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22年9月14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课程思政‖优秀案例展示


点击上方图片查看会议资讯↑↑↑

编者按

江西师范大学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培育时代新人要求,加强顶层设计,成立了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领导小组,建立起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教务部门牵头抓总、相关部门联动、院系落实推进、自身特色鲜明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格局。全面规划,循序渐进,以点带面,积极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实施课程思政改革行动计划,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坚持把“育人”作为教育的生命,把“立德”作为教育的灵魂,把正确价值引领、共同理想信念塑造作为社会主义大学课堂的鲜亮底色,真正做到各类各门课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始终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自学校开展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以来,在全校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形成了一系列的优秀成果。为更好地推进我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工作,教务处将陆续通过微信公众号平台向全校教师展示优秀案例,供全校教师学习、借鉴。希望全校教师能够结合所讲授课程实际,因课制宜,深入思考,科学挖掘课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积极探索符合课程实际的课程思政模式,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工作落到实处,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诗词曲赋鉴赏》

课程思政教学典型案例


                   ----欧阳江琳



01教学整体思路与方法
本次课教学内容为古典律诗鉴赏,将以杜甫七律《秋兴八首》为经典示范,以爱国精神为导向,引领学生兴会感发,在掌握律诗形式严整、对仗精严、“静而微”美学特质的基础之上,体会杜诗深沉而郁勃的爱国情怀。教学过程采用示例分析、问题讨论、选诗诵读等方法,教师讲授与学生研读相结,力求融知、德、情于一体,充分发挥艺术情感教育的作用,让学生感受春风化雨的道德教育。




02案例(材料)

材料一:杜甫《秋兴八首》

材料二:《新唐书》杜甫传、元稹《杜甫墓志铭》

问题1. 杜甫为何在生命最后阶段创作大量律诗,走向律诗艺术巅峰?

问题2. 史书中的杜甫与文人墓志铭中的杜甫评价有何不同?

问题3. 《秋兴八首》为什么频繁出现长安意象?

问题4. 什么是“意象化的情感”?



03案例教学过程
第一阶段:教师讲授《秋兴八首》的创作背景。叶嘉莹说《秋兴八首》创作在杜甫一个特殊的情感时期:“既已阅尽世间一切盛衰之变,也已阅尽人生一切艰苦之情, 所经历的种种世变与人情,又都已在内心中经过了长时期的涵容酝酿。”此时杜甫一身多病,知交零落,国家时局未稳,百废待兴。诗人深感天地荒芜,无比的孤独与失落。他身在夔州,心念长安,能不能回去,怎样回去,始终纠结心头,像是渐入终局而无法回答的一个问题。 第二阶段:学生自主研读。①讨论《秋兴》之题的含义;②找出每首诗中的核心句;③整理八首诗中的地点。可知,《秋兴八首》可视为自成一体的组诗鉴赏,王夫之曰:“”八首如正变七音,施相为宫,而自成一章。或为割裂,则神体尽失矣。”它们表达了统一的故国情感。诗中“长安”及周边相关地点反复出现,极具情感象征意味。诗人“每依北斗望京华”,京华即长安,它是诗人政治生涯的一个高点,是诗人心中无法割舍的故园。诗人时时刻刻将个人与国家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体现出深厚真挚的家国情怀。 第三阶段:学生自主研读。① 整理组诗描写秋日景象的诗句,讨论长安之景与夔州之景的异同;②找一找八首诗的对仗句。可知,《秋兴八首》情感内容不是直白表露,而是将丰富细腻的情感深蕴在景象叙写之中,形成意象化情感。其律诗对仗精严,句法独特,常常突破常规律诗句法,体现了诗人注重内心感受,极具鲜明的感发本质。可以说诗人用律诗精微深邃的形式,抒发苍茫深沉的爱国情感,其精神底色博大而丰厚。第四阶段:教师示范分析。所选例诗为《秋兴》(其四),该诗首句“闻道长安似弈棋”,从长安入笔,领起全诗。次句“百年世事不胜悲”,则围绕长安,写出国家在安史之乱后的动荡局面,颔联、颈联一写长安时事政局,一写长安周边战争,对仗整中有变,时事流动跳跃,体现了诗人对国家变局的无限忧虑。尾联回到身之所在的夔州,“鱼龙寂寞秋江冷”一句深可玩味,用冷寂意象象征了诗人的落魄伤情。最后“故国平居有所思”句收结,含蓄深沉。清钱谦益云:“殆欲以沧江遗老,奋袖屈指,复定百年举棋之局。”其中流露了诗人报效国家、倔强不息的有为精神。案例小结:《秋兴》组诗写在杜甫生命的最后四年,即将出川的时候。仇兆鳌评:“杜公七律,当以《秋兴》为裘领,乃公一生心神结聚之所也。”作为一名诗人,杜甫一生有意识用诗笔书写历史,而在生命暮年,他更多从外部世界转向了心灵世界的描写。他选择了严整精微的律诗,表达一颗深沉博大的爱国诗心,形成了沉郁含蓄的诗歌美学风格。《四库总目提要》指出,“夫忠君爱国,君子之心,感事忧时,风人之旨,杜诗所以高于诸家,固在于是。”正是这种家国一体同构的爱国情怀,这种对国家民生的深厚情感,才构筑了杜甫“诗圣”的地位。案例启示:第一,诗歌注重情感与形式的结合;第二,诗人的伟大不仅来自精妙高超的诗艺,更源自内心真挚博大的情怀。



