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季 | 阳光灿烂的记忆
这是一个充满遗憾的毕业季,聚不齐的同窗好友,约不上的离别晚饭,圆不了的毕业旅行……时间就像杭城六月的大雨,一瞬间淋湿四个四季,恍惚间,却仿佛一切都还在原地。
抓不住的时光,留不住的青春,我们恐惧日子过得太快,但幸好记忆能将时光放缓。春意盎然的紫金港、氤氲梅雨的文三路、一个个深夜后凸显的黑眼圈、一次次爆肝后倒退的发际线……对于即将毕业的传媒学子而言,这些微不足道的记忆情境,没有什么缘故地就在心底留下印记,地久天长便成为弥足珍贵的回忆。
在这个特殊的毕业季里,我们采访了几位“准毕业生”,同他们一起重温那些阳光灿烂的传院记忆。
此景可待成追忆
梅雨中的西溪教学主楼给“aq”(化名)以幽深、静谧的感觉,氤氲潮湿的空气仿佛成了西溪独特的标识。在这个转专业面试的日子,她记得自己因紧张兴奋而错将简历照片贴歪,也记得面试开场时朱菁老师略带严肃的提问。在问及转专业的缘由时,aq答道:“高三时我为了学习新闻,‘弃理从文’,但可惜浙大传媒学院不在吉林省招生,我就与新闻专业擦肩而过。如果这次转专业失败,我可能选择二战高考,我实在不愿对理想有所亏欠。”
aq对新闻的钟爱源于对韩剧《匹诺曹》的追剧经历,她十分喜爱该剧的一句热评:“一个健全的社会,不该只有一种声音。新闻是一个窗口,透过窗口看到的可能是风景也可能是布景,作为观众,总该是有自己的判断,才不会被人牵着走,以至于间接做了刽子手。”
后来,aq如愿进入传媒学院,她在朋友圈中写道:“从此传媒人!”回望当初的选择,aq坦言:“直到进入传媒学院的那一刻,我才真正开始了我的大学生活。”
转专业成功后,aq的朋友圈
大二时,为了完成《声音与新媒体传播》的课程作业,“Y”(化名)一组披星戴月,记录着杭城“苏醒”的音轨。Y永远也忘不了凌晨三点早起采声的那天:万籁俱静的紫金港、晨钟声声的上天竺、破晓时分的柳浪莺闻……帧帧画面像是从记忆的黑白电影中剪出来的,真切而饱含质感。
溪声、钟声、诵经声、单车声,声声入耳。“聆听一座城市苏醒的感觉是无比奇妙的,那天的我们似乎对声音特别敏感,我们能听到日出的声音,那种感觉就像是在夏季吹来了一缕秋风。”
在上天竺采声完毕后,Y一行人骑着单车漫游在梅灵北路,“在我的记忆里,那一天显得很漫长,漫长地不可思议。在微风中骑着单车,看着太阳将升未升,我希望我可以一直这样悠悠骑地下去,只可惜每一段旅程都有它的终点。”
采声当天Y拍摄的梅灵北路
刷完了一个大夜,走出寝室却已是次日的黄昏。社团琐事、专业课程像一团乱麻,困得“D”(化名)心烦意乱。在马不停蹄的日子里,D常常追问自己:“自己这么累到底为了什么?又在其中得到了什么?”D回答不出眼下的两问,更不必说竺老校长的灵魂“两问”。
在前往晚课的路上,D走在阳明桥上。时至今日D仍对当时的场景记忆犹新:那时天色微微向晚,傍晚的天光瞬息幻变,天上飘着懒洋洋的云彩,下半截沉在黑暗里,上半截仍浮在阳光中。D看得神迷,就在这晦暗不定的天色里若有所思。“我当时想的其实也不过是日常琐事,却让我始终记得了这日。”
被光偷走的日子
“本子晓”(化名)十分怀念那些外出采访的日子,茶农、船民、守墓人、莼菜村、摄影前辈……都曾是他故事中的主角。“采访过程中对话的感觉是正式而又轻松的,当你聆听他人的故事时,你会发现对方会从陌生变得熟悉,他的形象会渐渐清晰可辨,那种感觉就好像你也参与了他的生命旅程,陪他在来时的路上走了一遭。”
