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周末读书|《中国国情与发展》——探究“中国之路”

胡鞍钢 鄢一龙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
2024-09-17

    ↑ 点击上方“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关注我们  





我把“中国国情与发展”课程定位为大学生人生之途的入门之课,又是与中国同成长的终身必修课,需要终身学习、终身实践、终身受益。从教书育人的角度看,这是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培养未来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接班人”和“领导人”的长远需要。

——胡鞍钢教授 《中国国情与发展》后记






全面了解中国|真正认识中国

深刻分析中国|深入理解中国


作  者


胡鞍钢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

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导

鄢一龙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副院长

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



■本书的主题是国情与发展,主线是“中国之路”,将中国作为一个有机的动态的巨系统进行研究,并系统回答了以下几个问题:

中国的基本国情是什么?

现代中国发展的初始条件是什么?

现代中国是如何发生变化的?

它从哪里来?

它经历了哪些阶段?

它现在又走到了哪里?

有哪些限制因素和有利因素?

限制因素又如何转变为有利因素?

如何认识中国发展之路?

它背后的逻辑是什么?

动因是什么?

未来又会走向哪里?

如何实现“富民强国”的宏大目标?


导    论:中国国情与发展之路

文/胡鞍钢 鄢一龙

中国是一部天书,也是一部巨著。一百多年来,一个具有历史悠久的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遭到列强纷纷入侵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急剧衰落,落后必然挨打,挨打必然奋起;1949年新中国成立,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统一,创造性地建立了新民主主义社会,并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在极低收入条件下和极低发展起点下发动工业化和现代化,开始进入现代经济增长时代,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1978年开创了改革开放时代,进入经济起飞阶段,开启了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的伟大复兴光明道路。现代中国的巨变为我们提供了这部巨著的伟大的题材、历史的画面、丰富的内容。

本书是作者20多年从事国情研究即当代中国研究的集大成之作,也是一部集各种国情知识、发展理论,深入浅出、雅俗共赏的中国读本。本书的宗旨是:“全面了解中国;真正认识中国;深刻分析中国;深入理解中国。

全面了解中国。读中国这部巨著,不能像盲人摸象似的解读,而要从不同的角度全面了解中国的基本国情和全貌。这包括中国的自然国情、人力资源国情、经济国情、社会国情、政治国情、文化国情等,还要了解中国社会内部的城乡关系、区域关系,也要了解中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从而,使我们不仅要看见树木(局部),更要看见森林(全局),以便对中国有全景式动态式的了解。

真正认识中国,就是要真正认识一个更加真实的中国,一个十分复杂的中国,一个动态变化的中国,一个多面性、差异性的中国。就是要知道中国发展之路是从哪里而来?走到哪里?又是怎么走过来的?今后可能走向哪里?

深刻分析中国,就是要深刻分析中国社会内部重大矛盾、重要关系的性质及动态变化,解析中国发展之路的历史变迁和历史动因。本书以国情为基础,以发展为主题,在各章中着眼于分析不同方面的国情与发展之间的关系,综合不同学科和学派的理论,构建作者的分析框架,对某一个专题或方面进行历史的梳理、现状的分析、国际的比较,阐述中国发展之路的轨迹。

深入理解中国,就是从历史分析和现状分析、从国内比较和国际比较、从直接知识与间接知识,来理解中国发展之路的历史条件、发展阶段、发展特征,以及发展经验和发展教训。

本书所提供的最重要研究成果表明,中国开创了独特的发展道路,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它是国家强大、人民富裕、社会进步、民族团结、伟大复兴的创新之路,是推动经济繁荣、社会转型、中国巨变、迅速崛起的“人间正道”。[1]本书简称其为“中国之路”,它成为全面了解、真正认识、深刻分析、深入理解中国的主线。



精    彩    书    评


读懂中国的复兴奇迹

——我读《中国国情与发展》

文/邢伟  来源:《光明日报》

毛泽东同志曾指出,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根据。清华大学胡鞍钢和鄢一龙的新作《中国国情与发展》,以10年教学积累的深厚学养,为读者提供了中国国情与发展的系统解读和丰富资料。

