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苏签署《中导条约》的来龙去脉
驱散欧洲战区的核阴云
——美苏1987年《中导条约》来龙去脉
文 / 陈伟
《中导条约》全称《美苏销毁两国中程导弹和中短程导弹的条约》,由美国总统里根和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于1987年在华盛顿签署。该条约要求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美苏两国全部陆基中短程导弹、中程导弹以及巡航导弹。
1987年12月8日,美国总统里根与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特区市签署《中导条约》后交换签字笔,居中者是苏共中央政治局英语翻译帕维尔•帕拉日琴科(Pavel Palazhchenko)。图像来源:《大西洋月刊》
想当年,美苏作为冷战对峙和军备竞赛的冤家对头,为什么突然妥协退让,决定签署销毁全部中程导弹的双边条约?中程导弹是美苏耗费巨资研发、威摄和致命打击敌方的大国重器,为什么说销毁就全部销毁?这一切需要从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从头谈起。
(一)古巴中程导弹危机几乎引发核大战
什么是中程导弹,各个国家有不同的定义。根据1987年《中导条约》,所谓中程导弹有两种: 第一是射程500到1,000公里的中短程弹道导弹,第二是射程1,000到5,500公里的中程弹道导弹和陆基中程巡航导弹。
冷战开始后,美英分别在英国、意大利、土耳其等地部署配备核弹头的“朱庇特”型中程弹道导弹,射程2,400公里,可以覆盖苏联西部地区,早期预警时间很短,对苏联形成致命战略核威胁。而苏联的中程导弹却打不到美国。
美国在土耳其、意大利部署“朱庇特”型中程弹道导弹。图像来源:战略与国际关系研究中心
1962年10月,美军U─2型高空侦察机发现,苏联在古巴秘密部署中程弹道导弹。美国情报部门判断核弹头已经运抵古巴,否则苏联冒险犯难、部署中程导弹缺乏战略意义。可是,美国高层始终无法确认苏联导弹是否配备核弹头,对苏方在危急时刻动用核武器的可能性同样毫不知情。
1962年10月16日,美国空军U-2型高空高速侦察机在古巴发现中程弹道导弹发射场。图像来源:军事历史
U─2型侦察机拍摄的苏联在中程弹道导弹发射场照片。图像来源:军事历史
俄罗斯1992年公布绝密档案后,古巴导弹危机的真相和内幕浮出海面,堪称惊心动魄,险象环生,几乎触发一场毁灭人类的空前核浩劫。请读者参见:古巴导弹危机:你不知道的惊天内幕。
根据俄方秘档,当年苏联在古巴部署了战略火箭军第43师,其中有三个北约代号SS─4型“凉鞋”式中程导弹团,24座导弹发射器,共有42枚中程弹道导弹,射程2,080公里,配备核弹头36个,可以打到华盛顿和纽约,危及数十个城市和9,200万美国人口。每一个核弹头的爆炸威力高达100万吨梯恩梯炸药当量,相当于广岛原子弹(1.4万吨当量)的71倍。
苏联在古巴秘密部署SS─4型中程弹道导弹42枚,射程2,080公里,配备核弹头36个,爆炸当量100万吨梯恩梯炸药。
为了护卫中程导弹基地,抗击美军入侵古巴,苏联不但在古巴秘密部署了两个地空导弹师(萨姆─2型防空导弹发射器288座,地对空导弹1,052枚)和四个机械化步兵团,而且还在古巴秘密部署了100余件小型战术核武器,足以使美国入侵古巴的登陆部队在一瞬间全军覆灭,使海面上庞大的登陆支援舰队和航空母舰战斗群顷刻间葬身鱼腹。
苏联在古巴秘密部署海岸防卫短程巡航导弹80枚,配备战术核弹头80个,爆炸当量1.4万吨,与广岛原子弹威力相同,专门打击海上目标。
苏联在古巴秘密部署“月神”型地对地短程战术导弹60枚,配备战术核弹头12个,爆炸威力2,000吨当量,专门打击滩头登陆部队。
