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术讲座 | 视域、概念、话语:数字人文视野下思想史的空间转向

SHAPC lab 空间人文与场所计算
2024-09-04


视域、概念、话语:数字人文视野下思想史的空间转向


邱伟云 博士



地点:腾讯会议 

时间:2021年4月9日 18:30

会议ID:976 764 110


“空间人文”系列讲座第九讲



      2020-21学年春季学期 "空间人文与数字人文"(天津大学S2068057)硕士选修课邀请南京大学学衡研究院暨历史学院邱伟云副教授担任第五讲主讲老师。本次课程主题为《视域、概念、话语:数字人文视野下思想史的空间转向》。



讲座介绍

“空间转向”自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现以来,逐步影响了人文社会科学中的各个学科门类,思想史研究自不例外。思想史的空间转向一直以来都是思想史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视域,其核心理论是基于不同空间视域会形成不同的知识群体型态与概念话语论述模式,进而产生风格殊异的空间思想类型。本次讲座主要将介绍数字人文方法如何协助研究者快速地对大量不同空间视域中的知识群体著作文本进行大规模文本探勘,并运用数字计算模型同时勾勒比较长时段中不同知识群体的空间认知模式变化。通过可伸缩观察视距的数字人文方法,研究者往小可观察单一思想家或知识群体的著作文本,往大可比较多个不同空间思想知识群体在巨量复杂文本上的异同,更可有效、精确、客观地勾勒出各种空间思想知识类型,对于思想史研究的空间转向具有一定的帮助作用。演讲第一部分将从何谓思想史研究及空间转向的内涵谈起,其次以三个案例介绍数字人文方法如何进行思想史的空间转向研究,最后提出未来在思想史的空间转向研究视域中可发展的方向,并归结数字思想史研究的要点。



主讲教师


邱伟云 博士

       邱伟云,2013年毕业于台湾政治大学,获文学博士。2013-2016年在台湾政治大学历史与思想数位人文实验室从事博士后研究。曾任职于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现任南京大学学衡研究院暨历史学院副教授。目前兼为《东亚观念史集刊》(THCI Core)执行编辑、中国美术学院中国思想史与书画研究中心研究员、清华大学与中华书局联合主办《数字人文》季刊编辑委员、中国人民大学主办《数字人文研究》期刊编辑委员、中国中文信息学会社会媒体处理专委会常务委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代思想史、晚清报刊史、图像与视觉文化研究、观念史/概念史、数字人文学。主要著有专书《中国近代平等观念的形成(1895-1915)》,并于海内外人文社会科学及数字人文研究刊物与丛书发表论文三十余篇。在数字人文研究计划方面,目前主持 “数字人文视野下中国近代“道”的概念的转型与变迁研究”计划(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2019年3月-2021年12月)。联络信箱:brianchiu@nju.edu.cn



课程简介


      "空间人文与数字人文"选修课于2020年春季学期首次面向天津大学建筑学院三个专业硕士研究生开设,与其孪生英文版本课程(于2020-21学年秋季学期首次开设),是国际学术界最早开设的“空间人文”(spatial humanities)课程之一。本课程因应通过数字化手段记录、展示与研究“空间转向”和“数据转向”下人文问题,从国际学术视野了解数字化技术在历史、考古、遗产、社会文化等方面应用的前沿理论和方法。

      本学年的课程以线下授课、线上学者专题讲座、以及线下及线上的作业研讨课形式进行。本公众号将及时发布线上专题讲座的消息。线下课程第1~8周每周五于26-B124进行。



“空间人文”讲座系列

第一讲:地理信息数字典藏库与文化遗产研究应用

第二讲:“空间人文”及其在城市史与景观史研究中的应用

第三讲:水下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修复创新

第四讲:数字人文与人文大数据

第五讲:Digital Humanities & Humanity Big Data

第六讲:From Space to Place: Cultural Heritage Recognizing, Understanding and Archaeology

第七讲:The Tortuous Path of Digital History in the Chinese Humanities: From its Past to the Future

第八讲:空间人文学:GIS于人文社会科学跨领域整合应用



 编辑 / 张舒

校对 / 何捷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空间人文与场所计算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