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纪,当数学大师们把微积分公理化之后,微积分才算真正成立了!当时发生了什么?
大家好,我是科学羊🐑,这里是数学专栏第2季第27篇。
接下来几篇我们来谈谈关于实数体系公理化的过程,这也是微积分公理化的基础,这个过程还是蛮有意思,给大家也分享下。
说在前面:
关于第二季数学专栏的文章最后定稿为30篇,也就是说本季也接近尾声了,本来想把线性代数和概率论的知识一起写了,但由于马上要过年回家忙了,所以我们等年后再详写第三季数学篇吧,感谢各位读者的捧场与支持~
正文:
我们知道最后的微积分是靠柯西和魏尔斯特拉斯他们最后做了定稿,但是我们要思考一问题,为什么一定要将微积分构建成一个公理化的体系?
弃文从工后又投理的柯西
那么在数学中,什么是公理化?为什么要公理化?
在数学中,公理化是一种建立理论基础的方法,它通过定义一套基本的、不证自明的命题(称为公理)来建立数学理论或系统。
这些公理是理论的出发点,其他所有的定理和结论都必须通过逻辑推理严格地从这些公理导出。
中学老师出身的数学大师魏尔斯特拉斯
公理化的目的是确保数学理论的一致性、完备性和独立性。
一致性:确保从公理出发,通过逻辑推理不会得到矛盾的结果。
完备性:理论中的所有真实命题都可以从这些公理通过逻辑推理得到。
独立性:任何一个公理都不能从其他公理通过逻辑推理得到,即每个公理都是不可缺少的。
公理化的概念就犹如建房子需要的砖瓦,而这些砖瓦必须是经过严密测试无可挑剔的,才能构建一幢一流大厦。
公理化方法在数学的各个分支中都有应用,如集合论、几何学和数理逻辑等。
历史上,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是公理化方法的早期例子,尽管它的公理体系后来被发现在某些方面不是完全严格的。
现代数学中,对公理化方法的运用更为严格和全面,如希尔伯特的公理化几何学和策梅洛-弗兰克尔集合论(ZFC)等。
通过这种方式,数学试图建立一个既严格又普遍适用的知识体系,使得从最基本的假设出发,可以系统地导出整个数学结构。
回到主题,之所以对微积分进行公理化,是因为对于数学本身而言,当时的微积分存在一个很重要的bug。
第一,牛顿自己都说不清楚,他完全是凭着经验出发证明了微积分;
第二,莱布尼茨使用了大量主观假设;
以上,均没有一个能够靠数学语言详细描述的方法,这有时候会导致含糊不清!
比如,用导数在证明极值问题时,前提假设是,数轴的数必须是“没有间隙”。那么过去其实对这句话都是没有证明,我们都是靠感觉来评价。
那么,如果把根号2扣掉,它在数轴的左右两侧就有间隙了。
可问题是,在毕达哥拉斯那个时代,却认为根号2不存在,那岂不是就等于把这个数给从数轴扣掉了?
所以后面人们一直很难理解这种无限不循环小数究竟是什么,所以起名为“无理数”。
直到柯西他们把极限的概念阐述清楚之后才定义了实数,才为微积分打下非常严格的基础。
在探索实数的本质时,柯西采用了一种精妙绝伦的方法:无限逼近。
想象一下,我们试图解开根号2的神秘面纱,柯西就巧妙地构建了一个序列,不断地向根号2靠拢,通过严格的逻辑推演,他证明了这个序列最终汇聚于根号2这一点。
这种方法,在数学界被赋予了一个名字——柯西收敛准则。
想象一下,你有一个团队,团队成员分别站在一条直线上,他们代表一个数列中的各项。如果这个团队最终能够集中在一起,形成一个紧密的小圈,那么我们就说这个团队是“收敛”的,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目标或位置。
柯西收敛准则就是用来检查这个团队是否能够实现这样的集中。
具体来说,柯西收敛准则告诉我们,只要团队里的任何两个成员之间的距离,随着时间的推移可以变得任意小(即他们可以足够接近对方),那么这个团队就能够最终集中在一起。
换句话说,无论你选出团队中的哪两个成员,只要你足够耐心,最终他们之间的距离可以变得非常非常小,这就意味着整个团队将能够聚集在非常接近的地方。
当然可以。柯西收敛准则是一个在实数或复数的序列中检验收敛性的标准,用数学语言表达如下:
一个序列
这里的
简单来说,柯西收敛准则意味着,序列中足够后面的任意两项之间的差距可以变得任意小。
柯西收敛准则是分析中非常重要的工具,因为它允许我们在不知道序列极限的情况下判断序列的收敛性。这在很多数学分析和高等数学的领域中都是非常有用的。
然而,在柯西的时代,其他数学巨匠们也在用自己独特的视角解答同一个问题:实数的真谛究竟是什么。
幸运的是,尽管他们的方法各不相同,但归根结底,他们揭示的实数的本质是相通的。
例如,魏尔斯特拉斯揭示了在任何一小片数学领域内,总存在某个点不断吸引周围的值向它聚拢,这个点便是实数的体现。
康托尔则采用了一种区间逐步缩小的方式,巧妙地从中揭露出实数的面目。
历史上,数学家们共提出了七种不同的理论来描述实数及其性质,令人惊叹的是,这些理论最终被证明是等价的——一旦我们能够证明其中任何一个理论的正确性,便能洞悉其余六个理论的真谛。
但问题来了:如何证明第一个理论的正确性呢?这成了一个难题。
解决之道,在于将其中一种理论作为基础公理来接受。而在众多理论中,最为清晰地描述实数的,要数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德国数学家戴德金所提出的理论。
现今,戴德金的理论常被作为公理基础,以此推导出其他数学家提出的那七大理论。
当然,在讨论戴德金理论时,文献上对于“理论”、“公理”和“定理”的使用并不一致。
戴德金之所以能在众多理论中脱颖而出,或许是因为他采取了一种更为高瞻远瞩的视角来审视实数的本质。
他并未将实数简单地视为一个点,而是将其视为两个相反方向趋势的分界线。这个观点的独特之处在于,戴德金首先假定了有理数的概念是明确无误的——毕竟,有理数不过是两个整数的比例关系,用圆规和直尺就能轻易在数轴上定位。
但问题在于,并不是数轴上的每一个点都能找到与之对应的有理数,根号2便是一个例子。
因此,戴德金提出了一种创新的思路:在数轴上某一点进行“戴德金分割”,这样一来,数轴上的有理数便被划分为两个集合,向前(即正无穷方向)和向后(即负无穷方向)。
如果将前面的有理数集合标为A,后面的集合标为A',不难发现,A和A'都
符合四个基本原则,这正是戴德金分割的精妙之处。
(1) 非空,也就是说它们中都包含一些有理数;
(2) 不等于全部有理数,也就是说 A≠Q,A'≠Q;
(3) 零交集,即
(4) 互补,即这两个集合的并集为有理数集本身 Q=AUA',而且A中任意一个元素要大于A'中每一个元素。
好了,今天就先这样啦,关于戴德金分割的具体操作,我们下篇再谈~
科学羊🐏 2024/02/04
祝幸福~
参考文献:
[1].《吴军数学通识讲义》
往期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