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为|民 · 知|识|报|国
胡鞍钢新书:一个中国学者记述与改革开放同行的人生阅历和感悟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浙江人民出版社 Author 胡鞍钢
40年改革开放,改变了一个国家的发展命途,也影响着无数亲历者的个人命运。
这一年,各行各行业、各省各地、不同年龄层的时代见证者都在回忆、都在讲述。回忆大环境如何变迁,讲述小个体如何因这时代拐点改变了人生轨迹。
著名国情研究专家、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教授也是众多述说者之一。最近,他出了一本新书《我与改革开放同行》。
《我与改革开放同行》
▌ 胡鞍钢 著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8年10月
与以往的学术著作不同
这一次
他分享与改革开放同行的个人经历和人生体会
清晰的时间轴,刻骨铭心的记忆,胡鞍钢教授的这40年,正是讲述了:改革开放40年,国家发展如何影响一位中国学者的个人命运。
下文内容,摘录于书中自述
人的全面发展,
有赖于社会全面进步
每一时代都孕育着它难得的机会与希望;每一时代都要经历它艰难的改革和发展。
了解历史与理解现实同等重要,两者也是相辅相成的。因为历史的发展是一条连续的长河,它不会中断,不会停止,不会完结,它从过去延续到现在,又从现在延续到将来。
对一个国家来讲,最大的投资就是对国民的人力资本投资;对个人来讲,最大的投资也是对自己进行持续不断的知识资本投资。这不仅使我赶上了改革开放的这列时代快车,还能够从飞驰的列车的车尾走到车头。
人从来就不是孤立之人,而是社会之人。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社会的进步,社会越是进步,人的发展就越有可能;社会越是全面进步,人的全面发展就越有可能。反过来, 我们每个人的发展又构成了社会进步。
很显然,没有中国的改革开放,我不可能考上大学,获得人力资本投资,由此获得对社会进步做出贡献的机会和能力。人的全面发展同社会全面进步是相辅相成的。只有意识到这一点,才会具有高度的自觉性、主动性,“知识为民、知识报国”,才能使个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我与改革开放同行
1
从知青到大学教授
“文化大革命”爆发,我与绝大多数同龄人一样都成为了“失学者”,同时也意外地成为“文化大革命”的“观察者”。 1968 年12 月22 日,《人民日报》发表了毛泽东的重要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记得1969 年9 月1 日,我与同校上千名初中毕业生从北京站乘火车前往黑龙江北大荒二龙山农场。
这10年,我没有机会能够上正式的大学,却先上了社会大学,学到了在正式大学所学不到的社会学问。
1977 年10 月21 日,新华社正式公布恢复高考制度的消息。尽管当时的录取率只有4.8%,却播下了中国改革开放的人力资本种子,从此这些“种子”在中国大地生根开花结果。我自己有幸成为最早播下的第一批种子的一员,由此我的人生之旅与中国改革开放同向同行。
当我考上博士生时,面临研究方向和课题的选择。当时有两种不同的选择:一是“按部就章”,按照正常的博士生培养方案,在原有的工科研究领域继续工作,做一名工科专业人员或专家;二是“独辟蹊径”,选择自己更喜欢的崭新的研究领域。最后,我还是选择了后一方案,因为我喜欢做我感兴趣的学术研究,即国情研究。
(2010年胡鞍钢教授在黑龙江北大荒建三江二道河农场调研)
20 世纪80 年代末到90 年代末的十年,正是中国改革开放经历极其复杂、极其重大挑战的历史时期,改革的过程一直伴随着重大问题及政策取向的争论,对此,我敏锐地抓住了重大国情研究课题,做出了具有国情国策价值的知识贡献。
清华大学根据国家发展需要,大力发展人文社会科学,2000 年10 月,在公共管理系和21 世纪发展研究院的基础上,成立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我成为首批教授。
(胡鞍钢教授课堂现场)
