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设计三部曲:为农业系统而设计
在中国文化版图上,湖北荆门是一个独特而重要的存在:无论史前农耕文明的起源,还是先秦时期儒家和道家关系史的再发现,乃至在南宋,陆九渊与朱熹两位思想巨擘的学术论辩——谈到这些中国文化中较为核心的部分,荆门都是一个绕不开的地方。
20世纪50年代发掘的京山县屈家岭遗址,是长江流域第一个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距今已5000余年。遗址发掘出的人工稻谷遗存,意味着与黄河流域相比,长江流域同样拥有悠久的农耕文明。发达的农业孕育了战国时期灿烂的楚文化,到了明清,江汉平原更是取代江浙,成为中国最重要的粮食供应基地之一,“湖广熟,天下足”的谚语不胫而走。
上图:1956年,屈家岭遗址第二次发掘现场
下图:屈家岭文化相关文献,“源楚:荆门的物产、农耕和文化”展览现场
高度发达的农业始终贯穿着荆门的历史,但现代荆门也曾一度面临“农业大市,大而不强”的发展难题。作为有力回应,“中国农谷”的概念于2010年应运而生。荆门开始推行现代农业强市战略,实施“五个一”工程(一袋米、一壶油、一头猪、一只虾、一枝花),意图用工业理念经营现代农业,开辟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思路。
中国农谷·农创中心鸟瞰图,2022年5月
如何撬动设计之力,为荆门农业的整体性创新发展赋能,让地方物产和文化的影响力得以震荡开来?历经半年时间的紧张筹备,2022年5月20日,由湖北农谷实业集团主办、左靖工作室承办的“中国农谷·农创中心”正式亮相。这是左靖工作室首次使用“地方设计”的概念,旨在强调乡村建设与具体地方的关系。作为一个农创活动体,农创中心将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的视觉提升、地方农耕文化的挖掘展示,以及食农教育与体验融为一体,是将农业与文化、艺术与设计、食物与赏味相结合的综合服务场所。
早在2015年,左靖就提出了“空间生产、文化生产、产品生产”的艺术乡建三部曲,这一方法论在“地方设计”的开展中得以延续——作为一项创造性、激励性、策略性的工作,体系性和完整性同样不容小觑。
地方设计(Local Design)是近年走进公众视野的一个新鲜词汇,它不时与“在地设计”“社区营造”“地方创生”“地方品牌化”等分身出现在一处,被设计从业者所关注,被地方工作者所讨论。2021年由果力文化出版的《地方设计》(蔡奕屏著),通过书写十四个日本团队从地方出发的设计实践,为这一尚无明确定义的设计概念,勾勒出了一张朦胧脸庞。
《地方设计》蔡奕屏著
出版社:果力文化,2021年
作为一个仍在自我摸索、不断进化中的概念,“地方设计”或许是兴起不久的说法,但早在四十余年前的1980年,就已有了吹响此项实践之号角的著名案例。这位地方设计鼻祖,就是在30岁时毅然从美国回到日本出生地高知县的设计师梅原真。
1980年代是日本泡沫经济日正当中、地方政府大兴土木的时期。梅原真为阻止大型度假园区在高知的开发,以4公里长的海滩为展场,创建了一座没有建筑物的砂滨美术馆;为抵制居民为了生活联合出资建造的“沉下桥”被拆除,移居古桥附近,不仅成功将其保留下来,还使之摇身成为当地的观光资源。擅用绝处逢生的设计拯救低迷产业的他,还把被时人认为效率过低、不合时宜的家乡特产“手钓鲣鱼”打造成了价值六十亿日元的明星品牌。
砂滨美术馆
沉下桥
梅原真
