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SFA·盘点 | 陕西导演,真是一个神奇的群体

2016-09-30 上海电影资料馆

“八百里秦川物华天宝,五千年历史人杰地灵。”


陕西,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在这片神奇的“黄土地”上,从这里走出去的导演,把中国电影带到了世界影坛。


陕西导演们绝对是这个世界上一流的“捕熊能手”,张艺谋、王全安、刁亦男都是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在握,顾长卫还是银熊加持。


下面,就一起来盘点这群神奇的陕西导演。



1. 张艺谋


1950年生于陕西西安,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他被称为“国师”,是中国“第五代”导演的领军人物。他将中国电影推向世界,曾三次提名奥斯卡最佳外语片,1998年更是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世界十大风云人物。


毕业后分配到广西电影制片厂,第一次担任第五代导演的集体创作电影《一个和八个》的摄影师。1986年主演第一部电影《老井》,便获得三个影帝殊荣。1987年他执导的处女作《红高粱》,震惊影坛,是获得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的首部亚洲电影。


张艺谋早期的艺术电影《红高粱》《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活着》等均以中国封建礼教下的男女社会为主题,文化气息浓厚,寓意深远。


2002年,转型后执导武侠电影《英雄》,终结了中国内地近10年电影市场的萎靡期,开启了商业大片的时代。


既懂得艺术要领,又适应得了商业环境。2013年,凭借电影《归来》4亿多的票房,刷新国产文艺片的票房纪录。


他,一个具有“实践探索意义”的“多产”导演,宝刀未老,跨出国门和好莱坞合作,继续为中国电影带来更多惊喜。



2. 谢飞


1942年生于陕西延安,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后留校任教,曾任导演系主任,是著名的学者型中国“第四代导演”,也是“第五代导演”尊敬的老师。


谢飞导演的作品抒情写实,关注女性命运,擅长表现由青春苦闷所折射的人生压抑。具有东方气质和民族风味,屡获国际大奖,是第四代导演中国际知名度最高的导演。


1986年《湘女潇潇》获法国第四届蒙彼利埃国际电影节金熊猫奖和西班牙第二十六届圣赛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堂吉诃德奖。


1990年《本命年》荣获第四十届西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


1992年《香魂女》和李安的《喜宴》同时获得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


1995年《黑骏马》获得第十九届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3. 顾长卫


1957年生于陕西西安,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和张艺谋是同班同学,毕业后分配到西安电影制片厂任摄影助理,有着“中国第一摄影师”美誉。他始终将陕西文化视为母语,但作品从未刻意煽情,是一位形象上“艺术范”最不明显,作品上却十分浓厚的优秀导演。


作为摄影师的他,1993年凭《霸王别姬》获第66届奥斯卡最佳摄影奖提名,并于2010年担任了第82届奥斯卡评委。


2005年首次执导的电影《孔雀》就获得第五十五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


两年后的《立春》则为女主角蒋雯丽夺得罗马国际电影节影后的桂冠。


从他的首部作品《孔雀》到最新作品《微爱》,都以现实中人物生活的坎坷经历或艺术青年在艺术与现实中的挣扎为素材。




4. 黄建新


1954年生于陕西西安,先后毕业于西北大学和北京电影学院,是被低估的中国“第五代导演”。


20世纪80年代,他的“先锋三部曲”(《黑炮事件》《错位》《轮回》)曾经引领中国电影的实验与变革浪潮。


90年代的“都市三部曲”(《站直了,别趴下》《背靠背,脸对脸》《红灯停,绿灯行》),以及世纪之交以来的“心理三部曲”(《说出你的秘密》《谁说我不在乎》《求求你,表扬我》)对社会的冷静思考,关注现实生活,探讨城市新兴中产阶级男女地位变化。而最为当下年轻人广为人知的,则是由与韩三平联合执导的《建国大业》《建党伟业》及筹备中的《建军大业》构成的“红色三部曲”。


