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海洋军事▏太平洋地缘战略格局及其对中国海军战略的影响

2017-11-10 杨丹 溪流之海洋人生
点击上方“溪流之海洋人生”即可订阅哦

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是海上军事活动的主要地区。其中,太平洋具有最复杂的海洋地缘特征,在西太平洋,情况尤其如此;并因此影响了相关大国在太平洋的海军战略。

中国海军战略的制定与实施,受到太平洋地缘特征的深刻制约;这些制约是源自自然造化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为转移。另一方面,印度洋上的海军活动历来就与太平洋存在关联,因此,本文在充分凸显太平洋这个主题之余,酌情提及印度洋的地缘情况。

一、太平洋地理概况

太平洋南北长约15,900公里,东西宽约19,900公里,面积约1.66亿平方公里(不含属海)。平均深度4189米(不含属海),最大深度位于马里亚纳海沟,达到11,033米。太平洋总轮廓近似圆形,其西南以东经107度(珀斯,澳洲)与印度洋分界,东南以西经86 与大西洋分界,北经白令海峡与北冰洋连接,东经巴拿马运河、麦哲伦海峡、德雷克海峡沟通大西洋,西经马六甲海峡、巽他海峡通印度洋。

图1  太平洋:主海区边界(不含属海)

太平洋的岛屿之多难以计数,而且分布广泛。这些岛屿合计陆域面积约440万平方公里,占世界岛屿总面积的45%。其中,仅印尼就有大小岛屿13,667个,菲律宾则有7,107个。与此相比,在大西洋和印度洋的岛屿相对较少,分布集中。

太平洋的岛屿组群主要有:北太平洋诸岛、日本列岛、西太平洋诸岛、南海诸岛、马来群岛、菲律宾群岛、南太平洋诸岛、波里尼西亚列岛、美拉尼西亚列岛、密克罗尼西亚列岛。几乎所有较小岛屿都位于北纬30度至南纬30度之间。大陆岛主要分布在太平洋西部,如日本群岛、加里曼丹岛、新几内亚岛等,南部澳大利亚既是世界上最大的岛屿,也是世界上最小的大陆。

太平洋地区的国家及主权实体40有余,按照其海上实力,大致排列如表1:

表1   太平洋:国家与主权实体

在六线成员中,大洋洲的国家或主权实体往往面积细小、实力微弱,但是其地缘价值却不可小觑。历史上,它们曾经是海上大国争夺或交战的著名战场所在。

与太平洋相关或区域内的主要海峡超过30 处(含,巴拿马运河),大致可分为两类:沟通大洋的、区域内沟通的。

表2  太平洋地区的主要海峡

以上海峡中,目前中国仅控制两个半:地缘价值偏低的琼州海峡、渤海海峡,以及价值有限的“半个”台湾海峡(只控制了该海峡的西侧)。除此之外的绝大多数海峡,受控于美国、其盟国、具有反华情结的其他国家。

二、太平洋地缘格局

借助“围棋模拟”作比喻,可以直观呈现太平洋的地缘战略大格局。本局中,棋子位置都对应于相关的战略级海军基地,而非随意摆放。

图2  围棋模拟:太平洋地缘战略格局

⑴白棋共有4子,代表中国特别重要的海军基地群(自上而下):旅顺口、青岛-大连、上海、海南。白棋有三子是虚线的,不包括在让子之内。【按:虚线白子另有含义,后文有专门讨论。】

⑵黑棋则有23子,代表美国及其盟国拥有的特别重要海军基地群(顺时针):外圈:阿拉斯加-阿留申、华盛顿州沿海基地群、加利福尼亚州沿海基地群、关塔那摩、巴拿马运河、新西兰、悉尼-墨尔本、珀斯、巽他海峡、迪戈加西亚、马六甲、苏比克、台湾、冲绳、佐世保、横须贺、釜山-舞鹤;内圈:中途岛、珍珠港、汤加-斐济、摩尔兹比、达尔文、关岛。此外,图中右下部分(南美)是美军“南方总司令部”(南总)的任务区,而非美军遗漏的空白点。

