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青媒专访 | 王可欣:求学历程中的“跨界”之旅


“不论在什么领域,上手做研究不难,做解决重要问题、具有原创性的研究,始终都很难。”王可欣说。从播音主持,到心理学,再到传播学,王可欣经历了求学过程中的三次“跨界”。从本科生一路读到博士生,她在不同的城市、不同的国家不断找寻着心仪的研究方向。

这次,我们采访了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百人计划研究员王可欣,听一听她的求学故事。


王可欣:清华大学与比利时荷语鲁汶大学联合培养博士,浙江大学(文科)百人计划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包括新媒体与受众、传播心理学、网络传播。


求学历程:三次跨界


Q

我们之前了解到,您从本科到博士的过程中修读了三门不同的专业。您最早的时候为什么选择学播音主持专业?

高中的时候我很想成为一名主持人,想象中从事主持人的工作可以让我去到不同的地方、接触不同的人,非常有趣、有新鲜感。所以当时有学长向我介绍了这个专业后,我就参加提前批考试选了播音主持方向,其实并没有经历太多深思熟虑。

A


Q

那后来您是因为什么缘故转向了心理学方向呢?

学了播音主持之后,我发现这个专业对个人的内涵和积累要求非常高。当时我想成为一名访谈类主持人,这需要我对人有更深的了解。因此,我就想到要学心理学,这样我可能对采访有更深的洞见。

不过,我报考的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是一个国家顶级的科学研究机构,后来我在这里接受了严谨的科研训练。

A


Q

读博士期间,您为什么选择转向了传播学领域呢?

读了心理学之后,我很想继续做研究。但是,心理学呈现出一个偏认知神经科学、脑科学的发展趋势,在心理学博士中,有医学、生物学、计算机的背景会更符合未来的发展方向。而我原来研究社会心理学,更多关注人际沟通、网络心理行为、亲密关系等。我认为在这些分支领域,传播学会有更深厚的理论基础。

A


Q

您在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过不同学科之间的冲突点呢?

在我看来,这三个学科本质上都在社会科学的范畴内。

我本科的学习比较注重外语能力的培养和表达,以及对于“public speaking”的训练,这些训练是任何一个学科都需要具备的。

心理学的训练对我来讲是在求学过程当中最困难的。因为我是自考心理学硕士,而且心理所硕士对数理统计和研究方法要求非常高,从零开始准备考试、准备科学研究的过程确实非常辛苦。但是跨越了那个阶段之后,我觉得这些技能运用起来就相对得心应手了。

转向传播学倒没有什么特别大的障碍,不过我所谈的仍旧只是我所熟悉的研究领域,不论在什么领域,上手做研究不难,做解决重要问题、具有原创性的研究,始终都很难。

A



学术生涯:点燃“学术火苗”


Q

您能和我们分享一下您研究生一年级时到伦敦ICA(国际传播学会)做学术报告的经历吗?

那次经历带给我最深刻的感受之一,就是我发觉自己的学术火苗真正被点燃了。在伦敦,我第一次发现学者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身份,我见到了不少有魅力、不拘一格的研究者,每个人都带有自己鲜明的风格。另外,对我来讲,这次经历也是很大的鼓励,是对我的能力的认可.


王可欣在ICA做学术汇报


Q

博士期间您曾到比利时鲁汶大学参加联合培养,您觉得这段求学经历给您带来了什么?

在比利时的经历在我的求学生涯中非常重要。在鲁汶,我找到了一群和自己完全志同道合的人,我们对问题的视角和分析非常默契,而这种默契是跨越语言和文化的。我因此找到了几位合作很愉快的学者,我们不仅仅是学术伙伴,同时也是好友,给予彼此情感支持和坚持下去的信念。



角色转变:从学生到教师


这是您第一年在浙大开课,现在上课感觉还顺利吗?

总体上是顺利的,但是也经历过一个调整期。比如这个冬学期我在给本科一年级的学生上“传播心理学”课程,有一百九十多个人选了课。这门课在国外常常都是开给硕士生的,而面对刚刚步入传播学领域的本科生,我只能尽力以尽可能缓和的方式去讲解每个原理背后的逻辑,而不去涉及太多名词和概念。



秋学期您已经给研究生上过研究方法类课程了,那您觉得除了学科基础不同之外,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上还有其他什么区别吗?

我觉得本科生更需要启发,而研究生已经具备了一定基础,我要更了解他们的特定诉求,给予针对性的指导。





那您觉得平时工作压力大吗?遭遇压力或者挫折时是怎么调整的呢?

2019年我刚进来的第一年,工作压力确实大到爆棚。一方面因为那时我初出茅庐,没有站上过讲台,研究也还在摸索阶段,所以感觉各方面技能都需要学习和历练。另外一个原因是我在北京生活了七年,来到杭州之后,我感觉和我原来的关系都切断了,会有些不适应。

从今年的九、十月份开始,我的授课工作逐渐步入正轨。虽然在授课过程中我也遇到过不顺利的情况,而且每次备课都会花费我非常多时间和精力,但是好在充分准备过之后,每次上完课都会有比较大的成就感,也会收到学生们积极的反馈。



在工作压力这么大的情况下,您会觉得焦虑吗?

焦虑会有的,但我不会一直把焦虑摆在眼前,让它影响我每天的生活。我觉得我们确实需要一个导向,然后就朝着既定的方向按部就班地好好做事。



您对自己的未来有什么期许吗?

我会希望自己可以做一个幸福的人。



文字整理 | 何淼 美多卓嘎 王一然图 | 王可欣排版 | 符安妮责任编辑 | 施慧慧 雷思涵


推荐阅读

1.专访 | 挑战杯金奖“I-Dub”团队:让每个人都能成为声音创作者

2.回望2020 | 与你共赏传媒学院的精彩瞬间

3.琅琅书声入湄潭

4.新知治学:《数字化风险传播与公众风险感知研究》出版(文末有惊喜!)

5.“走向数字:构建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科”学术论坛 ——暨“浙江大学数字沟通研究中心”成立大会隆重召开

6.“当代美学的论争与建设”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第五届浙江社科界学术年会分论坛在杭举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