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303所】张弛——现代设计文化研究的开拓者——记英国设计史学家彭妮•斯帕克 ​

天台学设 2021-06-17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美术观察 Author 张弛 王薇


无论你来自哪里,哪所院校,在做什么工作,只要对与设计相关的写作感兴趣,都欢迎给我们投稿。无论你写的是论文、杂文、剧本抑或是诗歌,或仅仅只是一个小故事,都欢迎给我们投稿。

投稿文件请发邮箱:1653226985@qq.com或在后台留言联系管理员。

在复杂的社会背景当中,设计担任的角色是多种多样的。本文以大量的专著作为论证基点,阐述了英国杰出的设计史学家彭妮•斯帕克(Penny Sparke)作为现代设计文化研究的开拓者的研究内容。


下面是张弛老师的文章

现代设计文化研究的开拓者——记英国设计史学家彭妮斯帕克



张弛ZHANG CHI 

北京服装学院服饰艺术与工程学院 助理教授 


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获得博士学位,现为北京服装学院服饰艺术与工程学院助理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设计史论。多次参与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在各类学术期刊和国内外重要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十余篇。具有多年媒体工作经验,曾作为自由撰稿人为多家艺术设计类媒体供稿。

现代设计文化研究的开拓者

——记英国设计史学家彭妮斯帕克


张弛,北京服装学院服饰艺术与工程学院


英国金斯顿大学现代室内装饰研究中心主任彭妮•斯帕克(Penny Sparke)教授作为现代设计文化研究的开拓者,是西方世界最杰出的设计史学家之一。她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设计与文化领域,将设计置于复杂多元的背景当中,探索设计与社会、经济、政治和科学技术等多种因素之间的关系,尤其是消费与身份的问题。她是最早一批将产品设计作为研究对象的学者,也是最早一批进行设计师个案研究的先行者。她把设计师及其作品放置于生活环境和文化背景中进行解读,极大的丰富了设计史研究的视野。她常常采用跨学科的方法,在研究方法上不断进行新的尝试。在进入后现代之后,她为世界设计史研究提供了一种更为开阔、多元和包容的写作方式。她彻底摆脱了英国第一代设计史研究者如佩夫斯纳们所采用的、参考美术史的叙事方式,也不像班纳姆那样在现代与后现代之间摇摆不定。成长于波普时代的她,旗帜鲜明的支持后现代,认为现代性和现代主义不应当把历史完全覆盖。


一、治学道路


彭妮•斯帕克自幼便对艺术与艺术史怀有浓厚的兴趣。她于1967年到1971年在英国苏塞克斯(University of Sussex)大学学习法国文学,获得艺术学学士学位。在研读法国文学过程中,她对法国理论(French Theory)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尤其被罗兰•巴特吸引。这些著作让她开始关注日常之物与设计。她成长于波普艺术大行其道的20世纪60年代。受时代的影响,她不认同现代主义,对一切“反现代主义”的事物都有兴趣。读博期间,她拜入雷纳·班纳姆(Reyner Banham)门下,以“波普时代”为研究对象。1975年,她完成博士论文《波普时代的设计与理论(Theory and Design in the Age of Pop)》,从英国布莱顿理工学院(现布莱顿大学)毕业并留校担任设计史教师。1982年到1999年,她在英国皇家美术学院教授设计历史。随后,她加入了英国金斯顿大学,获得历史学教授职称,并担任艺术、设计与音乐学院院长。2005年,她升任该校副校长,任职至2014年。目前为止,她已经出版了至少十五本与20世纪设计史相关的书籍,同时担任多个重要设计展览的策展人。