⑶按照棋理,凡是交叉点都能落子。按照地缘,无法建造战略级海军基地的交叉点,等于是无法落子的“禁入点”。图中四边的大陆部分也是禁入点,因为,舰队不能上岸。于是,能够落子的地方只能在沿海地区或海中岛屿。

⑷23-4=19,换言之,白棋(中国)对黑棋(美国)让子19手。棋理角度说,本局的白棋已经失败;国运角度说,即便已经失败,也必须赢,否则,意味着太平洋就会成为中国海军的禁区。

现在轮到白棋下,怎么走?回答之前,有必要讨论中国海军的地缘困境。

图3 美军对全球的控制

三、蓝色的8字形绞索

放大棋盘左上部,呈现出西太平洋地缘战略的更多细节,并且可见到一个“蓝色的8 字形绞索”,它对中国的压力比岛链更大。

绞索的构造是:渤海-黄海-东海,构成8字的上环,或者说,一个“地缘战略单元”(简称,地缘单元);南海本身是另一个地缘单元,构成8字的下环。尽管这个8字的形状并不规则,但其基本精神却与“两环扭结”的8字形异曲同工。地缘功能而言,岛链和绞索都能把中国海军封堵在近海,使之无法进入太平洋腹地。不同之处在于,岛链孕育的是“封堵战略”,绞索孕育的却是“绞杀战略”。

图4 绞索与锁阵

首先,8 字的上下两环,犹如两个形状不规则的游泳池,中国的航母舰队犹如鲨鱼掉进了游泳池(不管是“上池”还是“下池”)。美军却能像动物园游客一般站在泳池边上,悠然观赏着鲨鱼在泳池内可怜而又无奈地扑腾,等待着被杀死的命运。

其次,绞索的多数出入口(海峡、水道)相当狭窄,宽度极少超过二百公里。在这些地方,美军其实无需动用海军,只需在海峡两侧部署相向射击的陆(路)基短程导弹,就能封锁企图穿越海峡的中国舰队。或者说,陆军打海军。

第三,岛链思维只反映出,8字绞索右侧的辽阔岸线是中国海军的依托;绞索思维却反映出,再强大的舰队也无法上岸。尤其是黄海西北方向,对于中国的大型舰队来说,无疑是一个“死胡同”,其地缘构造与墨西哥湾具有可比性。

图5 黄海西北方向:死胡同

第四,《孙子-行军篇》指出:“凡地有绝涧、天井、天牢、天罗、天陷、天隙,必亟去之,勿近也”,这些提法足以描述黄海西北方向的地缘问题。犹如“死胡同”的黄海西北方向,是大型舰队的坟场。然而,有着“陆海相依,拱卫京畿”历史情结的中国海军,至今仍对这一地区情有独衷。从地缘角度看北洋舰队的覆亡,可以说是由于北洋舰队被日军赶进了“黄海西北方向”这个死胡同,结果,难逃覆灭命运。因此,如果中国航母的母港选址优先考虑黄海西北方向,是令人忧虑的。

第五,8字形绞索的扭结部(台湾),恰好将8字的上下两环拦腰截断。其含义是,中国海军本已窘迫的存在空间还被一刀两断了,这无异于雪上加霜。8字形绞索范围内的海域,其对航母舰队的“地缘承载力”是十分有限的,而8字形绞索的扭结,会进一步弱化这种承载力。

本文所谓“地缘承载力”特指,地缘形态局促导致大型舰队的活动空间变得狭小。即便8字形绞索上下两环的空间加在一起,其实也只够一支航母舰队勉强机动。如有更多航母舰队,这样的8字形空间将会造成舰队拥挤。

四、层层锁阵

粗略来看,8字周围某些漏缝或许能让中国舰队挣脱出去,比如,朝鲜半岛与日本之间、南海下端、马六甲、台湾两翼的碎岛地带。然而仔细来看,这些漏缝绝非美妙的曲径通幽,而是更凶险的“地缘锁阵”。锁阵是指,8 字形绞索周围看似漏缝之处其实包含了层层拦阻。穿越锁阵的目的是,进入太平洋或者印度洋的腹地。和平时期,中国舰队或可穿越这些锁阵;而在战时,就另当别论了。