同年初,我创办了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2012年又创办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成为国家高端智库。
2
成长的小故事
艰苦的劳动是一所把人的意志锻炼成钢铁的学校。记得在当炊事班长的数月中,我每日早起烧火起炊,半夜挑担,田间送饭,每天只能睡四五个小时的觉,我硬是咬着牙坚持下来了。
在北大荒上山下乡期间,在日复一日艰苦而繁重的农业生产劳动之余, 我一路坚持学习了马列选集, 特别是反复阅读了《毛泽东选集》四卷本——它不仅是我的政治课本、历史课本,也是我的语文课本、哲学课本。它是最深刻、最全面反映中国国情的生动教材,成为我了解农村、了解社会、了解中国的必读书。
记得我的《自学高中物理》一书书角还被耗子咬了一部分,我很心痛。我在学习化学时碰到问题,就问一个来自上海的高中生知青,他说他也忘记了,反问我,你学习这些数理化有什么用?我回答,现在是没有用,将来会有用的。
我还记得,因为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北京广播电台开办了学习英语的节目。我特意买了一台中长波段的收音机收听节目,虽然收听起来比较困难,用来学习和模仿的话发音也不够准确,但我还是坚持收听。
我还记得,当时地质勘探队的负责人劝我不要报考大学,说我可能列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第一批次“涨工资”的名单中。我答道:“我可以让给他人,请给我一次考大学的机会吧。”
进入大学的第一天,我感到十分震惊,因为学校基本上是1976 年唐山特大地震之后留下的废墟和瓦砾,教室和学生宿舍都是刚刚搭起的简易防震房。我从当地同学的口中得知,在这场毁灭性的唐山大地震中,该校教职工死伤十分严重,整个唐山市也正处在灾后重建恢复过程中。
一年之后,我母亲来学校看望我,也感到十分震惊。她说:“我儿子好不容易考上了大学,却在如此艰苦的环境下坚持学习。”我却不以为然,因为对我而言,最好的机会就是学习的机会,最好的时光就是学习的时光,特别是在经历了上山下乡的知青岁月和地质勘探队的工人岁月的磨炼之后,我更加珍惜这难得的学习机会和时光。无论条件多么艰苦,我都不在乎。
《我与改革开放同行》
人生感悟
1. 关于知行合一
社会是最好的课堂,是最大的大学。我曾写道:“读书要会读,要读活书,不要做书呆子。社会是一部活字典,研究、观察、分析社会是读书的重要内容。”
我历来主张用数据说话、让事实证明、让实践检验。这就是国情研究的魅力所在、力量所在,这就不同于空口无凭、想象说话的伪学问。
既要读有字之书,也要读无字之书; 既可以使用有字之书去理解无字之书,也能够通过无字之书去颠覆或者挑战有字之书。这既是辩证的又是实践的。
只有真正了解中国国情,深刻理解中国改革开放背景,理性地认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他们才能认识人生的大舞台,才能选择人生的广阔天地,才能终身学习、终身实践、终身受益、终身贡献。
2. 关于人生选择
个人与国家的关系如同45 度角,横坐标是个人目标,纵坐标是国家目标, 最好的人生路径和发展方向是45 度线,与国家兴盛同向同行。
人生之路就是不断选择之路,既要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来选择,更要根据中国社会的发展需求和可能来选择。
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是接近社会目标,越是有利于社会发展,他的进步就越快,他的才能发挥得就越充分。
考大学,要读书,一直是我的梦想和期盼。1978年我已经25周岁了,虽然刚考上大学,却是我人生的重大转折,恰巧是与中国改革开放的重大转折同时起步。这是一个中国现代化大踏步赶上来的时代,我搭上了这趟改革开放时代的列车,成为了时代的幸运儿。
3.关于家国情怀
我是一个普通的中国人,曾经当过农民、工人,也做过大学生、研究生,现在是一名普通的学者。作为共和国承前启后的一代, 我个人的命运始终与民族、与国家紧紧地连在一起。
我从一开始从事国情研究时,就明确了“知识为民、知识报国”的宗旨,就是“为人民做学问、为国家做学问”。随着中国进入世界舞台中心,我又提出“为世界做学问、为人类发展做贡献”。这既是我做学问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
