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出家人如何对待钱?(文声对照)

净宗法师 净宗18 2019-09-02







出家人应当如何对待钱?



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实在,也非常重要,同时也很难回答。不是从语言上难回答,语言上的答案大家都会说,不贪就可以了。但是在生活实践的具体运用当中,我们要如何对待钱财,这是一个大问题。

时代、环境、根机差别


钱财的重要性就不用说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任何人的生存,都离不开金钱。


在家人在这方面倒不会有太大的问题,因为在家人追求金钱是合理的,而且是受到追捧的,你越有钱越代表你是成功人士。


但是出家人就不一样,出了家追求钱财,一方面不具备合理性;另一方面,也离不开钱财。所以,在如何进退之间要有一种平衡,这就有了困难。


如果彻底滑向世俗,人家就会说“这个人不像出家人”,会被人看不起,而且自己内心也不安,不甘心。


如果一味清高,固然会得到别人的钦仰,但是对自己来说,可能是“死要面子活受罪”。关键是真的有困难过不去的时候,总不能不食人间烟火。


所以,多数人就在这两者之间矛盾,徘徊,忽左忽右,感到迷茫不安。


在佛陀时代,出家人对金钱是一刀切的,佛陀制定戒律,叫“不捉金钱戒”,出家人不储存,甚至不触摸金钱。这样的戒律制度要求,和当时的民风,比较起来还是相对容易做的。


为什么呢?一是因为佛陀时代的出家人根机和我们现在不一样,根机好,道心强;第二,当时印度的社会文化风俗,非常尊重出家清修,出家人也不用钱,出去托钵乞食等,做这一切,在家居士也都非常尊重。


不仅在佛门是这样,即使世间婆罗门教的团体,各种沙门团体也都普遍受到民众的尊重。


有关的经济事务,几乎都是由大富长者、居士帮他们操劳,出家人只需要做专业的修行。


也就是说,当时印度的风俗提供了这种土壤,出家人没有钱,不事生产,专业修行,很受尊重,社会提供了最基本的修道资源。


可是,佛法传到中国之后,土壤就不一样了。流传到今天,作为一个出家人,对于金钱比在佛陀时代的出家人难得多。


一方面是我们的根机不行,没法和正法时代的出家人相比;另一方面,社会的文化、风俗也跟印度完全不一样。


在中国,出家人不事生产,那是被人看不起的。总的来讲,中国人对彼岸解脱的信仰是比较淡薄的;对现世的信仰,功利心是非常强的。


即使在大的宗教信仰当中,像佛法传到中国来,也都一定要被民俗的金钱崇拜所改造。


在中国,最大的神、最普及化的神、最受人欢迎的神是谁呢?就是财神。佛教里的弥勒菩萨也一定要把他改装成一个大肚弥勒,代表福报、富贵;捧了一个元宝,代表钱,这就是佛门里的财神。民众的这种风俗就是如此。


经过两千年的历史传承,今天的出家人不可能不拿金钱。中国佛教有一句话叫“农禅并重”,所谓“禅”就代表修行这一方面,“农”是代表经济这一方面。


为什么要并重?不并重就没人帮你去打点。古代农耕社会就以农为代表,现在倒不必去种地,但是在经济这一方面,还是得自己想办法。


这样佛教事业、寺院建设、人才培养、教团延续等方方面面,就不可能在金钱这方面做到相对干净,“不捉金钱、不管理,一心修道就好了”,没有那回事。今天这个时代要求出家人做更多的事,既要讲修行,还要建寺院,还要做慈善。


所以,面对这样一个时代,应该说根机更陋劣,任务更繁重;环境,就是社会土壤也更差。在这种情况下,对金钱这一方面,想要持守清净的声闻戒律,已经不可能;只能以菩萨戒求利他,而且也是净土宗念佛法门仰仗佛力,才有可能得解脱。


出家人如何看待金钱


下面提三点,供大家参考:一、放得下;二、拿得起;三、用得好。这应该是出家人对金钱的一个态度。


(一)放得下


放得下有两方面:


一个是主观心态,下决心放得下;第二,也要有客观条件。怎么说呢?比如说你本来就有债务,那能放得下吗?你欠别人一屁股债,那你放下了别人来找你,他没有放下,所以肯定不行。


再比如说,你有孩子,孩子的教育成长都需要费用,你拍拍屁股出家了,都不管了,那能行吗?也不行。


还有,身体不好,如果没有一定的储蓄,要经常看病,也没有来源,在身体病苦的时候是不是也能放得下呢?


