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当妈9年,我总结了这12字带娃箴言

图图的妈妈 三个妈妈六个娃 2023-01-19

文 | 图图妈

来源丨微信公众号“三个妈妈六个娃”
ID:pkumum

前几天跟大家分享了三年级现象👉聊聊最近发生的几件事儿,原来“三年级现象”比想象得严重

 

很多妈妈在后台和我共鸣,发现孩子会编瞎话了,变敏感了,开始各种顶嘴、各种拒绝、各种否定大人了......

 

其实换个角度想,这就是成长啊!谁说成长中只有正向的,成长就是一种变化,所以我们作为养育者,在方式上不能一成不变,3岁的方法一定不适合18岁!


 

心理学上,把人的成长分为四个阶段,幼儿期,学龄期,青春期,成年期。

听了很多过来人的经验,还有很多活生生的社会真实案例,我总结了12字箴言,和大家共勉。

 

0-6岁:手把手

6~12岁:带他走

青春期:放开手

成年期:看他走

 

0~6岁:手把手


0~6岁,孩子会形成影响他一生的人格底色。简单说,就是孩子对这个世界的基本感觉,是信任的,还是恐惧的,还是回避的。


”手把手“不仅仅是指教会孩子生活技能和知识,更重要的是手把手参与孩子的生活和情感,帮TA建立对世界最初的感受。

 

人到中年会发现那些在社会上更自信更自如的人,大多数的共同特质是“成熟”,他们更有同理心、懂规则、懂沟通、懂方法,和别人相处起来更舒服。

 

相反,有些人就会表现的玻璃心、封闭自我、被动输入和沟通、很难融入团队和社会。

 

差距来自哪儿呢?就是因为他们对世界的基本感觉不一样。而最初,这样的基本感觉来自于家庭


 

心理学家科胡特坚信,每个孩子都需要“母亲眼里的光芒”。

 

父母如果经常对孩子表现出兴趣、认可和赞许,孩子有被重视的感觉,就会比较有自我价值感。

 

相反,如果父母的态度是敌意的、冷淡甚至过度批评的,孩子就会觉得“一定是自己做的不够好。”

 

一个人和父母的关系都处不好,就很容易在别的人际关系中自卑,“我的父母都不觉得我好,我怎么能让别人觉得我好?”


 

前阵子看了一本书,叫做《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这本书的主角蛤蟆先生,有车有房,吃穿不愁,可是他活得一点都不开心,他总觉得做什么都提不起劲儿,觉得自己做不好。对朋友,也习惯性的顺从,取悦,可每次顺从之后,他心里就憋着一股气。所以,人际关系上,他也感受不到快乐。

 

在做咨询的过程中,他想起小时候父母批评他的场景,泪流满面。

 

作为父母,我们初心都是为了孩子好,但除了初心,对孩子更深的影响来自于我们的方式。

 

我们总会在各种情绪中、各种期望中、各种矛盾中,用言语去伤害孩子。可以批评,但要客观,不要因为一件事,否定孩子的所有。

 

人格底色有3原色:信任感、自主性、主动性。如果孩子一直被打击被否定,3原色就被破坏掉了。


 

有心理学家说:童年的最大任务,是建立孩子对自我的正面情感联系。他知道自己是被爱的,才能对自己有信心,才能对外在的环境有信心。

 

身为父母,该鼓励的时候,该表达爱的时候,别吝啬。

 

6~12岁:带他走

 

这个阶段,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正确的错误的做法和认知都在冲击着孩子的生活,作为父母,我们要做那个“带他走”的人,带他走正确的路,带他寻找正确的圈子,带他养成好的习惯。


图图三年级了,在过去的两年时间里,我没有特别看重他的成绩,反而花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习惯上,我更在乎的是他有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上了三年级之后,虽然知识的难度和量级都增大了,但图图并没有遇到所谓小学学习的第一道坎,一切都在按部就班地往前走。

 

好习惯怎么培养呢?之前说了很多具体行为规矩,但我认为更重要的是榜样作用。

 

