加强生态环境监管体制建设,进一步完善生态管理制度。


其七是治理方法,如山水林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按照系统工程的思路,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生态文明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应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到现代化建设全局的突出位置,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系统进行生态治理。


其八是国际合作,携手共建生态良好的地球美好家园。中国一直本着负责任的态度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将应对气候变化作为实现发展方式变化转变的重大机遇,积极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低碳发展道路。打造“绿色丝绸之路”是出于深刻的发展考量做出的科学选择,是保证世界文明延续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9月联合国成立70周年系列峰会上指出,要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随着“一带一路”的推进,为了避免生态风险,必须打造“绿色丝绸之路”,这是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需要。


五大体系建设,即生态文化、生态经济、生态制度、目标责任及生态安全五大体系建设。


六大原则:(1)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文明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本,以经济、社会、人口和自然协调发展为准绳,以资源的循环和再生利用为手段,以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们的经济活动,从根本上解决人类文明发展同自然环境恶化之间的矛盾,克服了工业文明的弊端,是未来人类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2)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总书记的“两山论”就是对如何把握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与维持自然生态良好平衡的理性考量,为新时代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指明了方向,提供了宝贵理论财富。


(3)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渴望日益迫切。


4)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强调了各生态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彼此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生命共同体不局限于山水林田湖草本身,更是以山水林田湖草所指代的更广泛的自然环境,人与自然环境构成唇齿相依的关系。


(5)用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我们要加快制度创新,增加制度供给,完善制度配套,强化制度执行,让制度成为刚性的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要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推动生态法治意识深入人心,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保证党中央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决策部署落地生根见效。


(6)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当前,经济全球化与国际交流合作的日益深入使得全人类的命运紧紧连在了一起。任何地区的生态问题都值得全球重视,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都没有能力独自应对日益严重的生态问题。因此,加强环境治理国际交流与合作是人类面对未来环境问题的必然选择。


3、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三维架构解析


三维架构,即从发展战略、发展方式、发展目标三个维度构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内涵。


(1)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是发展战略。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突出生态文明建设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的重要地位,表明我们党从全局和战略高度解决日益严峻的生态矛盾,确保生态安全,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意志和坚强决心。同时,生态文明建设在“五位一体”总布局中具有突出地位,发挥独特功能,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奠定坚实的自然基础和提供丰富的生态滋养,推动美丽中国的建设蓝图一步步成为现实。


(2)践行绿色发展是发展方式。绿色发展理念作为我们党科学把握发展规律的创新理念,明确了新形势下完成第一要务的重点领域和有力抓手,为我们党切实担当起新时期执政兴国使命指明了前进方向。必须要坚持和贯彻新发展理念,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加深对自然规律的认识,自觉以规律的认识指导行动。绿色发展不仅明确了我国发展的目标取向,更丰富了中国梦的伟大蓝图,是生态文明建设中必不可少的部分。


(3)建设美丽中国是发展目标。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将“美丽”纳入到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之中,多次提出要建立“美丽中国”。还自然于宁静、和谐、美丽,这句富有诗意的表述,实际上反映了我们党的执政理念,体现了我们党的责任担当和历史使命。党的十九大报告计划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就发展战略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完善,从思想引领、制度保障、文化支撑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尤其是制度建设方面,形成了中国当下有效推进生态文明的制度体系。从发展方式看,已经探索出适合我国的绿色、循环、低碳的发展方式。从发展目标看,把美丽中国确立为发展目标,实际上也是从发展愿景上对天蓝、地绿、水清做了一系列探索。


党的十九大之后,从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论述当中我们看到,在发展战略上更加注重的是什么呢?是顶层设计。要形成整个中国从2035年到2050年的发展愿景目标。在发展方式上确立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三大战役,尤其是打赢蓝天保卫战。在愿景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讲话中也进一步明确,“蓝天白云,繁星闪烁”,“清水绿岸,鱼翔浅底”,“鸟语花香,田园风光”。发展目标就是美丽中国、美丽城市、美丽乡村。


发展战略、发展方式、发展目标构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科学内涵的三大逻辑,当下还需要在理论上、从哲学层面对于它们三者的内在联系做进一步深入解析。科学的内涵或引领是什么?实际上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在当下的表现,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这是构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科学内涵内在逻辑具体的体现。


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时代价值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今天诞生不是偶然的,而是有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这个历史必然性在中国当代取得广泛共识,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具体可以从三个方面阐释:


1、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新发展的理论价值


理论价值体现在两方面:


一是放眼全球,能够把生态文明写进执政党的党章里面的,目前来看只有中国共产党。全世界200多个主权国家中,能够把生态文明写进国家宪法的,目前来看也只有中国共产党执政下的中国。所以生态文明思想和理论的提出,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的与时俱进、在新时代执政的巨大转变。


