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303所】有关反脆弱的三件小事

邱圣翔 天台学设 2021-06-17



“ 萨默赛特·毛姆说:‘ 任何一把剃刀都自有其哲学。’ 这大约是说 —— 无论何等微不足道的举动,只要日日坚持,从中总会产生出某些类似观念的东西来。”

—— 村上春树《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



抗疫进行,读书不停

303所线上读书会持续更新

今天推送邱圣翔同学撰写的文章

——《有关反脆弱的三件小事》





作者简介

 邱圣翔 

他生性既不合群,又十分健谈,

既希望不要见到任何人,又需要与人说说话,

于是只好用自言自语来解决这个矛盾。








有关反脆弱的三件小事





《反脆弱》是一本很有先见性的书,它似乎预言了2020年诸多意外事件的可能性,也提前告诉人们为了缓冲“黑天鹅”事件的影响要早作准备并且做好避险应急。

事实上,《反脆弱》一书也提供了不少很有可行性的实践指导,包括通过多重选择分担风险、适度压力提升专注力和效率以及挑战舒适圈的边界实现自我成长等等。我发现,日常生活中也已经存在这样的尝试,只是我们并没有将其归纳出如书中所阐述的原理。

就比如本文讲述的我日常生活中的三个小事,也能从背后发现一些值得思考的意义与价值。或许读者也能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获得一些共鸣。原来《反脆弱》离我们并不遥远。

 




 


1


 第一件小事 —— 提交方案时多给出两套方案 



我的大学本科专业是现代手工艺专业的漆艺与木工艺方向,属于实践类专业。按照南艺的学制,大一阶段统一教授设计原理和形式基础,真正接触漆艺和手工艺专业实践是到大二阶段开始。所以现在回看本科的时光,能感受到分明的两个时间阶段。而故事就发生在大二,开始接触专业课程的时候。 我的漆艺基础课老师周老师是一位“出了名的狠角色”,他在专业介绍时就提前向我们声明了漆艺专业的严格要求和可能面对的困难。事实上也的确如此,在经历过一番伴随过敏折磨的基础技法训练以后步入课程学习的正轨,我们才算领教老师的厉害。
我猜想别的专业大抵也是如此——人生最卑微的时刻就在过方案的时刻。漆艺也是如此。而在我大二刚开始的阶段,过方案的折磨持续伴随着我,或许也可以说伴随着当时整个漆艺班的同学。“不行,再去想。”变成了一句可怕的魔咒,萦绕在每个汇报方案的同学心头。 


或许是玩笑话当了真,或许是的确有效的办法。我的老师有一次生了气,让我们每个人想了5个方案以后再来找他。我当然不敢怠慢,就真的闷了头琢磨起来。起初很难过,永远在一个主题绕圈圈,感觉自己灵感枯竭,而偶尔萌生的其他想法总是直觉上感觉不如第一个。可是这样下去不是办法,后来索性放弃挣扎,进而放飞自我,开始放下执念去构思。没想到这样的确又得到不少新的方案,有些很烂,但也有一二后来想想竟比第一稿高出许多。就这样得出了5个案例,心头惶惶然呈给老师去看,如同可以预料到的:“第一个不好,第二个很烂,第三个平庸。”否决的痛苦飙升三倍,正在我绝望之际却听到“第四稿还不错,可以试试。” 
这绝对是一种特别的体验。其实和一稿多次修改甚至毙掉重新再开的体验很不相同。

 

现在回看,这种从多个备选方案中选择较为合适且突出的几个的方法,确有其价值与意义。首先,它放开了思维的束缚,不会迫使我们局限在一个单一的方向打转。其二,给出多个方案在潜意识里也给了我们更多来自备选的安全感,不会陷入孤注一掷的窘境。其三,设置多个方案在准备阶段就有了对目标更充分的准备和了解。况且,即使五个方案都未能通过,在不同方案的比较中,我们也获得了更加合适且明确的方向继续准备。 后来,在每个提交方案的时刻,我总是不断记起这个时刻——试着在提交一个方案的时候多准备另外两个备选,或是在需要三个的时候提供五个。这个方法伴随了我的大二到大四的三个学期,直到今天也还在受用。如果用《反脆弱》以及中国的俗语来说,或许这就是通过多重选择分担风险或者说“不要把鸡蛋都放在同一个篮子里”。我觉得除此之外的启示还有,当这里需要一个蛋的时候,分别准备鸡蛋、鸭蛋和鸵鸟蛋,或许会有一个更合适。毕竟机会还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2


