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9月4-6日“数字时代的语言学习”
“北京德国文化中心歌德学院”授权发布;
原题:《未来,我们如何学语言?德法中大型会议“数字时代的语言学习”完整日程安排》;
欢迎各语种师生参加,会议以德、法、中三语进行,全程同声传译、对外开放;
本次会议使用Zoom平台,详情请见正文。
Clarisse Croset @herfrenchness, © unsplash.com
在未来,我们将如何教授外语、学习外语?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和聊天机器人是否应该取代传统的语言教学课堂,还是只是对其进行补充?翻译软件是否能够成为更好的译者?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德国、法国和中国的(外语)学习领域有哪些新发展?
在法德文化基金(爱丽舍基金)框架内,北京德国文化中心·歌德学院(中国)与法国驻华大使馆文化教育合作处—北京法国文化中心合作,将于2020年9月4日至6日联合举办以“数字时代的语言学习”为主题的大型在线会议。来自德语国家、法国和中国的近30位专家将出席会议。他们来自应用语言学、认知科学、(机器)翻译、人工智能和计算机语言学、跨文化沟通、数字化教育、虚拟现实语言学习、德语作为外语等领域。
1. 从数字思维到数字行动:新冠疫情对(外语)语言学习/教育领域的影响
2. 学习者的超个性化:人工智能的分析力、对教学环境的影响和教师的角色
3. 多媒体工具如何让语言学习变得有形可触:虚拟现实技术、增强现实技术和聊天机器人
4. 语言翻译和算法:翻译软件是否是更好的译者?
活动安排
(下方时间均为北京时间)
9月4日,15:00 – 17:00
开幕式 & 研讨会
从数字思维到数字行动
新冠疫情对(外语)语言学习/教育领域的影响
这个世界早就想实现数字化。在虚拟购物、通信以及人的全球定位和移动方式等许多领域,数字技术确实不可或缺。但是另一方面,直到最近,教育领域的情况还在走向更传统的方向。毋庸置疑,新冠疫情将中小学、大学和其他教育参与者迅速推入一个数字世界,而他们在某种程度上还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自新冠肺炎大流行病爆发以来,德国、法国和中国的(外语)学习领域有哪些发展?(外语)数字学习的哪些结构、方法和工具已经证明了自己,哪些方面需要改进,还需要创造哪些前提条件?这种学习形式对学习心理有什么影响?
嘉宾:André Renz(行为经济学家,柏林维哲伯姆网络社会研究所(JWI) “基于数据的商业模式创新”研究小组负责人),顾曰国(北京外国语大学人工智能与人类语言重点实验室首席专家),Ivan Smilauer(法国国立东方语言文化学院副院长),Marion Grein(德国美因茨约翰内斯-古腾堡大学德语作为外语/第二语言的硕士课程负责人),Rémy Challe(法国教育科技协会总经理),余胜泉(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高精尖创新中心执行主任、“移动学习”教育部-中国移动联合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
主持:Jan Sprenger(北京歌德学院副院长、语言部主任),Jean-Francois Doulet(法国高等教育与人文社科研究合作专员)
zoom链接:goethe-oas.zoom.com.cn/j/98030544636
密码:88888888
本场活动将在北京歌德学院的微博账号上进行直播(新浪微博@歌德学院中国,语言:中文)
研讨会
学习者的超个性化:
人工智能的分析力、对教学环境的影响和教师的角色
这就引出了教师和学习者在课堂中的角色问题:数字化工具能取代教师吗?这有多大可能性?课堂还是最佳学习场所吗?这种发展会导致出现(学校)班级的新方案吗?在数字革命的冲击下,学习者/教师/课堂之间的三角关系如何发展?
直播间A
嘉宾:Aljoscha Burchardt(德国人工智能研究中心柏林(DFKI GmbH)副主任),Christian Ollivier(留尼汪大学应用语言学与语言教学教授),王秀丽 (北京语言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法语教研室主任)
主持:Karin Benkelmann-Zhang(德语教学合作处主任)/ Jan Sprenger
zoom链接:goethe-oas.zoom.com.cn/j/91374344121
密码:88888888
直播间B
嘉宾:Maud Ciekanski (法国洛林大学语言学教师研究员,法语信息化分析与处理研究室“语言教学法和社会语言学”团队负责人),唐锦兰(北京外国语大学网络教育学院院长,北京外国语大学人工智能与人类语言重点实验室研究员、语言智能教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语言智能教学专业委员会(ChinaCALL)秘书长),Ute Schmid(德国班贝格大学应用计算机科学认知系统领域教授)
主持:Jean-Francois Doulet
zoom链接:goethe-oas.zoom.com.cn/j/97575503691
密码:88888888
研讨会
媒体工具如何让语言习得变得有形可触:
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和聊天机器人
互联网及其多媒体工具已经开始改变语言学习的方式,这要归功于在线软件或远程教学。当前的技术发展表明,还会有进一步的重要变化。由于(虚拟)体验的出现,语言学习领域的继续发展极为可能:虚拟现实及其多样化的应用为体验语言和与之相关的文化提供了新的可能。学习者通过使用虚拟现实眼镜,可以代入式地过上柏林年轻人的生活,沉浸在使用他所学习语言的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在serious gaming平台,他可以一边学习法语表达,一边尝试挫败巴黎寻宝的阴谋。
互联网会成为学习者的一个巨大的研究领域,让自己完全沉浸在世界上各种语言和文化之中。不同文化的虚拟体验未来能取代个人之间的交流吗?语言习得会因为游戏化而变得轻松有趣,还是会失去自己的特性?在未来,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和聊天机器人是否应该取代或补充传统的语言课堂?
