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杂谈▏说说中国的科研生态

点击上方“溪流之海洋人生”即可订阅哦


大部分科研工作者都比较水,这点我同意中国科技进步迅速,这点我同意中国科技强大,这点我有保留意见。

说点个人的看法,理工科研究的进步程度,如果不是很贪婪,故意贪污、挥霍科研经费的话,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经费。许多时候,不是理论领先于实践,而是实践领先于理论。实践就是烧钱、试错。

忘记把放射源、钥匙和底片放一起了,发现了X射线透视功能。用放射源打金箔,发现了原子结构。用围裙擦掉硫酸和硝酸的混合液,发明了火棉。忘记清理培养皿了,发现了青霉素。测量光速,发现了光速守恒。把甘油到进试剂了,舍不得倒掉试剂,接着做吧,发现了生物大分子质谱分析法……

天才就是在黑暗中大致看清道路的方向,少交学费庸才就是在黑暗中把几乎所有的路径都试过来,发现正确路径。

为什么18、19世纪以后全球科技进步迅速因为17、18世纪工业革命以后,生产技术提升,剩余产品增多,有足够的剩余产品供科学家糟践了。爱因斯坦琢磨出狭义相对论,前提是有人做出了光速守恒实验,抛弃以太存在假说的结论。

一个子儿没有,那就只能研究哲学不需要什么经费这类相对抽象的领域了。为什么人类五千年历史,17、18世纪以前的大多数知名学者,都是哲学家、文学家、史学家、数学家?因为省钱。为什么民国大师大多是文学家、史学家、艺术家当年国家太穷。

国家四分五裂,关税、盐税被境外控制,中央政府(北洋、南京)负债累累;管理层成为帝国主义代理人,疯狂贪污,投资美国的房产,并不关心民族工业民族资本则被境外资本挤压至破产。



为什么建国以后,迅速掌握了两弹一星的技术再穷也要有根打狗棍,勒紧裤腰带,全国倾尽国力投入。拥有两弹一星,尼克松访华,与美国改善关系联手对付苏联以后,中国获得了大化肥技术,剩余产品急速增加,本来就应该进入科研爆发期。

最近这几年,国家舍得花钱,人民币玩家,一样能取得良好的成绩。所以科技进步迅速。但是,需要注意的有三点:

一是有前人大致摸索的方向,第二梯队的进步速度自然要比第一梯队快得多第一梯队点错科技树是常有的事情,第二梯队很少点错科技树。自己一旦完全进入第一梯队,面对一无所知的黑暗领域,烧钱进步的效率会立即下来那时,国家还能不能像现在这样供科研烧钱,就需要走着看了。

二是一旦经济发生巨震,是否还能保持目前这样较高的科研投入,这也是值得关注的。

三是即使经济继续维持现状,也应该看到大量的资源被浪费在房地产上,大量的人才投身金融投机。原因无他,这些行业利润更高。这些行业不但积累经济风险,而且与科研争夺资源。

■文章来源卢瑟经济学之安生杂谈,作者观点不代表平台立场

相关阅读

说说中国科技人员的委屈

总有不明真相的群众觉得中国科技不行,一是砸钱不够,二是科研人员不争气。他们完全不知道搞科研的人在国内是个什么地位。很多人也许都知道,中国的院士是副部级待遇,似乎中国对科学家很重视,他们不知道的是,那些院士是很少有人做一线的科研工作,只是争取经费的王牌,或者学术打架的镇山法宝。真正的研究工作,是大量的年青教授、副教授乃至工程师在做。这些处于科研生态链底层的人员,工作中受到的种种待遇实在是很令人心酸的。

中国的科研项目,一般分为两类,俗称纵向项目和横向项目,前者指国家提供经费的项目,大学里大多是这类项目,很多中央部委事业单位研究机构的项目也是这类多。横向项目则指科研机构自己从市场上承接的研究项目。纵向项目的经费按照国家的标准执行,无论项目有多少经费,不许给本单位参加项目的科技人员发工资或奖金,给外聘人员或研究生可以发劳务费,但标准很低。如果你给自己发一分钱,都是贪污,但是你买个苹果手机送领导,可以一点问题没有,因为总能找出测试“移动应用”的名头。至于买什么其他昂贵设备的,只要能扯出点理由,基本没事,随便几个学术名词,就可以把财务和审计的吓趴下。因此科研经费大量被浪费,科研人员也没什么好处。如果不是为了评职称,可以说没有人愿意干这些项目。好在国家还想出职称这套东西框住人。

