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作品展示▏倪涵:德清那些事

征文作者 溪流之海洋人生 2021-07-02
点击上方“溪流之海洋人生”即可订阅哦

随笔▏德清那些事

文/倪涵


二零一八年,在测绘与地理信息界最吸引眼球的地方莫过于德清了,因为联合国首届世界地理信息大会在德清成功举行,当然其背后是闻名遐迩的德清地理信息产业园以及支撑这一“无中生有”的德清那些事。

联合国地理信息大会会址

事实上,要促成一件事情,扎根一个地方,首先要爱上这个地方。爱上一个地方,就是要爱上这个地方的那些人、那些事,尽管具体所爱因人而异,但爱的情愫是相通的。于是乎,一种爱屋及乌的冲动、一种似曾相识的兴奋、一种安居乐业的踏实、一种孜孜不倦的挖掘、一种超乎想象的发挥就会与你不离不弃。

于是乎,地处古代吴越边地的德清,被描写成坐拥长三角腹地,东望上海南接杭州、北靠环太湖经济圈、西枕天目山麓,素有名山之胜,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竹茶之地,文化之邦的美誉。面积仅约936平方公里的德清被描写成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万分之一,既明了又好记。当然德清的人均GDP已经超过10万元人民币,并且多年来名列中国百强县榜单。在联合国首届世界地理信息大会上,《德清践行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进展报告(2017)》正式发布,为我国践行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了“德清样本”

 联合国首届世界地理信息大会上发布《德清样本》

不唯如此,历代文人对德清更是赞美有加,如南宋文人葛应龙在德清为官期间曾写过《左顾亭记》,曰:“县因溪而尚其清,溪亦因人而增其美。”被认为是对德清县名的最早诠释,意思是说,县邑凭借溪流的清澈而推崇其清雅,溪流也依仗人的德行而增添了美丽。现代德清学者蔡剑飞(1916-2005)据此将德清县名解释为“人有德行,如水之清”。而这句话嵌入现代著名书画家陆俨少(1909-1993)“德清”两字的手书则成为介绍德清的标准名片。我们也就应着这句话来追寻可圈可点的德清那些事。

德清历史悠久,其文明的发端可以追溯到1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诸多的考古发现印证了旧石器时代德清人类的生息。德清从马家浜文化(距今7000-6000年)开始,历崧泽文化(距今6000-5300年),至良渚文化时期(距今5300-4200年)尽显德清古文明的辉煌。在德清,马家浜文化时期已经有了颇为发达的稻作农业,但这一时期中华大地还是以狩猎采集为主。崧泽文化晚期,德清开始出现小型的石犁。到了良渚文化时期,石犁在德清成为一种主要的农具。“石犁的出现,是人类从刀耕火种到用锄挖地再到用牛犁地,土地的使用年限不断延长,使用频率不断提高。这一时期,人类开始在此定居,农作物的果实在人类食物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因此犁的出现是农业发展史上一个重大的转折”(陶渊旻语)。这一切都为德清的“农耕文化”奠定了基础。

德清农耕博物馆

与此同时,位于德清三合乡二都刘家山马家浜文化遗址出土的牛鼻式耳腰沿釜,位于上柏镇西北的大庙山马家浜文化中晚期和良渚文化早中期遗址出土鱼鳍形鼎足、圆锥形双目式鼎足、鸡冠状沿、牛鼻式耳等陶器,位于雷甸下高桥良渚文化遗址发现的黑陶,以及雷甸杨墩村遗址、三合乡羊尾巴山遗址、新安高桥遗址、钟管辉山遗址、新市梅林遗址等等出土的诸多石器、陶器、玉器,其精湛的工艺,凸显德清在马家浜文化到良渚文化期间的地位。商周时期的古文化遗址在德清分布更加广泛,如东句城遗址、皇坟堆遗址、城头漾遗址,并出土了大量的原始瓷、印纹陶等。以德清为中心的东苕溪流域的商周期间原始窑址,烧造时代最早、延续时间最长、窑群规模最大、产品质量精湛。为此,古陶瓷考古学界誉德清为“瓷之源”。