回首往事,在回忆录《总统幕僚:在肯尼迪身边十一年》中,肯尼迪总统特别助理特德•索伦森胆颤心惊地写道:
“如果肯尼迪总统在1962年10月决定空袭或入侵,我们知道驻扎在古巴的前苏联军队马上会用核武器回击我们,从而挑起人类的首次核战争,最初可能仅在于战术核武器层面,但很快就会不可控制地升级到战略交战,直到两国除了废墟和武器而别无它物的时候为才停止。”
幸运的是,当年肯尼迪总统冷静谨慎,软硬兼施。他一方面下令实施海上封锁以及准备大规模空袭和登陆作战,一方面顶住军方鹰派要求尽快开始空袭的压力,委派他的弟弟、联邦司法部长罗伯特•肯尼迪与苏联驻美国大使阿纳托利•多勃雷宁举行秘密会晤,寻求外交解决之道。
1962年10月,美国海军出动8个航空母舰战斗群封锁古巴沿海,随时准备向苏联中程导弹阵地发起大规模空袭。图为“企业”号航空母舰战斗群。图像来源:美联社
1962年10月27日,美军即将对苏联驻古巴导弹发射场发起空袭前,美苏终于达成两项幕后妥协交易:第一,如果苏联撤除中程导弹,美国保证不入侵古巴;第二,美国承诺从北约盟国土耳其、意大利撤除“朱庇特”中程导弹。
1962年10月18日,古巴导弹危机爆发第3天,肯尼迪总统(右)在白宫会见苏联驻美国大使阿纳托利•多勃雷宁。图像来源:美联社
苏联被迫从古巴撤出中程导弹后,美国依照协议撤出了在意大利和土耳其的陆基中程导弹,英国也随之裁撤了在欧洲战区的中程导弹。美国对苏联的战略核威摄,主要凭借远程洲际弹道导弹、远程战略轰炸机、北极星潜射弹道导弹的“三位一体”战略核力量。
(二)“1983年战争恐惧”险象环生
古巴导弹危机后,苏联以空前规模扩军备战,在战略核力量和远洋海军领域急起直追。利用美国深陷越南战争和水门危机的困境,苏联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与美国形成“相互确保摧毁”的恐怖战略核均势。
1970年代中期美苏形成“相互确保摧毁”的恐怖战略核均势,双方即使打到弹尽援绝,仍然只能挽弓射箭,不敢动用毁灭性核武器。
除了战略核弹头数量和远程战略轰炸机,当年苏联在洲际弹道导弹发射装置数量、核弹头当量、战略核潜艇数量等方面领先美国。比如,苏联拥有洲际弹道导弹发射装置1,575具,美国只有1,054具,比苏联落后三分之一。苏联还投入巨资建设航空母舰和远洋海军,迅速成为对抗美国的世界第二大海军强国。
1977年,以抗衡欧洲战区英法核力量和美国新一代潜射弹道导弹威胁为借口,苏联开始在欧洲战区部署SS─20型“军刀”式新型中程弹道导弹,替换老旧的SS─4型、SS─5型中程导弹。
SS─20导弹陆地机动发射,配备三个分导式多弹头,射程5,000公里,命中精度400米,每个核弹头爆炸当量15万吨,主要用于打击工业中心、导弹基地、军事指挥中心等。截至1984年为止,已部署450枚。
1977年,苏联开始在欧洲战区部署SS─20型分导式多弹头新型中程弹道导弹。
1981年初里根总统执政后,大规模扩军备战,强硬对抗苏联全球扩张。
苏联不甘示弱。1981年9月,在国防部长乌斯季诺夫元帅指挥下,苏联举行人类有史以来规模最大一次军事演习“西方─81”,令美国、北约盟国甚至中国军方深感震撼。
苏联国防部长乌斯季诺夫元帅。图像来源:军事历史
在这次演习中,苏联出动50余万军队、1万余辆T─62型、T─72型主战坦克,动用SS─20型中程弹道导弹、图─22型“逆火式”战略轰炸机、“基辅”号航空母舰等先进武器,以北约为假想敌实施大纵深进攻演习,毫不掩饰地炫耀武力。
1981年苏联军事演习“西方-81”的震撼场面。图像来源: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苏联陆军T─72型主战坦克。图像来源:兵器识别