横向项目经费稍自由一些,可以给项目人员发奖金,但一些大的部研究机构,有上级单位管着,横向项目经费也会参照纵向项目的标准管理,就算发奖金,也不能过分。纵向项目一般偏于基础研究及大型基建项目中的专题研究,而横向项目多是工程应用研究,没有多少技术含量。但是由于经费使用上的灵活性,有条件的机构,多喜欢做横向项目。如果做纵向项目,各种财务管理规定,要折腾死你。比如发点劳务费,小心翼翼的把标准弄对了,每月发多少钱,跟财务关系不好的,还得自己算清楚税前应发多少,实发多少,少不了受财务小姑娘们的白眼。

最近几年,财政部推行项目支付进度管理,居然是规定每个月项目支出的百分比,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比如你项目经费1年1000万,今年到3月低的时候,你就必须花出去250万,花多了花少了,单位的财务检查就不及格,领导就要挨批,领导挨批了,影响单位的这个项目负责人还能有好日子吗?本来支付进度检查是为了对付中央机关扣压/拖延拨付地方的一些基本项目费用,却被无限推广应用到科研项目。很少有科研项目的经费是每个月均匀地使用出去的,为了应付这些支付检查,不知道耗费了项目负责人(或者其副手)多少精力,造假合同,预支费用,本来应该6月开的会,推到8月开,等等等等。

在我工作的时候,最令我感到屈辱的,是出国。国家加强三公管理,公务出国是其中之一,这本来是管官员的规定,也同样实施到科研人员头上,因为大量科研机构都是国家机关下属事业单位,国企下属的也参照执行。结果是应该出国交流的科研人数压缩了,领导出国考察的基本没减少。名额减少也就算,出国多了也没有人老想出去,但是不能既要人出国工作,又不给钱吧!我工作的某单位就是这么干的。

我所在的单位承担有一项政府间组织的任务,每年该组织会开一次年会,我们单位必须派人去。但是上级单位给的出国经费预算只有一人,我们领导是组织中相关小组的副主席,必须去参会,但是相关的具体工作是我做,我不去也不行,不能让领导亲自替我汇报工作呀?!最后是由韩国人资助我的出国经费去参加的会议,还有一次是日本人资助的。这会让日本人觉得这么大的国家没有钱给人参会?给人留下的印象无非是中国人喜欢占便宜,有免费的事情都占了。出国的经费需要很多吗?大概也就是我一个月的工资(不要以为我工资高,仅比北京平均工资水平略高一点点而已),因为去的都是东南亚国家。

填韩国人的经费申请表的时候,我真想给领导说我自己掏钱当出去旅游算了。但是自己掏钱的话,上级单位根本连出国名额都不给!必须有经费来源,才能给出国名额。自己掏钱,在政府眼里可不是什么经费来源,那是打脸。

也许有人说,把国家机关的人管严一点,对国家不是很好么?其实你不知道的是,在高一级机关,出国比别的事业单位已经便利多了,很多科研单位是根本很难有名额出国,不少国际交流会议都无法参加。

后来我换了个部门工作,与主管国际科技合作的接触多了,知道了点真相,压缩下属事业单位的经费,是为了保证领导出国的经费。压缩下属单位出国名额,也是为了保证领导出去的时候随行人员的数量不能少,因为出国名额也有总量限制。

因此,中国的科技,不靠民营企业这样的自由投入,尊重科技人才,靠国家扶持,能有指望吗?

■文章来自集思录社区,作者不便透露姓名,有了一些修改,作者观点不代表平台立场

相关阅读推荐

周末杂谈▏不叫老师叫老板,科研成了一门生意

溪流笔谈▏我国的科研成果转化为什么这么难?

学者视点▏李凯:科研和创新不是一回事

院士视点▏陈厚群:所谓“人才”,首先是做一个大写的人

院士视点▏汪品先:学校不是仓库、工厂,也别板着脸搞课题

公众号

溪流之海洋人生

微信号▏xiliu92899

用专业精神创造价值
用人文关怀引发共鸣
您的关注就是我们前行的动力 

投稿邮箱▏452218808@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