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帐号已被封,内容无法查看 此帐号的内容被自由微信解封
文章于 2022年9月14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微信屏蔽
其他

思政课 · 特等奖教案|韩晓娟: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早期探索为什么没有成功?

点击关注☞ 高等教育会议中心 2022-09-14


点击上方图片查看会议资讯↑↑↑     


     

首届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学展示活动


本期推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特等奖获得者韩晓娟老师获奖作品↓↓↓
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早期探索为什么没有成功?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

韩晓娟

绵阳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本文载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

2020年第3期 侵删



[关键词] 改良派  早期探索  失败

对应章节: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一、点题入题

1868年9月,16岁的日本睦仁天皇改元明治,开始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从此,日本摆脱了沦为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危机,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成为亚洲的独立强国,跻身世界前列。30年后,1898年9月,27岁的光绪皇帝、40岁的康有为和25岁的梁启超也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改革,结果变法昙花一现,六君子血洒菜市口。光绪皇帝被囚禁瀛台、饮恨终生。之后,中国继续在深渊中挣扎。戊戌维新运动与明治维新有相似之处。然而结果却大相径庭。为什么同样是亚洲封建国家,日本明治维新取得成功,而1898年中国维新运动却失败了。这也是本课要回答的问题。






二、主题解析
学术界对于戊戌维新运动的研究成果非常丰富,近十年就有580余篇文献,仅仅2019年就有41篇。戊戌维新运动的失败原因一直以来都是史学界的研究热点。变法当事人梁启超从1898年9月26日亡命日本起,就对变法进行了入木三分的评论。他到日本不久,就写了《戊戌政变记》,全面论述了政变的过程及其成败,成为我们今天研究变法历史的第一本参考书。

材料1:在《戊戌政变记》“第三篇政变前纪第一章政变之总原因”中,梁启超这样分析,“政变之总原因有二大端。其一由西太后与皇上积不相能,久蓄废立之志。其二由顽固大臣痛恨改革也。”[1](P103)

可见,梁启超认为戊戌变法失败有两个原因:一是光绪皇帝无权;二是保守官僚反对。梁启超认为,改革运动失败的原因是改革触及了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因此导致了顽固派攻击了改革派。在其后期的内容中,他从13个方面进行了阐述。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错综复杂,重点从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探讨。


1

 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客观原因


戊戌变法期间,统治集团内部分裂为“帝—后”二元结构,维新派主要依靠光绪,顽固派拥戴慈禧太后,因为慈禧太后的权力受到了威胁,所以采取了政变。这里就有“帝—后”二元结构的微妙的变化。这也是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客观原因。

(1)中央层面:慈禧太后独揽大权
变法期间,维新派的核心人物是光绪皇帝爱新觉罗·载湉(以下简称光绪),光绪4岁继位,没有独立处理政务的能力,有名无实。光绪18岁亲政,名义上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可慈禧太后仍然掌握实际权力,等到戊戌变法时,光绪依然没有实际权力,他自始至终不过是慈禧太后手中的傀儡而已。所以当时京城流行一句话:“太后的腿比皇上的腰还粗。”

材料1:“维新派得到起草诏书的权力,而保守派掌握了军政实权”。[2](P12)
材料2:“西太后待皇上无不疾声厉色,少年时每日诃斥之声不绝,稍不如意,常加鞭挞,或罚令长跪。故积威既久,皇上见西后如对狮虎,战战兢兢。”[1](P83)
当时的朝政形成了“大太后小皇帝”的格局。百日维新间,光绪帝曾去西太后处“请安驻弊”12次。[3](P558-572)光绪帝不敢悖西太后旨意行事。“每日章疏,上阅后皆封送园中”。[4]总之,从中央层面,慈禧太后独揽大权,而在中央官员层面,顽固派的力量也异常强大。