转型做幕后的黄建新,监制《投名状》《十月围城》《白发魔女传之明月天国》等商业大片,在票房上大获成功。


 


5. 吴天明


1939年生于陕西咸阳三原,1976年考入北京电影学院导演进修班,和谢飞导演一样,他不仅是中国“第四代导演”,也被誉为“中国第五代导演”的伯乐和恩师。


1983年首次执导《没有航标的河流》受到广泛瞩目。


1984年执导根据陕西籍作家路遥改编的同名小说《人生》大获成功,成为其个人的代表作之一。1987年执导的电影《老井》夺得了第七届夏威夷国际电影节评审团特别奖了,也为张艺谋获得了第一个国际级影帝——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


1994年他执导的电影《变脸》再次受到东京国际电影节的青睐,获得最佳导演奖。


2016年上映的艺术电影《百鸟朝凤》成为他的遗作。他用以唢呐为符号的中国传统文化向中国电影致敬。


吴天明,就是这样一位温厚而朴实,具有高度修养和视野的电影艺术家。


 


6. 王全安


1965年生于陕西延安,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任职于西安电影制片厂,是中国“第六代导演”。


2000年,他的第一部作品《月蚀》获得第22届莫斯科国际电影节国际评委大奖。


2007年《图雅的婚事》荣获第57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熊奖。


2010年电影《团圆》获得第60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编剧银熊奖  


2012年在陕西渭南拍摄根据陕西籍作家陈忠实同名小说改编,具有精神史诗性的电影片《白鹿原》,入围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提名。


王全安专注于艺术电影创作,偏爱女性题材,塑造了一个个中国电影荧幕鲜活的女性形象。


逐渐形成具有个人特色的电影风格,对中国电影的发展做出极具探索性的贡献,同时也是一位深受国际电影节喜爱的导演。




7. 杨树鹏


1970年生于陕西宝鸡,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中国内地青年导演。


早期担任央视栏目编导,担任四年的《电影传奇》栏目的总导演,目前仅有四部电影作品,《烽火》《我的唐朝兄弟》,《匹夫》,《少年》。


2012年,他的《匹夫》一片,获得第4届英国万像国际华语电影节优秀导演奖。    


2016年, 由光线影业出品,以青春罪案为题材的新片《少年》值得期待。




8. 侯咏


1960年生于陕西西安,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和张艺谋是同班同学。现为上海戏剧学院摄影系主任。


早期曾担任田壮壮、张艺谋、吴子牛、丁荫楠等电影的摄影,他的摄影风格被称为“山野派”。


除摄影之外,他还独立指导了三部影片—《天出血》《一个人的奥林匹克》《茉莉花开》。


其中《茉莉花开》一片获得第七届上海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也许是同样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78班,侯咏执导的电影具有第五代导演作品的风格。


 
9. 冯小宁


1954年生于陕西西安,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美术系,是比较另类的中国“第五代导演”。虽与冯小刚仅一字之差,影片基调却有天壤之别,他专注于战争和灾难科幻题材电影。


1990年执导处女作——灾难科幻电影《大气层消失》,以强调“环境问题”为主题,获得世界环保电影节银奖,南斯拉夫国际环保、体育、旅游电影节银松奖。


于1996年相继创作了史诗般的“战争三部曲”《黄河绝恋》《紫日》《红河谷》。


其中,《黄河绝恋》拍摄于陕西延安壶口瀑布,壮美的景观契合了他一贯气势磅礴,场面壮观的艺术特征,是战争片中充满传奇与悲壮色彩的佳作。


具有“中国环境大使”称号的他,是一位“认真做事,平淡做人”,对社会负责任的“奇特”导演。


 


10. 刁亦男


1968年生于陕西西安,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文学系,中国先锋戏剧的代表人物。其父是西安电影制片厂的员工,儿时常驻于制片厂,深受艺术熏陶,曾在贾樟柯的帮助下拍摄了《制服》和《夜车》。一向低调、不善言谈的他直到2013年,45岁的他,因执导的《白日焰火》,名声响彻海内外。