在义桥港航所采访的那天太阳很大,本子晓能闻到货船上铁锈焦灼的气息。他聆听了船民三十年如一日运货、过闸口的日子,也铭记了船主老潘的那一声感慨:“我刚来的时候比你们还年轻呐!可这一年又一年的,船是越换越新,人倒是越来越老。”
临行前,本子晓站在船头,看京杭运河上的波光,阳光普照,他觉得这艘船该驶向太阳。在新闻报道里,他写道:“28年来,老潘乘着木船在这运河上用自己的方式过活,28年后,那木船已消失不见,只剩下雾一般的记忆,飘渺不清。”
采访当天本子晓拍摄的义桥港航所
每次听到《good boy》, “水立方”(化名)都会想起和传媒1604的伙伴们筹备学院新晚的日子。那是2016年的冬季,传媒1604的小伙伴将荧光棒粘在衣服上,以荧光舞的方式迎接新年。
当熟悉的旋律响起,水立方会梦回永谦剧场,舞台上那一抹荧光绿成为了这一段记忆绝佳的底色。“大一时的幸福具体而实在,时光仿佛都被打包进了舞台的方寸之间,对于大学生活的初印象、那种纯粹而洁净的快乐,都来自于那个奇妙的夜晚。”
如果记忆有名字,那么对于水立方而言,2016年的冬季就叫做“good boy”吧。
君竟归去
在西溪图书馆门口站定,咔嚓一下,还没等D缓过神,毕业合照已拍摄完毕。D有些恍惚:“镜头挺狠,岁月比它还狠。”
“站在合影台上有一种难以言说的感觉,因为大学时光即将在这里划上句号。我会有一种错觉、一种莫名的紧张,似乎经过一夜的睡眠,四年时间就朦胧恍惚地消逝了。但回首往事时,我发现自己没有什么传奇可言,只是做了些寻常巷陌的事,我认识到自己只是一个平凡人,也就逐渐释然了。”
光影定格的刹那,D听到雨滴隐隐约约地飘落,那雨滴穿过宇宙轻轻地落下,落在文三路232号,落到所有毕业生的肩上。
D的毕业证书
有些记忆始终存在,只是某时某刻它刚好被唤醒了。疫情下的毕业季里,Z(化名)有些遗憾。“我还记得大一时和室友定下的‘一起去动物园看猕猴’的约定,但大家因疫情和实习等原因散落各地,只能在毕业典礼当天草草一见,庆幸的是大家都在朝着既定的目标和路径努力前进着。”
即将就业的本子晓,面对未来不免有些忧虑。“从学生突然转为职场人,我会感到恐惧。以前虽然有实习,但‘学生’的主身份并没有变化,如果我迈出了学校的大门,以前没有想过的事情,没有担过的责任,现在都需要考虑进来了。毕业之前我不曾忧虑过岁月,现在却从未如此真切地思虑起来。
被光偷走的日子
在未来的日子里,水立方即将出国深造,她坦言:“之前总觉得毕业遥遥无期,没想到一转眼间大学的时光就走完了。”范昀老师“成长是一生的学业”的教诲仿佛是一首向阳之诗,她将牢牢铭记,步履不停。
“如果有机会的话,我也希望能把杭州未去过的景点再逛一逛,和生活了四年的城市轻轻说一声再见,没想到竟是一件残酷的事情。”
本子晓没有选择从事新闻行业,但他将永远牢记传院所传达的批判性思维。“传院教会了我独立思考,理性判断。这些理念像一点润如酥的雨,落下无形无迹,远看才草色青青,无际无涯。”
翻开采访时的老照片,本子晓会想起当日拍照时的情景,当时的光线怎样伏上那一檐一柱,至今仍历历在目。
aq即将从浙江日报开启记者生涯,她十分遗憾没有到现场去听“最后一课”,她想再见一见班主任,见一见朱菁老师,告诉他们自己确实有在努力成为一名记者。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名字均为化名)
文案 | 赵东山 应枝娟 刘嘉惠
图片|受访者提供
排版 | 李秋衔
责任编辑 | 施慧慧 秦钰阳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