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3所】一个设计学的故事——陈剑杰
今天给大家带来研一同学陈剑杰投稿的文章
《一个设计学的故事》
这是他的故事,也是莘莘学子的故事
能让我们看到他人,反思自己
这是一个并非值得标榜也不是典型的设计学学生的故事。
今年年初在学校内监考,见过了太多渴望能够和南艺结缘的高三学生。几乎每个人都背着沉重的行李,从祖国各地奔赴至南艺,寻找属于他们的大学归宿。
而在我艺考期间,为了让南艺不成为擦肩而过的魅影,考完传媒学院的广播电视编导,又去参加了设院开考的理论考试。这一门理论考试现在已经成为历史,只不过在当时那场考试中,我侥幸拿到了录取证。与未曾听闻的学科相识需要一种勇气,但当时的心态,显然和现在来考试的学子一样:先考上南艺,别挑剔什么专业要务实的多。按照通俗一点的话来讲,就是,要什么自行车。
那张录取证可以通向四个专业,我在有限的选择里选择了对分数要求最高、名字又具有多种可能性的的“设计理论与策划”,也就与人文、美术的其余三个专业擦肩而过。再后来,班级里见过从这些专业转到我们班的同学,却未曾有过一个同学想过转走。也许这就是为什么父母在给孩子起名字的时候,都要绞尽脑汁别出心裁的原因。
选择了专业,但还没了解到设计学的盛名。军训时等集合,站在设院门口瞄了一眼,设计学的奖牌占据了半壁江山,竟然有一种“误入豪门”的惊喜。
给我们上第一堂课的是倪玉湛老师,他问我们“什么是设计?”
冥思苦想半天没结果,倪老师拍醒了我,也让我记忆深刻:在大学的第一堂课上就睡着是什么几率。等我大四问起倪老师,他大学是如何在上课全程开小差情况下还能成绩第一,他嘴角噙着笑,并没有回答我。后来,我才回过神来,这也算是,学霸对学渣的仁慈吧。
坦白来讲,起初我并不关心“什么是设计”,我关心的是“什么是设计学”?我学的这个专业,是不是就只能抱着一堆史论研读?此时我曾无数次动过想去传媒的念头,在帮朋友完成作业的那些时间里,觉得创作剧本、构思情节的美妙感觉永远不是在课堂上无精打采到昏昏欲睡的我所能感受到的。那些设计史上的人物与我何干,威廉莫里斯的设计思想现在来看不也是被工业革命碾过的老旧思想?
对设计学认知的变化一直没怎么变动,直到一场别开生面的设计批评课,让设计学的认知又产生了变化:那场关于“罗永浩和王自如谁对谁错”的讨论,告诉我原来在课堂上探讨针砭时弊,再到设计学论坛,才逐渐地觉得设计学并非是固守在历史中的学科,它仍然在不断前进,那些为人所熟知的一个个设计大师,他们都是设计史上理应铭记的瑰宝。
人都要为自己的选择付出代价,谁都不能例外。大四毕业,我背着行李离开了南艺。因为四年期间对理论知识的懈怠,我的确带着遗憾倒在了设计学研究生的门外。在离开校园的那一天,遇到了黄老师和孙老师,和他们在上海美专校门前合照,算是在遗憾的结尾以一种不遗憾的方式收场。那天临行时,和我一起拍毕业照的小伙子肩上突然飞来一只蝴蝶,蝴蝶不愿意飞走,而这只蝴蝶也成为了我对本科生活最后的回忆。
在离开学校的那段时间里,我常因参加天台读书会在学校和住所来回。离开学校半年后,本科的账号还能连上学校的无线网,站在学校对面的公交站台竟然有些泪目。面前的这所学校,在近一年的印象里,就只剩下南门,没想到学校的网络还记得我。这份感动在第二个月的话费不足中戛然而止,原来蹭网还是需要多扣钱的。
本科时,在孙老师的课上曾聊到间隔年的话题。这一年,也被当成了我的间隔年。我开始拿白昼的时间用于生计,直到夜幕初降才会掏出书来。也就是在这一年,和我同届的学生们都已经走上了自己为自己选择的人生道路上,选择考研的已经在读研;选择工作的则已经在各自岗位上奔波。而我也看到了我本科一直好奇的问题:“毕业后,设计学的学生到底能干什么?”
