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303所】马晓飞:宗藩关系——越南青花工艺百年兴衰的政治叙事

马晓飞 天台学设 2021-06-17
 


天台学设带来的是

马晓飞老师的精彩文章

《宗藩关系——越南青花工艺百年兴衰的政治叙事

欢迎大家在留言区积极讨论哦


马晓飞

北京联合大学艺术学院讲师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


人生理想:

把枯燥的理论简单化,把艰涩的语言口语化





宗藩关系——越南青花工艺百年兴衰的政治叙事

马晓飞、王芊1


公元14世纪末至15世纪早期,越南青花瓷器滥觞于中部的海阳省——在海岸与都城之间,面积尚不足今日景德镇市三分之一的地域。15世纪中叶,这片原本寂寂无闻的土地,出人意料的生产出堪与中国比肩的青花,质量之精与数量之巨,使其转瞬间成为闻名东南亚、南亚乃至欧洲的瓷业重镇。但熊熊燃烧的炉火甚至延续不到百年,16世纪初,海阳窑业遭受重创,并逐渐在世纪中叶退出历史舞台,以至于1811年出版的《海阳风物志》中几乎不见该地区大规模陶瓷生产的记录。如果仅仅从越南历史发展的视角审视其青花工艺的百年兴衰,其实很难从本质上理解其跌宕起伏的经历,13、14世纪的越南青瓷从未大规模外销,17世纪的越南瓷业中心——钵场也未能发展出如此精湛的青花技艺。理解越南青花工艺巅峰与衰微的急剧变化,还需要回到古代东亚、东南亚地区的传统政治格局——以中国为中心的宗藩体系。事实上,这种明显具有等级差异的宗藩体系,绝不仅仅是中原王朝的夜郎自大,其对于属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普遍而巨大,越南青花工艺的发展即是这种影响的微观显现。15世纪30年代起,趋于稳定的宗藩关系给予越南青花生产以蓬勃发展的和平环境,宗主国的海禁政策则成为越南青花工艺繁荣的历史契机,但16世纪中叶,中国的海禁政策结束,断绝了越南青花的外部市场,而篡位的莫登庸以手腕获得明朝支持,但使安南国被削为安南都统使司,激起国内强烈反抗,从而使得中越宗藩关系陷入失序状态,越南国内亦陷入战乱,越南窑业中心转移,后世甚至难觅海阳窑址。因此,工艺本身的技艺革新与审美迭变,固然是理解古代越南青花高度发展的基础,但以中越宗藩关系的视角叙述15世纪以来的越南青花工艺,则是厘清其百年兴衰脉络的必由之路。


一、中越宗藩关系的恢复与越南青花工艺的兴起

越南陶器生产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11000年的和平文化时期。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冯原文化早期,出现了轮制陶器。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1世纪的东山文化则出现了模仿青铜造型的复杂陶器。2公元前214年,秦王朝在南部置象郡,将越南中北部置于中国统治之下,开启了长达千年的“北属时期”。公元3世纪至10世纪,越南成为中国连接阿拉伯世界重要的转运中心,中国陶瓷大量涌入越南,当地陶瓷生产萎缩,仅有少量的器物出土。公元10 世纪,中国处于五代十国的动乱之际,越南当地豪杰丁部领建立丁朝,国号大瞿越,定都华闾(今宁平省),并由随后统一中国,但无暇南顾的宋朝册封为“交趾郡王”,越南自此成为独立国家。但丁朝及丁朝之后的历代国王,均寻求中国册封,越南历史称为“藩属时期”。为何具有独立政权的国家要寻求政治等级的矮化?事实上,中原王朝对于越南国王政治上的“正定名分”,是其统治“合法性”的基础,因为宗藩关系的确立,并不意味这两个国家之间的外交关系,而是两个朝廷之间的契约关系,15世纪与18世纪,明、清两朝大规模出兵越南,均为恢复他们认同的王室“正朔”,因此宗藩关系的确认成为越南王朝威慑朝野的政治筹码。另一方面,宗主国还负责调停藩国之间的战争,从而使得秉承封号的藩国具有相对稳定的外部环境。在宗藩关系相对稳定的李朝(1009年-1225年)、陈朝(1225年-1400年)时期,越南陶瓷生产发展迅速,技艺逐渐成熟,形成工艺完备的陶瓷生产聚落。


