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拿什么纪念你——中国的古建筑

2018-01-27 休休堂 休休文库





包头章胡同拐角





拿什么纪念你——中国的古建筑


信息来源 / 艺术与哲学

图文整理 / 休休堂

图文增补 / 郑伯象




此帖断断续续编了一个星期,

因为时常停下来沉思,但头脑空白。

古建筑运载着人类的宝贵记忆,

一次次拆除……

一次次重建……

这次整理展现的这批难得的影像资料,

你看后作何感想?

纪念?

拿什么纪念?


往期推荐:这些梁思成考察过的古建筑都已消失





北京庆寿寺双塔原址在北京西城区西长安街28号。


金初始建,称大庆寿寺,元初重建。


明正统十三年(1448)重修,改称大兴隆寺,又名慈恩寺。


嘉靖十四年(1535)毁于火。嘉靖十五年(1536)改为讲武 堂、演象所。双塔在寺西侧。一塔9级,称"天光普照佛日圆明海云佑圣国师之塔",一塔7级,称"佛日圆照大禅师可庵之灵塔"。


1954年扩建西长安街拆除。

















北京天桥礼拜寺,拆毁于约1960年-1970年。


1986年改建,如今是北京市伊斯兰教经学院。








北京城墙原有4道城墙,城中心的皇宫外有紫禁城,其外又环以更大的城墙,称之为皇城,外面还有周长24里的内城,另外还有南边的外城。北京古城墙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始创于元代,建成于明代,沿用于清代至民国,经历了七个世纪之久。


50年代初期,北京的城墙是保留还是毁灭的争论结果永久地改变了古都北京的历史风貌。一种观点断定,城墙是古代防御的工事,现今已完全失去了它应有的作用,并正在日益阻碍和限制着城市交通的发展……另一种观点则是专家学者的声音。著名建筑专家梁思成和其学生罗哲文和留英建筑专家陈占祥提出了"梁陈方案"。该方案建议,在北京城西再建一座新城,而长安街就象是一根扁担,挑起北京新旧二城,新城是现代中国的政治心脏,旧城则是古代中国的城市博物馆。然而,决策者们没有听从学者们的忠告。就算1949年的围城期间一再与国民党守军谈判的目的之一就是争取不用战争毁灭一个历史悠久的完好古城,但古城墙完好地留下来了,古城墙却又紧接着被人为地拆毁了。五十年光阴似水流过,古城墙早已灰飞烟灭。西直门、东直门、宣武门、安定门、永定门一路拆过去,47座城门城楼、箭楼和角楼,如今仅有3座残存。


从1952开始,北京外城城墙被陆续拆除,办法是组织市民义务劳动,或动员各单位拆墙取砖取土。几年内,北京外城的墙被全部拆除,内城的墙被拆了一半,留下一半。1953年5月,为改善交通决定把朝阳门和阜成门的城楼及瓮城拆掉,交通取直线通过。1954年,中轴线上的地安门被拆除。1956年,永定门城楼周围城墙被拆掉,1957年,永定门城楼箭楼被拆掉,拆除的理由是"妨碍交通"。1959年,修建天安门广场和人民大会堂工程中,中轴线上的中华门被拆除。1965年7月,地铁工程开始动工,内城城墙的拆除工作也随即展开。1969年,内城城墙在修建地铁和备战备荒中被彻底拆除掉,城砖大多都用在了"深挖洞,广积粮"的全民工程设施上。



北京城墙(西直门段)。



1860s,內城南垣正陽門迤西城牆、護城河,以及正陽門甕城西閘樓下的民房。由甕城牆上向西拍攝,遠處可見宣武門。



1901-2,內城南垣崇文門迤西城牆上面。由崇文門城樓嚮西拍攝,城牆上德軍修了碉樓,並插着德國國旗,城牆內是德國使舘、兵营、跑馬場 [(德)穆默 Alfons Mumm von Schwarzenstein]。



1921,宣武門與正陽門之間的內城南垣外壁、墩臺,以及河沿兒城根兒的道路和民房。在宣武門甕城閘樓上向東拍攝,遠處可見正陽門 [(瑞典)奧斯伍爾德·喜仁龍 Osvald Siren]。



1960,內城南垣崇文門迤西城牆上開闢田壟種菜。遠處是崇文門城樓,以及城裏的新僑飯店和同仁醫院。





地安门是北京中轴线上的重要标志性建筑之一,是皇城的北门,天安门则是皇城的南门。南北互相对应,寓意天地平安,风调雨顺。地安门是北京皇城四门之一。皇城正门称天安门(明称承天门),东称东安门,西称西安门,北称地安门。明称北安门,俗称厚载门,亦称后门。


公元1420年,地安门于明永乐十八年始建。公元1652年,清顺治九年七月重建,并易名为地安门。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时,侵略军曾在地安门遭受清军的顽强抵抗。在紧急关头,慈禧太后带了光绪皇帝仓皇逃出紫禁城,出皇城北门地安门,再出内城德胜门,走避西安。民国十三年(1924年)驱逐末代皇帝出宫时,部分太监曾暂栖于此楼。为便利交通,分别于1913年、1923年将地安门东西两侧城墙拆除。这位末代皇帝也是从地安门灰溜溜地走向他的出生地摄政王府的。1950年代将地安门拆除,并辟为路。地安门后演化为地片名,泛指地安门东、西大街,地安门内、外大街相交十字路口附近。东属东城区管界;西属什刹海历史文化旅游风景区与北海地区,属西城区厂桥街道办事处辖域。北端至鼓楼,南端为景山。1954年底,为了疏导城市交通将地安门拆除。1955年2月3日路面竣工,车辆通行。当时,因为一些社会名流对拆除地安门持反对意见,政府许诺将从地安门拆下来的门窗、木梁、木柱、木柁、木檩都一一编号登记造册,连同砖石琉璃瓦等统统运往天坛,计划在天坛北坛上门内照样移建一座地安门。不料,日后天坛内发生火灾,堆垛在那里的木质材料全部化为灰烬,移建地安门之议从此也就泡了汤。2018年,六十多年年过去了,如今在天坛北门内尚残存有少量地安门拆下来的残砖、废石和破旧的琉璃瓦,又因为没有留下实测图纸,移建地安门的计划也就无法实施了。


