彭妮•斯帕克教授


作为斯帕克进入设计史领域的引路人,班纳姆无疑在她的学术生涯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班纳姆是20世纪下半叶西方最重要的研究建筑、设计与流行文化的理论家、评论家与历史学家,他的导师是英国20世纪设计理论研究的先驱尼古拉斯·佩夫斯纳(Nikolaus Pevsner)。佩夫斯纳的思维方法受到黑格尔主义和精英主义的深刻影响,其著作主要是以设计精英及其经典作品作为主轴,贯穿整个设计史的演变。班纳姆的学术思想则受到了米歇尔福柯“真实历史”观念的影响。他的研究扭转了设计批评领域中精英主义的叙述方式与价值倾向,常常是在切身体验的基础上进行学术角度的思考与延展,促使设计批评的研究重点从基于形式与功能的单纯争论,转向与设计密切相关的社会、经济、政治和科学技术等诸多复杂的背景当中。跟班纳姆一样,斯帕克的写作和研究常常将设计置于复杂多元的背景当中,探索设计与社会、经济、政治和科学技术等多种因素之间的关系。她的前辈佩夫斯纳和班纳姆将建筑放置在最紧要的位置,主要的研究范围还是拘泥于那些现代主义大师们进行实践活动的相关设计领域,比如室内设计、家具设计与平面设计,这些似乎都是服务“建筑”这一主题。而斯帕克则在更广阔的社会与文化领域内讨论设计的角色,将产品设计、室内装饰、汽车设计等作为研究对象。此外,她认为,现代主义的设计实践和研究以白人男性为主导的。出于自身性别的原因,她也开始探索设计与性别的相关内容,她相信在20世纪的物质文化世界中,性别是理解事物原有样貌的核心。这一观点支持着她对设计中的性别问题和现代室内两个领域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大众文化与消费是彭妮学术研究生涯中两大关键,当然,这也是20世纪后期西方世界发展过程中两个无法逃避的发展主题。


彭妮•斯帕克


斯帕克进入设计史研究领域时正值英国高校将设计史纳入课程体系。在她获得博士学位之后的1977年,设计史协会在英国成立,这标志着设计史从美术史和装饰艺术以及实用艺术研究中分离出来,正式成为设计学科的研究对象。中国学者钱凤根曾经将设计史研究分为三个阶段。他认为第一阶段的代表人物是尼古拉斯·佩夫斯纳,这一阶段的研究借鉴了美术史中的英雄史观,关注设计中的知名生产者;第二阶段转而强调设计的“无名史”,关注对象由生产者转向对生产方式的探索;第三阶段则开始了向日常生活的转向。〔1〕从佩夫斯纳、班纳姆到斯帕克,我们确实能够看到这种研究视野和路径的转变。


二、研究方向与方法


1.设计与文化研究


彭妮·斯帕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设计与文化领域,她的著作《设计与文化导论》被认为是该领域的扛鼎之作。这本书初版写于20世纪80年代,2004年伦敦劳特里奇出版社出版了第二版。在这版的引言中,彭妮开门见山,说明她格外关注设计在消费中的重要性,揭示市场需求在何种程度上左右了现代设计的概念,设计与生产以及专业领域的关系。她认为,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设计已经被视为一种文化现象。作为一门与众多领域密切相关的学科,其内在定义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至20世纪末,设计的首要职责变得清晰起来,即在日常生活背景下创造和反映意义。”这些观点构成了本书写作的重点。设计与经济、政治、技术、艺术之间紧密相关,这些决定主流社会文化结构的力量也影响着设计,设计成为文化的表述者和反映者。另一方面,设计也在通过对象、组织、个性和行为方式参与文化构建的过程。简单来说,20世纪以来,设计和文化在广泛的意义上相互依赖,而这种关系对于现代文化而言意义特殊。〔2〕

在引言中,斯帕克介绍了创作这本书的理论支持。书的理论框架借鉴了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的代表作《区隔:鉴赏判断的社会标准》(Distinction: A Social Critique of the Judgment of Taste)。作者认为人们在日常消费中的文化实践,从饮食、服饰、身体直至音乐、绘画、文学等趣味鉴赏都表现和证明了行动者在社会中所处的位置和等级。这将设计放置到了有助于阐释它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中。另一本对这本书有重要影响的著作是安德里斯·胡塞恩(Andreas Huyssen)的论文集《大分野之后:现代主义、大众文化和后现代主义(After the Great Divide:Modernism, Mass Culture and Postmodernism)》。〔3〕