公元14世纪末至15世纪早期越南青花滥觞于中部的海阳省,逐步完成了由铁绘向青花工艺的过度,日本九州地区的太宰府遗迹出土了当时越南仿制元青花的器物。但结合考古发现情况来看,此时越南虽然开始生产青花,但制作规模仍较小,因为14世纪中叶起,越南政局陷入动荡,中越之间的宗藩关系失序,陶瓷生产陷入低谷。当时越南瓷业中心的海阳省先有啸聚安阜山的盗匪吴陛作乱,尔后南部的占城军队数次攻陷升龙城,皇室昏庸,民不聊生。外戚胡季犛专权,操纵皇室更迭,在1400年登基称帝,是为胡朝。胡朝前期励志整备政务,南拓疆土,但篡位以来,未得到明朝政府承认,民心不稳,又于1406年截杀明朝军队护送的陈朝后裔,于是永乐帝挥师南下,占据安南至1428年,是为越南“第四次北属时期”。但明朝军队征战安南的20多年内,同样遭到当地势力不断的反抗,时任交趾布政使的黄福在一份奏稿中写道:“开设衙门以来,朝廷添调官军前来征剿凡六七次矣,事难屡至于艰危。”31418年黎利自蓝山起兵,战局几经反复,在1427年击溃明军,逐渐建立起统一的国家。


1427年十月,作为军事斗争的胜利者,还未称帝的黎利就通过安远侯柳升进呈求封表文,同年十一月,派遣使臣黎少颖等前往中国谢罪求封。甚至“解岁贡金五万两”4,并屡次进贡代身金人谢罪。宣德六年 (1431年)明朝授命黎利“权署安南国事”,承认了中越之间的宗藩关系,将越南置于宗主国的庇护之下。中原宗藩关系的恢复,不仅为越南国内的政局稳定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黎利政权的“合法性”与外交关系奠定基础。


1983年,距今海阳市6公里的周稌遗址被发现,考古学家先后进行了7次发掘。周稌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4世纪晚期,在周稌附近的美舍遗址发现了与陈朝文安窑有直接关联的烧造方式。5周稌窑发掘出大量延续陈朝样式的器物,其外部施敷酱色釉,内部涂白釉,还有部分青瓷。但一直到黎朝时期,平稳的政治格局才使得更具技艺难度的青花真正成为该窑的主要产品。周稌窑在15世纪开始活跃,生产规模极为宏大,出土了大量青花器物、瓷片以及烧造工具。其中典型的青花器具包括碗、杯、盘、香盒、罐、壶等。土耳其托普卡帕宫藏1450年铭文款的青花梅瓶更是将属于南策洲的周稌与知名度最高的越南青花制品关联在一起。在海阳省其他区域发掘的13座窑址,其生产工艺无一可以与周稌媲美。位于京畿要冲的周稌,背依都城,面向海滨,依靠发达的水系,勾连起繁荣的商业市场,中越宗藩关系的确立,使得以周稌窑为代表的越南青花生产得以享有和平的国内与国际商贸环境,享有工艺发展最为基本的政治安定,这成为其日后繁荣发展的重要基础。


图1 越南青花牡丹纹梅瓶·1450年·土耳其托普卡帕宫藏

图2 周稌1996 年发掘现场及美舍遗址出土的玉壶春瓶



二、 宗主国海禁与越南青花工艺的繁荣

中越宗藩关系的恢复为越南青花发展提供里必要的政治保障,但越南青花的真正繁荣还源于宗主国的外交政策——明朝海禁,以及由此产生的“明空白期”(The Ming Gap)。“明空白期”的概念最早由马来西亚沙捞越博物馆馆长汤姆·哈里森于上世纪50年代提出,主要指14世纪晚期到15世纪中后期东南亚地区出土明代贸易瓷的数量骤减。而在9至14世纪长达500年的历史进程中,中国瓷器几乎一直垄断东南亚瓷器贸易,并且中国瓷器的绝对优势又在16世纪重新显现,学者布朗曾统计东南亚古代沉船资料指出,1368年(洪武元年)至1487年(成化二十三年)间中国瓷器数量急剧减少,而东南亚国家生产的瓷器占到了区域海洋贸易中的60-99%,其中越南成为仅次于泰国的重要陶瓷出口地。造成这一空白期的直接原因是明代前期为防御倭寇而设立了严格的海禁政策,禁止民间与海外商贸往来,规定“片板不许入海”。6


