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家族史】14,做父母官的,哪怕是好心,想当然介入,都会闹笑话。

陈俊杰 九维凤凰 2020-08-19

中国传统文化的真正精髓,是家园文化,家族史。

那是我们心灵之根。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死,一次次从废墟上站起来的力量源泉;是无论游子走多远,都要落叶归根的情怀和归属。

遗憾的是,家族史、家园文化,正在这个土地上消亡。现在还有多少人家有族谱,还有多少人记得自己的来路?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锡家陈氏,我纷霏的追忆》是陈俊杰写的家族史回忆小说,我们抢救家园文化的开篇。如果你喜欢,欢迎勾搭作者,与他交流。

作者微信号(wxid_vlrlvmh3xx6c22)。

重要提示:本公号一三五出刊、《家族史》暂定每周三刊出。


锡家陈氏,我纷霏的追忆

作者:陈俊杰

14:镇子场

 

三舅家在街上,其实他家的位置不算街,是从乡政府到猪市坝的一个坡上。这个路坡有大约一百来级石梯,石梯两边也修有房子,这里就有三舅的屋。不过这里离乡政府较近,下十来梯便是乡政府外平整的街道。到了三舅家,三舅很高兴,云华姐也还未去我家,对我很热情,兄弟长兄弟短的喊个不停。三舅的房子是个偏坡式的建筑,是木结构,盖的是小青瓦,墙是夹泥篱笆,就是用竹子编的篱笆做墙,再在上面糊上泥巴,好一点的人家再刷上白灰,临街的是木板做墙。进大门是一间不足十平米的房,算作是客厅吧,在这里可休息可吃饭,再往里又是一间十来平米的小屋,里面摆两张一米二三宽的所谓大床,因为过去普通人家的大床就是三尺六寸,有钱人家的床大些也不过四尺多,只是做工考究些。这两张床一张三舅用,一张云华表姐用,挂的是夏布蚊帐。再往里是灶房但是是敞开的,再往里走过一小块地,那里搭有一个茅房。
虽说三舅在街上做石灰生意,但境况不佳,可称之为贫民房不成房而且家徒四壁。进门的客厅里有一张方桌和四根长木凳,供吃饭之用。剩下的还有几张竹编小木凳,好像还是我三爷做的。坐在门口的方竹凳上可以和宽不过三尺的街对面邻居摆龙门阵。来到三舅家的第一顿饭是吃干饭,白米干饭,有两个炒素菜。白米干饭对我来说那是头等饭,素菜可能油放得多,味道很好,加之又很饿,所以吃得很香。三舅对我说:“小华,你来了就不要讲礼了,要吃饱。”云华姐还给我夹菜。但我还是只敢吃个七分饱,怕显出一副饿牢相。吃完饭,我自觉地去洗碗刷锅。三舅满意地看着我笑了,并对云华姐说:“你要向小华学习。” 第二天我带着转学证去始建高小办理转学手续。本以为三舅或云华姐要陪我去的,但三舅说要卖石灰,又和校长不熟悉,没陪我去。云华姐也许初小未读完就缀学了,不好意思去,我独自一人去了。始建完小在三和寺的山上,由原来的庙宇改建而成。五六年级各有三个班,还附设有一个初中班。我走进校门一看,中间是一个砖铺的院坝,院坝四周是教室和办公室,整个建筑已没有菩萨之类的痕迹了,但房屋高大廊柱粗壮,还能显示出当年雄伟庄严的气概。此时学校正在开学报名,几百名学生在院坝中的几张桌子前让班主任报名。我好不容易才找到校长,校长姓陈叫陈子午。他开头说:“你要转学到我们学校,为什么不先联系?”“我不知道要联系。”“不知道,你以为想来就来嗦!”我就把我要转学到始建的原因向他说了一遍,他似乎有些理解也有些同情,要我把转学证给他赶紧双手捧上他看了看转学证,又问:“你是不是双龙乡的哟?”“是,不过现在归胜利乡管了。”“你叫陈俊,你认识陈俊良不?“他是给我大哥。”  “你是陈俊良的兄弟哦!他校长不当,又去干啥子去了?”“原来在简阳建设科工作,去年被送去四川省农业学校读书去了。”“他才安逸喃,二十几的人还去读书,不过这也是他的一次机会,他带不带薪,带薪就更安逸啰!”“带薪的。”“好安逸!带薪读书。”他一边说一边走到院子上,一边大声喊:“汪老师,这里有个转学生,安到你班上好不好?”“好倒是好,就是坐不下啦!”汪老师抬起带着眼镜的头,这个汪老师有点老了,已是满头白发。