这几方面就是我们事先预见到很可能用钱的地方,要把它打点好。就是说出家是有条件的,如果这几方面你都没有安排、打点得妥当,孩子、老人、债务等方方面面,你简单地一发心,说“我勇猛了,我出家了,我放下了”,那不管用的,到后来事情还会出现。所以,第一条放得下,要注意这两方面。


所谓“放得下”,有两种:一个是为自己,一个是为常住。为常住是怎么一个说法呢?我们经常听说“爱惜常住物,如护眼中珠”,因为三宝是特别尊贵的,因果很重的,不能随便浪费常住的财物,这个大原则当然没错。


像寺院也需要采购,也要天天吃饭,建设也要找建筑公司,也要签合同,也要付钱。


在这个过程当中,有些就是过于杀价,那就是没有放得下,表面看起来是为了常住、三宝。为了常住、三宝,也要按照市场公平的原则。


所以,如果过于杀价,其实只是心转移到另外一方面,对钱还是看得太重了。如果常住跟世间有一些经济往来,我觉得一个大的原则就是市场公平。在这个大前提下,佛门稍稍吃点亏,跟众生结个欢喜缘,这是可以的。这不代表亏损常住。


(二)拿得起


放得下就是说放干净,不存钱,或者很少,自己够用就行。拿得起就是有钱的时候是什么心态。有钱不要飘,有钱不要张狂,有钱要认识自己。


要知道所谓的钱,在出家人身上,那是代信众保管,是代信众用的,不是你的,这样的心态就是拿得起。


有钱心里也是平静,就像没有钱一样,没有事儿,低调。我们看有些人稍微有一点钱了,马上就飘忽起来了,都不知道自己是谁了,这就是拿不起。


比如有些人股票一涨,兴奋;股票一跌,就要跳楼了,这也是拿不起。涨也可以,跌也可以,对得失的忧患不是很重。钱有时候就是一个数字,如果就是盼望这个数字越来越多,这样的心态当然也是没有拿得起。应该知所节制,够用就可以了。


如果突然失去了钱财,也能安之若素,就像本来就没有钱一样,这叫“拿得起”。


总结上面两条:第一,虽然没钱,心里仍很富足,是放得下;第二,即使有钱,如同没钱一样,是拿得起。当然两者是相通的。


(三)用得好


用得好的标准是什么呢?作为出家人,不管是寺院团体,还是个人,我们说了这个钱财都是信众供养的,别人给的,我们是代人保管,代人使用,等于是代人投资,那要取得最大的效益,就是要帮信众增福报。


怎么让给你钱财的人,把他的钱财用到点,让他的福报赚得最大,这就要用得好。


现在很多帮人做投资理财的公司,有些基金,因为他们专业,他帮你看准哪一个产品,哪一个股票好,他帮你投资,你就能赚钱。信众为什么把钱给寺院、给三宝?希望在这里能用到好地儿,能够给他带来最大化的福报。


做投资理财,在现实生活当中需要专业的,像巴菲特这样的人。出家人如果管钱财,也要做佛门里的“高级理财师”。


这当然就有难度了,有几点:


◎ 第一,不可以自己享受,要用于利他。如果自己享受,人家的福报就赚不大了,人家给你的钱财,获得的利益就不丰厚。越是用于利他,获利就越大。


◎ 第二,用于三宝的事业,比用在世间的事业获利要大,这也是一个原则。


什么是三宝的事业?这需要用眼睛去认识。一般我们想到的是跟寺院道场相关,但是其实很多地方有“场”没有“道”。


寺院是一个物质载体,到底有没有佛法,有多少佛法,是浓是淡?寺院里都供养佛像,让人来结缘,比如烧香等。说没有佛法,它外在的形式表示它还有这个内容,但是就有所谓的浓淡、纯和不纯。


所以,我们的钱最好是投资在三宝佛法浓厚、纯粹的地方,这样收益就大。


◎ 第三,投资净土宗念佛决定假不了,决定是纯而又纯。因为这个法门符合末法时代绝大多数众生的根机,而且念佛一个,就能成佛一个,这个福报大得不得了。


人会造假,因为人假,所以学的法也可能假;但是念佛,再怎么假都假不了,因为佛是真的,假心念佛也能得真的利益。


所以,如果钱财适当地用在弘法布教——助印、讲法、人才培养、法物流通等方面,尤其是用在和净土宗念佛相关的方面,比如助念、念佛的道场等,这功德是最大的。


当然还有些情况,比如弱势群体,有急难需要救助的,也不是忽视不管;再比如孝养父母,这也有很大的福报。


总之,我们用信众的钱财,要用在真正能够增长众生的善根这一方面,而且要用得及时,要全心全意。也不念自己的功德,做过之后,也不要后悔。


做了为什么不后悔呢?比如说你帮助过谁,后来这个人不如你当初所期望的,你就后悔了,认为“他背叛我了”,这样的心就不清净,功德不大,福报也不大。就是不管对方如何,当初他有困难的时候,你帮助他的心是出于真诚,这就可以。