在中国陶瓷输出受到明显限制的情况下,东南亚乃至中东地区对于青花的需求却并未减少。在此契机之下,越南青花工艺迅速崛起,“以印度群岛为中心,东方从菲律宾群岛到琉球、日本列岛;西方到波斯沿岸、东非沿岸各地都有发现......在加尔各答国立博物馆中可以见到15世纪的陶瓷,除有大量中国陶瓷以外,就是与之相抗衡的数量众多的越南陶瓷。”7


20世纪90年代初,越南渔民在会安东部的占婆岛捕鱼时意外发现了沉船遗迹。1997至1999年,由马来西亚与越南联合打捞,英国牛津大学与越南考古学家组成的考古团队将沉没在海底五百年的会安沉船公诸于众。考古发掘出超过15万件完整瓷器以及数以千计的瓷片,瓷器以青花为主,其中大部分的作品与周稌窑的器物特征相一致,还有一部分作品的品质更高。瓷器的主题非常丰富,部分形状与装饰主题在出土器物中并未发现。其中典型器物为一件双龙纹青花大盘,这件龙纹盘与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宣德年间的青花龙纹盘布局基本一致,明显受到了明代景德镇陶瓷的影响8,内壁盘心绘制云龙纹,内心龙纹身粗尾细,背部有鳍,鳞片处理精细,尾部呈花草形,龙肘有毛,作飘动状,整体造型张扬,刻绘细致,釉色光亮,胎体洁白,展示了越南青花工艺的最高水平,其质量几乎可以中国相媲美,因此越南学者称会安沉船“最为全面、纯粹、珍贵再现了越南釉瓷技艺”。9

图3 会安沉船出水青花龙纹盘

图4 会安沉船出水青花鱼纹盘


宗主国对内实施的海禁政策,却在根本上改变了东南亚地区大宗货物的商贸格局,使得原本以内销为主、寂寂无闻的越南青花得以迅速发展,在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内,成为纵横东南亚及欧洲的畅销货品。迅速变化的市场环境成就了越南青花工艺的辉煌,这也从另外一个侧面证明,宗藩体系下,宗主国的政令不单单影响国内,其对藩属国同样产生巨大的影响,这在越南青花工艺的发展中表现的尤为明显。



三、宗藩关系失序与越南青花工艺的衰微

明朝中后期,持久的海禁反而造成海盗不断扣边,于是隆庆初年,明穆宗宣布解除长达近两个世纪的海禁政策,允许民间商人远涉东西二洋,史称“隆庆开关”。隆庆开关其实仅将月港作为开放海禁的唯一港口,尽管月港的基础设施乏善可陈,出海口远在厦门,又非深水良港,但作为唯一合法的贸易港口,月港仍即刻成为海商贸易的重镇,“于是五方之贾,熙熙水国,刳舟余舟皇,分市东西路。”10月港在今漳州龙海市海澄镇,月港的兴起极大的促进了以漳州窑为代表的闽南陶瓷的兴起。品质良好的中国瓷器一经在南海出现,就沉重打击了东南亚本地的陶瓷外销与生产。在印尼雅加达的旧港等主要的贸易港口发现了大量的16、17世纪的陶瓷,但却少见这一时期的越南陶瓷。11越南中部的顺化——会安一线也出土了大量的漳州窑青花,“占出土陶瓷总数55%的中国陶瓷中,福建陶瓷了33%。不难想见福建陶瓷在当时出口的规模与数量。”12越南陶瓷的海外市场基本为中国所侵蚀,进而严重削弱了本土的陶瓷生产规模。


与此同时,历经黎圣宗、宪宗励精图治,蒸蒸日上的国力逐渐颓败。先是肃宗、威穆凶残暴虐相继被诛杀,而后即位的襄翼帝荒淫无道,民间盗贼蜂拥而起。军阀莫登庸借此乱世逐渐掌握权柄,并于1527年弑杀恭皇自立为皇。莫登庸的篡位引起宗主国的注意,明朝嘉靖皇帝意图出兵匡扶黎朝,大兵整肃之际,莫登庸与侄儿、大臣等四十余人自缚,经过中越边境投降,献上地图和金银珠宝,并请求内属明朝的钦州。明朝嘉靖帝准其投降,并削安南国为安南都统使司,授莫登庸都统使,其治下土地尽皆北属。莫登庸的“投降”行为引起越南国内的激烈反抗,大臣阮淦在清化拥立昭宗少子维宁为帝,与莫登庸展开长达半个世纪的斗争。放弃支持黎朝,改为支持归附的莫朝,实际上打乱了一直以来的中越政权之间的平衡,使得中越宗藩关系再次陷入失序状态,这种失序状态后来由于莫朝失势,又演化宗主国“不拒黎,亦不弃莫”的摇摆,在藩属国则表现为两派政治势力之间的兵戎相见,这对越南青花工艺产生了致命的打击。