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仪门,拆于1985年。原为清大学士赛尚阿的宅第,同治元年(1862)在衙门院内东侧设立京师同文馆,称“东所”,培养外语人才,是中国第一个外语学校。












大吉片的包头章胡同与保安寺街平行,但比保安寺街短一截,全长约百余米,胡同也不宽,胡同深邃而宁静。胡同东口接迎新街,西口与后兵马街相通,中段路北有一条极窄的小巷通往保安寺街。


包头章胡同西口有一间房的外墙角,采用了一种独特的建筑工艺。常常吸引大批的摄影爱好者前来拍摄,大家称之为“拐弯抹角”或“转弯抹角”。在北京地区临街的房子为了不影响交通,把墙角抹圆是很常见的。但是像包头章胡同那样——墙角下部抹圆、上部又逐渐恢复成直角的形式,还极为少见。这在北京民居建筑里尤为珍贵!


拆于2007年宣武区大吉片拆迁改造。













天津南运河边的敕建大王庙,建于1746-1751年间,镇水之用,大王庙的主神是金龙四大王。


1902年8月袁世凯督直后,推行北洋新政,整治市容,设立公厕,河北大王庙又被改作天津卫生工程总局,这是天津最早出现的卫生行政管理机构。


“七七”事变以后,袁文会曾把他的汉奸特务组织“安清道义会”设在这里。


日本降服后,国民政府查抄了大王庙。


天津解放后,河北大王庙则改为民居。


上世纪70年代后期,在天津城市改造中拆除,现已渺无踪迹。












长安右门,拆于1952年。昔日长安左门称作"龙门",长安右门称"虎门",每年阴历八月中旬,刑部在西千步廊举行"秋审"。死罪犯人从南门洞入听审,然后与该年的冬至日砍头,也是过此门入广场。



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京城全圖》上的長安左、右門圖(標註爲東長安門、西長安門)。



1900s,天安門前洋兵列隊集會,遠處是長安右門。



1900s,長安右門西面,門裏是天安門。



1901,天安門前華表側面,遠處是長安右門 [(日)小川一眞]。



1930s,天安門前華表、石獅、長安右門(西向)明信片。






1946,長安右門(遠處)及天安門前的道路。雪景,可見金水橋漢白玉欄、華表、石獅。



1950,國慶節閱兵遊行,在長安右門附近等待調度的民兵方陣。



1950,國慶閱兵。步兵方陣通過天安門前,可見長安右門。解放軍隊伍行進到長安右門要打散通過。



1950,長安右門和大理院,正在修建金水河南面的觀禮臺。



1951,國慶節閱兵遊行活動完畢散場,參加完廣場集會的少先隊員走過長安右門 [新聞攝影局丁一作品]。





安庆清真寺,明成化五年(1469),原安庆卫指挥使,骠骑将军马义由广西致仕还乡后,以"敦悦堂马氏"名义捐资创建。据传,明宪宗朱见深曾敕赐"百字匾"。明末毁于战乱。


清康熙(1662~1722)中叶至咸丰二年(1852)多次重建。咸丰三年(1853)再遭兵燹,陶瓦无存。光绪二年至二十二年(1876~1896),依旧基摹图并陆续集资重建,悉复旧观。


20世纪70年代"文化大革命"中被毁。1983年,经当地人民政府资助全面修建。









镇远邹泗钟祠牌楼,生于1813年,拆于1960年-1970年,牌楼为六柱五间三层重檐庑殿塔式牌楼,门楣上方竖刻“敕建邹太常公祠”楷体石额,曾是镇远最雄伟的牌楼。





十一



开封二曾祠,建于1893年,河东河道总督许振玮为纪念其乡试恩师曾国藩而建。因祠内祀曾国藩和曾国荃,故名二曾祠。二曾祠规模宏大,分东西两大院落。中间双脊建筑为瓣香楼。慈禧自西安回銮北京,途经开封,曾在环凤阁中设宴招待过外国使节。


民国年间至解放初期,二曾祠改作河南省图书馆。


1957年5月河南省图书馆迁郑州,二曾祠又作为开封市图书馆。


拆毁于1960年-1970年。







1907年7月14日,二曾祠的园林景观,远处为龙亭。







十二



沧州水月寺,拆于1960年-1970年。历史上,沧州市水月寺闻名遐迩,享誉海内外,是京、津、冀、鲁的文化活动中心,曾有“天下第一关,地上无二寺”之美誉。目前延参法师正重建此寺。


据沧县志记载:“水月寺原在城外西南角,观灯桥以西,后周广顺年公元953年始建。明宣德十年僧人泽安移建于城北盐场东侧。明正统十七年僧人泽一重修,清乾隆五十四年,州人宋成文、董宝仁等继而重修,光绪二十一年驻防乐军梅东益等又重修……可谓吾邑之冠。”





十三



沧州闻远楼,俗称鼓楼,实际是钟楼。


鼓楼正名叫“闻远楼”,俗称鼓楼。自古以来就是沧州的标志性建筑。始建于明代光宗年间,清代光绪年间重修。迄今有500多年的历史。拆毁于1957年。


鼓楼的位置在现在的新华路荷花池畔。座落在老城的东北部,新东门以西,老衙门口东侧。鼓楼横跨在马路(新华路)中间,底层的楼门洞是交通通道,可同时有两辆马车通过。鼓楼以东是无边无际的水面,鼓楼以西是房屋拥挤的街市。