事实证明,决定优秀的人工作走向的是他们的兴趣和能力,我是目睹亦或是耳闻了不少设计学的毕业生在各自岗位获得成功。作为一个还算有些要强的人,在那些得知大家过的都挺好的日子里,我只能安慰自己,可能每周一到周五,我可以起的比他们晚。这样安慰自己日上三竿仍未起床,似乎也心安理得了一点。
好景不长,我租住小区隔壁的中小学双双开学了。伴随着金秋九月的到来,每天早晨两个学校的跑操动员声都让我不用闹钟就可以准时准点醒来,甚至还能根据大喇叭里的人声的变化来分辨今天是周几。我最喜欢周一,因为周一只升旗,不跑操。
这一年,设计学对于我来说。给我带来的,是几场让我逐渐意识到自己和学生身份正在渐行渐远的读书会。此时的设计学算是什么呢?它留给我一些底蕴,一些审美上的变化,一些待人处事的变化,一些饿不死自己的基本技能,以及一些自傲。当然,这些自傲一般都来自于朋友圈转发的“根据XX排名,南艺设计学排名全国第X,仅次于清华大学、XX大学”。
此时的设计学,又成了一个书里经常看到,也是一门可以与生活温柔相待的艺术。当然,唯一不太好的地方是,回家后总觉得自家的装潢设计是上个世纪的产物。
陪伴中小学的学生们听了一年口号后,我又陪他们一起升学了。我从间隔年里脱身,回到校园,成为了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一名普通的研一新生。除了身份发生变化,似乎其他的一切都没怎么发生变化。学校的食堂依然还是“精致”,让人不忍下咽,生怕惊扰了这份饮食的艺术。如果还有什么变化的话,9号楼后面的那只橘猫,竟然已经不认识我,看到我就冷冷地走开,看着它又肥硕不少的身躯,我想这样也好,我个人的记忆并不算什么,应该以大橘为重。
也许是研究生的在校时间三年,也有可能是自己的确经历过本科期间的碌碌无为,来到学校后竟然开始感慨时间流逝飞快。依稀记得昨天仍是开学不久,现如今也已经第一学期期末结束。有幸参加了传媒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本科监考,拿着试题时生出一种隔着年代的熟悉感,但此时内心早已经没有任何的波澜。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选择负责,而设计学最大的好处,就是在于给你足够的时间去寻找你最想要的选择。
在四川火锅里有一道非常受欢迎的涮菜,毛肚。不知道怎么吃毛肚的人,都会将它一直按在火锅里涮到熟,然后大快朵颐。但毛肚真正的吃法,是应该先在火锅里烫上几秒随后捞起在空气中冷置两秒,然后再放进锅里烫,来回几个循环之后,毛肚便有了最佳的口味。而我对设计学的看法,正如这热辣的火锅和毛肚,第一次循环结束后停滞些许,此次回到南艺便已经有了更深的看法与见解、受益匪浅,而这就是我与设计学的故事。愿这不足以成文的叙事短文,能起到激发起你与我们一起分享关于设计学感悟的作用。
天台学设下期预告:
天台读书会预告《文章自在》
303所投稿文章
【303所】投稿作品:《中国为什么有那么多卡通警察?》——黄厚石
发表于“303所”的文章都会以纸质杂志的形式公开出版
无论你来自哪里,哪所院校,在做什么工作,只要对与设计相关的写作感兴趣,都欢迎给我们投稿。无论你写的是论文、杂文、剧本抑或是诗歌,或仅仅只是一个小故事,都欢迎给我们投稿。就像天台读书会一样,“分享”与“共享”知识一直是我们的宗旨;也像天台剧社一样,“参与”与“展示”自我一直是我们的初衷。
投稿文件请发邮箱
邮箱:962223902@qq.com
或在后台留言联系管理员
作者:陈剑杰
编辑:马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