04参考文献

莫砺锋《杜甫评传》,南京大学1998年

叶嘉莹《杜甫秋兴八首集说》,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年

杜华平主编《诗词曲赋鉴赏》,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



05教学案例适用范围

适用专业:面向全校各个专业的本科生

适用课程:校本通识课程





《国际市场营销学》

课程思政教学典型案例


             ----符可



01案例内容
《美国工厂》是由美国Netflix公司出品的纪录片,该片于2020年2月获得了第92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纪录片奖。该片以美国工业骄傲—汽车业为切入口,镜头对准了福耀玻璃在美俄亥俄州的海外工厂(FGA),通过对大量厂内真实场景的忠实记录,聚焦了企业文化与管理、中美员工在性格、习俗和价值观上的差异,员工福利与劳资关系、工会斗争以及国际分工体系等诸多具有深刻意义的社会议题。FGA成立之初,当地工人对中国投资持积极乐观态度,双方工人工作投入,努力迎接新生活。但生产过程中,中美双方在工业模式、企业管理、文化习惯等方面的差异开始显现。再就业的美国工人中,有很多人逐渐开始由感恩到抱怨,嫌工资太低、加班、受了工伤、不被尊重等等,部分工人按照既定的工作思维,坚持要组建工会。对此,中国的管理者们充满无奈。由于美国工人的生产效率太低、产品质量不达标,工厂一直处于亏损状态。对于成立工会的要求,福耀老板曹德旺声称:如果工会进来,FGA就关门不做了。在此情境下,文化的鸿沟只有依赖双方的沟通和理解来跨越,影片反映出了双方在沟通上所做出的努力。同时,福耀聘用了美籍华人高管对FGA进行全权管理,并请美国的反工会咨询公司协助对抗工会。最后,在反对成立工会的票数为赞成票近两倍的绝对性优势下,FGA排除了工会的入驻,继续以自己的方式管理工厂的运营。
案例问题设计:1)福耀为什么要去美国建厂?2)FGA运营管理过程中,中美双方各自的利益诉求是什么?冲突最严重的地方在哪里?3)FGA缓解冲突的方式是什么?4)当下,特朗普政府声称要让制造业回流美国是否可行?请给出理由支持你的观点。



