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终盘点▏2018年全国各地的抢人大战,抢得来更要留得住
从2017年开始,以杭州、西安、武汉、成都、南京为代表的15个“新一线”城市陆续出台人才吸引政策;到了2018年3月,北京和上海也推出了各自的新政,开始争夺优秀人才,至此全国已有60多个城市陆续出台了人才新政。买房打折、租房补贴、落户降标、项目资助、一次性奖励等等,意图是更多的人才落户本地。面对如火如荼的抢人大战,那么,全国各地究竟在焦虑什么?
全国重点省市的人才政策
首先来梳理一下全国重点省市及港台地区陆续出台的人才政策。
杭州市为了建设世界一流名校、鼓励人才创业,发布新政:毕业后一年内在杭州市用人单位就业或自主创业,硕士研究生每人补贴2万元,博士研究生每人补贴3万元,申请时限为自毕业之日起一年内,一次性发放。今年2月,杭州市委组织部发布消息,杭州将重点聚焦更具竞争力的国际人才引育、留用机制,提出“全球聚才十条”、“开放育才六条”等政策,其中,对于外国人才创业资助最高可达一亿元。对于外国人才创业资助最高可达1亿元。在国内抢人不过瘾,杭州已把目光放至全球。美国硅谷、波士顿、西雅图,包括东欧的一些国家都是杭州企业组团招聘的热门城市。2018年一季度,杭州应届生的留存率逼近90%,接近北上深。高学历人才(硕士及以上)流入率达到1.32,大幅领先其他新一线城市。
天津市5月16日公布了自己的人才引进新政——“海河英才”行动计划。这一新政进一步放宽了人才落户的条件,零门槛落户在天津成为现实。不用缴纳社保、不用居住证,本科生只要不超过40岁、硕士研究生不超过45周岁,就可以直接在天津落户。而博士研究生落户则不受年龄限制。
南京市从今年3月开始,40周岁以下的本科毕业生可直接落户南京。随后南京市委宣传部发布消息称,外地高校应届毕业生来南京面试,可一次性领取1000元补贴,成为首个对应届大学生开出“面试补贴”的城市。
武汉市在2017年10月11日,正式发布留汉大学生毕业落户、住房、收入新政。留汉大学毕业生年龄不满40周岁的,可凭毕业证申请登记为武汉市常住户口,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不受年龄限制;关于工资,大学专科生年薪4万元起、大学本科生年薪5万元起、硕士研究生年薪6万元起、博士研究生年薪8万元起。今年3月,武汉市住房保障和房屋管理局发布信息,留汉大学生可申请大学生租赁房,价格确保低于市场价20%。
海南省推出“百万人才进海南”人才新政。根据海南省政府出台的《百万人才进海南行动计划(2018~2025年)》,海南放开人才落户限制。具有全日制大专以上学历、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技师以上职业资格或执业资格的人才,可在海南省工作地或实际居住地落户。
长沙市推出了“人才新政22条”,对新落户并在长沙工作的博士、硕士、本科等全日制高校毕业生(不含机关事业单位人员),两年内分别发放每年1.5万元、1万元、0.6万元租房和生活补贴,博士、硕士毕业生在长沙工作并首次购房的,分别给予6万元、3万元购房补贴。新进企业博士后工作站的博士后科研人员,给予10万元生活补贴。此外,长沙将实行高校毕业生“零门槛”落户。长沙计划用五年时间,吸引储备100万名青年人才在长沙就业创业。
西安市于今年1月,发布户籍新政,全市实行学历落户只凭身份证、毕业证“两证”即可申请办理西安户口;3月,西安推出凭学历落集体户“一次都不用跑”的政策,只需上传学历资料足不出户即可落户,户籍卡直接邮寄给本人。4月,西安落户政策进一步放宽,在西安创业的青年企业法人、股东和企业员工均可落户。5月17日,西安市人社局和财政局发布《西安市进一步加快人才汇聚若干措施》:毕业生一次性奖1000元,大学生创业贷款最高100万;技师每人给2000元,博士安家补助5年15万;外国人才最高60万年薪补贴,获得“西安友谊奖”给3万。
郑州市于2017年11月23日,公布了《关于实施“智汇郑州”人才工程加快推进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的意见》。该《意见》表示,对高校毕业生、职业(技工)院校毕业生、留学归国人员和技能人才实行“零门槛”落户。另外,博士、硕士和本科毕业生分别按每月1500元、1000元、500元的标准申领3年的生活补贴。技工院校全日制预备技师(技师)按本科毕业生标准申领。对于购房来说,首次购房还有购房补贴,标准为:博士每人10万元,硕士每人5万元,本科毕业生每人2万元。