 第二件小事 —— 读书bot 



bot在微博上火起来是2019年。用自己的话来说,比较像坚持打卡更新一个主题。比如鲁迅bot——每天更新一篇鲁迅先生的短文;厨事bot——每天发布一张自己烹饪的美食;健身bot——每天打卡定量运动等等。当然,不少英语软件的背单词打卡也是如此。

 

后来发现,在知道bot以前,这种行为就已经伴随我不短的时间。最开始的时候,是一个读书bot。



 


有一次参加学院活动,获得了一本名为《设计的觉醒》的书。这本书是日本设计师田中一光的设计随笔集,由60多篇短文组成,每一篇小短文篇幅不长但内涵都极深。尤其是书中许多基于20世纪80年代的日本为背景的论断,从今日中国的视角看来都依然如此先锋,且感觉到可参照的价值。当时正在筹备理论方向的考研,书的形式又很适合每日阅读一篇,于是索性就决定在手机上每天更新一篇读书笔记,再加上自己的感想。不管怎样,先把这本《设计的觉醒》更新完才停止。

 

如此,便开始了一段不短的读书远征。自己先已暗下了目标,就没有了松懈的道理。现在回头看当时的这一过程,心里充满了怀念与满足。就这样一天天手打书上的文段,划线且摘录。因为摘录,所以先已通读过整篇,再选出最精彩的几个文段打字,无形中就带着读了第二遍。当然也有几天繁忙,找不到闲暇,竟只好拖着牺牲睡眠,夜里12点开始阅读,再打完字就已夜深2点。更有几次,打字到最后失手删除,又伴随着无以复加的沮丧感重头打起。现在的我没了当时的忙碌,竟然也失去了如此恐怖的野心与恒心。

 

那么,这种读书标记的意义在哪里呢?于我来说,它让我真正心平气和下通篇阅读完了不少非常不错的书,包括《设计的觉醒》、《设计原理》、《现代设计150年》、陈丹青<局部>第一季的讲稿、一些诗歌、鲁迅的《野草》等等,以及整部西方现代设计史的大部头。



 


这种模式本身当然是脆弱的,因为很容易中途放弃或者面临形式僵化或者变成为了读书而读书。但它对我来说同样是反脆弱的,因为脆弱的是行为本身,但提升的是个人的反脆弱性。如果不是预设的压力,我不可能像现在这样理解这些书目,我也不可能有这样的毅力完成这样的“行为项目”。说得再现实一点,我也不可能跨专业考上今天的研究生。

 

佛经上,大士修行总喜欢发大宏愿。我以为,恰恰是这种“野心”与目的,给了自己要求和使命,也给了个体去实现的动力和效率。现在,人们喜欢立“flag”,也讨厌立“flag”,flag同样也是脆弱的,很容易失败或者因为没有实现而更让人沮丧。但我想,即便是这样沮丧的结果,锻炼的也是一个人的抗压能力与反脆弱性。况且一个失败了的努力者,他的失败并不会摧毁他,他也无愧于他的努力。

  



3


 第三件小事 —— 每天多跑一圈 



第三件小事发生在第二件事之后,大四快考研的时候。如果没有发生这件事,要问我能不能在操场跑2个小时,或者能不能一气跑30圈,我的回答一定是不可能。绝对不可能。但是,这的确实现了。
 
同样在考研的阶段,打算同时兼顾体育锻炼,于是和朋友约了操场夜跑。第一天,跑了两圈我就已经近乎极限——因为我自认并不是一个常常运动的人,习惯静坐看书甚于篮球、跑步或者其他运动。这样当然不好。于是才约起朋友强将此变为一种bot,加以坚持。第二天的时候同样是跑圈,这次竟大不相同,跑完两圈没那么吃力了,且感觉到大大的不足,于是两人又商议再跑三圈跑满五圈。
 



