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SFA·盘点 | 万圣节我们不吓人,这里有一波高颜值吸血鬼

2016-10-31 上海电影资料馆

~万圣节来喽~

今天是西方的万圣节,一个与鬼怪息息相关的节日。要说西方世界最出名的鬼怪,莫过于吸食血液为生的吸血鬼了。与电影中粗俗野蛮的狼人和疯狂肆虐的科学怪物不同,吸血鬼通常十分高贵优雅。传说中的吸血鬼是欧洲王室的后裔,即使在吸食人血的瞬间,他们眼中也能清醒淡定地露出一丝狡黠魅惑又让人无法抗拒的光。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吸血鬼长了一张唇红齿白的,没有血色的脸。这一特征是人类根据一种叫卟啉病的疾患想象而成。该疾病的患者害怕见到阳光、洋葱、银器,需要以输血维持生命。有的人因为不小心见到了阳光,鼻子或耳朵被烧伤。与东方的僵尸,埃及的木乃伊一样,有关吸血鬼的想像,源自于人类对于尸体的恐惧。


在中世纪的西方,在人死下葬后,人们发现部分尸体口鼻处有血液流出,这样的情况会被人们认作是“吸血鬼”,认为该尸体会在夜间出来吸食鲜血,故而用重石压住尸体头部并用木钉钉穿尸体心脏部位,通过这种方法阻止其“作恶”。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于人死后身体内外压力不等,导致尸体内残留的体液外流而产生。


中世纪是哥特文化的诞生时期,吸血鬼、丧尸、阴森的古堡、荒郊野外的墓穴等便成了黑暗、恐怖的元素集合。这一时期,吸血鬼自身并没有明确的定位。到了十八至十九世纪时,吸血鬼才与僵尸或丧尸区别开来,逐渐变为有自我意志,有思想,并与常人无异的人物形象。在恐怖小说如德古拉伯爵等故事中,吸血鬼常被设定为有贵族头衔的主人,或被咬变为其奴隶的仆人等,吸血鬼已经不再是脱离于人类世界的尸身鬼魂,而是生存习性如死人,外貌如正常人一般的活物。


这一传说日后出现在各类文艺作品中,随着时代和技术的改变呈现出五花八门、形式各异的角色。吸血鬼题材的电影,即是根据吸血鬼源头,习性,等创作出来的有关吸血鬼族群之内以及吸血鬼与其他种群之间的故事。


吸血鬼题材的电影数不胜数,最早的吸血鬼电影,产生自德国表现主义电影运动。1922年,德国导演茂瑙拍摄了电影史上第一部里程碑式的吸血鬼电影《吸血鬼诺斯费拉杜》,吸血鬼正式出现在了大银幕上。自此,古堡长棺、白面獠牙的吸血鬼变成为恐怖片的常客。该片根据B·斯托克1897年的长篇小说《德古拉》改编,由于版权的原因,茂瑙被迫将吸血鬼的名字改为诺斯费拉杜。

《吸血鬼诺斯费拉杜》剧照

片中饰演吸血鬼的Max Schreck也贡献了自己的传神表演。据说他平时生活中也模仿吸血鬼,甚至在棺材中接受记者采访。这部电影在影史上意义深远,其中主人公从棺材里爬起来的镜头创造了恐怖电影史上空前的惊悚场面。这一拍摄形式为日后恐怖片的导演提供了很多借鉴,包括后来的香港恐怖片。很多导演更是以翻拍来致敬本片,为茂瑙的经典原作赋予新的内涵。德国著名导演赫尔措格于1970年拍摄了《诺斯费拉图——夜晚的幽灵》。

《诺斯费拉图--夜晚的幽灵》剧照

而伊列斯·梅里格也于2000年以茂瑙拍摄此片的过程为基础拍摄了《吸血鬼之影》。


与现代影视作品中吸血鬼形象截然不同,最初的吸血鬼相貌丑陋,体态僵硬,与丧尸无异。也许当时受到了条件和背景的限制,光影色调主要偏向冷色苍白,黑暗,没有一丝人性的味道。
不过这类吸血鬼的形象在进入好莱坞后很快有了改观,1931年,托德·布朗宁德在电影《德库拉》中把吸血鬼塑造为一个深沉狡黠的绅士形象。在这部影片中,吸血鬼已经有了贵族伯爵的雏形。到了1958年,在英国导演泰伦斯·费希拍摄的影片《恐怖吸血鬼》中,演员开始因为饰演此类角色而有了个人魅力。这部影片既确立了英国老牌Hammer Film公司恐怖类型片的风格,还捧出了一个专长恐怖类角色的演员克里斯托佛李,苍白、削瘦、冷硬、孤独、绅士,克里斯托佛李几乎确立了一种吸血鬼的既定形象。把吸血鬼塑造成带有邪恶魅力的孤冷爵士。


而60年代的西方世界,无论是思想还是文化都处于一个革新时期。这一时期,性解放和女权主义运动的第二次浪潮兴起,都对电影产生了不小的影响,电影的内容题材方面进一步突破固有的界限。1961年的电影《血与玫瑰》以女性吸血鬼为主人公。影片史无前例地把吸血鬼电影推上了一个前卫的高度。
《血与玫瑰》剧照