设计与文化导论英文版


虽然这本书是从1900年开始谈起,但整本书的逻辑框架却充满了斯帕克本人所生活的这个时代的特点,同时也反映出了这一时代设计理论研究的视野与路径。该书由两大部分组成,以编年史的框架展开叙述,第一部分谈设计与现代性,从1900年至1939年;第二部分谈设计与后现代性,从1940年至今人们如何通过消费物与符合,即设计师的设计来确立身份。这个过程即设计创造身份的过程。两部分均以平行结构展开,从关于消费的讨论开始入手,紧接着是生产领域,作为设计实践主体创造者的设计师,支撑设计实践的观念与话语,最后以关于设计与身份认同的讨论结束。


这本书首先讨论了消费与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的问题。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英国大众消费蓬勃发展,设计也因此而被推至现代生活的核心。至20世纪八十、九十年代,设计成为消费文化的重心。设计、设计师、设计组织、设计教育、设计研究、设计博物馆纷纷围绕着“消费”这一核心共同围合成成熟的商业体系。


就英国设计理论研究的情况看来,在这一时期,设计与文化研究领域对于消费相关问题尤为关注。有学者认为,英国设计理论的构架正是建立在对消费文化的描述之上。斯帕克的导师班纳姆在《第一机械时代的设计与理论》一书中首开先河,将消费作为考察设计文化的一个内在要素。斯帕克的博士论文《波普时代的设计与理论》的主题也与消费密不可分,波普艺术正是商业艺术的产物。1989年7月,撒切尔夫人在伦敦设计博物馆开幕式上发表讲话,提出设计将成为消费新政治的主导力量,她说:“购物和工作都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事实上,我们希望能够尽量享受消费品并且对消费品有所了解。”〔4〕可见,设计作为一种促进消费的驱动力和生活方式在英国获得了广泛的认可。斯帕克认为,正是蓬勃而来的消费文化为设计的发展提供了强劲的驱动力。


设计的另一端是批量化生产。“工业资本主义带来了设计,并继续在当代社会里支配着它。在工业资本主义的框架里,设计带有批量生产和大众消费的双重特征。这两种现象几乎决定了设计的所有表现。”〔5〕批量化生产的实现得益于生产工序的改变、技术的革新、新型材料的涌现,理想主义从工厂蔓延到家庭,刺激了家庭主妇们对新型家电所带来的现代生活方式的渴望,为批量化生产提供了大好前景。设计作为批量化生产中的必要步骤,广告商用以吸引客户、招徕生意的有力工具,在这一过程中愈加繁荣。


斯帕克对设计师这一职业甚为敬重,她在她的另一本著作《设计百年——20世纪现代设计的先驱》一书中表达了她的观点,他认为建筑师和设计师担当了推进人类社会生活提升的一大使命,无论设计如何进展,设计师是绝对主导一切趋势的变化。如她在《设计与文化导论》一书第三大主题“设计师”中所言,设计师是设计的生产者,他们同时面向消费者与制造者。斯帕克在这本书中从设计这一工序如何逐渐从手工工艺到工业生产的转变过程中分离开来,设计师如何成长为一门职业,一直谈到了设计师文化的形成及其对社会文化生活的影响。这一过程同样也是设计传播文化、发展文化的过程。设计师乐于将自己的设计植根于某种文化之中,通过设计来表达文化、阐释文化。这里的文化通常跟设计师本人所属的国家、民族有关,也与当时的社会发展状况和设计发展状况有关。1945年之后,当越来越多的人希望能够通过视觉与消费来界定自己,设计师日益成为文化的缔造者。一些具有品牌识别度的设计师以及他们的作品开始与“高雅文化”相互关联,他们的作品连同他们的生活方式一道为时尚媒体所推崇,拥有与艺术作品相似的属性和附加值,而他们自身则获得明星般的声誉。设计由此也参与了文化发展、演进和构建。


斯帕克还通过这本书梳理了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意识形态对于设计理论和实践的影响,包括20世纪初以来的设计实践的发展在何种思想观念下展开,支持设计师们进行实践的哲学依据和美学基础,设计史上各风格流派的诞生以及影响。更有意思的是,斯帕克对自己所处的设计理论研究领域进行了反思与回顾,讨论了佩夫斯纳和雷纳班纳姆在这一领域里的师承与发展,以及他们的贡献和局限。此外,还讨论了现代主义设计理论如何从萌芽状态一步一步走向极盛、遭遇危机,后现代主义如何脱胎于此、如何发展成熟又如何退隐,以及现代主义设计的局限性与后现代主义风潮消退之后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如何埋下伏笔。