前文中的“绞索与锁阵”一图显示:

【锁阵①】第一道拦阻(走出黄海):朝鲜海峡-对马海峡;第二道拦阻(穿越日本海北上):郁陵岛(群岛),1905 年的日俄对马海战期间,罗日杰斯特文斯基率领的俄军太平洋舰队,在对马海峡遭到东乡平八郎率队的日本海军重创之后仓皇北逃,企图前往符拉迪沃斯托克。不料,罗氏穿越日本海时,在郁陵岛一带遭到东乡的二次伏击,全军覆没。第三道拦阻(继续北上):北海道南北两翼的狭窄水道。

【锁阵②】第一道拦阻(走出南海):巴拉望岛屿两翼的狭窄水道;第二道拦阻(穿越苏禄海):苏禄列岛(东端在三宝颜);第三道拦阻(穿越苏拉威西海):苏拉威西海以东、菲律宾东南与印尼之间的群岛地带。此时,一路向东北,但要经过莱特湾这个险要之地(太平洋战争时期,著名的莱特湾大海战爆发于此);一路向东南,但是水浅多礁,海况极为复杂,不适合大吨位舰船通过。

【锁阵③】位置在曾母暗沙以南,取道巽他海峡南下。第一道拦阻(走出南海):阿南巴群岛-纳吐纳群岛;第二道拦阻(继续向南):勿里洞岛左右两侧的狭窄水道(加斯帕海峡-卡里玛塔海峡);第三道拦阻(两个方向):一是南下巽他海峡(太平洋和印度洋在赤道以南的交接部),二是向东穿越爪哇海,但是会在望加锡海峡(折向东北)、弗洛勒斯海列岛(继续向东)遇到拦阻。

【锁阵④】第一道拦阻(走出南海):极端狭长的马六甲海峡;第二道拦阻(走出马六甲):安达曼群岛;第三道拦阻(进入印度洋):迪戈加西亚环礁基地(二战期间,美军向英国租借至今,打击伊拉克时美军在太平洋最重要的海上基地)。

以上四个锁阵,至少都有三道拦阻线;或者说,都是“三保险”。更糟的是,都程度不等地存在水域不够宽阔的问题。除了日本海情况略好,其他地方的水道宽度往往不足二百公里,足够两岸的陆(路)基短程导弹让舰队好看——又是“陆军打海军”。

图6 中国舰队:环绕日本航行

总之,中国舰队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问题:在战争状态下穿越锁阵,如何躲避“陆军打海军”的局面。美军如果认识到绞索和锁阵的意义大于第一岛链,就没有必要在亚太区部署海军重兵,只需挖掘“陆军打海军”的内涵,在锁阵地区部署陆(路)基短程导弹,就足以在战时让中国舰队在穿越锁阵时遍体鳞伤。

2013 年7 月5 日至12 日,中俄舰队在日本海进行联合军演。结束后,北海舰队5 艘战舰与俄舰队穿越宗谷海峡,进入北太平洋继续进行远航训练(见图6)。由此令人联想的是,中国舰队进出太平洋时,通常要走哪些水道(见表3)。

表3 太平洋方向:中国海军需要穿越的主要海峡

五、台湾的位置

细看台湾所在的位置可见:8字形绞索的上下两环扭结于此,并且将8字形的拦腰切断;第一岛链面向中国的突出部也在台湾,海峡均宽不足二百公里;台湾两翼美军基地的地缘形态,是单薄的线型构造,而非层次化的锁阵。台湾及其周边的地缘形态呈现出大体是“川”字型的构造:左侧是中国大陆东南沿海,东侧是台湾岛,中间则有澎湖列岛,于是形成一个结构完善的地缘单元。