可想而知,肌肉酸痛难免,走路也难受不少。但即便这样,还是坚持跑了第三天、第四天、第五天。后来,我们在五圈之后又加了一圈,并且约定,每过一天就再加一圈,再加一圈。加圈的过程并没有像数学题一样精准地直线增加,但大体上确实是如此。两个月左右,圈数就增加到三十,后面又一直持续到毕业。因为说跑圈比较损伤膝盖就并没有再往上增加圈数。期间,有雨天若干,也遇到过两人分别感冒,但大抵还是坚持下来,才有了今天的谈资。
 
我的确做到了一口气在操场跑三十圈,即便是如同体育白痴的我,现在想想也同梦境一般。现在却是不能了,原因或许归咎于再也找不到这样配合陪跑的伙伴,或许是失却了当时的雄心与理由。但其实我知道,只是我失去了坚持下来的毅力与勇气。一个人当然可以跑操场,可是我却没有了挑战的探索心。
 
这件往事给我什么样的启示呢?我觉得在于它告知了我实现未知的可能性。即便是一个明确不擅长的领域,每天尝试不断尝试突破自己的舒适圈就能实现自我的成长。一个人总不是一出生下来就会跑会走,能说会道。我们今天所掌握到的所有技能和特长,其实都是对于固有能力的突破。
 



试着像跑圈一样,每天多增加一圈,一个月以后就也有了惊人的成果。民国作家、文学家胡适之写过这样一段话:“每天花一点钟看10页有用的书,每年可看3600多页书,30年读11万页书。11万页书足可以使你成为一个学者了。可是,每天看三种小报也得费你一点钟的工夫;四圈麻将又得费你一点钟的光阴。看小报呢?还是打麻将呢?”这既是说坚持的意义,也是在说突破的可能性。于打麻将的人来说,看书自然是舒适圈之外的领域,但只要肯做,每天阅读,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成果。
 
所以大可不必先给自己套上“不行”的枷锁。试着去接触自己未涉足却非常憧憬的领域,一段时间以后或许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我们所熟知的那些多面大师无不是如此。在他们“全知全能”的神采本后,天赋异禀的神奇还是少数,更多的还是触类旁通的努力的结果。



4


 结语 



省察自身,就发现许多已刻在人生里的故事,其背后有如此与书本相通的道理。其实也更让人反思起生命中很多脆弱的一面。我必须承认自己性格上存在的敏感和执拗,以及玻璃心的脆弱。事实上,在现实中人们脆弱的时刻本就比较坚毅和反脆弱的多出许多。看到脆弱,从而缓解脆弱就是《反脆弱》所要做的。




也因为如此,反脆弱的时刻就更增添了重要的意义与价值。它让我变得习惯多做计划,提供备选的方案与策略;变得习惯自设压力以中和本性中的松懈与怠惰;习惯求知与尝鲜领域里的知识,多做了解与储备;也习惯于在自己本能怯弱想要拒绝时鼓励自己“试一试怕什么”。
 
春光已逝,转眼都快到5月。再细究起来,2020就要过半。那些原定的目标眼看就成为泡影。这全然是客观环境的影响吗?可能也并不全是。努力找补,一定会有属于自己的出路。从现在就开始起来,努力培养起自己的反脆弱性,过一个反脆弱的2020。


- THE END -









无论你来自哪里,哪所院校,在做什么工作,只要对与设计相关的写作感兴趣,都欢迎给我们投稿。无论你写的是论文、杂文、剧本抑或是诗歌,或仅仅只是一个小故事,都欢迎给我们投稿。就像天台读书会一样,“分享”与“共享”知识一直是我们的宗旨;也像天台剧社一样,“参与”与“展示”自我一直是我们的初衷。



稿方式:

投稿文件请发邮箱邮箱:962223902@qq.com或在后台留言联系管理员


作者:邱圣翔
编辑:丘耳
注:图片来自网络





【303所】反脆弱:治疗当代年轻人焦虑的一剂“良方”
【303所】向死而生,与黑天鹅共舞
【303所】柠檬里榨出柠檬汁 ——从《反脆弱》一书探讨如何获得教育中的“反脆弱”
【303所】那些杀不死我的将使我更强大——《反脆弱》读后感
【303所】如何成为九头蛇怪——《反脆弱:从不确定性中获益》读后感
【303所】听天由命与百炼成钢
【303所】包浆续说 ——读《反脆弱》引发的一些感想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