位于龙胜村的德清原始瓷窑址

德清又是4000多年前位于钱塘江与太湖流域的防风古国的都城所在地(今三合乡二都村防风山)。防风古国以种桑、养蚕、种稻、养鱼、制作黑陶、雕刻玉器为主业。据传,远古时代华夏部落联盟首领大禹视察江南时,会诸侯于涂山(今绍兴市华舍镇东北角),防风氏率十八兄弟赴会,因“后至”被大禹杀戮。现在二都村重新打造“防风古国”,再续古文明的史话。

 防风古国

位于德清境内的莫干山因春秋末年吴王派莫邪、干将在此铸成举世无双的雌雄双剑而得名。莫干山虽不及泰之雄伟、华山之险峻,但却独具魅力的江南山水神韵,以竹、云、泉“三胜”和清、静、凉、幽“四优”驰名中外。最主要的是因为清末民初起中国社会因种种原因与外界交流频繁,而形成了独特的别墅、洋房以及人文活动,与庐山、鸡公山、北戴河一起被并称为“中国四大避暑胜地”,从而享有“江南第一山”美誉。2012年《纽约时报》旅游版评出全球最值得去的45个地方,中国共有两个地方榜上有名,就是莫干山与拉萨。这一切除了莫干山独具的区位优势、优美的风光外,离不开在莫干山发生的故事,特别是一座座别墅后面的民国那些事,故坊间称“一座莫干山,半部民国史”。与莫干山相呼应的下渚湖,更是难得的原生态天然湿地,曾获“中国最美湿地”之称号。清代戏剧家洪昇为下渚湖留下一首脍炙人口的五言律诗,曰:“地裂防风国,天开下渚湖。三山浮水树,千巷划菰芦。埏埴居人业,渔樵隐士图。烟波横小艇,一片月明孤”。莫干山、下渚湖构成了一幅德清唯美的山水画卷。

 莫干山

下渚湖

德清县由原武康、德清两县合并而成。《禹贡》为“扬州之域”,古防风氏之国。春秋时先属吴,后属越,古称“余不”。董楚平先生考证:“余古音涂,与越字的古音(斧)极近。”清代李慈铭《越缦堂日记》:“盖如余姚如余暨、余杭之比,皆越之方言,犹称於越、句吴也。”并认为“余不、余英也是越语地名,其义虽不可解,而其渊源邈远可以肯定。”甚至,有专家认为德清是越国的古城。战国时越灭属楚,楚春申君立菰城县。秦统一六国,置郡县,改菰城县为乌程县,今德清地为其南境,属会稽郡。西汉时为乌程县余不乡及余杭之地,东汉永建四年(129年),分会稽郡浙江以西为吴郡,乌程县属吴郡。三国入东吴版图,东吴孙氏于初平三年(192年,一作三国吴黄武元年(222年))析乌程余不乡及余杭地置永安县(为原武康建县之始),设县治于永安山(即今银山),属吴郡。三国宝鼎元年(266年)分吴郡、丹阳郡置吴兴郡后,永安县改属吴兴郡。西晋太康元年(280年),以平阳郡有永安,避同名改为永康县。永康元年(300年),避年号讳,又改永康为武康,武康县名始此,仍属吴兴郡。隋开皇九年(589年),省武康入余杭,属杭州。仁寿二年(602年),复置武康县,属湖州。大业三年(607年)改属余杭郡。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年),武康为武州州治。武德七年(624年)废州,武康县复属湖州。唐天授二年(691),析武康东境17乡武源景云二年(711)改名临溪。天宝元年(742)又改名德清县,为原德清县建县之始,属湖州唐穆宗长庆二年(822年),迁县治于余英溪北。五代时,武康、德清均隶吴越国。后梁开平元年(907年),吴越划武康县属杭州,德清县仍属湖州。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吴越归宋后,武康县又划属湖州。南宋宝庆元年(1225年),改湖州为安吉州,两县仍为所属。自元至明、清,两县均为湖州路、湖州府属县。辛亥革命后废府存道,武康、德清属钱塘道。1927年废道制实行省县二级制。1949年武康、德清相继解放,武康县属临安专区,德清县属嘉兴专区。1958年3月13日,浙江省人民委员会报告决定撤销武康县,将其原辖区并入德清县,县治在城关镇(即现在的乾元镇)。1994年县政府驻地迁至武康镇。2016年1月又有一次大的撤并最终形成现在德清县辖4个街道、8个镇的局面,即武康街道、舞阳街道、阜溪街道、下渚湖街道;乾元镇、新市镇、洛舍镇、新安镇、雷甸镇钟管镇禹越镇莫干山镇