苏联空军图─22型(北约代号: Backfire,逆火式)战略轰炸机,载弹量20吨,目前仍有162架图─22轰炸机在俄罗斯空军服役。图像来源:俄罗斯卫星通讯社
苏联海军“基辅”号航空母舰,飞行甲板上可见5架雅克─38型垂直起降舰载战斗机,1架卡─25型反潜直升机,1架卡─27型反潜直升机,1988年1月6日被偷拍。图像来源:美国海军网站
1981年苏联国防部长乌斯季诺夫陪同苏共中央总书记勃列日涅夫顶风冒雪检阅部队。图像来源:俄罗斯新时代
苏共中央三任总书记合影。前排左起:勃列日涅夫(1966.4─1982.11任职)、安德罗波夫(1982.11─1984.2任职)、契尔年科(1984.2─1985.3任职),右1是苏联部长会议主席柯西金(侧影),摄于1978年。图像来源:俄罗斯新时代
1983年,整个欧洲笼罩在核战争的浓重阴云之中。美国海空军和北约盟军接连举行“吸尘器─臭虫83”、“部队重返德意志”等大规模军事演习,而且在演习中首次演练如何在实战中投放战术核武器的危险程序。
据美国国家档案馆最新解密文件,1983年6月3日,苏共中央总书记安德罗波夫会见美国总统特使威廉•哈里曼时警告说:“里根政府的挑衅正在使两个超级大国越来越容易出现误判,从而向核战争的危险红线日益逼近。”
左起:国防部长德米特里•乌斯季诺夫、苏共中央总书记尤里•安德罗波夫、苏联部长会议主席尼古拉•吉洪诺夫,摄于1983年5月9日战胜德国法西斯纪念日。图像来源:美联社
1983年9月26日凌晨,苏联防空军导弹预警指挥中心监测到,美国向苏联发射了数量旁大的远程战略导弹。按照当时苏军的核战程序,应当立刻向军方最高领导人报告,对美国做出报复性战略核反击。
当时在预警中心值班的军官是斯坦尼斯拉夫•彼得罗夫中校。2013年他告诉英国广播公司俄语部记者帕维尔•阿克赛诺夫:“没有哪一条规定指出,我们可以考虑多长时间再向上级汇报。但是我知道,每拖延一秒钟,都是在损失宝贵的时间,我需要立刻通知苏联军队和政治领导人。”
然而,彼得罗夫临危不乱,冷静判断,认为是预警系统故障造成的虚假警报。他斗胆决定不向上级报告,避免双方擦枪走火。彼得罗夫这样做属于违反军事条例和严重失职,但是全人类可能因此躲过了一场核大战灾难。直到苏联解体后,此意外事件才被曝光,彼得罗夫在西方获授数个国际大奖。
前苏联防空军中校斯坦尼斯拉夫•彼得罗夫。图像来源:英国广播公司
彼得罗夫回忆,在预警指挥中心值班的一组军官当中,只有他一个人受过人文教育,对美国社会和西方文化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他告诉记者:“我的同事都是职业军人。他们学的是下达命令、服从命令”。
彼得罗夫表示:“如果承认我们的预警系统出现了那样的失误,那是苏联军队的耻辱。”“我不是英雄,只不过是在干我的工作。不过很幸运,那天晚上是我在值班。”
前苏联防空军中校斯坦尼斯拉夫•彼得罗夫。图像来源:英国广播公司
美国方面也多次发生过令人胆寒的核警报意外事故。最严重的一次是1980年6月3日凌晨2点30分,卡特总统国家安全顾问布热津斯基接到电话,他的军事助理威廉•奥多姆少将报告说,北美防空司令部预警中心监测到,苏联发射的220枚导弹正向美国袭来。
布热津斯基的军事助理威廉•奥多姆少将,里根总统执政期间升任国家安全局(NSA)中将局长。
布热津斯基知道,确认苏联发起核攻击后,美国总统下达报复指令的决策时间是3─7分钟。但是兹事体大,他没有立刻惊动卡特总统。
布热津斯基告诉奥多姆,需要等其它预警中心的报告,确定苏联是否发动核攻击和具体攻击目标后,才能通知卡特总统。他命令奥多姆确认战略空军司令部的B─52型远程战略轰炸机已经携带核弹升空,进入待命攻击状态。
刚放下电话,奥多姆又打来第二个电话称,苏方发射的导弹是2,200枚,显然是一次全面核进攻。就在布热津斯基准备报告卡特总统时,奥多姆又打来第三个电话称,其它预警中心尚未发现苏联向美国发动核攻击。