鼓楼高大雄伟,建筑古朴典雅。巍峨的鼓楼顶层下悬挂一个巨型牌匾,上面四个大字“海天锁钥”。从古人书写的这四个大字,足可见楼宇矗立于海天之间的气势。通体是一色的青砖灰瓦。楼高七丈,分底、中、上三层。上面两层飞檐斗拱。底层最高,约有四丈。墙体成下大上小斜锥形,更显其雄伟稳固。底层高大的拱形门洞有三丈多高一丈五尺宽。底层的北侧有登楼的坡道和楼门。坡道很宽很缓,楼梯是青砖台阶筑成。楼梯不宽且很陡,只能供两个人并行。


鼓楼的第二层有四面看台,四面飞檐斗拱。四面共竖立十六颗圆柱。二层的东西两面各设两个巨大的圆形窗,像两个大眼望着远方。四个角的斗檐上排列着龙狮马象等走兽,檐角下挂着铁铃,风一吹会发出清脆的铃声。

鼓楼的三层依然是四面飞檐斗拱和宫殿式大屋顶。斗檐上依然是排列的走兽。四周共八颗圆柱,四面没有看台,有宽大的楼窗,设计的得通透开放,为的是钟声的传播。


鼓楼的二层供奉着魁星爷。二层实际上是魁星楼。魁星爷的彩色塑像坐东面西,高约七尺,坐在高台之上。魁星右手握一支大毛笔(人称朱笔),左手持一只墨斗,右脚金鸡独立,脚踩一只大螯。取意为“独占鳌头”、“一举夺魁”。魁星是儒家学士、科举考生必拜的神灵。他主宰着考生学士的命运和功名。历史上沧州一带的科举考生和文人墨客都会来这里膜拜魁星,烧香许愿,祈求魁星的保佑,盼望能一举夺魁,金榜题名。沧州民间流传着一种传说,由于鼓楼的魁星爷是坐东朝西,所以沧州以西各县乡科举考试中金榜题名的人多,做官的也多。好像西乡受到了魁星的眷顾。


鼓楼的三层是钟楼。第三层的屋中央挂着一巨大的铁钟。大钟是由铸铁制造,高七尺,粗五尺多,钟壁厚七寸。敲钟的工具是一棵大木棒。木棒约有五尺长,四寸粗,木棒撞击铁钟,发出浑厚悠远的钟声,方圆数十里都能听到。鼓楼的钟声自古以来就是给全城报时的时钟。每天根据日出、日中、日落三次敲钟。钟声的节奏也有讲究,是紧十八,慢十八,不紧不慢再十八。世世代代的沧州人,就是在这鼓楼的钟声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他们辛劳的岁月。沧州人还记得当年敲钟的老人——白三爷。这位白三爷是旗人(满族),高大魁梧,白胡子齐胸。走路刚健潇洒。家住鼓楼以西不到二里的石牌坊。他家里有滴水计时的器具,每天早中晚都准时扛着敲钟的木棒,健步走向鼓楼登楼敲钟。自打日本鬼子进了沧州,人们就再也没看见白三爷,再也没听到鼓楼的钟声。日本投降以后,人们才又看见白三爷的身影,又听到了鼓楼的钟声。随着钟表的普及,解放以后,钟不敲了,但还能在街头看见健硕魁梧的白三爷。







十四



成都锦官驿,拆于2003年。从汉代起四川就因蜀锦闻名天下,官员把织锦工人集中起来,由锦官进行管理,因此成都别称“锦官城”,锦官驿顾名思义是供锦官们居住的客栈,一些商人赚钱后在锦官驿周围便建起了一排排具有川西特色的独门独院老宅,形成了后来的锦官驿古建筑群。





80年代摄影





十五



杭州鼓楼,位于浙江杭州吴山东面,南接十五奎巷,北临大井巷,东迎中河路,西靠伍公山,古为滨海敌楼,始建于五代时期的南朝,屡遭战火,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再次重建,是一座体现明代建筑风格的古建筑。最后一次消失于1960年-1970年,现鼓楼为当代重建。







十六



杭州火车站(第二代)

杭州站最初于1906年11月14日建站(时称清泰站),后历经一次迁址,三次重建。1910年(第一代)由清泰门外东300米处的旧址迁至现址,改称杭州站,俗称“城站”,1937年毁于战火,1941年由日伪政府第二次重建(第二代);1997年6月第三次拆除重建(第三代)。













十七



灵宝县城,1959年因修三峡大坝而淹没。


原灵宝县城地处黄河中游,是人类最早活动和发祥地之一。且位于古代长安、洛阳两大古都之间,豫秦晋三省交界的枢纽地带。境内的函谷关形成一道天然屏障,是古代通洛阳、达长安、连京都、接帝畿的要冲,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解放后,相继出土了两万多件珍贵文物,有近百件文物属全国罕见。



早在约17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先民们就在灵宝点燃了人类文明的圣火,繁衍生息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特别是近五六千年间,灵宝这一地域,已出现了灿烂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留下了三皇五帝众多的历史传说。


灵宝虞夏时属豫州,商为桃林,周名桃林塞,置函谷关。春秋初属虢,关西属秦。晋灭虢,函谷关东属晋。


秦置桃林县,属三川郡。汉元鼎三年(前114年),函谷关迁新安县,同年在函谷关故关置弘农县(以弘农涧水得名)。


西汉元鼎四年置弘农郡,领弘农、陕、渑池、新安、宜阳、陆浑、卢氏、丹水、析、商、上洛等十一县。同年在湖关地置胡县。西汉建元元年(前140年)改名湖县,属京兆尹。新莽改弘农郡为右队,领弘农县。后汉复弘农郡。建武二年(26年)划丹水、析属南阳郡。建武十五年(39年)划商、上洛属京兆尹,增湖县、华阴两县。弘农郡领弘农、陕、渑池、新安、宜阳、陆浑、卢氏、湖县、华阴9县,后改为恒农郡、恒农县。