作为一个构造完整的地缘单元,台湾海峡要么被大陆独家拥有、要么被台湾独家拥有,如果该单元被撕裂,是海峡两岸任何一方不可接受的。然而,任何一方要想独立拥有这个单元,都必须在海峡对岸建立可靠的军力存在,否则只能是拥有该单元的一半。这种“半边拥有”,意味着单元完整性已经被撕裂,除非让完整性得到恢复,否则,不发生一场战争,问题就无法获得彻底解决。

海峡两岸如能联手保持该单元的完整性,那么,第一岛链将出现巨大断口;8字形的“上下截断”也变成了“上下紧扣”。此时,绞索仍然存在,但被绞死的却不是中国,而是敢来上门惹事的番邦杂碎。与此同时,台湾也获得了坚实并且广袤的战略纵深,可以拥有最无畏的战略雄心,踏向太平洋的万顷碧波。

如果这个单元的完整性被撕裂,对海峡西岸来说意味着强敌压境局面,西岸势必做出坚决反击,甚至痛下杀手。而在东岸,台湾也将长期面临“孤悬海外,死敌在后”的凶险局面,永世不得安宁。

参与地缘单元构造的细小政权,难以从远道而来的强国援助中得益。例如,导弹危机期间,古巴不应该指望依靠前苏联,否则,一旦美苏在加勒比海发生冲突,古巴除了扮演“廉价的陪葬者”角色,别无前途。这一点,1600 年前的《后汉书-窦融列传》,就有过类似的忠告:“负虚交而易强御,恃远救而轻近敌,未见其利也”。

图7 台湾:绞索与岛链的重叠

六、战略线

关于“战略线”的学术阐释,可参阅马汉的《海军战略》一书。简明而言,所谓“战略线”就是,出击目的地与返回目的地之间的“两点一线”。战略线与防御线,大致呈垂直关系。

图8 太平洋腹地:中国舰队的战略线假想图

战略线的内涵包括:⑴它是一个大致的方向,而非刻板的具体路线;⑵战略线不是向前平推的“战线”,或者,沿着海岸部署的“防御线”,而是与战线或防御线大体垂直或有明显夹角的路线,以示出击指向;⑶海军而言,战略线可细分为,出击战略线、返回战略线,多数情况下二者大致重叠,换言之,舰队沿着战略线做往复运动。在图8中,中国舰队“走出去”的战略线大致而言就是,基于东南沿海某处并且向太平洋腹地延伸的路线。

战略线最忌讳的是,“两点一线”过于单一和暴露,导致舰队的出击或者返回路线极易被敌方判明,然后在沿线部署伏击力量,打击我正在运动中的舰队。然而,相对浩瀚的太平洋来说,细小的东南沿海仿佛只是一个“点”,这就等于定位了“两点一线”的一端。当中国舰队在太平洋某海域完成任务后准备返回时,此时,远海某海域+东南沿海≈返回战略线;从而为敌方设伏偷袭提供了判断便利。

如果中国舰队不仅掌握了东南沿海,还有在南太、中太、东南太的其它大型基地用于出击或返回,那么——假设中国舰队远征珍珠港——即便美军明知珍珠港告急,也不易判断中国舰队来自何处、返回何处。

由此可见,台湾的地缘价值再大,也只能解决“走出去”所需的外海门户问题,并不能改变“战略线匮缺”这个更深层问题。唯一的解决方案是,中国海军必须拥有不止一处的战略级远海基地。然而,对中国海军来说,这样的基地目前为零。

七、远海基地

本文所谓“远海基地”是指,具有地质不灭性并且幅员充分的、位置得当并且在海外的战略级联合基地。其内涵包括:

⑴地质不灭性:不易被大当量核爆炸摧毁的地质实体。夏威夷就具有这种“地质不灭性”;它足够大,即便大当量的核攻击也难以将夏威夷打沉。与此相比,钓鱼岛虽然也是地质实体,但它太小也太脆弱,小当量的核攻击就能够将其彻底炸毁炸沉。总之,“地质不灭性”的根本诉求是:不会被打沉。

