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人大反贫困研究】朱信凯||中国反贫困研究的人大学派

朱信凯 重农评 2022-06-11

探寻中国经验 讲好中国故事

——“人民立场”的中国人民大学反贫困研究


编者按:联合国把贫困列为社会发展问题的三大主题之首。从全球来看,当今世界现代文明和科学技术高度发达,但贫困依然存在,贫困现象蔓延、贫困面扩大成为人类文明中一道深深的伤痕。在中国,反贫困历来是党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所取得的成就也是举世瞩目的。从中国视角、用中国话语总结最能体现中国特色和制度优势的反贫困经验,讲好中国故事,是践行“四个自信”的重要内容。作为党亲手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的反贫困研究与中国减贫历程紧密交织在一起,书写下辉煌的篇章。本报今日推出专版,选登中国人民大学学者反贫困研究的成果和故事,以飨读者。

朱信凯||中国反贫困研究的人大学派




纵观中国人民大学(以下简称“人大”)反贫困研究历史,自20世纪80年代老一辈学者数十年投身扶贫试验区建设,到现在数十位教授参与国家精准扶贫等重大课题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反贫困研究学派(以下简称“人大学派”)一以贯之,秉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自成一派,不断结合时代需求,为我国反贫困事业作出了无愧时代的卓越贡献。


人大反贫困研究贯穿中国特色扶贫开发之路


中国有特定称谓的大规模扶贫工作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阶段,中央相继启动三西扶贫开发计划、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于2001年开始制定中国第一个农村扶贫开发纲要,拉开了中国特色扶贫开发的帷幕。

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作为人大反贫困研究的第一批学者,严瑞珍、程漱兰等人身体力行、强调理论源于实践,在深入调研时发现问题,通过精心思考形成理论并反过来推动实践。代表作《中国贫困山区开发的道路》获1996年孙冶方经济科学奖、1996年国家教委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和1999年吴玉章科研奖。

进入21世纪,以温铁军等为代表的人大学者深入研究全球化条件下和新时代背景下城乡融合与乡村脱贫、全面小康的创新与协调关系,强调构建农村新型集体经济、多产融合和绿色发展、创新生态资源价值实现形式、建立城乡新型互动关系。

随着精准扶贫方略的提出,中国反贫困事业迈入新阶段。以汪三贵等为代表的人大学者为精准扶贫国家战略的理论研究与实践作出了卓越贡献。汪三贵作为中国扶贫研究院院长,参与国务院扶贫办第三方退出评估,担任评估总顾问。

2020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我国贫困状况将发生重大变化。打赢脱贫攻坚战后,需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建立相对贫困的长效治理机制,我国的反贫困事业仍有很长的路要走。在历史的转折点,人大又涌现出以朱信凯、仇焕广等为代表的学者,接过人大学派研究反贫困这一长期历史性任务的接力棒。  


人大反贫困研究独树一帜,特色鲜明


人大学派在中国反贫困研究的诸多方面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和特色。特色之一便是浓郁的“人民情怀”。以严瑞珍创建的“太行山脱贫与发展试验区(1992-2000)”为例,团队花费近两年时间跑遍太行山区、大别山区、吕梁山区进行考察,最终选定了岗底村与周边乡村。项目从一开始就坚持群众主体地位,由各村各户自愿选择是否参与、自主决定果树产业种类和开发经营形式。受到自主经营激励的农民们,身边有先进榜样、身后有项目支撑,态度很快从犹豫不决转变为争先恐后。

人大反贫困研究的特色之二是“用脚做学问”。人大学者在反贫困研究过程中遵循注重社会调查、注重用事实说话。温铁军于2003年在河北定州联合海内外学者共建了免费培养农民的“晏阳初乡村建设学院”。这个“实验”预期通过免费的职业技术培训,引导农民建设自己家乡并解决剩余劳动力,对于国家反贫困事业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人大反贫困研究的宗旨是服务国家大局。用思想为党和政府建言献策,是人大学派的又一特色。当下,人大学派的反贫困研究不但为国家精准扶贫重大战略提供了科学依据,还对贫困地区扶贫开发的内容、途径、机制进行了有益探索,完成了少数民族扶贫、金融扶贫、易地扶贫搬迁、建档立卡等多项研究报告,多份报告获得党和国家领导人批示,并且被广泛运用于国家扶贫政策的制定与调整,产生了积极的社会效应。汪三贵担任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参与国务院扶贫办第三方退出评估。

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仇焕广作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国际合作项目《易地扶贫的社会、经济和环境影响评估》负责人,牵头对“十三五”期间总投资近1万亿元、搬迁近1000万贫困人口的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进行评估。他受中央办公厅委托,主持开展了“中国扶贫问题:形势、挑战与对策”专题调研工作,根据研究成果撰写的《当前我国精准扶贫工作中应当关注的几个问题》得到中央领导批示。


人大反贫困研究植根中国,面向世界

人大学派的反贫困研究不仅服务于中国,更致力将中国经验推向世界。自2010年以来,人大仅以反贫困为主题就在国际各类知名经济学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一流的研究水平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

2019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颁发给了三位致力反贫困研究的美国学者,以表彰他们在全球减贫问题上使用的实验性做法。与这三位获奖者的反贫困研究相比,人大学派的反贫困研究虽然在实验方法上有可类比之处,但核心的研究思路却不尽相同。首先,人大学派研究反贫困问题的宗旨很明确,那就是要为政策服务、为实践应用服务。在这个前提下,人大学派不仅注重扶贫微观层面的操作与影响,也强调宏观上从中央角度所关心的问题。相比符合逻辑常识的简单问题,更关注基层扶贫工作中与政策实施时遇到的困难。其次,人大学派重视经验总结与理论抽象,系统性地分析中国反贫困成就背后深层的原因。如人大学者们所总结,中国大规模减贫的内生动力是过去40多年经济的飞速发展、能发挥特有的制度优势、动员市场主体参与扶贫、选派大量干部驻村扶贫等。

明晰了中国反贫困事业背后的机理,便能更好地阐释中国经验的适用范围,在推广过程中更好地创造有利条件,帮助其他国家找到反贫困工作的前进方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