成都市于2017年7月推出“人才新政12条”,条件相当优厚:面试给补贴(1000块),求职免费住(7天),本科就落户;租住公寓要是满5年,还能以低于入住当年的市场价买下,让成都受欢迎程度爆棚。今年成都公安局干脆提供“上门服务”:户籍民警前往四川大学等各区院校,上门提供落户服务。自去年7月出台“人才新政12条”以来,9个月时间内,共吸引17万余名青年人才落户成都。,成都已经吸引17万余名青年人才落户成都。仅今年一季度,通过“人才新政”落户成都的青年人才就已超过5万人,并且仍以每天800余人的增量保持着强劲的势头。
珠海市于4月24日,推出史上最强人才新政。围绕珠海市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新政给予创新创业团队最高1亿元资助,给予尚不具备创新创业团队条件但具有良好发展潜力的团队最高500万元资助,给予高层次人才创业项目最高200万元资助。对经珠海市申报入选“珠江人才计划”团队项目,根据广东省资助额度,按1:1比例配套资助,最高配套金额达到1亿元。
太原市:留学归国人员可直接落户。专科以下学历只要年龄不超过40周岁(含),本科学历只要年龄不超过45周岁(含)也可直接落户,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落户则不受年龄限制,且各类人才配偶、子女、父母均可随迁。
合肥市:对新落户的博士、35岁以下的硕士、毕业3年内的全日制普通高校本科和大专及职业院校毕业生,在合肥创业就业,三年内按每人每月1500元、1000元、500元和300元的标准发放租房补贴(不含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人员)。
北京市:《北京市引进人才管理办法(试行)》对科技创新、文化创意、国际交往中心建设、金融、体育、教育卫生、高技能等7类人才加大引进力度,其中科技创新人才年收入超过平均工资15到20倍,可申请落户。
上海市:发布人才高峰工程行动方案,对新能源、新材料、高端制造、大数据等13个重点领域的高峰人才,提供住房支持、落户绿色通道、保障配偶子女相关待遇等七个方面的系统保障。
广州市:5年内拟投入15亿元,为高层次人才提供住房保障、医疗保障、子女入学、创新创业、资助补贴等方面的待遇。
深圳市:签订劳动合同,就能获2000元就业补贴;落户深圳,本科生可拿到1.5万元的租房和生活补贴;离校后到入职前,有1500元的临时生活补贴。深圳去年将落户门槛降低到大专学历,并给予高层次人才奖励补贴。
香港为配合科创业界在人才方面的需要,于5月8日推出《科技人才入境计划》,计划将优先适用港区科技园从事科技、人工智能、数据分析、金融等企业,以弥补香港长期人才缺失的现状。
台湾也于5月15日宣布了新经济移民法计划,旨在争夺人才。计划建议,放宽海外专业人才,中层技术人才和早年移民的台湾人后代取得台湾永久居留的条件,同时投资移民条件也放宽至400万港币,希望藉此解决台湾产业发展缺人的问题。
2016年各省市城镇单位从业人口中大专以上人才
数量分布图
各地吸引人才的三类做法
第一类:政策、感情、经济三大牵引力均较强。感情和经济两大牵引力可进一步强化政策牵引的作用。这些城市大部分是中西部核心城市。例如,郑州、西安、合肥、长沙、成都、武汉。以及少部分处于快速转型期的传统发达城市,例如天津、南京。
第二类:强政策牵引+强经济或感情牵引。引才力度很大,虽在经济牵引力或感情牵引力方面存在明显的劣势,但政策仍然可能通过其中一项较强的牵引力发生作用。例如,南昌、沈阳、珠海、石家庄,以及厦门、福州。海南主要基于自贸港政策利好,使其具备较强经济吸引力。
第三类:中/低政策牵引+强经济牵引+强感情牵引。此类城市主要分两种,一种是引才力度非常弱,但大部分城市前期已具有强大的优势积累,仍是最强人才吸纳中心,例如深圳、北京、广州;另一种是引才力度中等,但城市对人才的感情、经济牵引较强,对区域具有较大吸纳能力。例如,济南、青岛、杭州、宁波、东莞、佛山、重庆、保定、廊坊等。
2017年至今出台人才新政政策的时间分布
各地人才新政频出,哪些城市得益?