斯帕克认为,身份认同问题在20世纪后期构成了设计与文化之间关系的核心。她通过这本书的最后一个主题中论证了这个观点:身份认同问题在20世纪后期构成了设计与文化之间关系的核心。“个体与群体通过大众媒体来构建并确定其在群体中的身份,这种方式是现代生活的主要特征……至20世纪晚期,设计变得比媒体本身更重要,因为在影响个体和群体进行自我定义的方式上,设计起着越来越普遍的作用。”〔6〕英国政府从1851就开始通过组织工业设计博览会,利用人工制品来彰显国力,建立国家认同,促进工业与贸易的发展。这场博览会被视为现代设计发展的开端,同时也为各国通过设计展示国家形象提供了模板。除了博览会之外,英国通过建立设计学校、组织设计推广机构、主办设计刊物和建立博物馆等方式进行公众设计教育,传递英国设计的相关信息。同样有此作为的国家还包括德国、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美国和北欧诸国。通过设计展览向本国人民和世界展示国家经济发展成就、技术发展水平,及主流意识形态的呈现曾经在20世纪风靡一时。设计的地位由此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设计成为一种宣传的媒介,被用于刺激消费或者构建主体形象。〔7〕彭妮在其1983年的著作《设计顾问》(Consultant Design)中指出:“虽然德国以科学的名义,意大利以艺术的名义,斯堪的纳维亚以工艺的名义,美国以商业的名义来销售设计,但所有这些国家的设计形象,在战后高度竞争的世界市场上都是必要的战略。”〔8〕这些品牌形象最终以各国跨国公司的产品作为脚注。以此为背景,关于设计与国家认同和国家综合实力的展示由19世纪下半叶以来的展馆转移至全球各个国家各个城市超市的货架。


斯帕克在讨论设计与文化问题时将立足点落在大众消费和大众生产,设计与现代性、后现代性的相互关联上。〔9〕其中运用的写作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斯帕克的学术视野和研究思路。她总是将设计置于宏大、复杂而多元的社会和文化背景之下,讨论设计与社会、经济、政治、科技、行业发展等相关问题之间的关系。


2. 作为女性史学家的身份与立场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女性主义思潮在西方蓬勃发展,对各学科产生影响。女性主义史观得到初步确立,从研究视角、观念、方法论以及历史叙述模式等方面对设计批评产生影响。在设计领域,现代主义充满了男性主义色彩。传统意义上与女性文化密切相关的家庭私密空间和日常之物遭到忽视。从生活体验出发,斯帕克于1995年完成专著《唯有粉红:审美品位的性别政治学》(As Long As Its Pink – The Sexual Politics of Taste),于2010年出了修订版。2019年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就此出版了中文翻译版。


《唯有粉红:审美品位的性别政治学》


《唯有粉红》一书以传统意义上被归为能够体现女性品位的物品和认知作为研究对象。作者选取家庭生活中的寻常之物进行研究和讨论,剖析其文化内涵中所包含的性别意味,启发人们思考男性与女性对待器物、消费、设计、生活方式等态度和观念之间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背后的本质性问题。她希望以全新的视角剖析和阐释对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这一段时期的设计史。这一研究显然是对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尔迪厄((Pierre Bourdieu)学术观点的继承,他在著作《区隔:一种趣味判断的社会学批判》提出一切文化实践中存在的趣味,实际上都与教育水平和社会出身两大因素相关。这显然也适用于女性消费者与女性消费行为的研究。〔10〕


斯帕克以英美两国为背景,讨论从19世纪中期至今,家庭和日常物品如何扮演富有力量的审美媒介。她在书中追溯女性美学品位的历史,阐述分析性别和消费的问题如何构建了现代性,以及女性的角色。对于学习设计史、文化史和性别研究的学生而言,这是一本极好的阅读材料,也能激发人对于自我认知和自我价值的思考。她将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引入设计史的相关讨论中,对于设计史研究而言,这也是一次在研究方法上尝试与创新。