国情对于制定正确的发展战略举足轻重,但要真正认识理解一国国情绝非易事。本书作者把中国国情比喻为一部天书,恰如其分地概括了中国国情的复杂性。在作者看来,中国国情的复杂性源自5方面要素的共同作用,一是绵延数千年的历史文化传统,二是幅员辽阔和人口众多的大国特征,三是快速多重的经济社会转型,四是现代化落伍者的赶超效应,五是非传统非西化的发展道路。如何理解认识中国国情?作者提出了自己的分析框架,就是要深入认识和了解工业化与经济发展的发动因素和限制因素。在这一点上,作者基于被誉为“发展经济学之父”张培刚原创性的工业化理论,着重研究分析国民经济中“一系列基要生产函数组合方式发生连续变化”的基要因素或战略性因素。依照这样的分析框架,本书构建起了国情与发展的重大问题集,从自然国情与发展、人力资源与发展、经济国情与发展、公平与发展、中国与世界5个篇章入手,深入讨论中国国情对中国发展的发动因素和限制因素,尝试从有机的、动态的、系统的角度来探寻中国发展的逻辑。

为了探究国富国强的奥秘,古今中外众多理论家、政治家不懈思考、著书立说。本书作者提出了两个重要判断,一是中国国情的特殊论,即中国的现代化一定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在作者看来,现代中国的发展是一个特殊历史大舞台,她所留下来的历史记录、历史经验、历史经历、历史实践,既同于又不同于西方国家现代化的过程,也既同于又不同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过程。二是中国发展道路的创新论,即中国的现代化一定是不断的、全面的创新。本书作者认为,中国发展取得的成就源自发展道路的创新。这种创新既体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总道路的创新上,也体现在农业现代化道路、工业现代化道路、城镇化现代化道路、健康发展道路、教育现代化道路、科技现代化道路等具体道路的创新上。对于特殊论和创新论的系统解释分析,全书用洋洋73万字和200多幅图表,从千年大尺度、百年中尺度以及改革开放30多年的经济发展史上给出了森林式、全景式的答案。

中国是世界最成功的发展中国家,又是学术界最大的研究源泉和平台,还是人类社会最伟大的社会实践。正如毛泽东所言,我们研究中国,就是拿中国作中心,要坐在中国的身上研究世界的东西。置身于中国这样一个伟大的国度,置身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时代,中国学者应当担负起研究中国发展问题、总结中国发展经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历史重任。从《中国国情与发展》这部书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独特的国情、创新的发展道路为中国学术研究提供了无比丰厚的资源,也为创新创造具有中国气派的研究成果提供了精彩绝伦的学术研究之路。


“于客观中求实际”

文/丁国强 来源:《北京日报》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当代中国最大的客观实际,就是我国仍处于并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们认识当下、规划未来、制定政策、推进事业的客观基点,不能脱离这个基点。既要看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没有变,也要看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每个阶段呈现出来的新特点。这一论述体现了对基本国情的准确把握和科学认识。胡鞍钢、鄢一龙《中国国情与发展》把国情研究的目的归纳为“全面了解中国、真正认识中国、深刻分析中国、深入理解中国”,从国情、制度、发展道路角度思考和研究中国,体现了物质与精神、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国情是国家治理的基础,也是实施改革的依据,联系着国运,牵动着民心。国情是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发展程度、治理状况的综合体现,体现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和时代特色。国情是国家治理的基础,也是实施改革的依据。从某种意义上说,国情就是政治。不讲国情的政治是不接地气、缺乏生命力的。国情既是历史基因,也是发展现状。客观看待国情、全面理解国情关系到治国理政的科学性、国家治理的有效性。