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生态文明建设培育了生长发育的土壤。生态环境是公共产品,而不是私人拥有。新鲜的空气、美丽的山川河流,都是一个国家全体公民共有的,不是资本可以介入的,也不是资本能够获利的,生态产业具有公益性的性质。这就说明,为什么我们在生态治理方面不断加大投入,甚至有时是不计成本的,因为它体现的就是一种公共产业全面受益,而不是资本的独自获利。满足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这也恰恰是生态文明的本质所在。只有社会主义能够为生态文明提供强有力的支撑,这也是为什么目前只有中国,能够在全世界高举生态文明的大旗。


2、解决当代中国资源环境问题的指导思想的实践价值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解决当代中国环境问题最有效的指导思想,有重要的实践价值。习近平同志担任总书记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已经结出累累硕果。以两山理论为标志的理论体系日臻完善,绿色浙江、塞罕坝等实践范例逐步形成。自然资源管理、国家公园体制等改革逐步建立起现代化的体制机制。系统治理理念充分揭示自然要素的内在联系。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目标已经确立,动力正在激发。


3、推进全球可持续发展新价值理念的世界价值


2013年,联合国环境署会议通过了推广中国生态文明理念的决定草案。2016年,联合国环境署发布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国生态文明战略与行动》报告。2017年,正式发布了《中国库布其生态财富评估报告》,塞罕坝林场获联合国“地球卫士奖”。这都说明我们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世界性和开放性。2019年,第四届联合国环境大会上,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报告,认为中国治理污染河道的成功经验和北京大气污染治理模式为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城市提供了范例和可借鉴的经验。


三、推进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理论工作的责任和使命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了要在2035年基本建成美丽中国,在2050年实现美丽中国,如何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领会透彻,在实践中贯彻始终,实现高质量发展,这是中国当前面临的重大课题。目前,全国人民都在大力学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理论工作者应该做好以下四个方面工作。


一是坚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这是习近平总书记2019年3月份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特别提出的,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强调要坚持底线思维,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治国理政的过程中高度重视“底线思维”的作用,将“底线思维”的理念全面贯彻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改革领域,尤其在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坚持底线思维是坚定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定力的重要保障。作为理论工作者,一定要在坚定这个理念上做文章。


二是做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篇大文章。现在很多地方是原生态但是很穷,还是国家级贫困县,这个问题如何解决?还要进一步破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作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理念,已被干部群众普遍认同,如何找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的路径和模式依然是我们面临的现实课题。虽然塞罕坝、右玉、库布其已被树立为典范,但都有其各自独特的自然禀赋,不是可以原样照搬的。我们需建立一套科学、规范、可操作、可推广的实践模式。自然的容量、环境的承载力有限,我们再也不能单纯依赖资源消耗实现增长,只能通过科技创新实现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转变。


三是开展生态文化、生态哲学、生态理性的专题研究,夯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基础支撑。生态文化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是一种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和谐共进,能使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文化,它以崇尚自然、保护环境、促进资源永续利用为基本特征。而生态理性是现代人在认识、完善自身与自然界的过程中形成的,规范、约束和指导自我实践活动的自觉意识。它与生态哲学、生态文明存在着必然的逻辑关联,生态理性是引导生态哲学构建的思维范式先导,生态哲学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实践基础,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也能推动生态理性与生态哲学的更好完善。


四是讲好美丽中国故事,坚定绿色发展的自信。我们对2035年、2050年充满信心,广大理论工作者的不断研究,一定能够为美丽中国添砖加瓦。生态文明能够开启一个美好生活的新时代,但是,这个新时代是需要我们所有人通过共同努力才能达到的。每一个人的未来都掌握在自己手里,人类的未来是建立在共同的承诺和行动上的。生态文明只是看到了一个幸福的可能性,如果不朝着这个方向努力,它也不会变为现实。所以,更重要的是我们的行动,我们为生态文明,为我们的美好生活而积极行动起来,把生态文明观念变为主流思想,把行动汇聚到生态文明建设的事业中,形成一股强大的力量推动绿色变革的最终实现。


来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杂志、中国环境战略与政策 作者:赵建军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部教授
编辑:郭川



近期重点文章推荐


学习与思考(10)|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理论贡献的多维度研究


学习与思考(9)| 生态文明新时代的新科学和新哲学


学习与思考(8)| “两山”理论内涵的经济学思考


学习与思考(7)|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学习与思考(6)| 环境人文社科视野下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


学习与思考(5)| 着力推进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


学习与思考(3)|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发展属性论析


学习与思考(2)| 准确把握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逻辑体系和内在实质


学习与思考(1)| 试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系统整体性、逻辑结构性、发展演进性、哲学突破性与实践贯通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