不管德清县域之名称、大小、归属如何变迁,但最能引以为傲还是出自德清或与德清特别有缘的名人。德清名人众多,虽见仁见智,但下面的几位应该值得称道。也许最能映入人们眼帘的是唐代诗人孟郊,地地道道的德清人,他的一首《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唤起多少人的感慨,可谓千古绝唱。但这首诗似乎还没写完,因为五言律诗通常为八句,也许东野先生一直在等待后人续上。所幸的是,德清的“游子文化节”算是还了孟郊的心愿。樊哙,德清上柏人,西汉开国元勋,鸿门宴上勇救刘邦而名闻天下,成为忠勇威武之楷模,后封舞阳侯。两千多年过去了,德清人并没有忘记樊哙,舞阳街也成为一条德清的忠勇之街,而每年舞阳侯祠前的舞阳庙会更是德清民俗文化的瑰丽花朵。

当然,寻找德清的名人,一个简易的途径是从德清大姓中去找。沈姓,是德清的第一大姓。有曰“天下沈氏出吴兴。”史料记载,德清沈氏的起源,可从东汉光武帝的时候说起。祖先沈戎,祖籍安徽,东汉初为光禄勋,九江从事,累迁济阳太守。后光武帝刘秀封他为海暋县侯,但沈戎坚决辞让,而且从此远离中原,迁居到当时的江东会稽乌程县之余不乡(今德清县),成为德清沈氏之祖。其后代名人辈出,而且全面发展。从沈戎迁居德清到初唐的六百年间,“武康沈”见史传者就有一百五十八人。当然,沈氏尤以“善属文”而著称,可谓德清文脉之源。沈充的《前溪曲》、沈约的《宋书》和“永明体”、沈铨的“南苹画派”堪为中国艺术、文学、史学之奇葩。而北宋科学家、政治家沈括(1031-1095)的《梦溪笔谈》堪称“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评语),并在世界各国广泛流行,也成为当今国际范德清地理信息小镇的重要基因。当代妇女运动的杰出领导人沈兹九(1898-1990)、著名电影人沈西苓(1904-1940)姐弟俩则是当代德清沈氏的翘楚。沈戎的后人将沈戎的旧改为“皇觉寺”更成为沈氏的精神皈依处