国情是历史背景、现实条件,既反映国家与社会的特质,也体现国家与社会发展的逻辑,既是一种稳定秩序,同时也是变革动力。国情联系着国运,牵动着民心。民情是国情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正确认识国情,就难以作出顺民心合民意的科学决策。历史上,我们党之所以能够依靠人民的力量战胜挫折、纠正错误,正是因为坚持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摸索、于教训中总结。实事求是既是一个探求客观规律的实践过程,也是一条打破惯性、跳出书本、摆脱教条的自我解放之路。邓小平同志在1978年中央工作会议上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由此可见,认识国情既是接近真理的过程,也是触摸民意的过程。

研究国情是一门察古通今、思索未来的功课,通过对国情特点及结构进行细致考察,可以更加全面理解改革发展的方向、可能及其限度。胡鞍钢说:“中国社会需求是中国学术研究,特别是国情研究创新的最大需求。”国情研究是对策研究的基础,也是解决深层次问题的重要视角。深刻分析中国社会内部重大矛盾、重要关系的性质及动态变化,解析中国发展的历史变迁和历史动因,既是国情研究,也是战略研究,是面对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千丝万缕的利益关系和千头万绪的发展问题作出有力回应和有利抉择的基点。对国情理解得越深透,理论和实践就越有力量,否则,就会缺乏底气、没有风骨。

国情研究是一门全局在胸、全史在胸的大学问。正如《中国国情与发展》的作者所言“中国是一部天书,也是一部巨著”。《中国国情与发展》将国情分为自然国情、人口国情、经济国情、发展国情、外交国情等,这些都是中国发展的基础条件,也是中国文化积淀、文明积累的成果,具有极大的丰富性。国情是动态演进的复杂过程。“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动因素和限制因素不是一成不变的,总是或多或少发生变化,甚至在一定条件下还会相互转化。”认识国情、理解国情需要做广泛深入调查,做大量实证分析、定量分析,而不是将其抽象化、概念化。不关注细节的空泛研究,是难以触及国情实质的。国情调查需要做严谨细致的数理统计、实地调查、比较研究,这牵涉到统计学、社会学、经济学等方面的工作,需要以科学实证精神进行持续跟踪调查,将碎片化知识整合为国情话语。费孝通先生开创的“江村学”研究范式实质上就是一种国情研究模式,在具体情境中挖掘中国社会实际,既促进了社会学研究的本土化,又体现了“从实求知”、“反复求证”到“理性知觉”、“积极探寻”的方法自觉。


建立在国情之上的创造才是真正的创造,基于国情之上的借鉴才不会是东施效颦。

国情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蕴含着历史性和现实性,也体现着独特性和共同性。因此,要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和辩证的方法观察国情,既要尊重历史传统,又要充分理解现实选择的合理性。


胡鞍钢、鄢一龙说:“现代中国发展是一个特殊历史大舞台,她所留下的历史记录、历史经验、历史经历、历史实践,既同于又不同于西方国家工业化的过程,也既同于又不同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过程。”可见,无论是走自己的路,还是学习借鉴西方经验,都不能绕开国情。建立在国情之上的创造才是真正的创造,基于国情之上的借鉴才不会是东施效颦。国情决定着研究的导向和实践的方向,不从中国国情、制度、发展道路的角度思考和研究中国,就会使发展走向误判,使改革步入误区。

大国治理须臾离不开对国情的宏观把握,既要关注世界发展的中国因素,又要关注中国发展的内在结构性问题。於兴中说:“中国的事情,是任何理想模式都无法解释的。这种情况启发我们思考找出属于自己的办法来解决。这种思维方式很重要,这样的变化也可以推而广之,那就是关于法治的概念。”“像富勒说的八项原则,是理想的法治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法治更应该考虑更具体、更切实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将其上升到法治的高度,那可能更适合我们的国情。”尊重国情并不是对理想的妥协,而是对理想的实实在在的坚持。国情意识是一种“于客观中求实际”(钱穆:《国史大纲·引论》)的实践理性,这种实践理性唯有足够强大,才能充分应对外部挑战和内部挑战,才能形成解释自我和表达自我的中国话语。