就是这样一个熠熠闪光的地方,在当年的制造业经济价值评比中,却是日本47个都道府县中的垫底生,本地人更是普遍抱有“我们这里什么都没有啦”的消极心态。梅原真坚持认为,经济指标是“相对价值”,而每个地方都有别处无法效仿的“绝对价值”,只需加以设计,就能成为日本的独特风景。这也就是他所提出的“一级产业 × 设计 = 风景”的核心设计方程。
千禧年后,日本两极化的状况日趋严重。许多地方青年在长大成人后离开家乡,导致从小负担了养育义务的地方政府却无法收到税款。有鉴于此,日本于2008年开始推行“故乡纳税”政策,意在建立一个体系,让在城市就业的人们把部分缴纳的税额回馈给自己的故乡。2009年,日本总务省制订“地域振兴协力队推进要纲”,通过福利补贴,鼓励都市中的年轻人口向“过疏地区”流动,在一至三年的驻乡期间协助地方开展振兴工作。2014年,预言“若东京独大的状况无法遏止,近九百个乡镇市将不复存在失”的《地方消灭论》问世,该书在引起一阵哗然后,很快促成了“地方创生”政策的实施。而以“三一一地震”为例的灾害事件,也使得追求都市生活的主流价值再次松动。
简言之,在过去的二十年里,种种危机与苦难直接或间接地催生出了更多的地方设计实践——竭力挖掘地方个性,以设计为媒介,将之传递给大众,是它们的共通之处。在此过程中,还有两位不得不提的代表性人物:长冈贤明和服部滋树。
长冈贤明
服部滋树
符合“长效设计”原则的产品
长冈贤明以“设计活动家”自居,却是一位“不做设计的设计师”。作为“长效设计”(long-life design)理念的创始者,他于2000年开办店铺活动体D&DEPARTMENT,探寻旧物价值和利用空间,并将它们再次推向市场。2009年,他以日本47个都道府县为架构,通过策划《d design travel》旅行指南、d47 MUSEUM、d食味研究所等刊物与平台,重新审视、推介日本的地域文化和地方专属的长效设计。尽管他不愿将自己的工作定义为“地方设计”,认为“对于长期生活在该片土地上的人来说,这些设计一直就在那里,只是城市的人们有幸发现了它们”,但这反映出的恰恰是一种从地方出发的思考。
《d design travel》
服部滋树是日本设计事务所graf的创意总监兼设计师,本人虽不驻扎乡村,却是日本许多乡村展开“地域品牌化”实践的重要推手。他指出,在过去的全球标准时代,人们的思考方向是“思考全球化,行动在地化”,而如今已迎来了“思考在地化,行动全球化”(think locally, act globally)的地方标准时代。“县民骄傲”(civic pride)则是评判“地域活化”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
在对荆门的地方设计中,“文化生产”是三部曲的首篇。这与梅原真的“绝对价值先行”的主张异曲同工,即在进行具体的形态设计之前,率先萃取地方的独特魅力。
左靖工作室自2022年1月起,数次派团队成员去往荆门实地调研,并邀请了艺术家、建筑师、设计师、插画师、摄影师、编导、动画师、研究者、学生团队等各领域人士与机构参与至资料的整理、转译与再创作。最终展览以“源楚:荆门的物产、农耕和文化”为题,通过 “荆楚大地:山川、博物与农耕的文化史”、“从民生出发:现代农业之路” 、“地方风味:一座城市以何为食”和“未来食物:艺术、设计与想象”四个单元,铺陈出荆门地区源远流长的农耕文化,希冀从地方脉络中收获启迪,展望未来。
向左滑动查看:“源楚:荆门的物产、农耕和文化”展览现场
荆楚大地:
山川、博物与农耕的文化史
>>> 围湖造田
江汉平原腹地的独特地理优势为荆门提供了极为丰富的农业资源。千百年来,人们在这片土地上创造了以堤防围绕、腐殖质含量高、土壤肥沃的垸田,成就了江汉平原作为农业屯垦与粮食生产重要地区的历史地位。