这三方面都是大原则,细致来讲要结合具体的事例。对于初出家的来说,主要是要学会放得下。


以好的制度让人安心出家办道


初出家,让他放得下,有利于他道心成长,闻法修学;但是也需要有制度来配合。这个制度大分两方面:


一个就是整体佛教的出家制度。总体来讲,还是可以保障。比如在寺院里吃穿住用,这一切都是常住担当,让他无后顾之忧,他才放得下。


再就是寺院应该有专门的费用,来为出家僧众作整体福利的安排。


由于今天这个时代,多少要给他少量的单银,偶尔有个小病,或者买点什么东西;搭车、通讯,这也需要常住给予制度性的保障。还有一些出家师父生病了,常住也要有制度给他们报销。


第三点,即使有这个制度安排,有的人也觉得不适应,就是所谓人情面子。


因为这个制度总是要通过人来申报、审查的,制度要公事公办,一定是这样的。


那么这样,有的人就不愿意,就觉得没有面子,“你这一戳就曝光了,大家都知道了,我用了常住的钱,那我将来就输人家一等了,说话底气就不够了。别人都没有用常住的钱,我用的还比较多,我怎么办?”


所以这第三方面,就是一些当家师,或者做师父的,有一些特别的费用,私下帮他解决的。也就是说,这个制度要有明暗两种渠道。人情就是这样。


几件具体事


(一)单银供养常住要隐秘


在团体当中,有些出家师父道心很好,“我现在身体也不错,一个月几百块钱的单银,我也用不上,我就上交给常住”,这个精神可嘉,但是我觉得在做的时候,最好不要让别人知道,也不必形成一种风气。


如果形成这样的风气,可能会互相攀比。可能多数人或者部分人现在确实用不着;但有的人现在也能用得着,他看人家都这么做,他也不好不这么做,这样就不方便了。


所以,如果少数或者部分人自己愿意,目前用不着的,那不要让别人知道,你偷偷地处理,或丢到功德箱也可以,你怎么用来利他都行。


(二)单银不多,权备不时之需


本来我们出家众就比较淡泊,大家初出家,供养也没有,也不怎么出门,这么一点死钱就不必上交。但是我想可以留点钱,自己以备不时之需。


(三)钱是业障!


有人讲“钱来了,业障就来了”,所以对钱很害怕,但有的时候还需要用钱,搞得很为难。这句话大体上是没错,尤其对于初机来讲。


它的用意是让我们不要贪取钱财,但是钱本身并不是业障,是因为我们不能正确地对待钱物,它才构成了障碍。如果你真能放得下、拿得起、用得好,那也能用得虎虎生风。


初出家的,尤其是年纪比较轻的,对于金钱未必有正确的认识和驾驭能力,还是首先要学会放得下,所谓“安贫乐道”“忧道不忧贫”。但是也不要太过。大致要知所节度,有少量零钱是可以的。


(四)有人供养到底收不收,怎么收?


还有的人也问“有的人供养我,我到底收还是不收啊?”这样问的人都是道心蛮好的。


特别是做当家的,在一方领众的,有不少事情要安排,如果一点不受供养,这不现实。如果收,怎么收,收多少,这也要看情况。


总的原则,你收的钱要能够增长对方的善根。如果你收了他的供养,不能增长他的善根,那当然就不能收。


一些知根知底的,他奉献都很虔诚、真诚的,你也有适当的事情可以用这个钱给他积累福报,那就可以收。如果是第一次见面,还不是很熟悉,甚至到一些地方去,有些人是出于礼节性的,“出家师父来了,我不供养,不好意思”,这些最好都不要收。


有时候被人家请到别的道场去,人家道场拿出供养金,如果走的时候把这个钱拿走,那就太犯忌讳了。


或者在他的道场也有信众的供养,这方面我们都学上人,通通留下来放在这个道场。如果有他单笔特别指定的供养对象,说“我这是要供养哪个寺院做什么的”,那行,可以请寺院开票据给他。


出家人接受别人的供养,要看对方的心,要去判断是否是清净心供养,而且不会给对方带来负担。有些人条件比较差,大家供养形成习惯了,他不拿也不好意思,千万不要让他感到难堪。


另外,一般到别人家去助念,在助念的场合,这是纯粹的公益,如果有规矩、规定,对方再怎样虔诚,一般情况都不方便收,或者可以拿来到寺院做什么。因为这个场景不一样。


谢谢大家。南无阿弥陀佛。




往期精彩 /

念佛是小因巨果吗?

堕胎会造成家庭不和吗?

有关杀生果报三问

人生一切因缘前定吗?人有主观能动性吗?

佛弟子可以找人看前世因果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