中国独特的地理环境是中国文化的“戏台”,也是中国发展的“戏台”。


自然环境反映国家的基本特性和文化的基本特质。孟德斯鸠认为,一个国家的领土面积、地势和气候等因素,都决定着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自然国情不仅影响国家的经济地理,也塑造着国家的人文地理和精神空间。钱穆说:“历史如一本戏剧,演剧的是人物,而地理即是戏台。”中国独特的地理环境是中国文化的“戏台”,也是中国发展的“戏台”。无论是中华文明的独特性,还是中国发展的独特性,都首先来自中国独特的地理环境,它既是一种客观事实,也提供了发展的优势和可能性。 

  “夫国必依山川”。地理里面蕴藏着最基本、最丰富的国情。《中国国情与发展》把自然国情与发展放在首编,从自然国情入手集中阐述了地理与发展、资源与发展、环境与发展以及自然灾害、气候变化与发展,强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中国发展的一个核心问题,绿色发展不仅是自然系统的发展,而且是经济-社会-自然三大系统的有机统一。生态赤字往往引发社会赤字,生态危机往往导致社会危机。1989年8月,胡鞍钢和他的同事完成了题为《生态赤字》的国情报告,发出解决生态问题的预警。2010年瑞士日内瓦大学政治经济学教授波罗在评价这份国情报告时称:胡鞍钢等能够在20年前向中国领导人发出严重的“生态赤字”预警,具有远见性,使我们(这些外国人)看到了中国绿色发展战略最初的思路,它是符合中国国情的。

书中还认为,“一带一路”建设是一个极具政治地理智慧和大国风范的战略构想,不但为中国深化对外开放、参与国际经济合作搭建了重要平台,也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为世界格局调整注入了中国力量。这一战略构想将中国国情、地理特点和世界经济发展大势有机融合起来,不失为参与全球治理的“大手笔”。

(作者系西南政法大学特聘教授)

长按并识别二维码

或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在线购买《中国国情与发展》


 目  录 

第一章导论:中国国情与发展之路6

    第一节为什么要研究中国国情7
    第二节国情与发展经济学15
    第三节怎样认识和理解“中国之路”26
    第四节认真阅读中国这部“天书”31
    第五节本书的主要内容32


第一篇自然国情与发展38


第二章地理与发展40
    第一节地理与发展41
    第二节中国自然地理与发展49
    第三节重塑中国经济地理63
    第四节构建高效协调可持续的家园74
    第五节小结:建设美丽中国、绿色中国77
第三章资源与发展80
    第一节资源与发展81
    第二节中国自然资源的特点89
    第三节中国资源工业的发展93
    第四节资源集约高效利用98
    第五节充分利用两种资源102
    第六节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104
    第七节小结:创新绿色现代化106
第四章环境与发展108
    第一节环境与发展109
    第二节中国古代环境状况变迁121
    第三节生存型环境压力124
    第四节工业化生态赤字迅速扩大127
    第五节生态赤字逐步缩小130
    第六节转向生态盈余135
    第七节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137
    第八节小结:从生态赤字扩大到生态赤字缩小140
第五章自然灾害、气候变化与发展142
    第一节自然灾害、气候变化与发展143
    第二节自然灾害历史变迁148
    第三节气候变化的最大受害国155
    第四节温室气体排放超级大国161
    第五节建设气候适应型社会166
    第六节小结:积极应对自然灾害与全球气候变化172