(2)中央官员层面:顽固派力量异常强大
当时维新派队伍中有军机四章京和帝师翁同龢,但军机四章京只是四品的官衔,他们既无军也无权,政治经验不足;光绪皇帝的老师翁同龢官品较高,时任军机大臣兼任总理各国事务大臣,政治经验丰富,但却在变法的第四天在慈禧的逼迫下回到江苏老家。相应的,荣禄被任命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6月22日,授文渊阁大学士,管理刑部,9月20日,荣禄返回北京参加1898年政变,并为政变提供武力支持。9月28日,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职务被免;任军机大臣管理兵部,控制北洋军力,成为顽固派的有力支持。当时中央政府一些掌握实权的人物还有总理衙门的奕劻和军机处的刚毅,他们都属于顽固派的成员,都是慈禧的忠实追随者;而维新主要领导者康有为、梁启超实质上并没有得到重用,仅仅掌握部分权力去开展变法工作。如当时担任总理衙门章京上行走的康有为也只是作为“顾问”进入光绪皇帝的宫室,而梁启超只是受命以六品官衔处理译书局事务。

(3)地方官员层面:顽固派力量异常强大
戊戌变法期间,地方上维新派的力量也很弱。当时的地方督抚中,支持变法新政的只有湖南巡抚陈宝箴,其余地方大员或者观望,或者阳奉阴违,或者明目张胆地加以抵制。对此,梁启超看得非常清楚。他将当时的守旧官僚分为三类:第一种是“懵然不知所谓五洲者。告以外国之名,犹不相信;语以外患之危,则曰此汉奸之危言悚听”。第二种是知道外患可忧,“然自顾七八十之老翁矣。风烛残年,但求此一二年之无事,以后虽天翻地覆,而非吾身之所及见矣”。第三种是即使我在任时亡了国,“而小朝廷一日尚在,则吾之富贵一日尚在。今若改革之论一倡,则吾目前已失舞弊之凭藉,且自顾老朽不能任新政,必见退黜,故出死力以争之”。梁启超记述了有关张之洞的一段小故事:有湖南某君谒张之洞诘之曰:“列国果实行分割之事,则公将何以自处乎?”张默然良久曰:“虽分割之后,亦当有小朝廷,吾终不失为小朝廷之大臣也!”某君拂衣而去。吾今又有一言告于读此书者,若不能知中国全国二品以上大员之心事如何,则张之洞此两语其代表也。[1](P104)
梁启超在书中一针见血指出晚清守旧顽固派的苟且、顽固、保守。即使张之洞这样一位晚清影响至深的肱股大臣,改革进取精神也是有限的。对此,梁启超哀叹道:“呜呼!全国握持政柄之人,无人能出此三种之外者,而改革党人乃欲奋螳臂而与之争,譬如孤身入重围之中,四面楚歌,所遇皆敌,而欲其无败衄也,得乎?!”[1](P104)
事实上,当时从中央到地方经慈禧太后20多年经营已形成庞大的后党集团。“中外要职,皆慈禧任用之人”。[3](P269)中央以奕劻等为首,地方以李鸿章等为奥援,唯西太后马首是瞻,“一切用人行政,皆仍出西太后之手”。[5](P89)当时光绪虽力图振作,以其师傅翁同龢为中坚,搜罗一批官吏组成帝党集团,但相比之下,帝党力量显得相当弱小。
改革是社会的重新整合,说到底是权力的再分配和利益的再调整,新旧之间的斗争是不可避免的。梁启超深深感到,他们变法中的每一项改革,都惹恼了守旧派,顽固官僚纠集起来拼命反对。著名历史学家陈旭麓在著作中提到光绪,称其为一个充满了悲剧的人物,“光绪的悲剧,是在他的周围没有形成一个足以制服慈禧一伙的力量。”[6]由此,我们很容易理解戊戌维新运动为什么会昙花一现。对于改革运动要取得成功的要素,学术界有观点认为至少要有启蒙运动的倡导、当权者的采纳和实践者的努力,以及人民群众的支持。而当时的维新派显然没有做到,这也正是维新派自身的历史局限性导致的。