我一听汪老师不要我,傻了眼,心里担心起来,要是这里不要我,回满井也不要我,岂不是扦担挑砂锅——两头失掉了。陈校长有点无奈的样子 正在此时另外一个老师对陈校长说:“校长,你把他的转学证拿来我看看。”“你班上不是早满了,坐不下了吗?”“管他的,你拿来我看看。”陈校长把转学证给了那位老师,那位老师接过转学证看了看就说:“校长,这个学生我要了。“那怎么坐呢?”“我在后面加张凳子 ,挨着哪个同学坐就可以了。”“好,林老师!” 周围的一些老师有点奇怪,早前这位林老师推掉一个学生,这时怎么会又主动接收?都走过来看我,不就是一个瘦几拉巴的小男孩吗?有位老师拿起我的转学证来看:“哦,原来是一个优等生,科科都是五分!”当时中国教育也学苏联,学生考试实行的是五分制,三分等于及格,四分是良,五分是优秀。我悬着的心终于落地了,内心激动,真想跳一下,但还是忍住了,恭恭敬敬地来到这位老师面前报名。“陈俊吉,你要好好学习,不要辜负林老师的一片心。”校长对我说。 林老师有三十多岁,态度和蔼可亲。但后来他并没有把我安排在后排加凳,而是安在第一排中间,两张课桌坐四个同学,我被加在中间,就成了两张桌子坐五个人,有点挤,但我已非常满足了。不过过了一期,林老师被调走了,不知调到哪里去了,开学后没见到林老师的身影,有些怅然若失……时至今日我都记得这位恩师的模样。现在应该快到一百岁了,愿老天爷保佑林老师健康长寿!  三舅卖石灰的这个乡镇原名镇子场,现在改名为始建乡。这个名字何人所取,为何叫始建乡,无从考究。解放后新建了一些乡,如胜利乡,建新乡、红光乡,都还有新意,有些革命成功味道,唯独这始建乡不知何意。其实镇子场是仁寿的一个大镇,在此建乡应该有上千年历史,为何称始建?镇子场在仁寿县原有“一富二汪三镇子”之说,即富加场为仁寿第一大场镇,汪洋是第二大镇,第三大镇就要数镇子场了。镇子场位于仁寿县中部,在重庆至成都的官道上,因为这里土地肥美,人口稠密,人民相对富裕,所以镇子场成了这条官道上的一个重要的集镇。它有两条街,一条是从猪市坝下石梯经乡政府到川主庙,文昌宫和三河寺,另一条由北藿麻巷经肖公庙到东岳庙。这两条街均不平直,从猪市坝要下石梯再上川主庙要上坡。这个坡稍平些,但也有些时断时续的石梯。从藿麻巷往南走,经过肖公庙也要下坡,这里没石梯,但一直到东岳庙的街道地面全是石板。川主庙是为纪念李冰父子治水而修建的。文昌宫就是孔庙,是祭祀孔子的场所,解放后被改建为始建初级小学。三河寺可能真是佛教的庙子。肖公庙明显是纪念姓肖的某个人的,但这肖公姓肖名谁不得而知。东岳庙规模较大,是由戏台、十二殿、侧殿等构成的一个大的建筑群,中间围成一个有几千平米的大院坝。这个戏台有点像古城楼,戏台下面是个门洞,可能是古镇子场的东门。十二殿内供有各路神仙鬼怪,什么牛头马面的都有 ,走进去阴森恐怖,感觉就像阎王殿。镇子场有四个城门,是用厚实的木头做成的。每天晚上城门都要关闭,关门时发出吱吱呀呀的声音,即便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也如此。镇上还有一个打更人。每逢打更时分,他就要沿街敲锣,锣声提醒人们提高警惕,防火防盗——解放后还加上了“防特”(特务) 镇子场这个名字的来历,谁也说不清。据说很多年前,这里是一个县治所在地。有一天,县令出衙巡游路过一门口,听内传出“孙孙打奶奶哟”的叫喊声,于是心中大怒,认为这个孙子大逆不孝,于是叫衙役进去抓那孙子,要重重处罚他。谁知这个孙子就是个幼儿,奶奶也不过是逗着闹着玩,不想惹出大祸。县令明知误会但碍于面子还是打了那个孙子三板子。后果是此处县治撤销,降为场镇,故名镇子场。这个故事不知真假,不过它说明衙门不能随便介入民事问题——民事原则是不告不究。做父母官的,哪怕是好心,想当然介入,都会闹笑话。 镇子场周围是黑土,土地肥沃物产丰富,加之地处交通要道上,来往商贩,挑夫贩卒,吆马驮运者,人来人往络绎不绝,在此歇息喝茶喝水饮酒吃饭者人数众多,也就促成了这里的商业繁荣。每逢三六九赶街,周围各乡的农民都要赶着猪羊牛马,提着鸡鸭鹅……从四面八方赶来,整个街上人潮涌动,叫卖声砍价声震天动地。猪市坝牛市口羊市街更是猪叫牛吼羊鸣,或以手相摸,暗中要价砍价,或大声叫嚷漫天要价高额砍价,最后再摸手直至成交。这种世俗热闹的场面现今已经很难见了。