第二篇人力资源与发展175


第六章人口与发展177
    第一节人口与发展178
    第二节中国人口历史变迁187
    第三节中国现代人口转变189
    第四节计划生育与人口红利193
    第五节老龄化、少子化的双重挑战201
    第六节从控制一代到调整一代206
    第七节小结:从人口包袱到人力资源财富209
第七章健康与发展213
    第一节健康与发展214
    第二节健康发展的黄金期223
    第三节健康发展缓慢进展期232
    第四节构建世界最大的全民医保网237
    第五节建设全民健康型社会242
    第六节小结:从“东亚病夫”到“东方巨人”247
第八章教育与发展250
    第一节教育与发展251
    第二节从文盲充斥大国到初级教育大国264
    第三节从人口大国到人力资源大国269
    第四节迈向人力资源强国273
    第五节小结:从文盲充斥大国到人力资源强国284
第九章就业与发展287
    第一节就业与发展288
    第二节从劳动力大国到就业大国296
    第三节从就业大国到就业强国302
    第四节实现高质量的更加充分就业目标313
    第五节小结:从劳动力大国到就业强国315


第三篇经济国情与发展318


第十章中国现代经济增长320
    第一节经济增长及来源321
    第二节中国经济发展从领先到衰落330
    第三节从“一穷二弱”到世界经济大国333
    第四节人类历史上最为壮观的经济增长奇迹339
    第五节小结:从“一穷二弱”之国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347
第十一章农业与发展350
    第一节农业与发展352
    第二节传统农业大国359
    第三节农业初步转型发展期363
    第四节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全面转型376
    第五节从农业大国到世界现代农业大国388
    第六节迈向现代农业强国392
    第七节小结: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395
第十二章工业与发展401
    第一节工业与发展404
    第二节国家工业化:建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415
    第三节混合工业化:建成世界工业大国425
    第四节新型工业化:建成世界第一大工业国429
    第五节绿色工业化:建成绿色工业强国437
    第六节小结:从世界工业化落伍国到世界工业强国442
第十三章知识与发展446
    第一节知识与发展448
    第二节“李约瑟之谜”461
    第三节从现代科技空白国到知识追赶国465
    第四节加速追赶与信息革命470
    第五节走向世界科技实力大国477
    第六节迈向世界创新强国490
    第七节小结:从科技空白国到世界创新强国492


第四篇公平与发展497


第十四章减贫与发展499
    第一节四类贫困与综合减贫501
    第二节为消除贫困奠定基础506
    第三节明显减少四类贫困人口511
    第四节中国消除贫困的做法与经验522
    第五节未来全面消除各类贫困529
    第六节小结


更多阅读

新书|《天下为公》——畅销60万册的理论力作《大道之行》姊妹篇

第四次工业革命来了!中国准备好了吗?丨「人文清华」薛澜演讲实录

国情研究院调研组赴中国路桥开展“百企”调研

国情研究院调研组赴振华重工开展“百企”调研

书荐|《大国工程》——记录强国时代的大国工程

研究 | 跨省移民与犯罪:来自中国的实证证据

国情研究院“政府角色与社会发展”学术交流会近日举行

专访|王绍光:开眼看世界的“中国学派”

帝国话语笼罩下的“新加坡故事”

崔之元:“欧洲之父”的思路及其亚洲启示

书评|所谓“现代民主的精髓”的真相 ——《探访美国政党政治》对美国两党制的剖析

鄢一龙:中国创新“1+N”中心国家治理模式

研究|居留决策、落户意愿与社会融合度——基于城乡流动人口的实证研究

聚焦|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第36期明德·公管校友读书会成功举办

崔之元:沧白路、亨利·乔治定理、土地财政两重性

胡鞍钢 程文银 杨竺松: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推进党和国家机构改革

聚焦|开拓“一带一路一道”中加北极合作展望: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Michael Byers做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

胡鞍钢:大数据“先发优势”助力贵州“后发赶超”

胡鞍钢:努力建设世界科技强国

深度访谈 | 胡鞍钢:科学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强国战略

胡鞍钢:中国从最大的生态赤字危机走向最大的生态文明建设之国

明德·公管校友读书会《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火热报名中!

数博会|专访胡鞍钢:习近平主席贺信是新时代实施网络强国战略的行动指南

数博会|孟庆国:政务数据共享交换须先理顺“三权关系”


知|识|为|民 · 知|识|报|国

长按,识别二维码,加关注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