斯帕克按年代以家庭生活、性别角色、现代主义和反现代主义以及消费等作为章节加以讨论。在第一部分《女性品位与设计改革,1830-1890》中,斯帕克提出,从19世纪中期到晚期,女性是美化家居环境的主要力量,她们通过布置家居环境传达自己的价值观,展示家庭地位和财务状况,在文化和道德方面发挥影响力。19世纪晚期开始,这一趋势逐渐式微。她在书中列举了19世纪那些对女性品味不屑一顾的设计先驱们,包括约翰•拉斯丁(John Ruskin)、普金(A. W. N. Pugin,)、查尔斯•伊斯特雷克(Charles Eastlake)。他们认为女性品位与基于功能和大批量生产的“好设计”完全背道而驰,品位的衰退不仅是因为制造业不忠实于原材料,还在于女性华而不实的美学趣味。


继而,斯帕克以勒•柯布西耶为男性气质美学的代言人,在第二部分《现代性与男性气质,1890-1940》中,集中阐释了在他对现代主义的表述和他基于标准化的新生活方式。例如,应当与过去装饰主义的传统决裂、反对展示、反对女性气质的审美趣味。1925年,他为巴黎装饰艺术博览会设计“新精神馆”。斯帕克一针见血的指出,“通过白色的粉刷涂料,支配和操纵就此实现了。”〔11〕


斯帕克认为,虽然有一些女性设计师,例如夏洛特·贝里安(Charlotte Perriand)、艾琳·格蕾(Eileen Gray)在传统的专业化实践领域里以她们自己的方式拥抱了现代化,但她们所处的领域都是那些与传统的女性角色和领域最直接相关的,大部分女性还是在践行所谓的“保守现代主义”。书的最后一部分题为《现代性与女性气质:1940-1970》,她在此勾勒出女性对由男性定义的现代性模式的多种反应。通过在放着打字机桌面上悬挂蕾丝窗帘,女性逐步将现代性混入传统的家居环境中。斯帕克认为,后现代主义通过支持混杂的品位和向女性提供富有女性品位的美学,让这种审美重新回归。


斯帕克在她的另一本著作《埃尔西-德•伍尔芙:现代室内的诞生(Elsie de Wolfe: the Birth of Modern Interior)》(2005)中,重点阐述了女性设计师如何实践现代主义所尊崇的“形式追随功能”。该书以美国第一代室内设计师中的翘楚埃尔西-德•伍尔芙及其作品为研究对象,根据伍尔芙作品完成的时间顺序为依据。作者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读者能够清楚的看到伍尔芙一生中设计风格脉络的发展、变化,不同作品之间的异同。斯帕克认为,她的设计围绕个人品位和身份展开,她将室内设计变成了一种艺术形式,一种文化资本。


现代室内


正是由于斯帕克自己的女性身份,她敏锐的观察到,是否在家庭里采用富有女性气质的装饰物,例如窗帘、玻璃烛台等,其实是男性与女性在家庭环境中地位的体现。在这本书的开头,她引入了英国电视节目《时间的痕迹》中建筑师的妻子躲在儿童房窗帘后哭泣的场景。她认为,如果将这位建筑师只愿意在家装简洁的威尼斯百叶窗这一行为置于更广阔的文化语境,这种极简主义的装饰是对女性品位的驱逐,否定他的妻子在文化传承方面的权力。在斯帕克看来,房间里不挂窗帘意味着失去了一种有价值的、专属于女性的物质文化表达自己身份认同的方式。   


3. 现代室内:设计中的公私关系


进入现代社会以来,社会构建清楚地将家庭生活与公共空间划分开来。“在建筑史和设计史领域,逐渐开始强调室内装饰的发展及其意义,同时也强调在进化过程中公共领域与私人领域分离的影响,强调室内设计与现代主义、现代性的矛盾关系,这些讨论的核心实质上是性别话题。”〔12〕斯帕克认为,不论是家庭的室内设计,还是公共空间的室内设计,都能够显示出性别和价值取向方面的差异。因此她对现代室内设计的研究可以被视为对“性别与设计”这一问题研究的延续。


