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木铎讲堂】章梓茂:基于媒体融合的教材建设新形态

2017-03-16 章梓茂 木铎书声

木铎讲堂


章梓茂,北京交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社长,曾任北京交通大学教务处处长,北京交通大学海滨学院院长等职务。


多年的教学经验让章梓茂深刻了解在课堂中,老师需要什么教材,学生爱看什么教材。他担任社长之后,结合教师对教育的理解、传教方式以及先进的媒体技术,将纸质图书与移动终端结合,耗时三年开发了M+Book这种新型的出版形态。


M+Book演示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l0384xvb2w5&width=500&height=375&auto=0





高校教材的危机现状


我认为,目前大学教材存在很多问题,把它归纳一下,大概有三点:一是教材品种繁多,但都读起来乏味,内容大同小异;二是教材粗制滥造的多,精心打造的少;三是教材的写作水平不高,作者对于教材有些地方自己也没弄明白,因此它的自学价值很低。


早期教学中有计算机辅助教学,后来随着PC、网络的发展,教材又出现了书配光盘的形式,就是把一些扩展性的资源放到光盘里,随书一起销售。但是随着信息时代的迅速发展,软硬件的快速更新,那些光盘也没法继续使用。另外,教材盗版现象也愈演愈烈。每年5月份,北交大即将毕业的学生就有扔书的现象,这说明学生对教材没感觉。反思我们的教材到底如何呢?


如何提高大学的教学质量,如何让学生获得优质的教育资源呢?现在,有些大学在做慕课、SPOC(SmallPrivate Online Course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微课、翻转课堂等,这些概念都在促进我们的教学。当然,这对传统的质量不高的纸质教材,肯定会带来冲击。作为社长,我需要去思考,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我们以纸质教材为主的出版社要怎么办呢?


实际上,我们面临的无非是一种新的传播形态,这种传播形态对纸质载体是一种挑战,而纸质图书真的要放弃吗?我说不见得。纸在很长时间里都是重要载体,虽然它有缺陷,但是也有很多优点。我们拿在手里有一股墨香味,真正喜欢书的人,闻到那股墨香味,看起书来,脑袋都清醒很多。在太阳底下,悠闲地一坐,泡一杯茶,看书比看iPad和手机上面刺眼的字,可能要享受得多。所以我认为书是个好东西,并且我们的美工、编辑,将书进行精心加工,使它赏心悦目,也是一种享受。


基于媒体融合的教材新形态


那么教材该怎么办呢?其实一本教材可能不同的学校在用,但是即使学生用同一本教材,他们就学的一样吗?其实不然,这里边的主要原因是老师。比如说高等数学,为了让北交大的学生学得好一点,我们就用清华的教材。但是,北交大的学生就是不及清华的学生。到底差在哪里呢?主要原因还是老师,北交大缺清华的那些大师。大师给学生讲课,第一学生有积极性,听得认真;第二个学生听得有趣,能听得懂。其实我也说过,300多年以前欧洲的先驱们已经把微积分研究得很明白了,比如牛顿、莱布尼茨等。我们还去创新,能创什么新,但是你怎么把它讲明白,让学生有兴趣,能理解,记得住,还能让他感觉学完以后有用,这就是老师的水平。所以教材的创新要把老师的教学创新融合进去。因此,我的想法就是要结合教师对内容的理解,结合他的教学经验和方法,结合现代信息技术,通过我们的纸质图书,把它展现出来。


具体来说就是借助如今人人都有的智能手机来,将书上未能阐述清楚的部分以及重点、难点加以拓展。基于这样的想法,我们就让专业的技术人员进行技术突破,来了解一线教师的需求,将手机与纸质内容结合起来,把大家感兴趣的内容放在手机上,把书上的内容转移到手机上。


目前我们出版社的技术团队已有了研究成果,事实证明将纸质内容和手机结合这一想法是可行的。有了可行性基础,我们就努力坚持沿着这个方向往前走。但这是一个需要投入大量人力、财力、精力的项目。我当初的想法是,我们先迈出一步试试,比如先以三年为目标,投入100万,最多150万,大家一起拼搏一番,看看能否做出一些成果。之后我们便开始组建团队,并扩大队伍,朝着这个方向来努力。在一段时间之后,我们发现效果还是不错的。期间我们也请了一些专家对我们项目的方向、做法进行了研讨。同时,根据我们的市场调查以及一线教师和学生的反映,发现我们的想法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这也给予了我们一些信心。后来我们也向总局提交了一份项目报告,做了一个整体设计和内容规划。在2015年10月的时候,总局拨给我们700万来支持我们的项目,缓解了我们的经济压力。