02案例(材料)点评


(一)本案例(材料)的适用范围(包括适用学科、专业、课程和学生)专业:政治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等专业课程:市场营销学、 国际市场营销学学生:经济管理类本科生
(二)本案例(材料)所蕴含的思政元素这是一部美国导演拍摄的纪录片,但影片的主调比较客观和中立。该片让观众能够聆听中美工人彼此真实的声音,有助于中美民众相互了解。本片传递的思政元素有:(1)中美文化的差异和冲突的确存在,但相互理解、合作交流、求同存异才是相处之道。(2)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中国产业工人的那种吃苦耐劳、拼搏和奉献精神,为企业的发展和经济的腾飞贡献出重要的力量。(3)全球化进程是不可逆转的,用高关税将美国制造企业从中国逼回,进而与中国“经济脱钩”根本不现实。当下的中国已无法从全球产业链中“被剥离”。
(三)运用本案例(材料)应达到的课程思政教学目标(1)对于第一个问题,同学们要结合和运用到课程第一章中的理论知识点-企业跨向海外市场的动机来进行回答。此处有一点特别需要注意的地方:福耀刚开始在美投资时,媒体曾连篇累牍地解读曹德旺赴美动机,大都归因于“土地、能源、税收比中国便宜”。而事实上,福耀去美国设厂只有一个最根本的原因:玻璃运输成本高、运输难度大、必须围绕整车企业就近建厂。通过这一点提醒同学们一定要有自己的判断能力,不要跟着媒体人云亦云。(2)第二个问题的设计和课程第三章-文化章节知识点紧密结合。该片从中美双方各自的角度进行拍摄和呈现,让我们更客观的去理解了各自的利益诉求以及双方由于文化的差异而造成对事物理解的不同-如片中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对撞、领导决策在企业文化中的体现等等,这是任何一家跨国企业都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3) 缓解冲突的解决方式依赖于考虑共同利益后的让步和相互理解、适应和沟通。人与人之间如是,企业与企业之间如是,国家与国家之间也如是。(4)这部记录片在一定意义上暗示了特朗普政府让制造业回归的政策注定会失败。这一部分可以和课程第七章节的国际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的知识点相结合。国际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存在是合理的、全球化潮流是不可逆转的。
(四)运用本案例(材料)的相关经验、应注意的问题以及本课程学生的反馈及感悟等本案例在课堂运用时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并积极的思考和参与讨论。其主要原因为:(1)案例非常新,发生在一个有着特殊政治和经济色彩的地点(美国政治版图上最著名的摇摆州-俄亥俄州),一个有影响力的人物(中国“玻璃大王”-曹德旺)演绎了一个颇富争议的经济现象(中资企业在原制造业老大的地盘上建厂)。(2)纪录片本身的客观性,让同学们可以从两个看似对立的方面理解彼此的思想,同时感受文化的差异和融合。(3)案例和课本的知识点结合很紧密,让同学能够立刻用上书本的理论知识来合理解释企业运营管理、经济发展普遍规律、全球化发展的不可逆转性等现象。应注意的问题是:讨论中,我们也不去否认中国企业有些做法确有不足。但只有在不断的认知和改进的过程中,企业才能越做越好,国际化道路才能越走越顺。


《经济思想史》

课程思政教学典型案例


             ----邓久根




01案例内容


材料一:自由贸易条约的迷雾

都铎王朝以后,英国通过贸易限制、航海法案、羊毛法案等一系列重商主义政策来扶植民族工业,成就了英国的工业革命乃至“日不落帝国”。在这种高关税保护下却与三个国家签订了自由贸易条约,分别是1703年与葡萄牙签订的《麦修恩条约》;1713年与西班牙签订的《乌得勒支条约》以及1786年与法国签订的《伊甸条约》。

材料二:关于《谷物法》的争论

大卫·李嘉图与马尔萨斯是相爱相杀的知己,他们生活中的好友,但在关于《谷物法》中却成为“敌人”。李嘉图作为大地主却反对高地租,强烈反对《谷物法》。他认为废除《谷物法》,实行自由贸易,可以降低谷价,从而减少地租和工人的货币工资,提高制造业的利润,有利于资本积累与经济增长。马尔萨斯是依靠教授薪俸生活的人却为高地租辩护,力挺《谷物法》,认为如果废除《谷物法》,英国将不会继续在次等土地上生产,导致农业收缩。在《谷物法》的争论当中,李嘉图略胜一筹,因为该法于1846年最终被废除,标志着英国走向了单方面的自由贸易。

材料三:“斯密晚宴”的风波

1876年,在纪念《国富论》发表100周年的斯密晚宴上,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最喜欢的学生之一亨利·坎宁安,公开质疑他的老师们的自由贸易学说,支持经济发展时空特定性的政策和国家的作用等,并公开仇视马歇尔。坎宁安等人逐渐回到了历史学派,意在复兴重商主义、贸易保护主义。

材料四:张伯伦关税改革

1886年,著名政治家约瑟夫·张伯伦(1836-1914)指出帝国的自由贸易政策再继续下去,英国将回归到与英伦三岛的面积相称的国际地位上去。他呼吁英国放弃自由贸易政策,实行关税保护政策,并很快引发了一场影响深远的全国性关税改革运动。

问题:

(1)为什么英国在贸易自由贸易主义与保护主义之间循环往复?

(2)这些策略分别为英国带来了什么?

(3)这些策略给我国的经济建设带来哪些启示?



