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家族史】12,到处抛头露面,有违妇德。

陈俊杰 九维凤凰 2020-08-19

中国传统文化的真正精髓,是家园文化,家族史。

那是我们心灵之根。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死,一次次从废墟上站起来的力量源泉;是无论游子走多远,都要落叶归根的情怀和归属。

遗憾的是,家族史、家园文化,正在这个土地上消亡。现在还有多少人家有族谱,还有多少人记得自己的来路?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锡家陈氏,我纷霏的追忆》是陈俊杰写的家族史回忆小说,我们抢救家园文化的开篇。如果你喜欢,欢迎勾搭作者,与他交流。

作者微信号(wxid_vlrlvmh3xx6c22)。

重要提示:本公号一三五出刊、《家族史》暂定每周三刊出。


锡家陈氏,我纷霏的追忆

作者:陈俊杰

12:新式婚姻

大哥陈俊良在简阳建设科工作十分顺心,和一批年轻有文化的人在养马河镇搞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推广人工授粉选育良种化肥农药的使用密植技术等。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农民在种植庄稼时都是稀秧栽插,比如水稻一般窝距都在八寸至一尺,一亩地只能栽六千至八千窝,所以最后的稻子都长不满田,有浪费土地之嫌。于是懂田间劳动的毛泽东提出了“八字宪法”,水和密就在八字之列,要求兴修水利,合理密植。所谓“合理密植就是栽秧要适当密,比如水稻窝距要求缩短到七至八寸,这样一亩地可栽八千至一万余窝,这样并不影响水稻生長,但栽种的窝数增加,可以提高产量。很多老农囿于传统习惯,密植增产不认同,坚持“稀大窝,密大缵”的说法,认为密了不好,土地养分不够,会导致稻秧长不壮实不能结饱满的谷子更不会增产。如何“合理密植”,既确保土地养分,又提高产量?据说当时为此做过密植实验:找一户农民搞了一块试验田,一半稀栽,一半按七至八寸密植,到了秋天,一块地里的两边的水稻长势都不错,收割下来计算:密的那一的产量比稀的那一方多产一百多斤,增产百分之二十。试验田的成功大大激发了农民合理密植的积极性,所以农村开始大力推广“合理密植”。后来一些不懂行的领导又过分强调密植,甚至认为“越密越增产丢掉了“合理”两个字……成为一九五八年“高密植、亩产万斤、放卫星理论基础。 陈俊良推广密植时,遇到有的农民不愿密植,还给他出难题。那些农民认为文化的人只会耍嘴皮,栽不来秧子,就对俊良说:“你下田栽秧给我们看看,你要会栽,我们就相信你。”哪晓得陈俊良二话不说挽起裤子跳下田便栽了起来。周围的农民都来围观,站满了四周田坎,不到一杆烟功夫,五行笔直标伸的窝距在七寸多的秧子立在了田中,犹如端秧。这下他们服了,啧啧称赞:“陈技术员还真会栽秧子,看来是个种庄稼的好手!” 当时农民对使用化肥也不相信,心想一大桶水里加一汤勺硫酸铵清汤寡水就能使庄稼长好?为了推广这一技术陈俊良建议提供少量免费化肥做实验,结果实验大获成功施化肥的庄稼比未施化肥的长得好得多,植株长得又高又壮,加之俊良他们还推广人工授粉,确保粒粒饱满,直至尖上也没有稀子出现那时新中国立志要自己养活自己,所以非常重视农事,有一大批像陈俊良这样既懂传统农业技术,又有文化的年轻人活跃在田间,他们以实事求是的精神、科学加实验的方法,推广农业新技术、指导农田水利建设……为提高中国的农业技术和水平挥洒着自己的青春。 陈俊良主要跟着一位姓朱的区委书记一起工作,他的认真踏实实干能力,那位区委书记很欣赏,主动充当俊良的入团介绍人。于是陈俊良成了一名共青团员。 对家里人来说,俊良的工作不是重点,大家最关注心的还是他的婚姻大事那时一个人二十几岁还未婚娶是少见的。加上俊良能干有名,成为乡亲们关注的“黄金大龄男青年”。来说亲的人有好几起第一起是镇子场街上的一位彭姓女子。因为舅舅在镇子场街上,俊良每年都要去拜年,彭姓女子大约也认得他……后来俊良去简阳工作,她大概也不了解这在外工作是啥回事,俊良也未主动联系,后来就退亲了。那女子不久后嫁了别。我对她的印象是,男人爱喝酒。 