深夜中,布热津斯基失魂落魄,万分焦虑。他没有叫醒妻子,如果北美防空司令部的警报属实,华盛顿即将变成一片核废墟,妻子在睡梦中死去更好。
当他还在犹豫是否通知卡特总统时,电话铃再次响起,告知警报为误报,原因是一个糊涂蛋把军事训练用磁带错误地放入了电脑系统。
1979年2月14日,国家安全顾问布热津斯基(前左)、国务卿万斯(前右)陪同卡特总统(前中)走向直升机。图像来源:美联社
布热津斯基:《实力与原则:国家安全顾问回忆录(1977─1981)》
中央情报局战略情报分析中心研究报告认为:“‘1983战争恐惧’是古巴导弹危机之后美苏两国之间最为危险的战争对峙。”直到1985年3月戈尔巴乔夫上台,美苏在欧洲战区剑拔弩张、核战争一触即发的险恶局面才出现缓和迹象。
(三)“潘兴二式”中程导弹逼迫苏联让步
里根政府不顾苏联军事威胁和外交恐吓,无视欧美各国空前规模的反核军备竞赛示威游行,与北约盟国联手逆风而上,于1983年开始在欧洲战区部署“潘兴二式”(Pershing II)新型中程导弹和陆基巡航导弹。
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立场强硬,坚决支持里根总统在欧洲战区部署新型中程导弹。图像来源:美联社。
作为应对,苏联开始进行战争动员,停止军队正常轮替,准备反击“类似1941年希特勒侵略”那样的世界大战。苏共中央政治局成员采取轮流战备值班制度,24小时紧盯军事态势发展。
面对危如累卵的对峙局面,里根总统在演讲中宣称:
“美国从两次世界大战中得到痛苦教训。时刻准备捍卫和平,要比失去和平后才远渡重洋、艰苦卓绝地夺回和平要好得多。”
1982年6月12日,和平主义组织在纽约市中央公园举行百万人规模反核军备竞赛示威游行,参加人数大大超过1969年11月15日华盛顿特区市举行的最大一次60万人规模反越战示威。图像来源:美联社
1983年4月,里根总统提出“战略防御计划”(星球大战计划),企图用新一轮军备竞赛压垮日渐衰竭的苏联经济,迫使克里姆林宫屈服认输。
当年美国部署的“潘兴二式”导弹陆地机动发射,射程1,800公里,最大速度超音速12倍,使用惯性制导和雷达地形匹配末段制导两套制导装置,命中精度20-30米,约为SS─20导弹的15倍,核弹头(W85)爆炸当量2─8万吨,核弹头又分空爆、地爆和钻地爆三种。钻地爆弹头能深入地下45米,对苏联战略核力量和地下战略指挥中心形成重大威胁。
1983年美国在欧洲战区部署“潘兴二式”(Pershing II)中程弹道导弹。
“潘兴二式”导弹号称从西德发射后6分钟即可打到莫斯科,早期预警时间短,命中精度高,核弹头当量小,实战化程度高,导致苏联领导人来不及下决心向美国本土还击,或者及时躲入地下战略指挥所逃生。几百枚造价不高的中程弹道导弹,有可能在短时间内摧毁苏联的核导弹基地和军事决策中心,瘫痪苏联的战争能力,成为悬在克里姆林宫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更要命的是,SS─20型中程导弹只是战区导弹,“潘兴二式”中程导弹却是可以攻击苏联本土、打破美苏战略核均衡的“远程战略导弹”。苏联必须动用远程洲际导弹才能回击美国本土。考虑到洲际弹道导弹的昂贵成本、部署难度、预警时间长和低命中精度,苏联先天性地陷入不对等的战略劣势。
“潘兴二式”中程导弹成为悬在克里姆林宫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图像来源:美国科学家联盟
毫无疑问,苏联部署SS─20中程导弹是“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典型案例。
在在1996年出版的回忆录《来自阴影:五位美国总统赢得冷战的超级内幕》一书中,小布什总统内阁第二任国防部长、当年里根政府中央情报局副局长罗伯特•盖茨认为:“勃列日涅夫领导集团在70年代所做出的一个致命错误决策,是1977年在欧洲战区部署SS─20新型中程导弹。”