2

主观因素:维新派自身局限性


(1)不敢否定封建主义

材料1:“在这种革命危急时代,他们战战兢兢地请出亡灵来为他们效劳,借用它们的名字、战斗口号和衣服,以便穿着这种久受崇敬的服装,用这种借来的语言,演出世界历史的新的一幕。”[7](P669-670)
《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以前被普遍认为给康有为维新变法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但是从本质上看,其实在很大程度上葬送了变法的前途。康有为不惜篡改史实而炮制出孔子托古改制的理论,不过是为自己的变法改革找根据,即利用孔子的权威来抵制当时封建顽固势力对维新运动的阻挠和高压。所以,当时人们讽刺地称康有为等是“跪着造反”。顽固派攻击:“其貌孔也,其心夷也。”确实,这种变法理论显然是自相矛盾的,因此马士的《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说: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在思想上引发了极大震动,不仅顽固派坚决反对,而且不少维新派人物如唐才常、黄遵宪也难以接受,帝党领袖翁同龢也斥之为“说经家一野狐也”。因此,他的著作出版不久,即被光绪皇帝下令毁版。

(2)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

材料2:康有为在接到光绪帝“密诏”的当天(戊戌八月初三),就上了一道密折给光绪,告知如果皇上肯下令变法,“李提摩太曾向我保证,他可以向英国政府说项,取得英国的支持”,并请委托李提摩太做顾问,以保障皇上的安全。(参见“白利南致英国外交部次大臣信”所附备忘录及附件一,《戊戌变法》第3册,第525—528页。)
材料3:康有为还去拜访了正在中国访问的前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请他在觐见慈禧太后时为变法新政当说客,“极言宜引见汉臣,通晓外事,切莫受满洲一二老臣雍蔽,听宦官宫妾之簸弄,而与皇上讲求变法条理”,使其“回心转意”,改变原来的态度。(参见汤志钧《戊戌变法史》,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33页。)
通过材料2和材料3,我们看到在改革受到严重阻碍时,新党随时可能遭受损失的紧急情况下,改革者们除了号召勤王之外,还坚持向西方求救。他们希望英国能帮助从未拥有实权、在政变中被囚禁的光绪皇帝获得完全的权力,他们甚至想象英国会派兵支持光绪皇帝“复权”,而对英国人民的奖励则是皇帝的“格外图报”。这是一个完全不可能的交易。因为外国列强对中国的政策(包括中国国内政治斗争的政策)是从自己的利益出发的,是建立在非常现实的基础上的,不可能让中国实现真正的现代化。

(3)惧怕人民群众

材料4:倾向于变法的总理衙门大臣张荫桓遭到弹劾并充军新疆,在路过保定时,观者数万,“两市观者万数”直呼他为“大奸臣”。或有甚其词者,曰此老如此形容,富贵已极,尤不知足,尚妄思作皇帝耶?何如杀却,岂不省事?(参见王庆保,曹景郕《驿舍探幽录》,载《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戌变法》第1册,第495页。)
材料5:戊戌之年,鲁迅先生已是18岁的青年人,他回忆说:“我生得太早一点,连康有为们‘公车上书’的时候,已经颇有些年纪了。政变之后,有族中的所谓长辈也者教诲我说:康有为是想篡位,所以他的名字叫有为:有者,‘富有天下’,为者,‘贵为天子’也,非图谋不轨而何?我想,诚然。可恶得很![8](P42)

变法失败后,张荫桓受牵连发配新疆,甚至被沿途老百姓殴打。从本质上讲,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带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运动,它所依赖的阶级基础是民族资产阶级,他们本身又兼有地主、官僚、士绅的身份,因此与民众是天然隔膜的,惧怕民众,康有为在上书中一再提醒要注意防备陈胜、吴广以及太平天国这些民众造反,“即无强敌之逼,揭竿斩木已可忧危”,显示出他们对民众的轻视、对民众的惧怕。这种现状造成人们对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漠不关心。戊戌变法运动局限在极小的范围,成为部分精英阶层的晚宴,更像是场“独角戏”。所以,当戊戌政变发生后,戊戌六君子被押往菜市口行刑时,北京城的老百姓都跑去看热闹。当戊戌六君子人头落地、鲜血染红脚下大地时,绝大多数围观群众是带着一种麻木的心态来观看这一悲壮的瞬间。这是当时一个国家悲剧之所在,一个民族的悲哀之所在。谭嗣同就义前大声疾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一方面体现了他为改革而奋斗,为改革而死而后已的无畏精神,同时也反映了维新派的无力挣扎和无奈之举。回天之力究竟在哪里?其实就在亿万民众之中,这恰恰是维新派没有认识到的。