故事讲述了一个年轻女孩在无意中发现一座女吸血鬼的坟墓,被吸血鬼附身,并且到处杀人性命,造成当地居民恐慌。影片细腻深刻地刻画了女主人公内心情感的压抑和转变,以吸血鬼的力量释放出了长久以来处于男权制度下,潜藏在女性内心的真实情绪。无论是女性吸血鬼主角的人物设定,还是她与女性好友之间的同性情感,在那个相对封闭的年代,类似情节和主题都是极端而大胆的。


之后,吸血鬼电影开始加入了各种各样的元素,类型也逐渐脱离恐怖电影的窠臼,朝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很多大师级导演都曾涉猎吸血鬼题材,如“教父之父”科波拉,以暗黑风格闻名的蒂姆·伯顿,罗曼·波兰斯基在1967年也曾拍过一部有关吸血鬼的无厘头喜剧电影《天师捉妖》。这部电影虽然对导演后期的风格并无裨益,却开创了另一种吸血鬼电影的创作路径。片中的诙谐幽默元素也减化了吸血鬼故事原有的恐怖和吓人的调调。 
《天师捉妖》剧照

当时,青年人追求一种完全意义上的自由,性解放被抬升到一定高度。很多吸血鬼题材的影片即被加入相当多的情色桥段。法国导演让·洛林可的《吸血鬼的强暴》,还是1974年的《魔鬼之血》,其中或隐或现的政治隐喻或者大量大尺度,血腥,情色镜头的赤裸呈现,都是相应时期迫切挣脱束缚的某种极端心态的反映。


20世纪90年代开始,暗黑色系哥特电影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吸血鬼的电影创作更趋向成熟,不但产生一些鼻祖级的佳作,故事和人物内涵也进一步丰富,具体表现为主题更加深入人物的内心,并挖掘吸血鬼这一“非人类”的人性因素。影史上最优秀的吸血鬼电影之一《夜访吸血鬼》便产出于这一时期。这部融合了奇幻、恐怖、惊悚、剧情、爱情等类型的电影改编自安妮·赖斯60年代的小说《吸血鬼编年史》的第一部《夜访吸血鬼》。故事讲述了一位失去妻女的人在变成吸血鬼后历经沧桑的故事。影片由尼尔·乔丹执导,汤姆·克鲁斯、布拉德·皮特等人主演。当时,肤白貌美的布拉德·皮特和魅惑优雅的阿汤哥还是刚入行的年轻小生。两位实力与美貌并具的帅哥组合,也为本片加分不少。

《夜访吸血鬼》剧照

他们不仅为吸血鬼电影史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之后,吸血鬼也因此一发不可收拾地走上了偶像之路。

这一时期的另一部电影,同样可以与这部电影并称为吸血鬼电影的鼻祖之作。这部电影是弗朗西斯·科波拉导演,加里·奥德曼、薇诺娜·瑞德、基努·李维斯等主演的《吸血僵尸惊情四百年》。影片讲述了德古拉伯爵重出江湖,上演一段因为爱人的自杀成为吸血鬼,最终得到救赎的故事。在这里,吸血鬼身上更多了些人性的光辉。

《吸血僵尸惊情四百年》

电影在对友情、爱情和婚姻进行肯定的同时,对于人性中善良终究要战胜邪恶的观点也进行了强化。最终的复仇和斗争皆因为爱情的光环而黯然褪色。本片是典型的好莱坞式电影,科波拉在画面和技术上的处理,将一些冲突性的片段渲染得更加神秘和虚幻。


从九十年代到现在,吸血鬼题材的电影进入一个大众化的发展阶段,吸血鬼故事在世界观架构上也开始突破仅仅与人类争斗的限制。吸血鬼开始有自己的起源、族群、族谱和信仰。他们与另一族群狼人从古至今也展开了“剪不断,理还乱”的恩怨情仇。《黑夜传说》和《范海辛》便是此类电影的代表。前者讲述吸血鬼与狼人之间的长久以来的纠葛,后者则是以吸血鬼猎人的视角,讲述吸血鬼的诞生和吸血鬼猎人的源起。

《黑夜传说》剧照
《范海辛》剧照

这些电影与《指环王》等影片类似,以消费市场为主,用宏大的世界观,俊男美女的配置,华丽魔幻的色彩,超高水平的制作特效来吸引观众的眼球。包括之后风靡全球的《暮光之城》、《吸血鬼学院》、《吸血鬼姐妹》等等,为了适应市场化需求,最大程度的弱化了吸血鬼电影原有的恐怖或者深刻的人性元素,代之以浪漫的童话色彩,创造了一个吸血鬼和人类已经可以和谐共处的自然空间,让吸血鬼像正常人一样恋爱结婚生子,作人类的朋友。

《暮光之城》《吸血鬼学院》《吸血鬼姐妹》

这些电影以标新立异的美感和顺应时下年轻人兴趣的主题很快培养出了自己的粉丝群体。如今,吸血鬼这一形象因为再创作的复杂性和丰富性而产生了多重想象。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他们逐渐脱离开最初那个让人心生恐惧的恐怖怪物形象,满足了不同时期人类主观或客观层面的各种需要。与所有在时间的推进中变化的人物一样,吸血鬼形象亦有一条清晰的逐渐变化的脉络可寻。
不过作为人类想象中的人物,吸血鬼的故事在未来还有更多被创作,改造的可能性。也许,在不久的将来,吸血鬼电影也将成为一种特殊的电影类型,被更多的人关注。我们所能看到的,永远都只是冰山一角而已。


文 /  无双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上海电影资料馆面向读者征稿啦!欢迎投稿到:sfa_info@163.com

影视相关,不限字数,择优采用。






·THE END·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