三国时属魏,仍名恒农郡、恒农县,领县仍旧。


晋复名弘农,属司州,领弘农、陕、渑池、宜阳、湖县、华阴6县。


南北朝时期灵宝地区辖四郡:西恒农郡、朱阳郡、石城郡、阌乡郡。


隋开皇三年(583年)废弘农郡及阌乡郡,置虢州(治所在卢氏)。开皇十六年(596年)改湖城县为阌乡县,同年复置桃林县,均属河南郡。大业三年(607年),复置弘农郡,移治所于鸿胪川(虢略镇)。领弘农、长泉、卢氏、朱阳四县。义宁元年(617年)复置湖城县,仍存阌乡县,属河南郡。同年弘农郡更名凤林郡,领弘农、阌乡、湖城3县,属豫州。此时灵宝地区有弘农、朱阳、邑阳、桃林、阌乡、湖城、玉城(义宁元年置)7县。


唐武德元年(618年),凤林郡更名鼎州(以阌乡之黄帝铸鼎原名之),移治阌乡。贞观八年(634年),虢州由卢氏移治弘农,更名虢郡,废鼎州。天宝元年(742年)更名虢州,领弘农、阌乡、湖城、朱阳、玉城、卢氏6县。同年因于函谷关尹喜故宅掘得"灵符",改桃林县为灵宝县,属陕州。五代属后唐保义军,仍名虢州,领县仍旧。


宋、辽、金仍名虢州,领虢略、朱阳、卢氏、栾川4县,属陕西路。此时省玉城入虢略,灵宝、阌乡、湖城3县属陕州。


元代至元二年(1265年)省湖城入阌乡(县治在今阌底镇)。至元三年(1266年)省灵宝入陕县。至元八年(1271年)复置灵宝属陕州。至元十年(1273年)灵宝地域有灵、阌两县,属河南路陕州。


明,灵宝、阌乡属河南府,继改属陕州。阌乡县治移至唐湖城旧址。清,灵宝、阌乡属陕州。


中华民国初年属河南省豫西道。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属河南省第十一行政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灵宝、阌乡初属陕州专区。


1952年4月,陕州专区撤销后属洛阳专区。


1954年6月,灵宝、阌乡合县,仍名灵宝县,治所在灵宝旧城。


1959年秋,移治虢略镇。国家决定修建三门峡大坝后,灵宝古城为淹没区。县城迁往南面四十多里地的虢略镇,原县城沉于湖底。


此县旧影资源非常稀少,以下为1907年法国汉学家沙畹拍摄,其余时期摄影暂未找到。









十八



赣州八境台,建于北宋嘉佑年间(1065~1063),位于赣州市城北的章水和贡水合流处,因郡守孔宗瀚筑台后绘制《虔州八境图》,并以图求诗于苏轼而得名。历代文人题咏甚多。


据史载,原台为石楼,为北宋嘉佑年间(1056-1063年)孔宗瀚所建。孔宗瀚是山东曲阜人,孔子第四十六代孙。他鉴于"州城岁为水啮,东北尤易垫圮",于是"伐石为址,冶铁锢基",将土城修葺成砖石城,建城楼于其上。 八境台建成后,孔宗瀚绘图请苏东坡题诗。苏东坡遂作《虔州八境图八首并序》、《八境图后序》。前一首诗中,苏东坡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了城市八景,形成一组旅游胜境,为后世模仿,如燕山八景、泸城八景、香港八景、台湾八景等,不失为中国旅游文化的一个里程碑。[1] 八境台内还设有赣州博物馆,展出的历史文物颇为丰富,台下辟为八境公园。园内绿树苍茫,碧水微荡,楼亭对峙,清新幽静,景色如画。历代文人题咏甚多。登临台上赣州八景一览无余,宋代的赣州八景是:石楼、章贡台、白鹊楼、皂盖楼、郁孤台、马祖岩、尘外亭和峰山。到了清代,由于景观发生变化,在八境台上所见的八景是:三台鼎峙、二水环流、玉岩夜月、宝盖朝云、储潭晓镜、天竺晴岚、马崖禅影、雁塔文峰。


八境台原系木结构,据地方志书所记载,1663年(清康熙二年)烧毁,后经乾隆、嘉庆二朝加以修复。1929年再次焚毁,1934年重建。上述两次失火,缘以楼中供有吕祖神像一尊,州民时来奉香膜拜,香火甚旺,故这两次火灾都源于香火失检所致。1976年7月13日凌晨,因楼台中的暗室失火,再次被焚毁,并烧毁所藏西周铜鼎及其他文物700余件。1983年,仿宋格式重建八境台,仿木钢筋混凝土结构,总面积为574平米,以城墙为台基高7米,底层高7米,二层高69米,三层高5.28米,琉璃瓦面高2.86米,全台高28.14米。新建八境台飞檐斗拱,画梁朱柱,彩色琉璃瓦面,雄伟壮丽,吸引了四方游客。