02案例分析
1.在世界并未联盟时,抽象的自由与普遍的保护一样,都是不可取的,甚至有害。发达国家通常喜欢用抽象的自由来欺骗发展中国家。外贸政策最主要的目标是保护本国的主导产业,贸易规模只是现象。2.英国的工业革命始于都铎王朝,历经了200多年的保护,其核心思想就是“出口制成品并进口原材料”用于发展主导产业,工业革命不是自由主义的功劳,而三个自由贸易条约是迷雾,目的在于打击对方的主导产业——纺织业,尽可能地阻止其他国家制造业的发展,甚至为增进英国的重大利益而积极地扑灭外国制造业的发展。3.自由贸易理论本来是英国用于出口的,但英国人谎言重复多了,自己相信了,也中了自由贸易的流毒,以至于无法自拔,任凭竞争力日强的对手(如美国、德国)占据本国新兴工业的市场。正如李斯特认为的,英国自由贸易政策的本意是踢掉梯子,阻止后进国家的工业发展,最终却把自己继续往上爬的梯子踢给了德美。1840年前后,英国成就了“日不落帝国”,产能过剩,专注于旧主导产业中的纺织品的推销,将去世几十年的亚当·斯密推向神坛,推崇自由贸易,并走向了单方面的自由贸易。确实,自由贸易战略给英国在经济规模方面带来了“立竿见影”的效果,大量文献表明,1850年之后英国确实出现了“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的“维多利亚大繁荣”。英国作为首个自由贸易试验田中开出的“繁荣之花”,其实是“回光返照”,国势开始转向。因为英国在专注于推销纺织品的时候,赢了对手,却输给了趋势,因为19世纪60年代之后,第二次工业革命悄然而来,其主导产业——钢铁、有机化学和电力产业被德国和美国追赶。可见,动态追踪主导产业才是根本经济利益和经济质量的表现,而不仅仅在于经济规模和贸易规模的大小;主导产业领先市场的变换才是核心国家变更的秘诀所在。4.“斯密晚宴”中亨利·坎宁安公开质疑自由贸易学说、张伯伦关税改革以及公平贸易联盟等一系列行为的目的是想扭转英国的颓势。但这一系列的行动都没能扭转英国的政策方向(克拉潘,1986)。只是到了后来,经由1915年的“产业保护关税”,再到1932年“渥太华协定”的“帝国特惠制”,英国才又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重新回到贸易保护的老路,但此时,英国已经完全丧失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导权,风光不再,霸权旁落。5.案例启示:第一,经济发展具有产业特定性和情境脉络特定性,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搜寻主导产业并建立其领先市场;第二,发达国家推行的抽象的自由贸易是对发展中国家的欺骗,美国对中国挑起贸易战就可见一斑;第三,按发达国家崛起时做的去做,而不是按发达国家现在说的去做。
03参考文献


1.克拉潘,现代英国经济史[M] .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2.邓久根,贾根良.英国为何丧失第二次工业革命领导地位[J]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5(04);3.邓久根.《领先市场变迁研究》[M] .经济管理出版社.2019年版.
04案例的适用范围


适用专业:经济学、管理学等专业;

适用课程:经济思想史、西方经济学、政治经济学、经济史、国际贸易学等。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思政教学典型案例

                     ----王员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作为江西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坚持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引领,挖掘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创新课堂教学模式,通过把准课程的定位突出立德树人关键课程、深耕教材创建网络学习在线课程、协同合作共育翻转课堂互动课程、名师示范打造学生满意、特色鲜明、效果优良的精品课程。



01把准定位,突出立德树人关键课程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作为课程思政省级示范课程,课程团队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为根本遵循,把准课程的根本定位,坚守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主题,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重点,着重讲授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历史进程,突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充分发掘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思政元素,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思政元素,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四个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从而牢牢把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的立德树人关键课程这一根本定位。



02深耕教材,创建网络学习在线课程


课程团队坚持以教育部思政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专题教学指南》为指导,深耕教材,梳理、挑选教材体系中的重点、难点和学生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集中学院优秀教师集体攻关,打造线上思政教育精品课程。课程团队精心设计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讲义、教学视频、测验题库、教学资源等线上资源,其中教学微视频88个、总时长875分钟,测验和作业1737题,试题库总数176道。此外还有经典原著、中央文献、领导人传记生平、电子版教材、教辅资料、讨论题等丰富的拓展资料。课程团队精心创建在线开放课程,被江西省教育厅确定为江西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并入选江西省高校校际学分互认课程,南昌大学等11所学校的几千名学生跨校选学本课程。特别是在今年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特殊时期,本课程通过学银在线免费为多所高校提供了线上课堂,截至2020年4月12日累计页面浏览量近1000万次,充分发挥了课程思政在线课程的特殊作用。






03协同合作,共育翻转课堂互动课程

学校、学院、教师和学生等相关各方,同频共振、和谐共育翻转课堂互动课程。

一是学校鼓励开展混合式翻转课堂教学改革,制定政策,推进打造一流课程,设立混合式翻转课堂的建设项目和教学改革项目,提高教学课时津贴;