根据班杜拉的研究,真正最能够影响孩子的,并不是言论和空洞的道理,而是成年人的行为。也就是说真正能影响孩子的,不是爸妈说了什么,而是做了什么。


 

老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转化成心理学语言就是:这是一种模仿学习

 

但这并不是说,父母要跟着孩子一起去学习,孩子干啥家长都陪着。而是家长要在自己的人生轨道中,作出表率。

 

如果你希望孩子生活态度积极,那先看看自己做不做的到。

你希望孩子自律,先看看自己能不能自律。



孩子看到父母的生活状态,是会被感染的。

 

我看《小小少年》的时候,就很被一个叫云儿的小姑娘触动。云儿妈妈是卖猪肉的,经济状况并不好。平时妈妈卖猪肉,云儿就在旁边练习跳舞。


 

妈妈闲暇之余,也会帮她去找一些资源,帮她压腿。

 

虽然他们物质上匮乏,但云儿很有理想,热爱跳舞,自发主动地去练习,最终被一个老师发现,带她去深造了。

 

这个妈妈做了什么?不过就是好好过自己的生活,努力卖猪肉,积极支持孩子。孩子感受到父母对生活的态度,他们也会学习到:我也要积极面对自己的生活。


家庭中的学习,很多都是无意识的。


青春期:放开手



青春期是个可怕的词儿,似乎等同于叛逆。其实我们都经历过,青春期恰恰是极具创造力、寻找内心自我的热情年纪。


青春期过渡好的孩子,会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相反,很多自闭自卑叛逆会在青春期加强。


因为青春期是社会性发展的重要阶段。

 

什么是社会性发展?就是这个阶段,他们的注意力是向外的,开始初步学习社会交往,为人处事。

 

他们开始对很多事情感到好奇,更愿意跟朋友一起玩,也会开始觉得父母很烦。

 

图图现在还没到青春期,但是也慢慢发现,他的自我意识真的在一点点变强。他会开始有自己的小秘密,小想法了。

 

而且,再也不会像小时候那样,在你身边叭叭叭说个不停了。他开始有了很多朋友,他的世界变大了。有时候,比起赖在父母身边,他更喜欢和朋友去玩。

 

我确实已经开始意识到:我的小男孩,真的在往男子汉的方向走。

 

这个阶段的父母真的要慢慢开始学着松开手。

他是你的孩子,但他更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亲子一场,我们的任务,其实就是帮助他长大,培养他独立生活的能力,然后放开手,让他去闯一闯,活出他自己。

 

但这个阶段“放开手“的前提,是因为曾经的“手把手”、“带他走”都做得很好了,孩子自然会知道对错,会有自己的判断。


青春期的检验,不是对于这几年亲子教育的检验,更是对于过去10几年的亲子关系验证。


成年期:看他走


龙应台有段话很感人,她说:“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所有的爱都指向亲密,唯独父母对孩子的爱,指向分离。

 

其实我自己也很难想象图图成年的那一天会是什么样子,但是,我还是想努力成为一个尊重孩子的妈妈。

 

我希望到孩子成年之际,他不再那么需要我,但是他还愿意跟我谈谈心,生活的烦恼,愿意跟我说说。

 

如果真的有那么一天,我想,我大概就是一个成功的妈妈。



就像我成年后,最感激的就是父母对我的放手和支持,从我的职业选择、婚姻选择到生活中的每一个起伏,父母给我最大的力量就是用爱和支持来欣赏我的人生。

前几天,妈妈在收拾冰箱,我和她闲聊起最近的身体,妈妈说“总觉得自己年纪大了,没用了,都不能帮助你们什么。”

我说:“妈,你知道吗?只要你在,就是我最大的安全感和幸福感。因为我知道有个人在看着我走这段精彩的人生路。”

父母之于孩子,最深厚的意义就是变成了生活中自然又重要的一部分,你养我长大,看我精彩,我对你的依恋如初。


-END-


大家点击图片即可进入小猴启蒙团购👆

大家点击图片即可进入戴可思儿童洗护团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