⑴人才资源在经济发达地区、人口丰富地区形成“人才池”。由于从业人口是当下直接参与社会劳动的,所以最重要的还是要了解从业人口中的人才资源分布情况。从计算结果来看,城镇单位从业人口中,大专以上人才主要分布在中东部地区,东西部差异较大。
2016年地级市城镇单位从业人口中大专以上人才数量共计3359万人,北京数量最多,接近总量1/8;其次为江苏、广东、上海和浙江,这四个省份城镇单位从业人口中大专以上人才数量均超过280万;大部分西部地区,如新疆、西藏、青海、甘肃、云南等省,东北地区,如黑龙江、吉林等省份该类人才数量均不足80万。
⑵高校毕业生偏好就地就业或流入经济发达区,向“人才池”持续“注水”。高校毕业生更倾向一线城市,中东部地区吸引力远高于西部。
高校毕业生就业流入集中区
根据相关机构2017年的数据显示,北上广深为大学生毕业流入的重点,杭州、南京、郑州、武汉与成都次之;2017年,依据《2017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调查》显示,东、中、西部地区20个省份33所高校的毕业生对京津沪地区就业的满意度最高,其次是东部地区,再次是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就业的满意度最低;另外,从中国高校教育顶尖力量的九校联盟发布的《2017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同样可以看出,2017届毕业生就业流向地区首选皆为学校所在城市(这表明感情因素的存在),除本省市之外,北京仍旧是毕业生的首选,选择上海、广东、江苏、浙江等地就业的毕业生也较多。
⑶为什么会形成这种人才资源分布格局?人才集聚需要政策的推动,但这只是催化剂,关键还是需要经济要素的支撑,以及社会文化因素(感情因素)的牵引。
人才流动的基本动因
要考虑一项人才引进政策是否有力度,是否产生广泛的影响需权衡几个维度。一是政策的影响面是否足够广泛,有些人才政策主要是针对高端人才,这些政策的影响面小,有些政策是定向引进,对大部分人不适用;二是能否对人才解决定居问题有激励,这就要看落户难不难,住房和生活补贴力度怎么样;三是要看这些人才政策到底能不能执行落实下去,如果持续出台那表明政府确实非常着急引进人才,然后再看下财政上能不能支持。
目前的人才走向呈二大特征:特征一是中西部核心城市引才力度最大,郑州、西安、合肥、珠海、长沙、南昌、福州、海南、成都、武汉、天津、南京、沈阳、厦门、石家庄等15座城市引才力度最大,其中绝大部分是中西部城市。特征二是传统发达地区的新兴型城市引才力度明显增强,如排名较靠前的珠海、天津、福州、厦门,这些城市发展速度较快,对人才的需求程度明显上升。
城市人才新政预期效果综合评价
城市人力资源高维竞争下的格局变化
⑴城市人才资源分布进一步集中:目前,城市和城市之间正在经历人口在空间上重新配置的过程,这种配置在接下来的较长时间内将以政策牵引为催化剂,以人才流动为表现形式,向省会及区域中心城市进一步集聚。此前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已经稳定,新一轮的全国人口腾挪应该是集中在人才资源的重新配置。
⑵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格局发生了变化:一线城市由单边全国性流入向多维疏解优化转变,进入产业优化、疏解期,仍将以保持吸引力为自身的发展策略,其人才吸引格局也从面向全国扩大为面向全世界,在这个过程中部分在二线城市能够得到更好发展的人才也将向二线流入。二线城市由被动吸纳省域人口向主动吸引全国人才转变,处于产业承接或转型升级期,将重点提高城市吸引力,做大城市规模,其人才吸引格局从面向全省扩大为面向全省、全国,整体将处于人才池做大的时期,特别是,一部分处于快速成长的二线城市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人才进一步向这些城市聚集将使后期的经济发展越来越有利,形成聚集效应。三四线城市大部分仍处于依靠城镇化做大城市规模的过程,城市数量多,受省会或区域中心影响仍然较大,未来若不能脱颖而出,短期内仍无法避免人才向一线及二线流出的局面。