⑵幅员充分:足够建造一个或数个大型军港、一个或数个大型军用机场、各类辅助或配套设施(导弹基地、物资储备、训练场所、维修设施、雷达设施、监听监测设施、通讯导航、作战指挥中心、兵营、家眷社区、医院学校等),当地的经济和生产能在一定程度上自给自足。如果幅员许可,还应再建造一个上规模的海军船厂。相关例子可见于关岛和冲绳。

⑶位置得当:交通要求,最佳是占据海上民事航线(货运、客运)的枢纽地点,次为海上民事航线的沿线、侧翼或附近某地;威慑要求,能够对敌方产生战略压迫感,必要时能够针对敌方本土实施上规模的快反作战;体系要求,能够与己方相关基地形成相互依托、联动有力的基地网。

⑷战略级:地缘位置极端重要,我方长期乃至永久据有,便于囤驻或集结跨军(兵)种的大规模武装力量,具有战略层面的战争发动力(即,基地战争力),具有体系化的强大自卫力(即,基地自卫力)。

⑸在海外:主权在我的海外飞地。最佳形态是群岛,次为大陆性的沿海陆地(例如,恢复兰芳共和国,或者,夺取文莱),再次为海上的孤岛。

⑹联合基地:不是单纯的“海军”基地(仅供舰队驻泊),而是将“陆-海-空-天”等军(兵)种整合在同一个基地,并且建立相应的联合作战司令部。

就中国而言,远海基地以上内涵的聚焦在于,必须获得“主权在我的海外飞地”,而非与所谓“友好国家”共建或租赁的基地。国家间的“友好”永远都是不可靠的;平时或能合作,战时则有不确定性,因此必须以“主权在我”为最高诉求。例如,美军对夏威夷拥有主权、对关岛拥有以“永久托管”为方式的事实主权。

远海基地的匮缺,是中国海军最致命的阿喀琉斯之踵,也是无论中国制造怎样先进的武器都解决不了的问题。然而,对于远海基地的极端缺位,无论中国军界、中国学界还是中国民众的重视程度,都远不及对航母的重视程度;这一点,一如晚清海军对铁甲战列舰的兴趣远大于对海军战略思想的兴趣。

然而在美国,马汉的《海军战略》为美国海军奠基了发轫强劲的基地学说。之后在太平洋战争期间,美军各军(兵)种在太平洋地区先后使用各类海外基地不计其数,换而言之,美军不仅有着一支可移动的“钢铁化舰队”,更有一支永不沉没的“基地化舰队”。直到今天,这种情况并无本质性的变化。

一部太平洋海战史,为什么起点是珍珠港战役、为什么日美两军大量海战围绕岛屿争夺展开、为什么终点是冲绳战役。这些“为什么”包含了怎样的地缘战略内涵或者远海基地问题,中国人关注甚少。

八、走出去,去哪里?

“走出去”是中国海军战略的长远发展方向,并且被默认为,顺畅进入太平洋腹地。问题是,走出去之后,去哪里?是漫无方向的随机远航,还是有具体的战略目的地?这就又回到了前述的问题——白棋的第一手棋,下在哪里?

综合对各种因素的考虑,本文注意到,白棋第一手棋的最佳选择,是下在几乎抵达大洋彼岸的科隆群岛,也就是最靠近围棋模拟右侧的那个虚线白点。

图9 科隆群岛:“眼位”充分,“眼形”良好 

【名称】

一般叫法:科隆群岛(ColonIslands、ArchipeladeColón)

又译:加拉帕戈斯群岛(GalápagosIslands)

当前主权归属(当前≠未来):厄瓜多尔共和国

【基本信息】

具有地质不灭性的自然群岛,人工无法造出

位置:太平洋东部,赤道穿越该群岛

坐标:N1°40′~S1°25′;N89°14′~N92°01′

离岸:南美大陆向东约1100公里

组成:7 个大岛,23 个小岛,50 多个岩礁

陆域面积合计(约):8000km2

海域面积合计(约):6 万km2

总人口(约):6090

现有机场:3 处

【主岛信息】

伊莎贝拉(Isabela)