每逢三六九赶场,从天蒙蒙亮到半下午,镇子场都处于热闹兴奋之中,半下午以后赶街人的人们才慢慢散去。饭店茶馆客商还在喝茶吃饭,饮酒猜拳行令的人也不少,商店的老板伙计,游走的商贩们大声吆喝,各自都想抓住最后的商机把手中的物品卖出去。仁寿县第三大场镇,不是徒有虚名的。 夜晚的镇子场虽不再人声鼎沸,但各门店外都挂着明亮的灯笼,灯光洒在石板街上。茶馆酒店也不冷清,特别是茶馆,许多人忙了一天,也来茶馆喝茶听评书,或吹着天南地北的新闻或三村五邻的逸闻趣事。但只要说书人惊堂一拍,全茶馆顿时鸦雀无声,说书人则口若悬河的说起了《三国》《水浒》《三侠五义》《狄公案》《施公案》《彭公案》。有时娓娓道来如细语,有时如钟鸣如雷、吼杀声震耳,有时如慢板琴声、浅吟低唱……听书人一个个听得如痴如醉,直到惊堂木再次拍下“要知后事如何,明天再听下回”,一个个才“哎”的一声,投入一分或两分钱,很不情愿地离开茶馆回家。这时已经巳起更了,哐…哐…哐…,打更人边敲边喊“平安无事啰!”。 有时镇上来个戏班,就在东岳庙的戏台上演出。全镇的人像过年一样,花上两分钱携老扶幼进场听戏。几千平米的院坝上站满了人,有的还自带凳子坐在前面,没凳子的站在后面,直站到十二殿的台阶上。虽然那时没有扩音器,但只要开台锣鼓一响,全院坝的人都屏声静气地听戏,演员的唱词说白都能听得清清楚楚。五十年代中后期,来演戏的戏班越来越少,代之以政府在这里放电影。不但始建乡的乡民来看电影,而且周围乡镇的乡民也来看电影。一块大白布上,只要放映员把电影机一打开,就会有那么多的人在白布上跳,唱歌说话甚至开飞机开坦克,开枪开炮,火焰冲天,打死鲜血长流……等画面。乡亲们真是好奇,有的看到半中间就会跑到幕布后去查看,是否有人从后面掉下来……想搞清这电影怎么这样神奇,人哪里来的? 看完电影,乡亲们打着火把,也有个别打着电筒走回家,这也是一大景观。蜿蜒行进在小路上的成百上千的火把形成了一条移动的火龙,伴随着兴奋的议论声争论声缓缓移动,星空下颇为壮观。镇子场还有一绝就是享誉全县的耍龙灯。镇子场有两条灯笼。一条大龙长约五六十米,一条彩龙长约三十米。从正月初三到正月十五天天都会上街来舞。试想长五六十米的大龙要在宽不过五尺的两边都是低矮房屋的街道上舞起来,而且舞得飞起来,那可真是不容易的。那条彩龙是用绸缎做成的,鲜丽无比,由于稍微小些,舞动起来就更加灵活自如,上下翻飞前后奔腾,看得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连声赞叹,“呵!呵!呵”的呼声一片。只要是舞龙灯,不能说是万人空巷,但确实是万人满巷。驻足观看的,跟着跑的,镇子场到处都挤满了人,特别是肖公庙那一段由于有坡又有弯道更加拥挤,于是创造出这里的一段歇后语“肖公庙的巷——拥挤不通”,这也成为全仁寿人都知道的地方歇后语。 虽说镇子场的街道不宽,街两旁的木结构的小青瓦房也很古旧,但街道则出奇的干净。这个总长不过一千米的街道两旁都是枣红色的木板门、木板铺,早上打开,晚上再上木板。街上是青石板铺成的街面,街面随时都是干净的,偶尔有过路的马拉下马粪蛋,此处两边的店家立马出来打扫,所以不管何时街都是干净的,可以光脚走在街上。遗憾的是,四十年后我再来此街,却大为扫兴。老街的木质房屋多已破败,有的已改建成了钢筋水泥房屋。品味一下就拉低了。光洁的石板路已不再,原来的屠宰巷已成了七八米宽的新街,街上是杂物遍地,垃圾成堆,有的还散发出刺鼻的气味。真怀念那条干净整洁的石板街!

 

(未完待读,下周三见)



作者的赞赏码——

长按下图、点击赞赏!


前篇回顾:

【家族史】13,我们的家园怎么会在一个球上呢?

【家族史】12,到处抛头露面,有违妇德。

420【九维评】小查,一个民主理想者的悲歌。

419【月球观察】史上最牛辩护词!

418【神吐】中年油腻男特征,你中招几个?

【连载】2-117,你还没结婚,给我机会好吗?

(本期图片 @吃瓜群众 提供)



欢迎勾搭小编(微信号:Jwfh9w)

扫描或者长按下图中二维码识别,关注我们九尾时空,你一定有收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