近年来,学术界还从“从深层的思想文化因素与社会心理、社会氛围,变法理论的缺陷、变法策略上的激进、变法领袖层的松散”等分析失败的原因。康有为本人气魄很大,自认当代的孔子,中国的马丁·路德。他的书都是以“康子”来命名,主张日本30年变法,中国三年完成,可见维新派变法之心切;变法内容上贪大求全,“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在变法的过程中盲目冒进,主张大变、全变、速变,康有为曾说过:“缓变不如急变,小变不如全变。”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他们变法的速度过快、力度太大。在百日维新短短103天的时间内,光绪皇帝共颁布了184道有关变法的诏书,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其中在9月12日这一天就颁布11道变法的诏书,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





三、问题与解答
1.史学界有一种观点是袁世凯的告发是戊戌政变发生的决定性因素,大家如何看这个观点?
专著戊戌维新运动研究的历史学家茅海建在《戊戌变法史事考》中为我们呈现了一段史料,以批判错误观点。从《戊戌变法史事考》中可以推断,袁世凯的告密并非1898年政变后政变的直接原因,但却加剧了政变的激烈程度。因此,在分析问题时,既要注意对史料的甄别、辨析和推敲,也要通过对多个史料的相互印证,进行客观的历史叙述。

2.为什么日本倒幕运动能成功,而戊戌变法运动却失败了?
日本倒幕运动之所以能够成功,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当时国际、国内的许多条件,但其中最关键的却是“合力”作用:参加运动的中下层武士与一些朝廷大臣和资产阶级结成同盟。他们把西南强大的封臣作为部下,利用人民的力量,坚决进行武装斗争。最后,他们推翻了颓废的德川幕府(即“枪杆”),包括新的地主、商人和资本家(即“钱袋”)和大量爱国知识分子(即“笔杆”)。还获得了皇帝的“求幕密令”(即夺取“王牌”),并诉诸农民起义和民间起义(即借“两个帮手”)。这些有利因素在当时的中国是没有的。因此,戊戌变法运动失败的最根本原因,不是变法运动的内容和具体策略,而是缺乏使变法成功的整个社会环境和推动变法的强大政治和经济力量。





四、课堂总结
戊戌维新运动虽然失败了,但是历史意义却很深远。作为一场爱国救亡运动、政治改革运动和思想启蒙运动,1898年的改革运动开创了中国近代改革的先例,冲击了封建桎梏,刷新了风气,激励了后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具体的历史事件是不可能重演的,但在某些相似的客观条件下,历史事件会提供智慧和启示。
结论1

一百多年前,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制下,不去碰触封建制度的温和改良道路,是不能解决中国根本问题的。我们必须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共同统治下的社会制度。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因为民族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局限性最终功败垂成。最终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终于在神州迎来了“天翻地覆”的人间巨变。
结论2

1898年的改革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的改革运动。虽然它与21世纪的改革开放有着本质不同,后者是中国人民在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自强性质的改革,前者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不触及封建统治的情况下发展资本主义的悲剧性企图。但他们又有相同之处,他们都在推动社会进步,改革社会弊端,都在进行思想启蒙。这些至少能够给我们提供一些历史启示:改革需要有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改革需要有科学明确的纲领指导;改革需要有深厚广泛的群众基础,这也是最关键的一点。
结论3

尽管戊戌变法运动失败了,但六君子的牺牲却留给了我们深刻的历史启示。青年人要继承六君子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报国抱负,勇于担负历史责任和使命,当好改革的排头兵。