坐标:00°30′~S91°04′;W0.500°~S91.067°W

面积:4640km2

最高点(海拔):1707m

人口:2200

【地缘特点】

向北:约1000公里可威慑巴拿马运河,但是距离美国的后院(加勒比海-墨西哥湾)又足够远。古巴导弹危机时,前苏联弈出的“疑问手”在于,未能考虑到“入界宜缓”,过度逼近美国本土,酿成重大危机。

向东:作为我货船前往南美西岸或巴拿马运河的中继站

向南:沿着南美西部海岸南下,遏制美军“南总”在东南太平洋的作为

向西南:威慑美军在密克罗尼西亚和美拉尼西亚的军事存在

向西:从第二岛链的背后(战略方向:东→西)威慑到关岛一带

向西北:从珍珠港的侧后(战略方向:东南→西北)

向东北:极大缩短(从科隆群岛)打击美国本土的距离

自身:岛礁丰富,易守难攻

回旋:6 万km2(岛屿+海域),“眼位”丰富,便于舰队“就地做活”

功能:战略级远海联合基地,以及我商船往返“中国-美洲”的中继站

建设目标:具有海军船坞、飞机维修等大型设施的多军种联合基地

【获取方式】

手段上的有效性为本:旦凡寇之可为,吾亦可为

政治上的正确性为辅:手中虽有大棒,但是说话要和气

主权再定义:中国对科隆群岛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海外省)

棋理而言,右下角“星位”(本局最后的大场,智利以西海域的合适岛屿)、“天元”东南部(密克罗尼西亚东部,土阿莫土群岛一带),似乎是白棋更合理的选择。地缘而言,这些位置都过于远离美国,难以对其构成可以感知但却难以描述的威慑。综合“攻敌所必救”以及“入界宜缓”这两个原理,在科隆得手之后,再考虑其它位置。

科隆的位置看似不上不下、不明不白,令人困扰。如果这种困扰成立,那么,它正是本文期待的:战略性的“试应手”,让黑棋难以判断白棋的企图。

白棋的第一目标是,落子于科隆之后中国暂不向任何方向摆出攻势,而是就地做活。科隆到巴拿马运河、加勒比海、美国本土的距离,说近不近、说远不远,在此落子既不像要“围空”、也不像要“搜空”,却又仿佛来者不善。于是,让黑棋疑神疑鬼、举棋不定,应也不是、不应也不是。

拥有科隆的直观效果在于,科隆与中国东南沿海形成地域广阔的空间呼应,这将在极大程度上解决中国舰队战略线过于单一和暴露的问题。比如,需要攻击夏威夷时,从美军角度看:中国舰队出发地是东南沿海还是科隆群岛;作战之后,中国舰队是返回东南沿海还是科隆群岛?显然就比只有“东南沿海”这一个方向更难判断。若黑棋应对不当,白棋的第二目标是,夺取雷维亚希赫多群岛(RevillagigedoIslands,现属墨西哥)以及马克萨斯群岛(MarquesasIslands,现属法属波利尼西亚)。

不过,这两个群岛的位置所在、空间形态、陆域面积,都不及科隆群岛,因此,科隆群岛对白棋而言即是“第一手”,也是“本手”。另外两个群岛则在科隆之后。

这三个群岛将在东太平洋形成下图所示的三角形,这是中国海军在太平洋方向“走出去”的最高诉求:中国海军“走出去”之后“去哪里”的三大目的地之一(另外两个目的地,分别在印度洋方向和南海方向)。

三角区的战略企图是,不仅“走出去”,还要“站得住”;进则抵近威慑或打击美国本土,退则从“岛链”背后撕开“岛链”,使之永久失去地缘价值。三角区的“附加值”是,中国在太平洋上形成一个约650万平方公里的“蓝色飞地”。

图10 三角:蓝色飞地构想图

三角区的构想借鉴了如下棋理:入界宜缓、高者在腹、中央开花三十目,并且,将黑棋诱入白棋的步调。当然,不是照搬棋理(事实上,与棋理有所不同),而是汲取它们的基本精神。这一构想还借鉴了林彪元帅的“三三制”思想:三地互为犄角,攻则前二后一、退则前一后二,对任何方向都是如此。