经历长达数十年的核军备竞赛后,美苏都意识到“核战争没有胜利者”。如果在实战中使用爆炸当量百万吨乃至数千万吨的战略核武器,将不可避免地导致全面核战争和整个人类毁灭。因此,必须改变传统战争思维。
1972年5月在莫斯科,美国总统尼克松与苏共中央总书记勃列日涅夫签署《美苏关于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某些措施的临时协定》。1979年6月在维也纳,卡特总统与勃列日涅夫总书记签署《美苏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
根据以上两项条约,美苏约定双方战略核武器的数量上限,将人类从无限制核军备竞赛、自我灭亡的边缘拉回一大步。
1972年尼克松总统与勃列日涅夫总书记签署《美苏关于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的某些措施的临时协定》。图像来源:尼克松总统图书馆
1979年卡特总统与勃列日涅夫总书记签署《美苏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签约后6个月,苏联入侵阿富汗,延宕美国国会批准条约生效。1986年里根政府指控苏联违约,宣布退出条约。图像来源:美联社
美苏远程战略核武器受到条约限制,而且双方都不敢在实战中轻易使用。但是,中短程弹道导弹以及核弹头小型化和命中精度大幅度提高,又打开了核战争的另一扇“地狱之门”。
随着军事科技的发展,命中精度高达20-30米的中短程弹道导弹搭配战术核弹头,有可能对敌方特定军事目标发动“外科手术”式精确打击,同时不至于造成过大的平民连带伤亡。
这种全新的战争技术手段出现后,美苏不约而同修正了核战争条令,把核武器攻击目标由重工业区和人口稠密的大城市改为核导弹发射井和军事指挥中心。
美苏迷信使用低当量小型核武器攻击军事目标,有可能在升级为全面核战争前摧毁对方的第二次打击(反击)能力,迫使其低头认输,无形中大大降低了核门槛,使中短程导弹成为美苏核大战的“起爆器”。
与美国相比,苏联严重暴露在中短程核导弹的致命打击之下。面对欧洲战区中短程核导弹的强大威摄力,面对美国“星球大战计划”造成新一轮军备竞赛的严峻前景,经济日渐衰竭的背景下,苏联被迫做出重大妥协。
戈尔巴乔夫执政后,提出“新思维”理念,决定大幅度缓和东西方关系,停止耗费巨资的军备竞赛,集中精力于国内政治和经济改革。
1988年,戈尔巴乔夫总书记、里根总统、老布什副总统在纽约曼哈顿合影
与此同时,美国决定退让一步,见好就收。北约盟国也积极推动美国与苏联在中程导弹领域达成妥协,避免美国以北约国家为代价,莽撞地与苏联在欧洲战区打一场“有限核战争”。
1987年12月8日,美苏领导人终于在华盛顿签署关于全部销毁各自中程导弹和中短程导弹的《中导条约》。
1987年12月8日,里根总统与戈尔巴乔夫总书记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特区市签署《中导条约》。图像来源:《大西洋月刊》
里根政府国防部长温伯格在回忆录《为和平而战:我在五角大楼关键七年》(Fighting for Peace: Seven Critical Years in the Pentagon)中总结说,签署《中导条约》的经验教训是:第一,美国只有坚持“以实力求和平”原则,才有可能在军备控制领域取得突破;第二,仅有实力而没有里根总统强有力的决心和领导,对手仍然不可能妥协退让。
1985年2月8日,美国国防部长温伯格(Caspar Weinberger)与军事助理科林•鲍威尔少将研究文件。图像来源:politico
(四)苏联签约真的上当受骗了吗?