据估计,关于数字出版方面,总局在2015年就投入了50个亿,2016年大抵还超过这个数据。现如今,在数字出版领域,各种技术创新实验室、融合实验室众多。最近有一个信息,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融合发展(武汉)重点实验室、中国期刊协会、湖北省新闻出版广电局,正在举办“首届出版融合技术编辑创新大赛”,其目标对象是纸质书、报纸和期刊。这个大赛的主题是——做一本具有交互功能的书/报/刊。这里所谓的“交互功能”,是指基于纸质书或报刊,通过二维码、AR、VR等技术,设置读者入口,突破体量限制,打破媒介界限,提供数字化内容服务;了解读者需求,调整选题方向,持续服务读者,从而建立起与读者双向的、持续的、多维度的关联,给读者带来更丰富的内容体验。


例如在传统模式下,如果在读者阅读时产生疑问,那么他会需要更多更精确的内容服务;但是图书编辑和作者并不知道读者的这些需求。而在交互的模式下,编辑通过在书上设置的二维码,可以在技术平台上建立问答应用。读者可以通过手机扫码进行提问,作者就可以用手机进行回答。而这样的一个过程,可以由编辑全程把握,由此就建立起书、作者、读者和编辑之间的长久联系。我们做了三年,就做出一种这样的书。


M+Book的优势功能


为了保护版权,我们每一册书配的二维码都不同。第一个人扫码下载后,第二个人扫码便不能再下载,这样可以防止盗版。具体的下载操作过程是:先扫码下载阅读器,之后就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下载图书内容(需要读者用手机进行实名注册)。


如果有了这样的教材,教师就可以将知识形象化呈现。比如对学土木工程的同学来说,在学习结构振动时会遇到许多公式和概念,如自由振动、强迫振动、有阻尼振动和无阻尼振动等,如果将这些公式概念通过多媒体素材进行形象化地展示,那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果就会有变化。也就是说,一个优秀教师结合教学内容,发挥教学中的各种方法手段,把这些东西融合到我们的书中,把书本知识讲清楚、讲明白,调动学生的视听体验,有所收获,还可以让课堂以外的更多学生受益。


再比如纯文字的书,在我们的项目中,我们一页一页地做。针对年轻人,视力相对较好,每一页的内容可以多一些;针对老年人,可能存在老花眼,每一页的内容就会少一些,字体会大一些。所有的功能都集中在这个平台上。


总的来看,我们的书和正在举办的“首届出版融合技术编辑创新大赛”还是有类似之处的。通过一个入口,比如AR、VR来进行数字出版的相关投资是一个很好的启发,所以我们下一步准备把VR技术再融合进来。融合的方法还是和手机相关,我们现在正在开发一个眼镜,把VR视频放进书中。这样就能向读者呈现一个旋转的大空间,即虚拟环境。


我在上课的时候会告诉学生一个任务,我一门课会给他们指定三本书,到期中的时候向我提交书中的错误,包括印刷错误、错别字,最好能找到习题答案错误。如果找出习题答案错误,这个题目学生一定做了两遍以上。作为出版人,我们要去做精品,就要尽可能消灭这些错误,包括错别字以及概念性的错误。如何把用户的体验、用户对质量的要求反馈给出版社、反馈给编辑、反馈给作者,从而去修订和完善我们的书是我们极其需要注意的问题。我们的图书每一次重印时需要改版号、版次、出版日期等内容,所有的错误都需要修改。版次越高,书的质量理论上来说就应该越好,那么相应的效益也会变好。因此我们应该一本一本地去打造我们的精品。


同时,我们的书有一个功能叫“沟通板块”,这个板块可以实现读者和作者的交流互动,比如,如果书中有内容等方面的错误,读者都可以通过这个板块提问并发送给作者;而且读者也可以给作者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此外,在读者之间也是可以实现交流,这实际上相当于将微信的功能融合到这个平台上了。


我们的书还有一个功能,即读者可以多次下载、删除。比如曲子列表中,红色部分表示还没有下载的曲目。当你需要使用的时候,就必须用wifi或流量下载后进行播放,而播放时不会产生流量。这就是出于学生的需求来创建的功能,从而避免额外的流量资费产生。整个播放过程都是离线的,所以这样的用户体验让学生能够欣然接受。

 


文章根据作者口述整理,已经本人确认

文字整理丨SHMILY  LittleNo

编辑丨端午




往期专家回顾


柳斌杰:“十三五”时期中国出版业三大关键问题


李建臣:数字文明与出版业的未来




点击下列红色文字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重大通知    行业领军人才 文创产业扶持质量管理2017新闻出版课题申报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中国出版发展报告会  


编校一课    逗号与顿号引号书名号顿号连接号 丨异形词做与作数字汉语拼音易错字(一)易错字(二)易错字(三)易错字(四)丨参考文献丨时政类图书易错成语(A-L易错成语(M-Z)标点符号补充(1)标点符号补充(2)


木铎讲堂    柳斌杰李建臣杨文轩张文汪家明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