二是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教师集体攻关,提供相关教研经费,全力支持混合式翻转课堂教学的实践探索;

三是教师通过学习导入、疑难解析、文献分享、案例探讨、深度透视、实践拓展、资源链接、学习检阅等环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实现线上线下课堂无缝对接。同时,在学生线上自主学习的基础上,科学设计翻转课堂的运行模式,制定翻转课堂的操作规程;

四是学生通过线上自学、线下师生面对面、课后实践研学、课堂主题讨论汇报、期末实践研学汇报、原著学习等教学环节,与教师一道,共育和谐翻转课堂和互动课程,实现了教学过程由教师主导型向学生自主型、单向灌输型向双向互动型的飞跃,提升了教学质量。

04名师示范,打造学生满意精品课程


课程团队领衔教师王员教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专业博士生导师,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通讯评审专家,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江西省高校思政课名师,江西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江西省思政课教学竞赛一等奖获得者。

作为领衔教师,

一是带领课程团队积极开展课程思政和翻转课堂的研究,主持教育部产学合作项目“‘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教学能力提升研究”及省级、校级教改项目4项。

二是带领团队成员不断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打造名师示范课堂,6位教师主讲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内涵和历史地位》等公开示范课。

三是组织团队成员,讲好“战疫思政课”,包括“全面战胜疫情的科学指引”、“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战胜疫情的根本保证”、“战疫中的中国精神”等12讲。

名师示范课受到学生的欢迎:“老师授课有条理,有重点,能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循循善诱,对同学既热情又严格”。“老师对待教学认真负责,条理清晰……跟着老师思路学习,气氛活跃,整节课学下来有收获欣喜,使人对此门课程产生浓厚兴趣”。

来源:江西师范大学


更多精彩文章

·课程思政案例汇总 · 续‖63个专业课程思政案例及经验分享
·课程思政案例汇总‖12个门类,超100个专业课程思政案例及经验分享
·课程思政案例汇总·续(二)|110门课程思政经典案例分享·思政课 · 特等奖教案 | 闫方洁:共产主义崇高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思政课 · 特等奖教案 |刘越:“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教学设计·思政课 · 特等奖教案 | 王雪超:为什么说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思政课·特等奖教案  |谭清华:大力反腐,开创全面从严治党新局面
·思政课 · 特等奖教案 |郑敬斌:“如何理解 ‘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 ”教学设计
·思政课 · 特等奖教案 | 李建国:社会主义道德的形成及其本质·思政课 · 特等奖教案 |吕松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教学设计·思政课 · 特等奖教案 | 李梁: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思政课 · 特等奖教案 | 李齐亚: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思政课 · 特等奖教案 | 丁菁:中国梦的科学内涵·思政课 · 特等奖教案 | 胡嘉苗:“一带一路”上的文化自信与自觉·思政课 | 特等奖教案 孙芳: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应辨析的四个认识误区·思政课 · 特等奖教案 | 张会峰: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理论要点与教学方案·思政课 · 特等奖教案 | 任鹏: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思政课 · 特等奖教案 | 李生:新时代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思政课 | 特等奖教案【17】陈东:为实现中国梦注入青春能量·课程思政‖工科专业课12个课程思政教学案例解析·课程思政│设计--实施,七个案例详解
·PPT·分享丨北京联合大学:“课程思政实践探索”专题系列公开课·实用建议‖CSSCI期刊主编:论文写作用词的八条建议,保持“零修辞”状态·金课|国家级一流课程评审指标(线上、线下、混合式、虚拟仿真)·金课│一流本科课程申报“说课”视频的设计与实现·必读||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编制指南及方法·《课程思政面对面》视频全集·教案与教学设计
·思政观摩课(实录+PPT)|吴现波《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第十一章:“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思政课 | 陈大文:大学生民法典教育专题教学的基本思路·2021人文社科类期刊选题指南·北大《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0版目录发布,825种期刊入围人文、社会科学列表

时间

地点

会议名称

3月12日

长沙

双万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实训班

3月19日

昆明

“中国共产党百年与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发展”专题研讨会

3月19日

扬州

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研讨会

3月19日

厦门

高校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施研讨会

3月26日

杭州

全国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暨教学竞赛经验交流研讨会

3月26日

桂林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教学研讨会


3月26日

上海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专题教学研讨会

 *会议将同步开放线上直播,无法现场参加会议的老师可关注微信公众号进入直播课堂,订阅直播课程。


点击左下角  “阅读原文” 报名线下会议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