 位于德清下渚湖街道相邻的余杭

良渚街道安溪村的沈括墓

德清的另一个大姓是姚姓。据说德清姚姓是舜帝姚重华嫡裔69世嫡长孙西汉大臣姚平为避战乱与保全舜帝血脉永续于公元前23年举家迁隐吴兴郡(今浙江吴兴县),可谓是正统贵族,今已繁衍一百四十几代。姚氏代有伟人,彪炳史册。姚察,隋代杰出的历史学家,历经梁、陈、隋三朝,以“学艺优博”、“操行清修”著称,倡导廉政,以身作则,甚至给儿子取名姚思廉。隋文帝开皇九年,姚察奉诏撰《梁史》《陈史》,临终时嘱其子姚思廉继续完成撰史工作,成为二十四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蔡氏自宋迁居德清后,兴盛发达。在清康乾年间,蔡氏一门三中状元(蔡启僔、蔡升元、蔡以台)成为中国科举史上一段佳话,因而蔡氏也有“德清第一书香门第”之美誉。此外,清康乾年间德清还出了三个榜眼,分别是是孙在丰、吴会恩、徐天柱,将德清在清朝时把文运推到了顶峰。传说德清文运之盛还惊动了乾隆皇帝,并下江南微服私访过德清。据说,顺治皇帝曾在德清的报恩寺出家。不过,说到状元,还要提提德清的第一个状元、南宋的吴潜。他于嘉定十年(公元1217年)中状元,那年他才22岁。吴潜状元及第之后,因为他才干出众又勤勉有加,不断得到升迁,最后进入南宋权力中心成为参知政事,拜右丞相兼枢密使。

德清的谈氏是“德清城区四大望族”之一。现在德清乾元镇有一条“谈家弄”,弄口有一介绍短文:“宋室南渡,帝师谈信兄弟三人随从,分别迁居无锡、松江和德清。迁德始祖为谈德。德清谈氏族人始居于城东九曲里、谈家漾及县南界,时称“南界谈氏”。至明成化二年谈俊科举进士后,家族渐趋显赫,其时,谈氏族人遂在县城买地建房,人称谈家弄。”明清期间,德清谈氏出了四位进士,他们分别是谈俊(明成化二年)、谈九乾(康熙十五年)、谈承升(乾隆四十三年)、谈祖绶(乾隆五十二年)。

除了大姓、望族之外,明代德清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骆文盛为人清正磊落、严毅守节,为人称道,曾修撰《武康县志》。清代德清著名的经学家、地理学家胡渭(1633-1714)撰《禹贡锥指》,被梁启超赞为“是为清代研究古地理之首。”更为当前德清地理信息小镇所推崇。清末著名的外交官、军事家、学者,洋务运动中的杰出人物傅云龙(1840-1901)一生著作颇丰,约数千万字。当时湖广总督张之洞为其点赞:“所著书不下亿兆余言,皆经天纬地之学。”他编写的《游历日本图经》在近代中日文化交流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俞平伯纪念馆

要说近现代最著名的德清籍文人莫过于俞樾和俞平伯了。俞樾(1821-1907),字荫甫,号曲园,德清南埭村人,清末著名学者、文学家、经学家、古文字学家、书法家,章太炎、吴昌硕皆出其门下。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他一生孜孜不倦致力于教育,辛勤笔耕,著有五百卷学术巨著《春在堂全集》。德清的曲园路就是在继续追寻俞樾之路。俞平伯(1900-1990),俞樾的曾孙,原名俞铭衡,诗人、散文家、红学家,新文学运动初期的诗人,中国白话诗创作的先驱者之一,与胡适并称“新红学派”的创始人。2015年在德清县城落成的俞平伯纪念馆新馆尽显俞平伯的家学、文学、红学之路。其他“土生土长”的德清名人也不胜枚举。