一条农业发展与垸田发展并行的时间轴,人与自然互利共生的历史意义得以再现。从围湖造田再到近代的退田还湖,如何协调厚重的农耕文化传统与现代农业发展的速度,追求更加和谐的人地关系,是当下在荆楚大地之上塑造新时代文明的题中之义。
向左滑动查看:时间简史:江汉平原的垸田与农业发展
从民生出发:
现代农业之路
>>> 一袋米
探索当下的食农经济发展之路,追寻前沿的方法革新与生态伦理,是富有责任感的当代农人们思考的核心。“一袋米、一壶油、一头猪、一只虾、一枝花”背后的生产与加工,品种的由来和改良,及其所延伸出的劳动智慧和文化价值,同样值得我们所有人的虚心求教。
左图:“粽子,贵州堂安”《米食》系列,郭国柱摄影
右图:“红龟粿,福建泉州永春县”《米食》系列,郭国柱摄影
在用活泼易懂的图文语言为观众科普之外,该单元还展示了郭国柱的《米食》系列摄影,厉致谦和朱琺共同创作的《米的不完全百科》,以及与“米”相关的出版物,引导观众从各个面向体悟“米”的当代精神。
《米的不完全百科》局部
选字、释文:朱琺
字体设计、平面设计:厉致谦,2022
地方风味:
一座城市以何为食
>>> 荆楚岁时
用周身能量产出生命食粮的荆楚大地,还是一座传递着味觉与情感的桥梁。农业在孕育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民的同时,也使地方文化的创造和流传成为可能。
《荆楚岁时·食俗篇》是此次展览委托创作的动画作品,它取材于古籍《荆楚岁时记》和《遵生八笺》,将书中记载的部分荆楚岁时食俗以动画形式呈现,并配以荆门话旁白。《荆楚岁时记》(南梁宗懔撰)以地方民众的岁时节日作为时间生活的节点,开创了民俗记述的新体裁。许多诞生于楚地的地方性节俗,借由书籍的传播,影响了中国乃至东亚的节令文化和饮食习俗。
《遵生八笺》,明万历雅尚斋刊本
春社日·备牲醪,《荆楚岁时·食俗篇》动画:陈学刚
未来食物:
艺术、设计与想象
>>> 食物系统
地方,不是孤岛;扎根地方,不等同于画地自限。全国乃至世界的饮食,向来互为影响。想要建立一个健康安全、善待地球的食物系统,需要我们从本地出发,用开放的视野体察这个承载着全人类生存之思的复杂网络。
“未来食物”单元呈现了社会各界为实现一个美好的食物图景付诸的努力与实践。参展机构与艺术家们用积极的概念与创想,指引人们如何参与到广义的“农业活动”之中,理解自身在现代食物供应体系中的坐标,创造一个安全友好的消费网络,化身成为可持续食物系统的“共同生产者”(co-producer)。
留种人李瑞珍手捧花皮花生
云南丽江·玉龙县石头城村
参展机构:农民种子网络
留种人蓝春媚手捧蛇瓜种子
广西南宁·马山县上古拉屯
《富裕荒原》桌面游戏
设计者:刘铭
《重塑食物:利用循环经济促进自然再生》
参展机构:艾伦·麦克阿瑟基金会
特展“荆门寻鹿”
>>> 新鹿游图
荆楚之地,素有养鹿之习,现代荆门也延续了这一传统。数千年来,人们食鹿、祭鹿、饲鹿、赏鹿,对鹿的歌咏与描绘从未停歇。今日,艺术家再行林间,闻鹿鸣呦呦,作新鹿游图。特展“荆门寻鹿”呈现了艺术家卢彦鹏和李朝晖所拍摄的鹿。鹿之意象,有了更当代的诠释和表达。
饲养员放牧的鹿群,图片来自钟祥市档案馆
《麋鹿》卢彦鹏,摄影,2011
《鹿游图》系列,李朝晖,摄影,2022
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荆品名门”的品牌形象系统设计是农创中心场馆中的一大亮点。此次品牌VI的重新设计以及产品包装的全面升级,由typo_d工作室负责。在数月的思考与实验之后,确定了由三部分组成的“荆品名门”的标识体系:三横四纵的图形标识;中文加图形的组合标识;以及荆门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的英文文字标识。它们分别承担了视觉识别、商标以及完善信息体系的功能。其中,最重要的还属图形标识。
