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缶翁砚铭精赏 | 沈石友藏砚

2017-10-29 休休堂 休休文库




吴昌硕(1844.8.1 -1927.11.29),原名俊,字昌硕,别号缶庐、苦铁、老缶、缶道人等等,浙江湖州人。中国近、现代书画艺术发展过渡时期的关键人物,"诗、书、画、印"四绝的一代宗师,晚清民国时期著名国画家、书法家、篆刻家,与任伯年、蒲华、虚谷齐名为"清末海派四大家"。吴昌硕的艺术别辟蹊径、贵于创造,最擅长写意花卉,他以书法入画,把书法、篆刻的行笔、运刀、章法融入绘画,形成富有金石味的独特画风。他以篆笔写梅兰,狂草作葡萄,所作花卉木石,笔力敦厚老辣、纵横恣肆、气势雄强,构图也近书印的章法布白,虚实相生、主体突出,画面用色对比强烈。


吴昌硕的楷书,开始学习唐代(公元618--公元907年)颜鲁公,隶书学习汉代石刻,篆书学习石鼓文,吴昌硕的行书,学习黄庭坚、王铎风格。吴昌硕的篆刻,今天学习的人很多。日本篆刻家河井荃庐从1898年开始就向吴昌硕请教,并向日本篆刻界介绍,产生极大的影响。


在吴昌硕的书法创作中,无疑以篆书、行草为主,但吴昌硕学习隶书的时间并不短,在青年时期便曾临习汉碑,如“张迁碑”、“嵩山石刻”、“张公方碑”、等,同时又受到邓石如、吴让之、杨见山等人的影响,笔法近似杨见山,他在三十五岁时书的一幅隶书 40 37091 40 14986 0 0 2177 0 0:00:17 0:00:06 0:00:11 3410 40 37091 40 14986 0 0 1900 0 0:00:19 0:00:07 0:00:12 3568是“张迁”的风格,结体方正,用笔尚拘谨、小心。吴昌硕晚年所书隶书,结体已变长,取纵势,如这幅“奉爵称寿,雅歌吹笙”,用笔雄浑、饱满,从一些线条看,具有篆书的痕迹,可以说这时吴昌硕早已将篆、隶溶为一体了,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面目。


吴昌硕的楷书遍临《汉祀三公山碑》《张迁碑》《嵩山石刻》《石门颂》等汉碑。中年以后,博览众多金石原件及拓本,选择石鼓文为主要临摹对象。数十年间,反复钻研,并不以刻意模仿徒求形似为满足,参以秦权铭款、琅琊台刻石、泰山刻石等文字的体势笔意,故所作石鼓文凝练遒劲,自出新意,风格独特。60岁后所书尤精,圆熟精悍,刚柔并济。喜将石鼓文字集语书写对联。晚年以篆隶笔法作草书,笔势奔腾,苍劲雄浑,不拘成法。


1882年 壬午 39岁 居苏州。友人荐作小吏以维持生计。与虞山沈石友订交。


沈石友(1858-1917),原名汝瑾,字公周,因喜石砚,取石友别号,别署钝居士,室名笛在明月楼、月玲珑馆、师米斋、鸣坚白斋,江苏常熟人。诸生。工诗词,藏砚颇多,亦精刻砚。善书。江苏常熟人。咸丰八年(1858)八月十二日生,1917年逝世,享年60岁。平生所作以诗为多,间治古文,有《鸣坚石斋诗钞》等刊行。


沈石友在近世砚林是无人不知的藏砚大家,所藏无论材质、形制都以品味格调为第一,不沾俗气。他收藏砚台动机明确,玩物益志,所以每得一砚总是把玩再三,细心琢摸,琢摸透了,便与砚成了知心朋友。然后依其属性,或自铭,或他铭,或自铭他铭并举,妙语联珠,使每一方砚台都有寄托。所以读沈氏藏砚铭文是一大快事,尤其那些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的铭语最脍炙人口。


比如他有一方矩形砚,形制简朴,一长方形而已,石友为其取名"方正平直砚",并自作砚铭:"方正平直,为人之则,诐辞邪说毋洿墨。"借一几何形状说警世名言,砚便被赋予了责任,受墨之时就不会信口雌黄,而知笔端应守的道德和担当。再比如那方紫琅玕砚,所谓紫琅玕即紫竹,因竹竿色紫与端石相类,所以紫琅玕砚就是以端石制成的竹节形砚。上刻铭文曰:温其如玉,直节虚心,君子之德,著作之林。四句十六字,第一句写石,第二句喻形,第三句比德,最后一句寄托,铭文出自吴昌硕之手,字字都是人文关怀。而以化腐朽为神奇铭语举例,则首推"石破天惊铭砚"。该砚本为一方旧砚,石质致密光滑,为端石上品,但若仔细观察,右下方有一条细细的裂纹。