九、印度洋

本文序言表示,“印度洋上的海军活动往往与太平洋存在关联”。自从16 世纪中叶西班牙的海上冒险家黎牙实比2开始其亚洲探险以来,欧洲人的航线多为从欧洲出发取道好望角折向东北,跨赤道经印度洋驶向中国和东北亚。

在标志性的航海事迹方面,中国除了郑和“七下西洋”也就没有别的素材可宣传了。不过,郑和的航线大体上是贴着远东到北印度洋的近海玩“溜边游戏”。真正的航海,应该是彻底远离陆地、一往无前地走向大洋的腹地,而不是“溜边”。

【顺便说一下,“七下西洋”对中国海军来说价值匮乏。哥伦布、麦哲伦、黎牙实比、库克船长的航海壮举,为各自帝国的开疆拓土建立了不朽功勋,进而改变了文明的走势。然而,“七下西洋”的战略价值,远不及哥伦布等人的“蓝色开拓”。】

印度洋不仅是欧洲海上列强的目的地之一,也是他们前往最大终点站中国之前的最大驿站。黎牙实比以后直到太平洋战争的将近500年间,“北印度洋-西太平洋”这一毗连区域,往往是列强们的兵家必争之地。在印度洋方向,中国面临的最大问题是,虽然有重大的贸易利益,却没有一寸海岸线;以及,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在此地缘困境之下,中国海军如何保护中国在印度洋的海上利益。

中国在印度洋没有立足点,这个问题应该问责于郑和以及明朝当局:在那个“发现等于占有”的海上蛮荒时代,郑和为什么没有占据任何土地?尤其应该占领的是斯里兰卡,它的地缘价值足以让马六甲变得乏味无趣。

图11 北印度洋

如今,国际媒体一般认为,为了打破这种地缘困境,中国试图在南亚次大陆寻求海军基地;尤其是,在巴基斯坦的瓜达尔港(Gwadar),向西北走陆路连通中国西藏,向西可以近距离威慑波斯湾,向南则可经阿拉伯海入印度洋并且威慑印度西部,向西南可威慑亚丁湾。

即便中国在瓜达尔确实有所建树,从地缘角度来看,这个选址也不是一个尽善尽美的选择,只能是初步或者退而求其次的选择。因为,瓜达尔过于靠近阿拉伯海北部的“死胡同”,而且远离了给中国造成巨大压力的马六甲海峡。

目前而言,在北印度洋的海军基地最佳选址是马尔代夫群岛。其地理位置、地质构造,甚至比迪戈加西亚更胜一筹。不过,随着全球变暖导致洋面上升,平均海拔1.2米的马尔代夫有被淹没之虞;届时,迪戈加西亚也难逃这一命运。

这样一来,能够避免“海升陆沉”噩运、又有可替代地缘价值的基地选址是岛国斯里兰卡。该岛有6.6 万平方公里,地质构造稳定。该岛四面环海,在那里,传统的战略级军港是亭可马里(Trincomlee),马汉在其《海军战略》中对此地有所提及。

斯里兰卡以及亭可马里,是郑和在印度洋最应该占领的土地。果真如此,后来西方列强向亚洲的扩张,有可能是不成立的。然而,历史不卖后悔药。

尽管亭可马里目前装备落后,地缘上却是价值无限。荷兰统治时期,亭可马里曾是斯里兰卡最主要的港口,托勒密和马可·波罗均对其有过记述。二战期间,亭可马里一度成为英军统帅蒙巴顿勋爵的总部所在。

图12 亭可马里

从马汉《海军战略》提及的“中央位置”来说,斯里兰卡(或者,亭可马里)恰巧处于“亚丁湾-马六甲”之间的中央位置;而在“波斯湾-马六甲”之间,斯里兰卡的位置也是如此。它仿佛控制了一个横躺着的Y字的中点,示意图如下。