早期的他主要从事编剧工作,编剧了《爱情麻辣烫》《将爱情进行到底》爱情电影,同时也是中国第一部公路片《走到底》的编剧。时至今日独立完成的电影也只有三部。


2003年他的首部作品《制服》,荣获22届温哥华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龙虎奖,为中国“独立电影”注入一股新的力量。


2007年他的第二部作品《夜车》,入围第60届戛纳国际电影节“一种瞩目”竞赛单元,获第23届华沙国际电影节新导演和新电影奖。


2013年的《白日焰火》,也是他的第三部影片,荣获第64届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影片金熊奖和最佳男演员奖,也是中国演员首次获得银熊影帝。《白日焰火》是一部打破艺术片与商业片界限的电影,由于营销策略得当,使得这部中小成本文艺电影收获1亿元的票房。

 



11. 王兵


1967年出生于陕西,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摄影系,是一位颇具实力的独立电影人。与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有着斩不断的情分。


历时四年执导的独立纪录片《铁西区》,聚焦沈阳铁西区的工厂、棚户区、铁路,影片长达9个小时,被誉为是“中国新纪录运动”代表作。


2010年执导首部剧情影片《夹边沟》入围第67届威尼斯电影节主竞赛单元,一度受到国外好评,但并未在国内上映。


2012年执导电影《三姐妹》,荣获第69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地平线单元奖。


2016年执导电影《苦钱》,荣获第73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地平线单元最佳编剧奖及提名。


他用镜头默默传达对社会底层的关注及感动,是一个走进人物真实世界的导演。




12. 李杨


1959年出生于陕西西安,拥有国内外影视教育背景,是一位电影作品少而精的优秀导演。


拍摄纪录片出身的他,于2003年首次拍摄的影片《盲井》,就获得第53届柏林国际电影节“艺术贡献银熊奖”,第40届台湾电影金马奖最佳跨媒介改编剧本奖等30多个世界级影展奖项。


2007年,他拍摄于陕西周至县的第二部影片《盲山》,入围第60届戛纳电影节“一种关注”单元,首次在中国内地公映。他的“盲”系列三部曲的最后一部《盲·道》也是刚刚拿到“出生证”,有望在中国上映。


作品产量较少数的他,作品风格却极为显著,触及社会底层人民的真实境遇,赋予鲜明的社会隐喻性。





陕西导演几乎都与西安电影制片厂有不解之缘,父辈也好,任职也罢。


陕西导演的成功绝非偶然,在西影厂宽松的创作环境下,有着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为中国电影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纪录。


无论是张艺谋,还是王全安,还是谢飞,顾长卫,陕西导演最拿手的就是女性题材和对女性角色的塑造,每个人在他们的那个创作巅峰的年代,都为中国影坛留下了经典的女性形象。


而陕西人,普遍深受厚重历史文化的影响,沉稳、低调,有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在这些陕西导演身上表现得尤其明显,他们身上自觉肩负着重担!


还有中国文坛一支主力军——陕西籍作家群也给了陕西导演们创作的灵感和源泉。


他们在国际上屡获大奖,最终书写了“西部电影”的传奇。如果没有陕西导演们,中国电影将何去何从? 



文 /  吴耀东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上海电影资料馆面向读者征稿啦!欢迎投稿到:sfa_info@163.com

影视相关,不限字数,择优采用。






·THE END·

扫一扫👆二维码加关注

一起看电影听讲座~

上海电影资料馆成立于1987年12月,隶属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主要职责是为上海影视界创作生产和专业教育提供多层次全方位的专业服务;针对世界电影发展新动向、新潮流进行深入和专题的研究讨论;适时开展有上海特色的国际和国内电影艺术交流活动。上海电影资料馆藏有交换、收集而来的中外影片拷贝、中外电影期刊和文字资料。此外,上海电影资料馆以上海影视文艺创作界和教育界为主要对象,每年举办中外电影工作研讨会、主题观摩研讨会、春夏秋三季艺术电影沙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