第二起是同院的二奶奶介绍的女子,叫张巧云,巧云这二字倒还真是这女子的模样,中等身材不胖不瘦身体还结实,眉清目秀,脸色红润,留着短发,还算耐看。行动利索,会解人意,家务针线做得有模有样,纺纱织布也是能手……唯一遗憾的,是个文盲。三爷保保对这个女子很看得起,认为这是个会过日子的人。因此三爷给俊良写了信,俊良回信不置可否,不说同意也没说不同意,但就是不回家看看。张巧云有时来家住几天,见啥做啥倒也勤快,甚至会帮着家里上山干活。这时的保保虽只是中年,但劳累过度生育较多,她的身体表象已超过了实际年龄。能干的张巧云自然让她喜欢,她也希望俊良娶张巧云 张巧云常来,俊良不回来,二人不曾见面。保保便和三爷商量,让三爷去把俊良叫回来和张巧云见见面,如果没什么问题就把婚结了。三爷去简阳耍了十多天。保保让三爷出门没几天就天天望三爷回来,望了十来天也没见回来,心里着急了,天天都要去大路边望几回,终于在第十五天回来了。三爷回来了,一家人高兴得像过节一样,他自己也穿了新衣服,三爷回来除了包里揣了些钱还带了不少东西,给保保买了阴丹土林衣料,给四哥买了电筒,给小华买了钢笔,当然还带了不少吃货。周围的叔伯婶娘听说三爷回来了,都跑来听三爷摆龙门阵,他吹得最生动的莫过于说火车。因为成渝铁路要经过养马河镇,在那儿有个火车站。他说火车有七十丈长,一丈多高,一节车厢就是一个大的绿色铁皮房,跑起来吭哧吭哧哐嘡哐嘡的。火车头上冒着青烟,车头两边吐着白汽,跑起来可真是地动山摇,站在铁路边感觉到地下都在颤抖。火车进站出站时叫的声音大得吓死人。“怎么个叫法?那么吓人!”四爷问。“怎么个叫法?”德明抓了抓脑壳,“那火车,叫的就像老母猪叫着一样:旺……旺……”大家听着,见三爷的样子都笑起来了。大家又吹了一阵,吃了些子中买回来的东西陆续散了各自回家。“你吹了半天,你的正事呢?子中什么时候回来?”“他暂时不回来了。”“不回来,张巧云他还要不要?”“要什么,他在简阳有对象了!”“有对象了?那张巧云怎么办?”“俊良又没有应承过,怎么办,算了,只有吹!” 保保有点遗憾。不过那时,国家正在宣传“婚姻自由保保知道不能强迫俊良回来娶张巧云,这事只能算了。“看见那个女娃了吗?”“看见了。俊良他们一起工作的有五六个女娃儿。我让子中指给我看,子中要我自己猜,结果我一猜就猜中了。”三爷有点得意的笑了。“看把你能的,怎么你一猜就准了呢?”“就选那个长得乖的猜噻!”“你这个老东西,就喜欢长得乖的!”“有好乖?”“有点像这张年画上的这一个。”三爷指着解放初期发行的一张美女图上的第三个——好像是世界人民爱和平——一个穿着时髦的短发美女。“有那么乖哟?”“是哦,就那么乖!人家还是高中生呢!”“呵!还高中生,还那么乖!”保保刚才的遗憾也少了些。 那女子叫朱紫云,是资中人,家中颇富有,田地较多严重超标,摊上了地主资格。据说她家还有糖厂商铺等,当然解放后收缴了。幸好当时的乡长受过他家恩惠,所以没受皮肉之苦,并且在乡长的指点下逃离家庭出来参加了工作,也就没有背上地主的皮。 那年是一九五六年,国家工农业生产也表现得欣欣向荣。此时,一些民族资本家和民主党派人士提出了“外行不能领导内行,未来的天下是知识分子的……这些说法让执政党提高了警惕,于是出现了“要培养无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提法目的是“防止政权被旧社会知识分子或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夺去。所以各级学校开始了扩招,有的大学招生都招不足数,于是从干部中选拔一些去上中专大学,这些人被称之为“调干生”。陈俊良表现好,工作成绩突出,又赶上这次机会,所以被保送到四川省农业学校学习,还是带薪读书。 与大哥喜欢读书不同,四哥陈学礼负气不读书了。据说是因为私塾老师冤枉他,脑壳打起了青包,所以他坚决不再去读书了。解放初保保几次要四哥去上学都没去成,原因一是年龄偏大,二是他信心不足,三是三爷也不大同意。那时四哥已十五六岁是半大小子了,大哥工作去了,家里田地有十多亩,需要人做活路。所以四哥就在家里帮三爷保保干农活四哥是个心灵手巧的人,虽然只读了两年私塾,但识字颇多,字也写得端正,写个书信没问题。我上小学时,他把我的书拿去看,加减乘除那点数学知识他一学就会。