周稌窑所在的海阳地域成为以清化为根据地的南方势力与以升龙为根基的北方军阀征伐的前线。海阳地区遭受多次严重的战争冲突。1517年,“天下大饥,人民饿殍相枕,海阳、东潮、莢山、京北、安丰、仙游、东岸诸经兵处尤甚。”13而后越南多地又发生洪水、地震等天灾,使得海阳诸地频遭灾祸,以至于民不聊生。周稌窑在内忧外患的压力下逐渐趋于衰微。考古发现也证实了这一点:周稌窑在15世纪至16世纪中叶生产达到巅峰之后急剧衰落。17世纪初叶仅有少量的碗和粗略装饰的小盘生产,但基本处于停滞状态。141811年出版的《海阳风物志》已完全不见南策地区的陶瓷生产的记载。15越南青花工艺的巅峰时期就此完结。



四、结语

工艺美术的发展很难脱离于时代,外部环境特别是政治环境的安定、商贸政策的便利,都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工艺美术的时代兴衰。但对于东南亚、东亚各藩属国而言,政局、政策的稳定与否,不仅取决于本国、本民族国内的政治环境,还取决于宗主国的政治、政策环境。越南青花工艺的百年兴衰过程,充分体现了宗藩体系下,藩属国工艺美术发展的复杂因素。宗主国与藩属国宗藩关系的建立与维系,事实上,分别代表了宗主国、藩属国二者国内政治的平稳,以及二者之间的平稳关系,这种和平的国内、国际环境,是藩属国工艺美术发展的必要基础。而二者关系一旦失序,即意味着藩属国国内政局的变化或国际商贸环境的变化,都不利于其工艺美术的发展。以宗藩关系研究越南青花工艺的兴衰历程,为我们重温东南亚工艺美术的发展,提供了一种叙事方式的参考。




注释

 1.马晓飞: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研究生。通讯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常营龙湖长楹天街东区3栋7单元1601,邮编100025,联系方式13811058385。王  芊:北京联合大学艺术学院讲师。

2. 参考《近二十年来东南亚地区的考古新发现及国外学者对我国南方古文明起源的研究》、《论东南亚“ 和平文化” 及其与华南文化的关系等文章对于越南相关遗址的介绍》等文章。

3.(明)黄福,《黄忠宣公文集》,齐鲁书社,1997年。

4.陈荆和,《大越史记全书(中)》,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1985年,第561页。

5.Ba Hoanh Tang, Chu Dau ceramics, 不详, Kinhbooks, 1999, p.108.

6.参考Roxanna M.Brown, The Ming Gap and Shipwreck ceramics in southeast asi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2004.

7. 三上次男<越南陶瓷和陶瓷贸易>,《中国古陶瓷研究(第14辑)》,紫禁城出版社,2008年,第559页。

 8.陆鹏亮,<两“南”之器,他山之石——14、15世纪云南、越南语景德镇青花瓷比较研究>,载《中国古陶瓷研究(第13辑)》,紫禁城出版社,2007年。

9.参见巴特菲尔德拍卖行拍卖图录《会安沉船》《Introducing The Collection From Chu Lao Cham Island,Vietnam》ii

10.张燮,《东西洋考》,中华书局,1981年。

11.三上次男<越南陶瓷和陶瓷贸易>,《中国古陶瓷研究(第14辑)》,紫禁城出版社,2008年,第559页。

12. 同上353.

13.同上817

14. 参考Ba Hoanh Tang, Chu Dau ceramics, 不详, Kinhbooks, 1999.及Bui Minh Tri, Kerry Nguyen-Long,  Vietnamese Blue And White Ceramics, Social Sciences Publishing House, 2001, p.125.

15.海陽風物志.越南国家图书馆藏nlvnpf-0066四民技艺条目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

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丨马晓飞
编辑丨何   蓉

 ————  往期推荐  ————  

曹汝平——抉择与启蒙:宁波华花圣经书房及中文金属活字印刷技术




陈彦青:中国色彩系统观念建构一种——间色的转换

李芽:中国古代妆容研究及其创新设计思考

张弛——现代设计文化研究的开拓者——记英国设计史学家彭妮•斯帕克 


朱伟斌| 赋魅、空间与神话:中国美术字的罗曼史




张黎——以物为媒:从技术哲学的“物转向”看思辨与批判性设计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