⑶城市人才引致的消费需求分阶段释放:部分城市年均20万的人才引进量意味着在城市内部再造一个小城镇,各方面的配套性需求、消费需求都是巨大的。人才在全国不同城市的高频流动,也会引起全国消费观念、消费水平的进一步趋同。
2017年至今新出台人才政策城市(省)政策
强度降序分布
抢得来更要留得住
邓小平曾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然而,没有人才,科学技术根本无从谈起。数十年前,要不是钱老冲破重重阻挠回国,中国的“两弹一星”至少要晚十几年。同样一件事情,有人可以做成功,有人却做不好,这就是人的区别。
以中国经济为例,北上广深为什么能在改革开放后迅速发展,根本因素还是人。北京是首都效应,上海定位是经济、金融中心,广州是外贸窗口,深圳是经济特区。每个一线城市都有块响当当的金字招牌,自然会吸引到优秀人才。
优秀人才到一个地方能带来什么?首先,要解决生活问题,就得创业创新,为自己创收的同时为地方创富,国家创收。所以,人口大量涌入的城市必然是发展的,人口流出的城市则意味着相对衰落。在很多一线城市发展饱和后,人才向二三线流动也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因而很多二三线城市正是从中看到了希望,进而才采取人才新政。
所谓“抢人”,其实指的是二三线城市抢夺一线城市“漂”着的人才,一线城市抢夺海外归国人才。应该说,回流是好事,有利于减轻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程度,我们的政策以前并没有去消除其弊端,却在加剧其危害。于是,各种大城市病在一线城市蔓延,三四线城市则由于人口输出,缺乏活力,经济凋敝。
抢人现象的背后,折射的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因为一线城市经济更发达,二三线精英流入一线城市;因为无法在一线城市买房落户,又出现回流现象。那么,是什么导致了中国经济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中国体制决定了资源分配方式进而决定了城市命运,人才只是被动适应环境而已。日前,国务院规划的各城市群建设,已认识到这种弊端。但是,也不能指望,所有地方经济发展水平趋于一致。因为,差异才是真正的常态,市场虽会均衡,但不会“平均”。
然而,人才回流,是否能实现创业目的,是否能找到理想工作?这才是问题的关键。这需要地方政府在营商环境上下功夫,很考验地方政府的“内功”,换句话说,“抢人”只是第一步,能否留住人才并让其在当地发挥才能才是重点。由此观之,用优厚待遇吸引人才的办法短期内看似立竿见影,但地方政府若不能在“用人”、“留人”上下功夫,让人才有施展身手的空间,择木而栖的“良禽”,即使“飞来”也很可能会“飞走”。
■本文依据新东方在线托福、侠客岛、中国新闻周刊及其他网络相关资料综合撰写
相关阅读推荐
公众号
溪流之海洋人生
微信号▏xiliu92899
用专业精神创造价值
用人文关怀引发共鸣
您的关注就是我们前行的动力
投稿邮箱▏45221880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