typo_d工作室设计的“荆品名门”品牌标识
typo_d工作室认为,一个区域公用品牌的视觉,需要兼备独特性和包容性。就独特性而言,它需要与荆门这片土地密不可分。“荆楚门户”“屈家岭遗址”“史前稻作”“农耕文明重要发源地”是这座城市的重要标签;篆书中的“荆楚”二字,神农氏发明的农具“耒耜”,以及稻穗的形态则是他为“荆品名门”找到的原始素材。与此同时,“包容性”作为另一项重要标准,要求在对素材进行筛选、加工和再创作时,保证图形的通感与模糊。如同荆楚大地的农业发展,始于稻作,却有机地生长出了更加丰饶的物产与内涵。基于此,三条波浪配以竖线的基础图形得以生成。因在网格中用横竖笔划写出“荆品名门”的字形至少需要四竖,最终敲定以三横四纵的最小单元作为图形标识。
木刻再设计
木刻:刘庆元
设计:typo_d工作室
typo_d工作室设计的“荆品名门”品牌视觉风格
“荆品名门”的图形标识不仅在传统的范畴中被使用,在应用的延展上还表现出实足的弹性。与之互动发酵的是来自艺术家刘庆元的木刻作品。当黑白木刻披上明亮色彩,与图形标识叠印组合,焕然一新的视觉形象为地方农产品注入了勃勃生机。
除包装设计以外,左靖工作室还为一款全新研发的“有馅饼derrr”糕点提供了产品创意。于外观设计上,糕点分为“郭店楚简”和“屈家岭纹样”两个系列。前者取材于被誉为“改写中国思想史的典籍”的郭店楚简,将其中的吉祥文字以传统印章风格再次设计,用“吉善好果”向世人传达荆楚大地对“长安长乐”的美好祈愿。后者将目光投向出土于屈家岭遗址的陶制纺轮及彩陶器皿,并在原始纹样的基础上加入了现代设计。
“有馅饼derrr”郭店楚简·吉善好果系列
设计:typo_d工作室
糕点名称的灵感则来源于一位在荆门土生土长的抖音博主“匠匠”的方言教学视频。荆门方言在地域分布上属于荆楚颤音区。普通话里词尾带“子”的名词,通常念作弹舌音“der”,发音可长可短,深具当地特色。在和当地人聊及这一发现时,总会引得他们哈哈大笑,因为此前的他们并未意识到家乡方言的这一独特之处。就是这样一款带着些许违和感和幽默感的产品,转化了原被埋没的本土价值,为地方上的“精气神”骄傲发声。
前期的视觉生产也参与到了场景营造中。荆品名门·概念店内呈现着“五个一”木刻图像和品牌形象标识的吊旗,它们既是醒目的视觉导引,为五个分区提供了软性的物理屏障,也是店内的最佳装饰。
向左滑动查看:荆品名门·概念店、D&DEPARTMENT快闪店与食农书店
此外,在“中国农谷·农创中心”还可以找到D&DEPARTMENT快闪店和食农书店。前者呈现了来自世界各地和中国本土的长效设计产品,既为把“长效设计”理念传递给更多中国消费者,也为给荆门的物产设计、城乡共振和可持续发展带来启发和思考。后者则展示了从湖北各州县市的地方志,到聚焦农业、乡村建设、园林与园艺设计的书籍,荆楚的地理与人文景致在此相互映照,彰显丰富的物质文化与精神文明。
撰文:王彦之
农创中心图片摄影:三金 李朝晖
编辑:Kim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视频制作
木刻创作:刘庆元
视觉设计:马仕睿
导演/创意:吴郑鸥
分镜/执行导演:刘轶男
监制:左靖
美术:向奕
动效:胡力凡
声音设计:朱晓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