斯帕克在研究现代室内相关问题时将关注点放在了“私人住宅内的公共空间与公共建筑内部空间之间的联系”〔13〕,讨论从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这些空间与现代生活之间的关系。她借鉴并发扬了德国文学批评家瓦尔特·本亚明(Walter Benjami)的学术观点。本亚明曾经在一篇关于19世纪巴黎拱廊设计的文章中试图阐明拱廊是封闭式商场的前身,而现代室内设计是私人空间和公共空间的相互作用。〔14〕斯帕克则认为,“室内可以界定为现代性和现代完整的组成部分”,现代性存在于每个人的生活之中,“现代性的另外一个关键特征是室内空间的连续扩展,或者叫做‘内部化’,其引起并调节社会和文化的差异与层级……”〔15〕。基于此,她的《现代室内》一书被分为两个部分,分别阐述19世纪后期女性审美为主导的家庭空间设计如何影响当时以男性为主的公共空间,以及进入20世纪之后,大机器生产的工业产品和理性主义的设计哲学如何渗透到家庭空间,而原本以“舒适”为主的家庭空间设计风格逐渐延伸至茶室、百货商店、酒店甚至医疗机构等公共空间中。该书的写作采用简单明了的“二分”法, 第一部分由内向外,第二部分至外向内,跟《设计与文化导论》一样,两个部分以,平行对仗的方式展开,一一对应的主题分别是私人与公共、新潮与理性、大众消费与大批量生产、时尚与抽象、装饰与设计。不同时期相同的现象,作者持有相反的观点。这种辩证统一的写作方式体现了她一流的论述能力,使得她的观点更为引人入胜也更具有说服力。


斯帕克认为,理想的设计风格之所以进入家庭空间是因为家庭主妇受到了工艺美术运动的影响。而事实上,这一运动是对维多利亚时代美学的批判。当家庭主妇们受到这一运动的影响,则意味着她们开始了对曾经接受过维多利亚时代美学的自我批判和矫正。而家庭空间设计风格在20世纪之后的转向体现了现代主义设计的特点。通过梳理现代主义设计的知名设计师的设计理念和作品,她阐述他们如何将合理化、标准化的过程和先锋理念融入现代家庭环境中。她认为,他们把家庭作为设计实践的场所,而这种实践充满男权主义和精英主义的色彩,排斥和忽视女性审美。斯帕克的著作并不合适那些希望了解技术如何影响设计的读者,她一直都更关注设计与文化之间的交集,很少就技术相关的问题进行讨论。



4. 结语 


斯帕克的设计史研究之路绵延了将近五十年,她在英国以及世界各地广泛进行讲学、策展、传播,著作颇丰,也曾经应邀来到中国,在中央美术学院和中国美术学院等地讲学。从她的论著中,我们可以窥见英国乃至设计史研究的发展与衍变。她早期作品主要是一些侧重于设计史梳理的基础性文本,有助于设计专业学生或者教师和对设计史感兴趣的读者们建立对这一专业领域的基本了解。这方面的代表作包括前文中提及的《设计与文化导论(An Introduction to Design and Culture)》(1986,2004)、《设计百年——20世纪现代设计的先驱(A Century of Design – Design Pioneers of the 20th Century)》(1998),《文脉中的设计(Design in Context)》(1987)。此后,她的研究逐渐向物质文化与类型学研究,其中包括《塑料时代(The Plastics Age 1990,1993)》、《百年汽车设计(A Century of Car Design)》,还有一些著作梳理了国家设计发展的脉络,例如《日本设计(Japanese Design)》(1987),《1870年以来的意大利设计(Italian Design:1870 to the Present)》(1988),以及设计师的个案研究,如《设计顾问:产业中设计师的历史与实践(Consultant Design : The History and Practice of the Designer in Industry)》(1983)。设计中的性别问题是她关注的另一个研究方向,代表作是前文中讨论过的《唯有粉红:审美品位的性别政治学(As Long As Its Pink: The Sexual Politics of Taste)》(1995)。作为对设计中性别问题研究的一种延续,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她将注意力转移到现代室内设计领域,出版了前文中提到的介绍美国先锋室内设计师埃尔西-德•伍尔芙(Elsie De Wolfe)的专著《艾尔西-德•沃尔夫:现代室内的诞生(Elsie de Wolfe: the Birth of Modern Interior)》(2005)和《现代室内》(2008)。目前,她刚刚完成一本室内设计的新作《内蕴自然:现代室内装饰中的植物与花卉》(Nature Inside: Plants and Flowers in Modern Interiors),将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