此外,历代非德清籍的名人与德清有缘者也非常多。可远追春秋战国时期的范蠡与西施,德清县城东25公里处的蠡山讲述着他们的故事。据清康熙《德清县志》记载:“昔范蠡扁舟五湖,寓居此地,属三致千金之一。”范蠡携西施扁舟五湖时,曾隐居此山。乡民为纪念范蠡,命此山为蠡山,又将山北洋洋千顷的大湖,呼作“范蠡湖”,并在山顶范蠡祠。据说西施带了蚕种,教乡亲们采桑养蚕,还教妇女纺纱织布,当地老百姓尊称她为“蚕花娘娘”。在范蠡和西施的帮助下,这里很快成了富庶之地。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巨匠庾肩吾、庾信相袭武康侯,位于莫干山镇的庾村、庾信南路、庾信北路就是对他们最好的纪念。宋代大文豪苏东坡与德清更是缘分颇深,他先后出任杭州通判、湖州太守、杭州知州与德清的文人雅士、世外高人交往颇多,留下了不少诗篇。北宋著名诗人毛滂,其诗词被时人评为“豪放恣肆”、“自成一家”,曾任武康知县,与苏东坡和德清铜山寺的维琳法师以诗文酬唱甚多,留下不少佳话。对于书法爱好者来说,不可不知元代著名书画家赵孟頫(浙江吴兴人)与管道升(德清茅山人)夫妇,他们晚年隐居于德清洛舍镇东衡里,现在东衡有赵孟頫墓。总之,一代又一代的德清名人构筑了德清的文脉,铸就了德清的精神。

而伴随着这一代又一代德清名人、普通百姓更离不开德清的小桥流水、街头巷尾、青山古寺。德清的东苕溪、余英溪、阜溪、湘溪,德清的寿昌桥、万寿桥、普济桥、永安桥、青云桥、社桥、兼济桥、追远桥上邻桥僧家桥万安桥清河桥…,还有德清的云岫寺、报恩寺、高峰寺、铜山寺、天泉寺、天池寺、石颐寺、证道寺、定空寺、大慈寺、皇觉寺、翠峰寺、千佛寺、六一古寺、蝙蝠禅寺、资福禅寺、法华寺、圆圣寺、报德寺、皇觉寺、古竹隐寺、觉海寺慈相寺、东境古寺、净心庵、石山庵、葆林庵…,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一直在述说着德清那些事。只要你用心倾听,静静观赏,你就会溶入其中

云岫寺

 报恩寺遗址

社桥

初来乍到,梦绕魂牵,耕读之际,蒐集演绎,不亦快哉!了解德清,感悟德清,参与德清,或写或不写,《德清那些事》总在那里。

【作者简介】倪涵,男,1964年6月生,浙江舟山人。19818-19887月,就读于解放军测绘学院,获工学学士、工学硕士学位。201412月,获北京大学哲学系哲学硕士学位。19888-19948月,在解放军测绘学院任教,讲授电磁波测距》。19949-200110月,就职于中国机电设备华东公司下属上海拓普康维修服务有限公司,先后任高级工程师、总经理。20021-20062月,加盟瑞士徕卡测量系统(上海)有限公司,任总经理。20063-20105月,任北京拓普康商贸有限公司副总裁。201012月,创立北京数联空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任董事长兼总经理。2014年11月,设立德清数联空间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任总经理。倪涵先生现任教育部高等学校测绘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工程教育认证委员会委员、中国测绘与地理信息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测绘与地理信息学会科技信息网分会理事、中国测绘地理信息学会卫星测绘应用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装备工作委员会和军民融合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仪器仪表行业协会测绘仪器分会副理事长、浙江省北斗卫星应用产业协会副会长、浙江省测绘与地理信息学会室内定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德清地理信息小镇科技工作者学会理事长、德清县地理信息产业协会理事、军测企联(北京)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FIG(国际测量师协会)会员等。

相关阅读推荐

征文公告▏“苏州桑泰杯”海洋文化类有奖征文活动评选办法

作品展示▏余春:舌尖上的海灶

作品展示▏顾豪然:平凡的早晨,平凡的日子

作品展示▏孙毅:南冥有雀

作品展示▏黄滨:童年渔趣

作品展示▏朱老七:梦圆看大海

作品展示▏郝晓光:新编世界地图,你从海洋走来

作品展示▏陈帅:祖国之眼——再忆那些南极科考的日子

公众号

溪流之海洋人生

微信号▏xiliu92899

用专业精神创造价值
用人文关怀引发共鸣
您的关注就是我们前行的动力 

投稿邮箱▏3419640254@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