十九



长春基督教会礼拜堂,又称西五马路教堂。位于南关区西五马路615号,是长春历史上最重要和最大的基督教教堂之一。


原建筑建于1902年,为英国传教士纪里备组织修建。


1934年的时候,英国牧师张士敦在教会院内修建了一座单峰钟楼的大礼拜堂,1940年又修建的小礼拜堂。


1996年,拆除了原来的大礼拜堂。


在社会各界的捐助下,在原址上新修了一个三层的爱尔兰建筑风格的大礼拜堂。1998年6月,新大礼拜堂正式献堂,可供6000人用时使用。







二十



兰州握桥始建于唐代,于明永乐年间重建。清乾隆间因战火、洪水,三坏三修。嘉庆二年(1797年)刘汉捐银3000两重修。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曹晓霞出资补修。光绪十三年(1904年)再修。桥由28根朱红大柱组成桥廊13间,中间3间,两侧各5间。廊柱下端柱头倒挂,雕成桃形,柱的上方有缕花装饰,花栏廊厦。桥头翼亭四角飞檐,卷棚歇山顶,上盖黑色琉璃瓦,造型雄伟奇特,建筑手艺精巧,别具一格。翼亭均有题额,东亭前额"空中鳌背",阴额"彩虹";西亭前额"天上慈航",阴额"新月"。桥呈穹隆特起之弓形,且涂以红色,故称"虹桥"。桥上木植均施彩绘,美轮美奂。雷坛河水经此桥入黄河,入冬河流结冰,冰层逐渐加厚,入春,冰融水涨,片片冰块涌向桥下,水沫飞溅,浪涛轰鸣,水雾氲氤,握桥恰似一弯彩虹横卧在有如云奔烟飘的波涛之上,白水红桥,奇丽壮观,形成"虹桥春涨"景观,引得诗人歌咏不已。曾有《虹桥春涨》诗云:"不凭支柱架虹腰,独卧河干历几朝。桥上行人桥下影,年年来去送寒潮。"又有一首诗云:"春桥春渡观春华,春水春山春景佳。河涨春桥桥春涨,流沙过客客流沙。" 雷坛河是七里河地区汇入黄河的最大支流,握桥曾是沟通城关地区与七里河地区的主要津梁。因为是木结构桥,所以只能行人,不能行车,民国时期,为了能使车辆通过雷坛河,在握桥南侧增修了一座公路木平桥。


兰州握桥修建方法是:先砌两岸石堤,堤砌到一定高度时在堤岸边横放一根大木,再把7根纵列的大木向上斜置在横木上,纵列大木挑出堤岸两米多,俗称之为挑梁。在挑梁顶端,用一根小横木把7根挑梁贯拴一起。挑梁上又横压大木一根,空隙地方用木块塞紧。这样就垒好了第一层,按同样步骤垒第二层。垒至第四层,两端相隔近7米至10米时,就在两边挑梁上安放木简支梁,再铺上横板桥面,桥就建成。在挑梁顶端的横压木两头竖立柱,用榫接联成一体。在立柱与立柱中间,嵌进挡水板,减少风雨对挑梁的侵蚀。桥面上建桥屋,桥台上修楼阁,使桥梁雄伟美观。桥阁压在挑梁底部,使桥更加稳固,挑梁挑出的长度与木材容许承受的力量很相适应,这些都说明当时的建桥者已有明确的力学概念。"握桥"之称最形象的揭示了伸臂木梁桥层层向河心挑出,直接相握的特点。


1952年,为了修通七里河、西固的西郊林荫大道,决定将解放门以西的路段加宽,握桥已影响交通,若保存老桥,另选新桥址,则需拆迁众多的居民房屋。因此决定将桥拆除。当时,许多地方绅士为保存古迹,出面阻拦。后来,兰州市劳动局局长赵子明在现场群众大会上进行说服,拆除工作才得以进行。握桥建筑十分坚固,拆除也非常困难。其横卧木与挑梁都是长10多米,圆径30多厘米的大圆木,横卧木和一层挑梁下衬砌糯米、石灰粘接的大石条。梁木入土部分为防年久腐朽,四周填以卵石、石灰,并设通风口。当时,握桥仍很坚固,木质毫无腐朽,在挖出的梁木上,当年木工所打的墨斗线依然清晰可辨。由于握桥坚固,而新桥施工期限又很紧迫,遂用锯锯断梁木,爆破衬砌的大石条,握桥才得以拆除。握桥拆除后,计划移建于五泉山公园东龙口,因此把拆除下来的砖石与木构件全部编号存放于中山林市建公司空场上。后来,部分构件被挪作他用,而五泉公园当时又无力补充,故未予接收。此后该桥的剩余木料便全部移作别用,唯拆除时所做的模型存放于当时的兰州博物馆内。据1952年拆除时的实测,该桥净跨度22.5米,全长27米,桥高4.85米,宽4.6米。桥廊坡度20度。


一部1939年拍摄的名叫四万万人民的抗战纪录片中有一小段关于握桥的珍贵视频,出现在这个纪录片的第13分20秒。










二十一



金马坊


金马碧鸡坊位于昆明市中心三市街与金碧路汇处,高12米,宽18米,雕梁画栋精美绝伦,东坊临金马山而名为金马坊,西坊靠碧鸡山而名为碧鸡坊,是昆明的象征。金马碧鸡坊始建于明朝宣德年间,至今已有近四百年的历史。当太阳将落,余辉从西边照射碧鸡坊,它的倒影投到东面街上;同时,月亮则刚从东方升起,银色的光芒照射金马坊,将它的倒影投到西边街面上;两个牌坊的影子,渐移渐近,最后互相交接。这就是60年才会出现一次的"金碧交辉"的奇观。相传,清道光年间,这个奇观曾经出现过一次。由于地球、月亮、太阳运转的角度关系,这样的景,要 60年才能出现一次。"金马碧鸡坊"的设计体现了古代云南人对数学、天文学和建筑学方面的造诣。 原“金马碧鸡坊”于10年动乱中被拆毁,现有的"金马碧鸡坊"是1998年在原址按原风格重建的。















二十二



碧鸡坊


金马碧鸡坊位于昆明市中心三市街与金碧路汇处,高12米,宽18米,雕梁画栋精美绝伦,东坊临金马山而名为金马坊,西坊靠碧鸡山而名为碧鸡坊,是昆明的象征。金马碧鸡坊始建于明朝宣德年间,至今已有近四百年的历史。当太阳将落,余辉从西边照射碧鸡坊,它的倒影投到东面街上;同时,月亮则刚从东方升起,银色的光芒照射金马坊,将它的倒影投到西边街面上;两个牌坊的影子,渐移渐近,最后互相交接。这就是60年才会出现一次的"金碧交辉"的奇观。相传,清道光年间,这个奇观曾经出现过一次。由于地球、月亮、太阳运转的角度关系,这样的景,要 60年才能出现一次。"金马碧鸡坊"的设计体现了古代云南人对数学、天文学和建筑学方面的造诣。 原“金马碧鸡坊”于10年动乱中被拆毁,现有的"金马碧鸡坊"是1998年在原址按原风格重建的。















二十三



邯郸的玉皇阁其实原先有两座,但是命运却不相同,一座成了保护文物,另一个已遭拆毁。邯郸彭城东阁,亦称玉皇阁,拆毁于1958年,阁上左右分别为钟楼鼓楼,彭城是瓷都,不知是否因此而摆了好多坛罐,有人读出了城门所挂的牌匾是“寅宾出日”意为恭敬地迎接初生的太阳。