日本设计


彭妮·斯帕克的研究有别于以往设计史研究领域中的精英历史观,她注重物质文化本身,关注设计史中与日常生活相关的设计物品。她将对于设计和设计师的研究放置于整个社会文化发展的脉络中,把经济、政治作为设计风格和相关思潮演变的基础。作为一名女性设计史学家,她从自己作为女性的视角和立场出发,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就关注设计中的性别问题,并完成多本著作。可以说,她的研究颠覆了大部分人对于“现代主义”、“性别化审美”和“设计”等概念的定义,拓展了设计史研究的边界。她曾经两次来到中国,已有七本著作被译为中文出版,对中国的设计史研究者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彭妮•斯帕克设计史论研究主要论著:


 1 《设计顾问:产业中设计师的历史与实践》Consultant Design : The History and Practice of the Designer in Industry, Pembridge history of design series, Pembridge Press, 1983

2 《1860年至今的意大利设计》Italian Design from 1860 to the present , Thames and Hudson Ltd, 1988;

3《塑料时代》Plastic Age: Modernity to Post-Modernity; Victoria & Albert Pubns,1996

4 《艾尔西-德•沃尔夫:现代室内的诞生》Elsie de Wolfe: the birth of modern interior decoration.•New York, USA : Acanthus Press.2005

5 20世纪汽车设计的先驱,郭志锋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

6 《现代室内》,朱怡芳等译,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

7 《日本设计》Japanese design. New York, U.S.A. : Museum of Modern Art.  MoMA Design Series, 2009

8 《设计与文化导论》,钱凤根等译,译林出版社,2012

9《大设计:BBC写给大众的设计史》,张朵朵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10 《唯有粉红:审美品位的性别政治学》,滕晓铂等译,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2018


注释:

〔1〕陈红玉《20世纪后期英国的设计理论及其历史地位》,《装饰》2014年11期,第36页

〔2〕陈红玉《“在场”与“去蔽”:追问现代设计的现代性》,《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16年02期,第35页

〔3〕彭尼·斯帕克《设计与文化导论》,钱凤根、于晓红译,译林出版社2012年8月版,第14页

〔4〕许平《设计的大地》,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

〔5〕同〔3〕,第10页

〔6〕同〔3〕,第13页

〔7〕同〔3〕,第130页

〔8〕[英]约翰•沃克、朱迪•阿特菲尔斯著,周丹丹、易菲译《设计史与设计的历史》,江苏美术出版社2011年版,第106页         

〔9〕陈红玉《“在场”与“去蔽”:追问现代设计的现代性》,《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2016年02期,第35页

〔10〕袁熙旸《当设计史遭遇女性批评》,《装饰》2012年1期,第31页

〔11〕彭妮•斯帕克著、滕晓铂等译《唯有粉红:审美品位的性别政治学》,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2018年版,第105页

〔12〕同〔11〕,第7页

〔13〕彭妮•斯帕克著、朱怡芳、张黎、陈红玉译《现代室内》,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页

〔14〕Reed Benhamou, Book Review: The Modern Interior by Penny Sparke, Technology and Culture, Vol.50, No.4, P954

〔15〕同〔13〕,第8页



原文发表于《美术观察》2019年第7期,本文系北京服装学院内涵发展定额专项——新进青年教师启动计划课题“中国丝绸与英国近代时尚文化构建”成果之一【项目编号BIFTXJ201914】。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可知网下载

     



                                                               

作者:张弛

编辑:陈俊杰

往期回顾:

张黎——以物为媒:从技术哲学的“物转向”看思辨与批判性设计的伦理潜能






黄厚石——论那些试图摆脱艺术的努力是如何最终变成艺术的

王敏——世间皆设计:乌尔姆通用设计的思想基础



王敏——世间皆设计:乌尔姆通用设计的思想基础



徐昊——基于三种包豪斯问题的乌尔姆设计学院设计政策研究

季鹏——符号学在现代设计教育中的介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