沈石友是赏砚大家,目光如炬,一方砚台上其手任何瑕疵都逃不过他的眼睛,如此裂纹置砚时不会不察,依然宝爱,其中必有他的道理。形制古朴是肯定的,材质好也是肯定的,但似乎不止这些。他另有一方"学易砚",有缺,他也照样收藏(见《沈氏砚林》P46,第8砚),并自铭"人所残遇我则全",还请吴昌硕、赵古泥作铭,其乐无穷。其实美本来就有完美与残美之别,打个不恰当的比方,这犹如脸上的酒窝,本为人的"缺陷"却可以作为美来欣赏,端石上一块绿记非但不认为是端石的瑕疵,还被当做"活眼"视为美人脸上的乌痣加以褒扬,多么耐人寻味。沈石友如此宝爱此砚,最大的道理就在这里。


然而沈石友不善也不喜交友,影响了他诗名的彰显,用他自己的话说,是"闭门索居,人不乐予近,予亦不乐人近,惟与旧相知者酬唱简牍往来而已。"旧相知者中有翁同龢、吴秋农、吴昌硕、张子祥、赵古泥等,其中与吴昌硕交谊最笃,历时也最久,达三十余年。两人的交谊除了体现在沈石友所藏砚台的铭文上、吴昌硕许多得意书画精品送赠沈石友、沈石友制笔刻砚赠送吴昌硕等等之外,便是两人的书信往来和各自做的诗。吴昌硕的《缶庐诗存》中有许多涉及沈石友,沈石友的《鸣坚白斋诗钞》中则有更多的诗是怀系吴昌硕的。但是有一种情况鲜为人知。1927年吴昌硕去世后,他的弟子赵云壑收集老师遗墨,曾得到吴昌硕与沈石友书札数十通,他为之装册,其中"什九是请石友题画的"。吴昌硕非常欣赏沈石友作诗的磅礴气势和渊雅韵致,不仅有时请沈石友改诗,"作画忙不过来,所有题画诗,动辄请石友代为"(郑逸梅《沈石友与吴昌硕》),也就是说,当年吴昌硕画上有些题诗不是吴昌硕所作,而是沈石友所作。


近读日人栗原芦水所藏吴昌硕致沈石友书信,也多涉及同一话题,兹录一札:


石友先生鉴:

得一片一书,已通知一亭。品研图可画,望裁纸样。如寄一拍像来尤佳,前寄弟之照片一时寻觅不得,故再请之。如画点错人物亦可无须也。铭研写上,可用与不望示知。弟意再求代作题画诗,叩头叩头。松、竹、水、石。

缶弟顿首

廿一日


这体现了两人的友谊,於吴昌硕而言,乃歉怀怜才,对沈石友来说,题诗吴画,图文并茂,是可以骄傲后世的。


收藏乃雅事,一件藏品让人爱不释手除了形而下的物质形态以外,便是形而上的历史和人文内涵。不错,此砚有璺,无璺会有如许内涵吗?还是那个比喻,脸上的酒窝本为人的"缺陷",却可以作为美来欣赏的,这样的人更美,这样的砚更值得收藏。






端 砚  吴昌硕铭








鹅 砚    吴昌硕铭

规格:12.6cm×12.4cm








沈石友旧藏   生圹后志砚

吴昌硕铭  沈石友铭   䍩浩铭


吴昌硕铭《钝居士生圹后志砚》见著于沈石友《沈氏砚林》,海虞沈汝瑾撰文计一百二十七字,安吉吴昌硕书。沈石友自铭曰:"欲补天,谁炼石。身未化,志再刻。日月蚀,石不泐。一寸共坚白。”此铭与沈汝瑾文都借砚而透露出作心,者对人生的感悟。生圹志是指古时未殁之人为自己所写的墓志,《沈氏砚林》共收录生圹志砚两方,此其一也。又此砚曾藏日本桥本关雪处,百年沧桑竟然毫发无损,天佑宝物。















涯砚   吴昌硕铭盖  徐星洲刻 隶书砚铭童衍方

规格:16.3cm×17cm×3.4cm










听松亭瓦砚   吴昌硕铭  沈石友铭

规格:15cm×10cm×2.2cm










龙黻砚   吴昌硕铭  沈石友铭

规格:20cm×11cm×4cm














李是庵画像砚   吴昌硕铭

规格:9cm×9cm×1.5cm














四方端石砚   吴昌硕铭

规格:8.2cm×8.2cm×2cm












  推荐阅读  

日本医生镜头下的中国 | 《遗失: 1920-1941年的中国》

数千字终始如一律,不失行次|唐写经《转轮圣王经》

珂罗版宋拓《圣教序》崇恩珍藏墨皇本

从有正书局说起的中国美术出版:两代人,一个世纪的回忆

仲威《淳化阁帖》纵横谈讲座笔录

“五绝书家”虞世南 | 陕本孔子庙堂碑

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宋拓晋唐小楷八种》

东京国立博物馆藏100幅宋画(细节图、无水印,建议收藏浏览)

云冈石窟丨雕饰奇伟,冠于一世。

你知道哪些著名佛造像在东京博物馆收藏?




图文整理 / 休休堂编辑部

微信客服 / xiuxiutangkefu








· 新媒体时代的文化传播者 ·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网络商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