后来上初中学了一种算盘的简便运算,他也很快学会并一直在使用。后来当伙食团管理员当记分员,把算盘技术用上,干得不错,社员都信任他。我一直觉得四哥因为负气,错失读书,可惜了。 四哥还会刻私章,打石头,石匠泥水匠房子匠……在周围三沟五岔也算是个能人。到一九五五年,四哥二十岁了,是个壮壮实实的小伙子,自然也到了谈婚论娶的时候。他早年曾定了一门娃娃亲,是个姓刘的人家,其父和三爷不知因何关系很熟悉,所以几岁时就定了亲。这女娃叫刘淑芳,解放那阵也就十多岁,是个活跃分子,跟着土改工作队跑,搞宣传,唱歌跳舞扭秧歌打莲花落,从今天看来应当是个能干活跃的女孩。但当时的传统道德观对此却不以为然,认为一个女娃跟着工作组(那时主要是男性)乱跑,到处抛头露面,有违妇德有伤风化,所以乡村里的农民对刘淑芳颇有非议。德明春凤听到自然也很不满意,认为安分守纪过日子的女人四哥见大家非议刘淑芳也觉得没面子,他也觉得受不了她当时的做派,所以当三爷保保要退了这门亲事时,他就答应了。于是叫刘家退回生辰八字,但刘家迟迟未退回。后土改结束了,也未见刘淑芳在乡村里招摇表现了。当时陈家人决定如果刘淑芳安静下来,刘家若不愿退婚也还是履约娶进门没想到刘家却突然同意退婚,而且是刘淑芳亲自送来四哥生辰八字并取回自己的生辰八字。这时的刘淑芳也不过十六七岁,有如此胆量也真够泼辣大方的。后来听说她嫁给了一个转业军人,五十年代的军人甚至转业兵都是很吃香的。再后来听说这个转业军人脾气暴还酗酒打老婆,不过刘淑芳能干,能镇住他,她自己还当了生产队长。 退了刘家的婚,就要另找对象,来说亲的还比较多。后来媒人又介绍一位来凤村的女子叫曾菊仙,中等身材,身体健康壮实,笑起来还可以看,但面色不红润有点泛青,不属于人面桃花的那种女人。媒人带到家几间屋子都转了转,还打开柜子一一观看,见柜子里都装满了金黄的谷子,衣柜里也装有衣服和新织的白布。一溜偏房灶房猪圈牛圈磨房一应俱全,估计她满意,很爽快地答应了这门亲事。四哥是老实人,见此女子身体健康,长得也还可以,没说什么也认可了。但保保有些犹豫,一是曾菊仙一进门就看家物,甚至翻箱倒柜,行为有些不妥,似乎是陈家家境好她才肯嫁来;二是曾菊仙脸色不大好,缺少女人笑起来的那种温柔的味道,怕她脾气不好将来不好处,相处一段时间再说。只是三爷觉得老四都二十多岁了,也认可,还是尽早娶回来好。曾菊仙后来又来过两次,人还算勤快,有力气干得起重活,也没有让大家不能接受的表现,于是就商定结婚了。当时提倡新式婚姻,没有坐花轿,也没大办宴席,陈文礼去接的也没什么嫁妆,还去胜利乡登记领了结婚证。春凤在家办了两桌,请了二孃一家和陈氏近亲的兄弟们,陈文礼的大婚就成了。 婚后一家还算平静。大家对四嫂的印象是:说话不知轻重。比如有时她会挑剔保保做的事。保保自尊心较强,她辛苦了半辈子还没人说过的不字,且大儿子在外工作,大媳妇是高中生也在外工作,她内心是挺自豪挺高兴的。你说这里做得不好,那里做得不好,她心里肯定不好受,但她还是较大量,不与曾菊仙计较。不久,四嫂曾菊仙怀孕了,一家人都很高兴的,为此三爷起早去满井买了肉回来,保保费神费力做了她的几样拿手菜,一家人正高高兴兴吃着,曾菊仙又搭错了神经说:“保保,你说那几个菜好吃得很,怎么也没得啥子好吃?”保保听了很不高兴。虽然脸上没表现出来,心里却有了疙瘩。保保在陈家那是出了名的做饭做菜的能手,做的菜大家都喜欢吃。不知曾菊仙是口味有问题,还是没脑子,说话不考虑后果。总之,大家都觉得她嘴欠。
过了几月,四嫂生下了陈家的第一个孙子,全家都很高兴,保保尽心的照顾月母子。但不出半月的一天早晨,四哥却哭丧着脸跑出来对三爷和保保说:“娃儿死了。”

 

(未完待读,下周三见)



作者的赞赏码——

长按下图、点击赞赏!


前篇回顾:

【家族史】11,大哥离开家了,该我登场了!

【家族史】10,吃公家饭,你还怕你的庄稼做不下?

412【神吐】这家训牛逼, 河蟹社会从这开始!

414【九维评】“忠君爱国”也是个技术活。

413【月球观察】王思聪宣布破产?一个杯子引发血案。

【连载】2-113,我这不婚,太英明了。

(本期图片 @吃瓜群众 提供)


欢迎勾搭小编(微信号:Jwfh9w)

扫描或者长按下图中二维码识别,关注我们九尾时空,你一定有收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