现在的邯郸玉皇阁通常指峰峰矿区临水镇纸坊村的玉皇阁,该玉皇阁是一座砖瓦结构的无梁拱顶建筑,始建于明隆庆至万历年间(1567——1575年),为供奉玉皇大帝而建,原名玉帝四明无梁阁。现建筑为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重修。


而彭城东阁的命运和临水镇玉皇阁完全相反。阁上左右分别为钟楼鼓楼,彭城是瓷都,不知是否因此而摆了好多坛罐,有人读出了城门所挂的牌匾是“寅宾出日”意为恭敬地迎接初生的太阳。东阁在战争中两侧的钟鼓楼被毁,剩下的主体结构也在1958年彭城修柏油马路时,因低矮的门洞影响车辆通行被拆掉了。





二十四



呼和浩特旧城,归化城的鼓楼,也是北门,拆毁于1958年,比新城鼓楼早一年被拆,归化城鼓楼的设计和建造却别出心裁,在鼓楼的城楼上又加了一个高耸起来的钟楼。


归化城,即呼和浩特市旧城,是一座有430年历史的塞外名城。明隆庆六年(1572),驻牧于土默川的蒙古族首领阿勒坦汗召集各族能工巧匠,模仿元大都,在大青山之阴,黄河之滨,破土建设具有八座楼和琉璃金银殿的雄伟美丽的城池。该城竣工后,明廷赐名为"归化城"。这座规模较大的城池,在层峦叠嶂的青山辉映下,显露着一派苍郁生机。当时的归化城由青砖砌成,远望一片青色,当地蒙古族人民给她起了一个美丽的名字,叫"库库和屯",又译为"呼和浩特",汉意为"青色的城",归化城也就是今呼和浩特旧城区的雏型。













二十五



济南八卦楼,这是民国初年建成不久的济南第一楼。第一楼又名八卦楼,1914年始建,位三大马路纬七纬八路间,为回字形二层建筑。八卦楼是商业楼,楼后有排列整齐的小院落,因与日本领事馆邻近,昔日是济南三教九流,鱼龙混杂的红灯区。



1917年,规模宏大、三面临街的商埠“第一楼”建成,南至经三路,东至纬七路,西至纬八路,形成了一个巨大的三合院,集中了烟馆、赌场、澡堂、饭庄及各类杂货、摊商和服务行业。“第一楼”后面,还建有三排整齐的小院落,中间形成两条东西走向的街道,中等妓女集中在这里卖淫,有名的妓院就有“桐凤”、“悦宾”、“金顺”等22 家。


1966年的电影《大浪淘沙》,再现了大革命前后风云变幻历史画面的经典电影在放映时创造了超过20亿人次的观影记录。而当年,这部电影就曾在“八卦楼”一段取景。


1997年,“八卦楼”被全部拆除,“第一楼”不复存在。留存至今的,只有“第一楼”的照片,有与它相关的故事,有后来印着“第一楼”三个字的门牌。





二十六



望火楼位于观象山西麓的观象一路45号,建于1905年,由德国建筑师库尔特 罗克格设计。望火楼为胶澳巡捕局消防观望台, 24小时安排人员守侯观望,一旦发现火情,由楼内的值班员拉响楼顶悬挂的铜制警铃,先鸣乱钟30下,然后通过鸣钟的下数来通知消防队火场的位置,即市南区鸣一下,市北区鸣二下,依次类推。1930年前后,青岛开通拨号自动电话后,望火楼的功能逐渐被电话报警取代。到上世纪40年代初,完成了历史使命的望火楼便被封闭。


望火楼为八角形,高16米,建筑面积170平方米。沿内旋梯的走向镶嵌着几个粗石台的小窗,顶部的8根花岗石立柱,撑起最上面两折铜皮屋顶的瞭塔,这里曾是德占时期青岛市区的制高点,为青岛的地标性建筑。


1949年10月后,望火楼用于青岛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龙华路房管所仓库。


2009年5月19日,望火楼在无知的“维修”中被拆毁,现为重建。









二十七



济南老火车站


1898年3月,德国迫清廷签订的《胶澳租借条约》中写有:"中国国家允许德国在山东营造铁路二道。"其中之一就是胶济铁路,其名称取胶澳与济南之首字。为修筑这条铁路,德国当局1899年6月成立山东铁道公司,14家德国银行共集资5400万马克,其中德华银行为最大的股东,故该公司又称德华山东铁路公司。


1899年9月23日胶济铁路开工,采取建成一段通车一段的方法。1901年4月8日通车至胶州;1902年6月1日通车至潍县;1903年4月12日通车至青州;1903年9月22日通车至张店;1904年6月1日,全线及张博支线同时通车,正线里程为441.4公里(含张博支线)。


据《胶澳志》载,德人修筑胶济铁路共投资5290万马克,大部分用于购自德国器材和机车,征用土地所用仅占总投资的4%,近似无偿。据不完全统计,自1905年至1913年间,胶济铁路共运送旅客812.7万人次,运送货物556.7万吨,利润为1950.6万银元。


1914年日本侵占青岛后,强占了这条铁路。


自1915年至1921年间,胶济铁路共运送旅客1598.8万人次,运送货物1035.7万吨,日本由此而取利润为1885.6万银元。


1922年12月5日,中日签订《山东悬案铁路细目协定》 ,其中规定,中国政府必须付给日方4000万日元后,方可将胶济铁路赎回。


1923年1月1日举行了交接仪式,成立了胶济铁路管理局,但这条铁路的运输和财务大权,仍掌握在日本人手中。


德建胶济铁路时,全线设有55个站,1914年日本强占后,撤销了5个车站,


1923年中国收回后,增至54个车站。高大的半木构装饰山墙突出了一座厚实的钟塔,正居于亨利王子路(广西路)和霍恩措伦路(兰山路)的轴线上。火车站站舍建筑平面为一字形,主体为两层楼房。两侧为票房与值班室,二楼为办公室。高35米的车站钟塔沿用了德国乡间教堂样式,下部与地面垂直开有三排两组细窗,钟塔的基座、窗边、门边以及山墙和塔顶的装饰都用粗毛花岗石砌成。建筑双坡陡峭,屋顶为四坡顶,面覆中国杂色琉璃瓦。车站主入口有十数级石砌台阶,使建筑物处于视野开阔的空间中。 