《中导条约》规定,美苏双方全部销毁2,611枚已部署和计划部署的中短程、中程弹道导弹和陆基巡航导弹,其中包括导弹发射器和和车辆等辅助设备。为了确保条约实施,双方拥有亲临对方导弹基地核查的权利。
根据条约,美国销毁中程导弹859枚,主要型号是已部署和计划部署在英国、西德、比利时、意大利、荷兰的“潘兴二式”中程弹道导弹276枚、陆基“狮鹫”式中程巡航导弹(BGM-109G,射程2,500公里,命中精度10米,核弹头(W84) 当量5─15万吨)569枚。
1988年10月,一位苏联导弹专家在美国得克萨斯州军事基地现场查核美方销毁“潘兴二式”导弹。图像来源:美国国防部网站
1988年10月,一位苏联导弹专家在美军基地现场查核即将销毁的陆基“狮鹫”巡航导弹。图像来源:美国国防部网站
相比之下,苏联销毁中程弹道导弹1,752枚,数量远远超过美国,主要型号是SS─20型导弹650枚,SS─4型导弹170枚,SS─5型导弹6枚,SS─12型导弹120枚,SS─23型导弹20枚。
苏联R-11弹道导弹(北约代号SS-1B型“飞毛腿”,英文scud)射程300公里,不在《中导条约》限制之列,幸免被销毁的命运,后来出口到很多国家。1991年海湾战争期间,伊拉克向以色列和驻沙特美军发射了88枚“飞毛腿”弹道导弹,使其暴得大名。
苏联R-11弹道导弹(北约代号SS-1B型“飞毛腿”)射程300公里,不在《中导条约》限制之列。图像来源:兵器识别
很多军事专家认为,当年戈尔巴乔夫求和心切,太轻易地“自废武功”,签署如此不对等的《中导条约》使苏联吃了大亏。像1962年古巴中程导弹危机一样,苏联在1980年代欧洲中程导弹危机中再次败下阵来。
第一,美国只销毁859枚中程导弹,而苏联销毁的中程导弹则多达1,752枚。
第二,条约仅约束美苏两国,而不约束北约框架下的英法中程核导弹,尽管这些导弹同样覆盖苏联欧洲地区。
第三,美国销毁的中程导弹全都是单弹头,而苏联SS─20型导弹却是先进的分导式多弹头,突防能力很强。
还有,SS─20型导弹如果改为单弹头发射,射程可以猛增到10,000公里,相当于远程洲际导弹,被视为中程弹道导弹的经典杰作。签约后,苏联战略火箭军以实弹发射的方式全部销毁了SS─20型导弹,没有出现一例故障。
冷战结束后,尚未销毁的一枚苏联SS─20型(左)和一枚美国“潘兴二式”(右)中程弹道导弹在美国航空与航天博物馆并列展出。
从表面上看苏联确实吃了大亏。但如果考虑到苏联的中程导弹只是战区导弹,而美国部署在欧洲战区的中程导弹却相当于“远程战略导弹“,考虑到美国中程导弹的核弹头当量小、精度高,不会造成大量平民伤亡,使美国拥有在本土免遭核浩劫的情况下与苏联在欧洲打一场“有限核战争”的灵活反应优势,那么苏联很可能是“吃小亏占大便宜”。
从简单算术的角度看,苏联销毁的中程导弹数量是美国的两倍以上,确实吃了大亏,俄罗斯军方至今愤愤不平,强烈感觉上当受骗。
但从军事战略角度看,即使苏联销毁的导弹数量是美国的5─6倍,克里姆林宫仍然谈不上吃大亏,因为大大减轻了针对苏联的战略核威胁。相比之下,华盛顿履行《中导条约》没有减轻任何针对美国本土的战略核威胁。
《中导条约》是美苏军备谈判历史上的里程碑。它不仅使两个超级大国真正减少了核武器数量,而且成功销毁了一个非常危险的核武器等级,驱散了笼罩在欧洲战区上空的核阴云,大大减少了美苏爆发核冲突的风险,缓和了剑拔弩张的东西方对峙局势,使世人第一次看到冷战有可能结束、核武器有可能受到控制的曙光。
顺便提一句,当年苏联SS─20型中程导弹约有三分之一部署在亚洲战区,目标对准中国以及美国在阿拉斯加州的军事基地。《中导条约》签署后,SS─20型导弹被全部销毁,大幅度减轻了苏联对中国的军事威胁。
冷战结束四分之一世纪以来,俄罗斯经济每况愈下,目前GDP仅相当于中国广东省,在常规兵器和反弹道导弹领域已经很难与美国全面竞争。可是,与美国日渐老旧的核打击力量相比,俄罗斯战术和战略核力量持续更新换代,蛮横强硬,咄咄逼人,动辄以首先使用核武器威胁有核和无核对手。
特朗普执政后,2018年2月五角大楼公布《核态势评估》,宣称美国将改变冷战结束后大幅度削减核武库的一贯做法。美军开始研发部署新一代战略和战术核武器,同时在作战条令中放宽对使用战术核武器的限制,接着10月又宣布退出《中导条约》。核阴云始终笼罩欧洲和世界上空,而且日益危险。
《中导条约》系列文章四之三:美苏签署《中导条约》的来龙去脉
《中导条约》系列文章四之二:《中导条约》失效,美国“战斧”大举逼近俄罗斯的神话
《中导条约》系列文章四之一:剑指中国:美国退出《中导条约》的真实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