我在自己的学术生涯中找到了人生之路,它的真正含义是:与中国发展同行,与中国开放相伴,与中国变革俱进,与中国兴盛共存。
成才是为民为国而成才,成功是为民为国而成功。
4.关于国情研究
研究当代中国,最重要的是不仅要看树木(局部),更要看森林(全面);不仅要看支流,更要看主流;不仅要看现象,更要看本质;不仅要看今日中国,更要看昨日中国,更要预见明日中国。
做中国学问就是要学习已知、探索未知、提供新知,要成为创造当代中国知识的知识发展者和创新者。
了解中国如同在读一部“天书”,它既让你读得兴奋不已、回味无穷,又让你很难真正读懂。
中国社会需求是中国学术研究,特别是国情研究创新的最大动力。
5.关于世界眼光
邓小平曾写道:“我荣幸地以中华民族一员的资格,而成为世界公民。”我自身的定位,就应当是具有世界眼光、了解世情的国情专家。
要充分吸收西方社会科学的成果,但不要“言必称希腊”,也不必“凡是西方的都排斥”,要为我所学,为我所用,为我所为。
作为当代中国研究的中国学派,不是自我封闭的,而是开放竞争的,不是与自我对话,而是与世界对话。
中国要对外开放,中国的学者要带头对外开放;中国要走出去,中国的学者要带头走出去;中国要影响世界,中国的学者要带头影响世界。
给青年人的寄语:
如何认识社会、国家与自己
作为当代青年学生,要敢于、善于做“中国梦”,还要付诸努力实现“中国梦”。
青年的发展与中国发展同行,青年努力实现梦想的过程,就是“中国梦”的实现过程。
当代青年要具备顶天立地的胸襟与魄力。所谓顶天,就是要有大的志向,有世界的眼光,天有多高,志向就要有多高。所谓立地,就是要扎根于中国社会国情之中,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而不是脱离实际,高高在上。
青年一代正处在一个黄金时代(强国时代),在黄金年龄(青年时期),进入黄金大学,进行黄金(知识) 投资,需要对自己提出一个问题,能否在2035 年、2050年对中国做出黄金贡献?要真正做到青年无悔、中年无悔、老年无悔、终身无悔!
胡鞍钢及其团队
中国国情分析系列重点书目
(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
1989
《人口与发展——中国人口经济问题的系统研究》
胡鞍钢 著
1999
《中国发展前景》
胡鞍钢 著
2000
《中国走向》
胡鞍钢 主编
2001
《中国挑战腐败》
胡鞍钢 主编
2001
2002
《中国战略构想》
胡鞍钢 主编
2003
《中国大战略》
胡鞍钢 主编
2003
《解读美国大战略》
胡鞍钢、门洪华主编
2004
《中国:新发展观》
胡鞍钢 著
2006
《中国:再上新台阶》
胡鞍钢 著
2010
《中国:走向2015》
胡鞍钢、鄢一龙 执笔
2012
《中国2020:一个新型超级大国》
胡鞍钢 著
2013
《中国道路与中国梦想》
胡鞍钢 著
2015
《中国:“十三五”大战略》
胡鞍钢、鄢一龙、周绍杰等 著
2016
《中国:决胜百年目标》
胡鞍钢 著
2017
《中国新发展理念》
胡鞍钢、鄢一龙、唐啸等 著
2017
《中国进入世界舞台中心》
胡鞍钢 著
2017
《2050 中国: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
代化》
胡鞍钢、鄢一龙、唐啸、刘生龙 著
2018
《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周绍杰、胡鞍钢 著
2018
《2050 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
代化强国》
胡鞍钢、鄢一龙、唐啸、刘生龙 著
全新著作
作者:胡鞍钢
预售淘口令:¥th0AbRLtkki¥
或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国情讲坛』第十四讲报名| 钱易: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11月20日)
研究|刘生龙:教育影响中国男性老年健康——来自断点回归模型的实证证据
王绍光:改革开放、国家能力与经济发展(下)|国情讲坛第七讲实录
王绍光:改革开放、国家能力与经济发展(上)|国情讲坛第七讲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