老火车站经历了一个世纪的风雨。随着改革开放,经济发展,车站乘载量加大。于 1991年,增设胶济铁路复线工程,青岛火车站扩建,将德建老站基本拆除,在原址改造重建。在原火车站北侧新修建了大型二层候车大楼,另在原站址南重新依原来风格建造了南楼,新钟楼增高了 3米,以求与新建候车大楼的比例协调。


1988年2月1日青岛火车站改建工程奠基;


1991年2月15日青岛火车站候车楼改建工程开工;


1992年7月1日青岛火车站广场开工改造,总投资约2亿元,面积 3.1万平方米;


1994年8月8日青岛火车站广场地下建筑工程主体提前封顶,原楼拆除,原楼正立面被砌于新建筑中,改造后的车站就是当今的模样。











二十八



济南老火车站是指"津浦铁路济南站",是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德国著名建筑师赫尔曼·菲舍尔设计的一座典型的德国风格日耳曼式车站建筑。它曾是亚洲最大的火车站,登上清华、同济的建筑类教科书,并曾被战后西德出版的《远东旅行》列为远东第一站。


当年它和德国人二十世纪初设计的胶济铁路火车站(现为济南铁路局公用建筑)相距仅数百米。两座颇具规模、均为欧式风格的车站近距离并存,这在中国大城市中极为罕见。1992年3月,虽受到济南市民和专家学者的强烈反对,山东省济南市和国家铁路部门仍落实了老车站拆除方案。

















二十九



南昌万寿宫始建于晋朝永嘉六年(312年),因纪念江西人的保护神,道教的一代宗师许旌阳真人而建,时名“旌阳古祠”。唐朝时期,唐懿宗赐名“铁柱观”。


宋代时期,宋真宗改其名为“景德观”。北宋时期,万寿宫举行大修,江西名儒欧阳修、王安石、曾巩、黄庭坚等人纷纷捐资献策,王安石还同时为之作记,《重修许旌阳祠记》。徽宗朝接而得名“延真观”,上赐玉册,封许逊为“神功妙计真君”。宁宗朝,上赐匾额“铁柱延真之宫”,御匾悬于宫门之上。


元成宗年间,万寿宫改名“铁柱延真万宁宫”。


明·正统元年(1436年),万寿宫被简称为“铁柱宫”。天顺二年(1458年),江西信众捐铜万余斤,铸许真君像于宫内。正德六年(1511年),明武宗赐金以修葺宫殿。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明世宗赐名“妙计万寿宫”。此前明成宗曾赐名今西山万寿宫为“玉隆万寿宫”,由此南昌、西山二宫成为今世诸多万寿宫的祖庭。


万历二十八年(1600年),万寿宫毁而复建,张位为之作记。据其《重修万寿宫记》记载,重建工程于1600年12月开工,真君殿依原有规模率先复建,其后前门、二门、诸仙殿、两廊、铁柱池、钟鼓楼依次建成。接着神像、壁画被装饰于宫内。竣工后还继续修建玉皇阁,然后由前街门外至四周修建围墻,围墻左右各开一瓮门,瓮门前筑有小池。工程直到1608年才结束。


清代年间,万寿宫多次大修重建,计算下来有1657年、1675年、1724年、1781年、1843年、1871年六次大规模的修缮,次次耗资巨丰。


1915年,万寿宫周边商铺失火,宫内两座大殿被毁。江西各界人士因此集资重修,万寿宫在历时五年、耗费三十万工日的修缮工程后再次展现于世。

抗日战争期间,万寿宫受战火波及,受损严重。抗战过后,南昌市商会拨资大规模整修万寿宫。


文化大革命期间,万寿宫被完全焚毁。原址处现为南昌市第二十一中学及万寿宫商城。





三十



雪窦资圣禅寺,位于国家级风景区浙江奉化溪口雪窦山中心。九峰环抱,瀑布齐鸣,景色秀丽,有"海上蓬莱,陆上天台"之誉。


寺院创于晋、兴于唐、盛于宋,至今已有一千七百余年,在佛教史上居于重要地位。南宋时被定为"五山十刹"之一,明时被列入"天下禅宗十刹五院",今称佛教第五大名山---弥勒道场。清末民初,丁福葆著佛学大辞典曰:近有人主张加奉化雪窦山为五大名山。1987年中国佛协赵朴初会长视察雪窦寺曾寄语:"雪窦乃弥勒应化之地,殿内建筑应有别于他寺,独建弥勒殿,"并称雪窦为五大名山。如今该寺已建弥勒殿。僧人早殿,绕念弥勒尊佛圣号,故称为弥勒道场。


雪窦寺规模宏大,梵宫深邃,占地面积为85847.4平方米,现有建筑面积19873.4平方米。依中轴线自外而进,依次为山门、放生池、照壁、天王殿、弥勒殿、大雄宝殿、乳峰泉、法堂,依山而筑,层层递高。其中弥勒宝殿为佛门独创,宝殿建筑面积为1218平方米,重檐歇山顶,覆盖黄色琉璃瓦。殿正中,供布袋和尚像,高五米,端坐于青田石雕九龙图案之须弥座上。坦腹屈膝,笑容可掬。殿壁两侧彩塑姿态各异之千尊弥勒小像,以中国五大名山为背景,别开生面,令观者耳目一新。