五、问题与思考
1.请结合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的史实,思考“改革的成败取决于×××”为题,撰写一篇课程小论文。
2.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历史原因和对深化改革的历史启示。
3.结合戊戌维新志士的人生谈谈对大学生的启示。






六、推荐阅读文献和书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
2. 陈立新,于沛,隽鸿飞:《马克思主义史学思想史》第1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年版。
3. 茅海建:《茅海建戊戌变法研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8年版。
4.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岳麓书社2011年版。
5.冯帆:从改革主体看中日改革的差距——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成败缘由新探[J].湖北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
6.田正平,良小朋:中国和日本近代化改革的比较考察——以戊戌变法和明治维新为中心,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6期。
 参考文献:
[1]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M].长沙:岳麓书社,2011.
[2] 马立诚.历史的拐点[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8.
[3] 中国史学会主编.戊戌变法,第4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书店出版社,2000.
[4] 恽毓鼎.崇陵传信录[M].北京:中华书局,2007.
[5]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6]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2.
[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8] 鲁迅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来源:网络


更多精彩文章

·课程思政案例汇总 · 续‖63个专业课程思政案例及经验分享
·课程思政案例汇总‖12个门类,超100个专业课程思政案例及经验分享
·课程思政案例汇总·续(二)|110门课程思政经典案例分享·思政课·特等奖教案|梁罡:为什么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思政课·特等奖教案|当前国际形势的‘变’与‘不变’·思政课 · 特等奖教案 | 张志丹: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中国角色·思政课 · 特等奖教案 | 闫方洁:共产主义崇高理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思政课 · 特等奖教案 |刘越:“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教学设计·思政课 · 特等奖教案 | 王雪超:为什么说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思政课·特等奖教案  |谭清华:大力反腐,开创全面从严治党新局面
·思政课 · 特等奖教案 |郑敬斌:“如何理解 ‘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 ”教学设计
·思政课 · 特等奖教案 | 李建国:社会主义道德的形成及其本质·思政课 · 特等奖教案 |吕松涛:“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教学设计·思政课 · 特等奖教案 | 李梁: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思政课 · 特等奖教案 | 李齐亚: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思政课 · 特等奖教案 | 丁菁:中国梦的科学内涵·思政课 · 特等奖教案 | 胡嘉苗:“一带一路”上的文化自信与自觉·思政课 | 特等奖教案 孙芳: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应辨析的四个认识误区·思政课 · 特等奖教案 | 张会峰: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理论要点与教学方案·思政课 · 特等奖教案 | 任鹏: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思政课 · 特等奖教案 | 李生:新时代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思政课 | 特等奖教案【17】陈东:为实现中国梦注入青春能量·课程思政‖工科专业课12个课程思政教学案例解析·课程思政│设计--实施,七个案例详解
·PPT·分享丨北京联合大学:“课程思政实践探索”专题系列公开课·实用建议‖CSSCI期刊主编:论文写作用词的八条建议,保持“零修辞”状态·金课|国家级一流课程评审指标(线上、线下、混合式、虚拟仿真)·金课│一流本科课程申报“说课”视频的设计与实现·必读|| “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编制指南及方法·《课程思政面对面》视频全集·教案与教学设计
·思政观摩课(实录+PPT)|吴现波《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第十一章:“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思政课 | 陈大文:大学生民法典教育专题教学的基本思路·2021人文社科类期刊选题指南·北大《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20版目录发布,825种期刊入围人文、社会科学列表

时间

地点

会议名称

3月12日

长沙

双万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与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实训班

3月19日

昆明

“中国共产党百年与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发展”专题研讨会

3月19日

扬州

习近平法治思想融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研讨会

3月19日

厦门

高校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实施研讨会

3月26日

杭州

全国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暨教学竞赛经验交流研讨会

3月26日

桂林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教学研讨会


3月26日

上海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专题教学研讨会

 *会议将同步开放线上直播,无法现场参加会议的老师可关注微信公众号进入直播课堂,订阅直播课程。


点击左下角  “阅读原文” 报名线下会议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