图13 斯里兰卡:横躺“Y”字的中央位置

如果中国海军能在亭可马里获得永久性海军基地,其价值远大于瓜达尔,并且让美军的迪戈加西亚基地、马六甲海峡分别面临功能弱化甚至“去功能化”的尴尬前景;同时,也控制了印度海军绕不过去的“中央位置”(关于“中央位置”,详见马汉的《海军战略》)。因此,亭可马里当为中国海军在印度洋方向“去哪里”的目标。

十、军事基地学

对中国来说,在努力获得海外基地的同时,还需要建设相关的理论。原因是,正是由于没有任何海外基地,就更应花大力气研究基地。换言之,虽然我们没有相关的基地实践,但是我们的基地理论必须大幅度领先于美国人,这样一来,就有可能为了在必要时更有效打击乃至摧毁美军的基地体系,开辟了某种新思路。

为此,笔者策划已久的一个单列学科是——军事基地学(Studyof Military Base),简称“基地学”(SMB)。另据笔者2013年4月赴美参加学术交流所知,美军目前尚无这方面的理论;其基地实践,受支配于感性化的实时需求。SMB构想见表4。

远海基地体系是海上远征必需的、舰队不可替代的永久性物质基础。然而多数中国人认为,未来深入太平洋腹地的远海作战,中国的核动力航母不需要中途补给燃料。

但是,除非整个舰队“全核化”,否则,航母之外还有更多舰艇需要燃料补给。尤其当战损造成舰艇自带燃料流失后,这种补给是不可或缺的。其次,即便舰队实现了“全核化”,笔者也只听说过“核动力的船”,未闻“核动力的人”。换言之,食物、饮水、医药、弹药等补充,无法完全依赖会被打沉的补给舰,而是必须有不会沉没的远海基地作为坚实保障。

以航母为例,军机、气垫船、登陆艇、两栖坦克等重型舰载兵器,各个都是“油老虎”。而一支拖带庞大补给船队的舰队,势必陷入“既要作战,又要为己方补给舰队护航”的困境,实际战斗力势必大打折扣。1905 年的日俄对马海战期间,罗日杰斯特文斯基率领的俄军太平洋舰队,在这此方面有过惨痛教训。

包括航母在内的舰艇发生严重战损后,如何就近寻找可靠基地停泊,是避免沉没、维修恢复的必然选择。然而,中国海军在8 字形绞索之外,就没有“主权在我”的远海基地;一旦舰艇在远海负伤,就只能听天由命了。由此可见,和平时期辽宁舰“走出去”当然是有去有回;但若在战争时期,恐怕就另当别论了。

表4 SMB:学科体系蓝图

十一、结语

展望未来,猜测中国怎样制定其海军战略,是没有意义的。有意义的是,从太平洋的地缘特点来考察,中国海军战略中的“远海”部分是否具有可行性、可靠性、可胜性。这是本地区相关国家自觉或者不自觉都在关注的问题。

综观太平洋的地缘特点可见,无论中国怎样制定其海军战略,都无法摆脱地缘困境对战略有效性构成的消极影响。和平时期,非对抗性的“远海漫游”对中国海军来说似乎是可行的;战争时期,对抗性的“远征作战”对中国海军来说,除非发生不合情理的某种奇迹,否则是不可行的。

中国需要一个与航母舰队相称的、具有地址不灭性的远海基地体系。这一点,将会随着中国航母舰队的发展而成为绕不过去的问题;或者说,不仅要考虑“走出去”的问题,还要考虑更棘手的“去哪里”问题。

【作者简介】/杨丹,副研究员,海洋安全战略分析与评估中心;本文来自“知远战略与防务研究所”,作了部分缩减,用于学习与交流,版权归作者所有。

相关阅读推荐

军事资讯▏2017全球最大100家军工企业排行榜

专家视点▏为什么说中国要变成强国,必须走向海洋?

海洋执法▏世界各国海岸警卫队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军事热点▏中国试验量子雷达新技术,让潜艇降噪丧失意义

海洋军事▏中国面临的海洋安全威胁

公众号

溪流之海洋人生

微信号▏xiliu92899

用专业精神创造价值
用人文关怀引发共鸣
您的关注就是我们前行的动力 

投稿邮箱▏452218808@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