雪窦寺历史既久,宗风远播。历代皇帝,屡颁宠典,所赐文物,亦复不少。今尚存文物计有:御赐玉印、御赐玉佛、大清龙藏、御赐龙钵、龙袍和袈裟等等。


千年来,雪窦寺五次被毁,数度重兴,几经变迁。


民国时期,由于蒋介石家庭信佛,溪口又是蒋氏故居,与雪窦寺关系密切。蒋之祖父斯千信佛,中年之后,笃志修行。蒋之生母王彩玉,一生茹素信佛,常至雪窦寺敬香礼佛,蒋也常随母前往。王彩玉晚年,皈依雪窦寺果如方丈,卒后,悬像于寺供奉。蒋从政后,返乡时亦常往雪窦瞻礼憩息。民国二十一年(1932)经蒋介石之邀,佛界泰斗太虚法师任雪窦寺方丈,太虚曾为蒋元配夫人毛福梅讲解《心经》。时人恒以蒋氏家庙目之,传为谈助。


文化大革命期间,1968年寺院第五次被毁。


1985年奉化市政府及宁波市佛教协会成立"修复雪窦寺筹委会",第一期工程于1987年8月落成。







三十一



元朝吴镇《嘉禾八景图》,有《酒泉子》八首,其中《龙潭暮云》注云:"在县西通越门外,三塔寺前有龙王祠下,水急而深。遇岁旱则祈于此,时有风涛可畏。"


明末项圣谟画过一幅《三塔图》,现藏于上海博物馆。书目出版社出的《上海博物馆馆藏书画图目》收录这幅画,没注明三塔,只写《项圣谟山水》。

嘉兴博物馆中,藏有清道光十四年翁小海所画《三塔图》。清秦敏树画的《南湖八景》之《茶禅夕照》,是三塔之景。


民国十五年,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把三塔作为大运河的唯一代表刊出,已经是照片了,三座塔的塔刹都在,与照片的年代相仿佛。


民国十七年《旅行杂志》(秋季号)的封面是嘉兴三塔。


民国十九年,日本出版的《世界文化风俗大系》,三塔被用作书的封面,亦被作为大运河的代表刊出。我没见过这幅照片,作者沈嘉蔚见过,曾写进他的文章《忆三塔》。


1971年三塔被拆除造水泥厂,塔砖一部分用于修人民广场。


2000年左右又拆水泥厂重建三塔。










三十二



通济门,是南京明城墙十三座明代内城门之一,明初由原集庆路旧东门截城壕增建,扼守于内外秦淮分界,门向东北为皇城,向西南则是商业区,为南京咽喉所在,是中国规模最大的瓮城城门,世界城墙史上独一无二的杰作。


通济门为福船型(鱼腹型)内瓮城城门,与三山门(今水西门)相似,临近秦淮河用船形取同舟共济之意。也是南京内城门中占地面积最大的城门,与聚宝门(今中华门)和三山门(今水西门)是三座规格最高的内瓮城城门。


通济门内部结构极其繁复,其形状在中国绝无仅有,一座城楼,两条上城马道和人行道,三座瓮城,四道门垣皆为拱券砌筑,以及若干瓮洞,瓮城周长约690米,立面城宽约90米,均为条石砌筑,比现存最大的瓮城聚宝门(今中华门)还要大。


今龙蟠中路东面楼盘工地,发现瓮城东侧城垣内壁遗迹;龙蟠中路西面为工地,发现瓮城西侧城垣遗迹;龙蟠中路上发现第二、三重瓮城的门墩遗迹。综合历次考古发现,大致可以推断通济门瓮城主体在龙蟠中路上,南北长约100米左右,东西宽约120米左右,北距九龙桥100米左右,南距大光路70米左右,西距秦淮河50米左右。


1960年前后,席卷全国的拆城运动波及南京,通济门瓮城被认作封建残余遭到拆除。








三十三



阳和楼位于河北省正定县城中心至南城门的中段,横跨正定城南门内南大街上。它始建于金末元初,元、明、清均有修葺。楼七楹、建立在高敞的砖台上,台下有圆拱洞门,左右各一,行人车马可以通行,其布局略似北京天安门端门,但南面正中还有关帝庙一所倚台建立。阳和楼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被拆毁。






三十四



重庆万州桥于清朝同治元年(1870年)由乡绅王文选、县茂林、陈寿龄龄等捐资修建。桥长40米,高19米,宽9米。北岸是三马路,南岸是民主路。万州桥还被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载入他的著作《中国桥梁史》。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1970年5月29日)被大洪水冲塌,而后城区内的苎溪段也随着三峡库区的蓄水沉入了江底。













三十五



圣·尼古拉大教堂俗称"喇嘛台",座落在被俄国人称为"新城区"(南岗区中心)的广场,中心也称为中央寺院。1898年,哈尔滨开始大规模地修筑铁路、建设城市,侨民也不断增加。由于东正教的传入和为了满足教徒宗教生活的需要,东清铁路工程局经沙皇尼古拉二世批准,在南岗区大直街与车站街(红军街)的十字路口中心(博物馆广场)建筑了圣尼古拉大教堂。


1899年10月13日奠基,随着1898年中东铁路的修建,俄罗斯人进入哈尔滨,东正教也随之而来。1900年遭到义和团的干扰,但最后还是以极快的速度,于1900年12月18日竣工,面积为393.46平方米。建筑图样是在彼得堡设计的,由俄国建筑工程师蕾特维夫主持建成,教堂建成后被誉为"远东第一东正教堂"。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圣·尼古拉教堂被毁。























三十六



遂安县城又称狮城,与淳安县城(又称贺城)均位于浙江省淳安县千岛湖底,古淳安城和古遂安城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800年前。


据《淳安县志》等历史资料的记载,1955年10月,当时的电力工业部建设新安江水电站,选址淳安和建德交界的铜官。


1959年4月30日,淳安、遂安两县29万人移民他乡完毕。


9月21日,新安江截流,库区开始蓄水。从此,这两座历史悠久的浙西县城,悄然"沉入"了碧波万顷的千岛湖底。















版权声明:部分图文来源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

侵权处理:图文无从溯源,如涉版权,请联系客服。


·END·






推荐阅读

 

 









· 专注【古美术、金石学】文献整理与出版 ·





合作联系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网络商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