直播间A
嘉宾:Alex Boulton(法国洛林大学教授,语言教学法与社会语言学教学组组长),Timo Ahlers(波茨坦大学德语教师培训领域博士后),Milica Lazovic(德国希尔德斯海姆大学跨文化交流研究所的研究员),王士进(科大讯飞北京研究院院长,科大讯飞AI研究院副院长)
主持:Karin Benkelmann-Zhang / Jan Sprenger
zoom链接:goethe-oas.zoom.com.cn/j/91803897122
密码:88888888
直播间B
嘉宾:Karsten Senkbeil(德国希尔德斯海姆大学跨文化交流研究所的研究员),Laurence Schmoll(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应用语言学与语言教学法系教授)
主持:Jean-Francois Doulet
zoom链接:goethe-oas.zoom.com.cn/j/92896348404
密码:88888888
研讨会
Ed Tech——从调查研究到产品
在这一单元,我们将与多位专家共同探究数字产品和数字服务在应用领域的现状,了解数字学习和教学在中国当前的发展概况。
嘉宾:Michael Schwinkowski(德中教育研究专家),刘潇潇(中德和中欧教育与科研合作领域专家),Nicolas Dupain(法国沉浸式学习与沉浸式学习实验室首席执行官),Svenia Busson(法国创意数字化教育组织EdTech Tours & LearnSpace创始人),徐一洁(北京外研在线数字科技有限公司首席内容官)
主持:Jan Sprenger / Jean-Francois Doulet
zoom链接:goethe-oas.zoom.com.cn/j/99901218471
密码:88888888
9月5日,19:00 – 20:00
研讨会
男性、女性还是机器译者:
人工智能会给翻译行业带来哪些改变?
zoom链接:goethe-oas.zoom.com.cn/j/93929304411
9月6日,15:00 – 17:00
研讨会
语言翻译和算法:
翻译软件是否是更好的译者?
如今,诸多可供使用的翻译程序似乎预示着一个乌托邦的出现:巴别塔及其语言之谜的终结。事实上,今天的你即使身处异国他乡,语言不通,也可以使用手机交流。你只需对着手机说话,几乎一瞬间,手机就会把你说的话翻译成当地国家的语言。人们突然可以普遍无障碍交流。但这种幻想的背后,也隐藏着挑战。
首先是实质的问题:机器人及其算法是可靠的笔译和口译者吗?随之而来的另一个问题:翻译只是一种功能,还是属于另一个更复杂的层面,即交流层面?换句话说,数字化时代的翻译指向一种人工智能似乎(还)无法提供的专有技术:文化传播和人际协调。
嘉宾:Josef van Genabith (德国人工智能研究中心(DFKI)的科学领域主任(之一)),李梅 (同济大学教授、博导、MTI(翻译硕士专业学位)中心主任),缪君 (中山大学语言学副教授),Pascale Elbaz(巴黎高等跨文化管理与传播学院汉语言与文化教师及研究员,汉英法三语翻译)
主持:Jan Sprenger / Jean-Francois Doulet
zoom链接:goethe-oas.zoom.com.cn/j/97375934645
密码:88888888
9月6日,19:00 – 20:00
闭幕式 & 研讨会
总结及展望:未来将如何发展?
主持:Jan Sprenger / Jean-Francois Doulet
zoom链接:goethe-oas.zoom.com.cn/j/93011741160
密码:88888888
主办
资助
合作伙伴
更多消息,请点击"阅读原文"
往期回顾
01 | 宝树:从旧机器到新神祇 02 | 王坤宇:脑机接口与人工智能影像 03 | 程林 江晖:跌入“恐惑谷”的机器人 04 | 宋明炜:科幻文学的真实性原则与诗学特征 05 | 【稿约】德国《技术哲学年刊》20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